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感觉感觉

2012-04-26 31页 doc 160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1120

暂无简介

举报
感觉感觉感觉感觉:感觉成功就成功 卷首絮语 絮语就是废话。废话很重要,因为废话都是大实话。一个小时没动窝,电脑罢工,很有些不耐烦,又不知该如何剪裁组织那样多的材料,只好出去遛跶了一圈,接收新鲜生动的生活气息的刺激和启发,果然心情好了,思路通了,烦恼没了。散步益处多多,也该做个公益广告啥的,让鼠标土豆沙发土豆多晒晒太阳。 这一卷的主题是基因、大脑、感觉(情绪)、书籍,“感觉感觉成功”既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又可以是双叠语,事实上本卷内容包含了这两重含义。前者是要对感觉进行分析,后者是祈使句,让读者去体验自身体验。 不喜欢读书的人感觉书是好...
感觉感觉
感觉感觉:感觉成功就成功 卷首絮语 絮语就是废话。废话很重要,因为废话都是大实话。一个小时没动窝,电脑罢工,很有些不耐烦,又不知该如何剪裁组织那样多的材料,只好出去遛跶了一圈,接收新鲜生动的生活气息的刺激和启发,果然心情好了,思路通了,烦恼没了。散步益处多多,也该做个公益广告啥的,让鼠标土豆沙发土豆多晒晒太阳。 这一卷的主题是基因、大脑、感觉(情绪)、书籍,“感觉感觉成功”既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又可以是双叠语,事实上本卷内容包含了这两重含义。前者是要对感觉进行分析,后者是祈使句,让读者去体验自身体验。 不喜欢读书的人感觉书是好笑的东西,记得小学一年级时表哥翻了翻我读的画册《天书奇谭》后哈哈大笑,元公说,那就叫蛋生吧,蛋孵出来的孩子叫蛋生,用得着那样一本正经?笑死人。初三有次去帮数学老师干农活,一个“差生”说英语搞笑,问我西红柿如何读,然后“他妈头他妈头”地乱叫。 大约是初二,表姐翻历史书,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让人费解。还记得一位叔叔兴高采烈地将金庸小说的情节,那必定是我小学时的事,而我直到堕落的大学才将金庸十四本小说读了一遍。故事书毕竟不同,架空于现实之上,满足人虚幻的想象力纵意驰骋的需要。 农村人很实在,也显得有些俗,读书就是为了生计,为了“少干活多拿钱”,尽管肯苦干。千军万马中闯出来,发现无路,可悲。记得初中政治教材里还讲人从哪里来,人的知识从哪里来,现在没有了吧?没有了。失序了。头脑中无法建立秩序,对于生活于闭塞环境的孩子是一种悲哀。当然,建立错误的秩序更悲哀。 书籍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也许以前是假大空,但我总觉得那才是把人往人的路上引导,而如今,“富爸爸”最好,不读书也可以赚足够多的钱让人不必为生计忧心。当然不是不好,不敢说不好,我怕惹人厌憎,从不敢公开指责什么人。可总该为那些给我们提供物质食粮的人提供一些精神食粮吧? 我们的义务教育教材里至少应该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科学是什么,书籍是什么,学者干什么,知识分子干什么,作家干什么,那些脑力劳动者或所谓的脑力劳动者为什么有优越感,为什么读大学投入大效果差,总之,这个社会的运作原理是什么,告诉我们吧!人皆自利,私人恶德公共福利? 戴着面具的世界3还不如虚妄的世界3,至少后者满足人的幻想的需要是实在的功能。很多时候我都显得幼稚可笑,许多事情其实有些遥远。不过,至少我可以给我规定一个原则:我所创造的世界3要有力量,有用。 关于社会的讨论在“运用科学思维成功”进行。这里只是对世界3发泄牢骚。世界3的耕耘者最需要的是肯定和认同,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我更是如此。因为很不自信。如何展开这一卷的内容?我想,假想我们是一个成功者,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技巧,然后去读有关如何成功的书,这个创意不错吧? 从“金字塔原理”找本书的写作方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版《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美国巴巴拉·明托著,王德忠、张珣译,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转授权,麦肯锡三十年经典培训教材,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作序。假如快速阅读找到需要的知识,该如何做?看广告还是看疗效? 前言该重点读,举了一个例子,介绍了书的编排,对于我来说,因为目的是找出写作本书的更有效方法,所以直接读附录3“本书要点汇总”是明智选择。按逻辑顺序安排同一范畴的思想观点作为一组,经过不同层次抽象形成金字塔结构,向读者灌输思想观点最好自上而下,这就是金字塔原理。 第二章介绍子结构即逻辑关系,纵向为疑问与回答,横向为归纳或演绎(不能同时使用),序言部分讲故事形式引出初始问题,塔顶思想回答的问题应来自读者已知的事实。第三章,构建金字塔,确定主题,确定问题,给出答案,检查情境和冲突是否导致问题,证实答案,填充关键句。 关键思维方法有:行动性思想排序,描述性思想排序,概括分组思想,行动性思想分组,描述性思想分组,界定问题,结构性分析。关键概念:逻辑顺序的类型,寻找思想观点的共性。第十至十二章讲述如何在演示(页面及幻灯片)中突出金字塔结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 十几分钟一本书就是这种读法。通过这种快速阅读方法,浏览加有重点的研读,可以决定是否有收藏的需要,是否该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关键词索引,等到需要时好查找。对于我这样就足够了。启发很明显:层次!这也正是我强调的概念。 按照金字塔原理,我的序言还不错。当然,我返回头强调了一些概念。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期望是在这本书里发现解决自身困惑的知识和突破困境的方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最初没有强调,虽然自觉已经在“层次、秩序和程序”里面做了概括。金字塔原理对我的最大帮助是教会我如何演示,假如有必要的话。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也遵循了金字塔原理。因为一个人感觉成功还是感觉不成功是决定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对感觉的讨论放在正文第一卷,第二卷介绍能力的培养,第三卷针对性地解决习惯、态度、定位等问题,第四卷尝试着解答读者同时包括作者的疑惑。解惑后更有力量,实在无法解惑也仍然要前行。 因为搜集信息时还看到两本很好的书,皮特金的《学习的艺术》,日本能率协会咨询中心的《高效能方法》,很想在这里介绍,但是,不应所以不能这样。许多喜欢读书的人没办法写书就是因为没有强烈的目标趋向,不肯舍弃对于当下所论述的主题无关的内容,却又觉得不妥,在矛盾中将精力消耗殆尽。 我的大脑记忆库里储存了许多可以直接提取的知识,我有直接拿出来呈现给读者的冲动,但是,接下来我要讨论“感觉”,因为这是这一卷的主题。难度当然很大,自上而下地概括需要对所有知识都非常熟悉,这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正好可以从《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找一找方法,按第一章要点即可。 感觉决定成败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思想,但却是新鲜的观点。尽管一切励志成功类书籍都在讨论感觉,包括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取得成功》这本对俗烂的成功学做了不少批判的了不起的著作,但把信念、态度、心智、自我意象、价值观、情绪等的共性提炼为感觉,这是我的贡献。 销售培训类书籍必定要讲如何培养消费者对推销者的亲和感和信任感。我们决定是否读一本书、是否按照书中所说方法去做也受亲和感和信任感的影响。我们有没有信心去做一件事,其实是一种感觉。我们觉得有些事不该做有些事不值得做有些事做不到,这些也都是感觉。 三十厘米宽三米长足够厚足够结实的木板,悬空一米,我们轻松走过去,悬空十米,心发慌腿发软,就是过不去。这也是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丑小鸭所以害怕当众演讲发言,同样是一种感觉。看到帅哥或美女眼睛一亮,还是一种感觉。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一种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一种感觉。 我们人是“从感觉中来到感觉中去”,我们搜集信息靠的是感觉系统,我们采取行动靠的是感觉系统。前者是外部的感觉系统,后者是内在的心智系统。有些感觉遗传得到,比如恐高,怕蛇,我们一般称之为情绪。有些感觉是后天习得,比如价值观,信念,我称之为判断。可以运用判断控制情绪。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手段和分配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善搜集信息的效率,比如阅读和记忆的效率。遗忘是件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心理学家指出,那些有超强记忆力的人带有强迫症倾向,他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与一般人不一样。注意力是高等动物的基本思维能力,假如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话。 我们也可以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运用想象力获得的体验而转变自身的情绪状态。相对难以改变反而是判断,如价值观和信念,我们的情绪会因为我们读了一本励志书而改变,我们的判断却不会那样热血。我们的判断是由我们的理智决定的。判断不同于情绪反应,后者无需判断,加入判断就不仅是反应。 事实上,情绪和判断都是有机生命体适应环境的策略。差别是前者主要通过基因来控制,后者主要靠大脑来控制。我们喜欢对我们善意微笑的人,我们喜欢这种情绪是基因决定的一种反应。女人一般喜欢个子高的男人,因为个子高可以吓跑潜在的坏人。男女都喜欢样貌对称的人,因为这总是预示着发育良好。 许多励志成功类书籍受到批评,因为它们总是夸大事实。有一个老太太情急之下搬起了汽车救出了孩子,有一个妇女情急之下抱起装满水的水缸扑灭大火,这并不能证明人的潜力无穷,要知道有的人这样爆发一次会死掉。这样的例子其实是在起坏的效果,让人质疑那些本来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策略。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傍晚,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有一男子骑马奔驰数小时来到一家客栈,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以上是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所举的例子。他用这个例子说明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广为流传的类似故事:一死囚误以为自己在流血而被滴水的声音的活活吓死。 在序言部分讲过催眠暗示对人的影响,言语、心像、肌肉之间的确存在互动的关系,各种实验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医学上实验新药总要设置参照组,参照组只是被告知用了有疗效的新药但实际上只是使用营养保健药,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剔除人的自我安慰造成的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而发现新药的药效究竟如何。 “成功之道包括知道自己的目标、全盘的做法、每一步的结果、变通的弹性,以迄成功。建立信念也得循相同的途径,你得找出能助你成功,让你达成心愿的信念。如果你的信念与其相悖,就得丢弃,并另寻其他的。”安东尼·罗宾斯如是说道。这显然是正确的观点,人生犹如一场博弈,我们总要使用有效的策略。 但是,信念的建立要经过理智的分析,否则,只有那些轻信盲从的头脑才会追随成功学大师。事情并不会必定如何,或必定不如何,通常总是多种情况以不同概率的可能性共存,而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包括如何准确进行判断的策略。 跳蚤可以跳一米多,但装在有盖玻璃瓶内的跳蚤只能跳玻璃瓶那样高,许多书里用这样的故事说明人的潜能被压抑,实在有些荒谬。人的确存在被压抑的潜在能量,但却不能用这个故事说明。跳蚤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策略,是一种优秀的本能,难道说一直撞下去才正确?人受挫后调整行为有什么错? 所谓激发潜能或释放潜能,应该是指取消自我设限,自我否定,自我挫败,我们因为遭遇挫折而发现这样或那样做无法实现目标,这是正确的反应和判断,但如果我们因此得出结论说“我不能做到”,这就不对了。现在做不到不等于将来做不到,一个人做不到不等于找到帮手后还做不到。应学习检定语言程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所说的话来推断这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人说的)所有的话都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经过扭曲、归纳和删除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最终形成文字语言而说出。因为来自内心深层,这些话总是显示一个人的BVR(信念、价值、规则)。 扭曲类 1.猜臆式——对他人态度的主观判断,比如,“你一定后悔买了这件衣服”,“他不同意这份意见”,“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这样的表达给人一种武断的居高临下的感觉,容易引起反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有察言观色的本来,但是,即便发现了事实也不能总是毫无保留地直接说出来,必须考虑礼貌问题或者说当事人的面子问题。而且,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判断是自己的主观猜测,未必属实。 2.因果式——寻找客观原因,将做不到某件事的责任归因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他的话使我生气”,如,“我很想帮你,但是我太累了”,“你是能够成功的,但是你太不听话了”。 ——客观的外界因素的确会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在毒辣的日头下劳动和在空调房间内工作显然不一样,但是,客观因素只是起到了激发固有规则的作用,在上述表述句子前都应该加上三个字,“我觉得”,因果式句子仍然是主观判断。 3.相等式——武断地等同一些关系,如,“我倒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就是不在乎我”,“不赞成就是反对”,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应该保持清醒适可而止,体谅别人的苦衷就是造福自己。 4.假设式——话中有话,如“不会又骗我吧”,“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虽然不是判断句却隐含判断,认定前面的事实然后考虑当下的问题,是交往中常见的句式,记住这一句式暗含假设即可。 5.虚泛词式——这一类也具有删除类的性质,以使用一些含义不明确的词汇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特征词包括,自由,道德,教育,安全,尊敬,人权,公平,纪律,爱情,情绪,智能,友谊,和谐,婚姻,沟通,管理,行为,最近还增加了“科学”,“专家”。 比如“自由最宝贵”,只有回答了“你想要什么样的自由”,你才会因为这句话而获得力量,否则,你只是在抱怨而已!只知道“情绪智能”非常重要却不知道“情绪智能”究竟是什么,毫无用处。 归纳类 6.以偏概全式——“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一谈”,“你没有一次做得好”,“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他永远都是这样无情”。 ——就事论事,不可一概而论。实事求是,寻找客观依据。 7.能力限制式——“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说明原来静下来过,那么,你现在的哪些行为表明你没有静下来?“我不可以放松”,为什么呢?“我不能这样放弃”,一定有原因,但是你不说出来就会威力大减。“你必须保持沉默”,如果不,你会怎样? 8.价值判断式——“男子汉不应该哭”,谁规定的?合理吗?“谦虚只会招来欺负”,如何得出结论?中外成语都有这种范定价值,一旦抖搂出来总让人手足无措不止如何招架。 比如,“乱世出英雄”,难道不乱就不行?“忠忠直直,终须乞食”(广东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用来在交往中获得认同即可,不要不加思考地信以为真。 删除类 9.名词不确定式——“这生意有得做”,“找份工作吧”,“他是一个庸人”,“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这会吸引一些聪明人来”,这些话都省略了一些内容,有时候很关键。越明确越有力量,含糊的东西很可能造成困扰。 10.动词不明确式——“他很自私”,“他不够积极”,“他不会说话”,“这件事很难处理”,“你伤害了我的自尊”。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说话时可以不表达出来,却应该心知肚明,否则,话说出来便形成一种力量,让人信以为真,真假难辨。 11.简单删减式——“我不明白”,“他对我不好”,“我不甘心”等等。找出省略的部分,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不明白什么?希望怎样对待自己?如何才能够甘心? 12.比较删减式——省略了,“不做更好”,“我表现的很差”。要比较才能定位,不比较永远难以找到自身价值所在。不做的结果是什么,做的话结果又是什么,认为不做更好其实是觉得付出的努力不值,真是这样吗? 注:上述内容来自香港李中莹先生的著作《重塑心灵》。 我对检定语言程式的补充说明:这三种语言程式是由人的基因和大脑决定的适应环境的策略,虽然得出了不准确的结论,却有利于我们迅速地做出判断进而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坏处是只能适应低平衡状态的环境,想要适应更高平衡状态的环境就需要克服这些策略的影响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发现自己没有成功或很失败,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认为自己将来也很难成功,自己会一直失败下去。事实就是事实,不是事实就不是事实,我们必须区分开来。与其自我催眠“我非常了不起”,不如自我暗示“我将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 读了这些,你是否认同“感觉决定成败”这个判断?不认同?很好,说出理由来。应该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成功?的确如此。但是,怎样才能主观符合客观?是不是要靠我们的判断来决定?判断也属于一种感觉。这样的话,“感觉”是不是包含太多东西了?其实就是情绪和判断,即心智的感觉。 感官的感觉是需要使用神经反应来分析的生理层次的存在,比如心理学上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所做的研究。心智的感觉是可以使用神经语言学来分析的心理层次的存在,语言文字系统以及储存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编码解码程序是决定心智的感觉的机制。 情绪、检定语言程式、心理规律所对应的感觉属于不自觉的感觉,或者称之为直觉,有助于我们实现适应周围环境的目标,但有害于我们实现超越环境超越自我的更高目标,而后者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功。所以,李笑来老师的“运用心智取得成功”是非常好的概念,不过,这与“感觉决定成败”并不矛盾。 李笑来老师举例说总以为学五笔输入法多此一举,但后来学会了才发现速度果然提高很多,可惜劝说别人的努力总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没有改变其他人的感觉。人的行为其实是受直觉控制。许多议员劝里根总统为防艾立法都失败,里根的朋友得了艾滋病死掉,他立刻重视起来,很快立法。直觉! 假如说我有个朋友以前打字慢吞吞乌龟爬一样,过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再次见面发现他打字飞快,远远超过了我,我一定会好奇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他说他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感觉很好,而且他告诉我现在有人免费教授,谁都可以报名参加,我很有可能立刻去报名参加学习。收费的话就要考虑了,直觉不管这事。 没有失败,只有尚未成功。没有不可能,只有特定条件下不可能。没有一定如何,只有特定条件下如何。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理智管不了我们的感觉。很突出的事实是,理智能够有效地防止我们采取某种行为,但很难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如在街上见到一位老人摔倒,理智会告诉我们确认不惹麻烦再帮忙。 运用我们心智或者说思维能力调控我们的情绪和判断(直觉的与非直觉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对基因进化、大脑的进化、一般心理现象、直觉思维等进行讨论。既然我们难以改变直觉,那就利用直觉的特性让其为我们服务。 利用基因与大脑的进化原理成功 现代生物学认为进化就是基因的进化,基因的进化就是基因库里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是就种群而言,所以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对应生物性状所占比重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生物学界出现一种革命性的理论,道金斯称之“自私的基因”,人不过是基因扩张秩序的工具。是不是? 如果大脑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甚至特定的美学判断和宗教信仰的能力,也都必然产生于上述机制。它们或者是对古代人类进化环境的直接适应,或者至多是由更深刻、更隐蔽的各种活动所派生的结构,这些活动曾经是在更为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下具有适应性的。 人类精神是生存和繁衍的服务机构,理智不过是它形形色色的技巧之一……宗教信念不过是促进人类生存的机制,和其他人类组织一样,宗教的发展加强了成员的坚定性和影响。各种形式的世俗宗教除了许诺给人们物质福利和对人性后果的合法逃避之外,就什么也没有。 意识形态确实服从于它的隐蔽的主人——基因,各种最高的冲动都可还原为生物学行为。……我们的伦理前提,人类道德就从这些根源如同本能一样进化而来。……(哲学家)那隐秘的神谕存在于大胸深处的情感中枢,很可能就在边缘系统之中。这是神经元和激素分泌细胞的一个复杂结构。 上述三段话引自E.O.威尔逊所著三部曲最后一部《论人的天性》。我选择相信这种理论猜想是因为它能够解释许多事情,也能解决许多问题。争论当然存在,而且许多问题的确含糊不清有待更多证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这种猜想服务于我们实现目标的努力。首先,要了解如何利用进化思想解释问题。 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可以用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概括,一切适应特性和行为的出现都具有偶然性,但其扩散却又有必然性,最终得到的就是看起来就算是精密计算严格设计都难以构造出来的各种精巧的结构。还原是探求问题的基本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发现复杂事物从简单事物经过层次叠加得到的事实。 对社会生物学或自私的基因,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工作者即便不是深恶痛绝,也是十分反感,认为这种理论尝试实在是对人的尊严的巨大侮辱。而在事实上,这种将自身所在种群的存在提升到独一无二带有神性的地位的做法恰恰是“自我”扩张秩序的一种表现,人的存在神圣所以才有权力掌控万物。 即便有许多人信仰上帝,那也是因为上帝选择了人类,让他们承认大猩猩也有上帝是绝对行不通的事,“我们是上帝的选民”,等于“我们是万物灵长,上帝之下最了不起的物种”。宗教是典型的拉帮结派的一种手段,和中国古代宗法没有本质区别。团结起来力量大,这是一切人类组织得以形成的根本动力。 人类并非独一无二的制造品,而仅仅是自然选择的具有更高适应能力的一种生物种类。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近亲那里找到一些证据。比如生物化学家比较发现,人和黑猩猩之间的总差异与分离几种几乎不能区别的果蝇间的遗传距离相当,比高加索人、非洲黑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差异也只大25至60倍, 最聪明的黑猩猩能学会两百个英语单词和基本句法,能说出象“玛丽给我苹果”、“露西搔罗杰的夹肢窝”那样的句子。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耶尔克斯地区灵长类中心训练的雌性黑猩猩娜娜,在温怒中从房间里打手势斥骂训练员:“你是个臭东西”。另外,戴维·普雷麦克训练的雄猩猩萨拉能记2,500个句子。 这些受过良好训练的黑猩猩能理解复杂的指令,如:“如果红的在绿的上面(不是在红的上面),那你就拿红的(不拿绿的)。”“把香蕉放进桶里,把苹果放进盘子。”它们还发明了一些新的表述法,如管鸭子叫“水鸟”,西瓜叫“饮用果”,和那些英语发明家偶然想起的单词简直没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家哥登·盖洛普发现黑猩猩可以认识镜子中的自己,猴子和大猩猩则没有这种能力。黑猩猩会用镜子来探究以前无法见到的各部分身体,扮鬼脸,从牙中剔食渣,翘起嘴唇次泡泡。在麻醉状态下将黑猩猩面部着上色,结果黑猩猩在镜子前面呆得更久,专注地检查面部的变化,用鼻子嗅触涂色部位的手指。 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和学习。简·古多尔获得了猩猩传授这些模仿行为的直接证据。她注意到,当成年猩猩使用工具时,幼仔就在旁边观察,等大猩猩走后就拣起来使用。她曾两次观察到一只3岁的小猩猩专注地看着母亲用树叶擦屁股,然后,它也拾起树叶模仿起来,虽然它的屁股是干干净净的。 黑猩猩能够发明和传授技术。用树枝撬开食品盒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方法是贡贝河保护区的某一只或几只猩猩发明的,后来通过模仿显然就在群体中传开了,新到这个地区的一只雌猩猩躲在灌木丛中看别的猩猩开盒子,到她第4次来时,就走出树丛,拣起一根树枝,也开始撬起盒子来。 每一物种的学习潜力都由脑的构造和激素的连续分泌决定,因而最终由基因决定。显然存在决定行为潜能的程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毕生精力描绘了儿童较为纯粹的智力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复杂的有意识的运动、意义和因果概念、空间、时间,模仿和玩耍中,智力随着平行但又紧密联结的轨道发展。 最初是接受生物学训练的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先天遗传的程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把这一概念叫做“遗传认识论”,事实上开创了认知心理学和新行为心理学。大脑中存在遗传的认知程序可以在无意识的充满感情的学习规则中找到证据,如常常在童年发生、具有深刻的非理性的感情色彩且难以消除的恐惧症。 似乎有意义的是,恐惧症常常由蛇、蜘蛛、老鼠、高度、封闭场所,以及在古代环境中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其他因素引起,而很少由现代的人工制品如刀、枪、电源插座等引起,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恐惧症多半为保证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余地;从悬崖边爬开并因恐惧而发呕,总比心不在焉地在悬崖边行定要好一些。 在《感觉决定成败》里我已经提及这一类的感觉。挑战极限属于冒险,冒险的冲动同样根源于基因扩张秩序的尝试。诸如此类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被基因规定,存在“文化基因”或类似的东西,可以联系波普尔的世界3进行理解,这些东西对世界2的反馈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集合。 了解这些似乎已经够了。在我的理论设想中,扩张秩序的力量(熵增力、自组织力)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普遍但又同其对立,基因也不过是这种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以生命体繁殖的方式去扩张秩序,同非生命体以晶体或非晶体形式维持秩序的方式对照存在。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基本事实以外的东西。 理解秩序扩张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解释基因和大脑的进化。想一想《感觉决定成败》里提到的检定语言程式,扭曲类、归纳类和删减类程式都是在用最俭省的思维将周围的事物分门别类整理到我们的心智的秩序当中!较真的人不随和,随和的人顺应秩序,而不随和的扩张秩序。企业家都是野心家,疯狂扩张秩序。 孤僻的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同样需要秩序。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达尔文的贡献并非只有《物种起源》,随后的《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比如达尔文对情绪的论述至今有着非凡的解释力,可见研究方法对路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威力。达尔文已经认识到,我们的行为不可能完全由基因决定,基因只是决定行为模式。真是了不起的洞见。 说基因决定行为模式不够严谨,因为基因的表达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趋势、可能性意义上理解“决定”就可以了。百度“基因”词条下有一段资料表明基因的确有这样的功能,彼此隔绝的双胞胎的行为模式也存在显著地相似性。可是,如何理解“行为模式”这个词?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著)指出六种基本的行为规律: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服从权威、喜好、短缺。这些规律就像是编好了的程序,我们总是受到它们的影响。这就是行为模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在《怪诞心理学》、《59秒》、《怪诞行为学》、《行为经济学》等著作中找到。 销售人员学习这些规律将很有益处,比如《影响力》就是销售培训的经典教材之一。也有人将这些用到了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传销,“杀熟”,“洗脑”,“亲密关系”,“社会认同”,“承诺与一致”,“喜好”,“服从权威”,除了不能真正提供互惠的价值交换关系,充分活用了有关人的行为规律的知识。 根据“利用基因和大脑的进化原理成功”这一标题所确定的方向,我们不应把注意力放在这些规律上,这些内容可以稍后详细介绍,在这里,应该重点讨论的是“进化原理”。然而,假如存在这样的原理,只能是:试错法、层次和秩序。想一想基因发展出来的复杂系统,想一想大脑三个皮层的出现,层次,秩序! 试错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积极尝试,不要害怕错误,错误、失败是真理、成功之母。基因的试错通过自然选择来检验。大脑的功能的进化由基因决定。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以及各种文化的演进则是大脑用试错法进化的过程。奴隶制为什么会解体?大脑说:我不喜欢被奴役的感觉! 再次强调,软格教育的“层次、秩序和程序原理”中,层次是对事物进行纵向的和时间向的观察理解的方法的概括,秩序则是对事物进行横向的状态的观察理解的方法的概括,而程序则是我们采取有效行动的方法的总结。认识正确,才能程序正确,程序正确,才能实现目标,实现目标才能走向成功。 但是,为什么我们似乎天生反感程序化的东西?比如,我应该按照标题规定的方向快速进行下去,但我却花了不少时间翻阅邓巴的《进化心理学》和莫里斯的《裸猿》,这样一种拖延或漫散的行为有怎样的心理机制?我想,这大约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没有建立正确的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秩序的缘故。 为什么没有建立这样的秩序,《心理控制术》不是告诉我们说人天生具有实现目标的机制吗?客观地讲,尽管不愿意承认,未能建立这样的秩序与孤僻的性格有关,因为缺少与人的积极互动,所以缺少目标导向机制,而被潜在的想象的需要左右。比如我有从一切资源中发现有用的材料的冲动,顾不得得不偿失。 有时我会感到悲哀,我似乎要把一切错误都尝试一遍,就在方才,我突然觉得这一节的内容写得很失败,尤其是开头部分,甚至,这本书都很失败,我不该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进来。冷静,孩子!不要对读者的反应做任何想象,假如你会有坏的想象的话。负面的情绪会毁掉一切前进的动力。 为什么不满意开头部分?突然觉得这种“微博式段落”的写作限制了表达的连贯性。这样就有了否定全部的动机。事实上,客观地分析,开头的不连贯其实是我没有增加更多描述我的看法的段落的缘故。所以,根本的原因是,我又被突然冒出来的不敢表达自我的情绪干扰了。 层次的原理对我已经帮助不大,贯通理解层次需要的更多是秩序的力量。形成秩序的方法是寻找平衡点,前提是互动。快速地翻看自己看过的励志成功类书籍,有哪些是自己赞同的,有没有感到完全满意的?没有完全满意的这样的书。那么,只好由我来创作了。半空中有一只眼睛在看着。让人惊悚的道德监督者。 解释一下“道德监督者”,即所谓“旁观者”,“第三只眼”。在人的大脑神经链接内存在道德感的程序,或“社会文化机制”,人类社会通过这种程序结合成各类组织。“觉得其他人会如何看”的感觉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有突出的重要性。大约是幼年时期被严厉地要求遵守秩序,其实,也和基因遗传有关。 总担心这样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反感。毫无根据但影响力极大。感觉决定成败。用不着这样现身说法吧!其实我也不想。我不要做一个自我挫败者,所以我要让行动的力量感充满我的身体。抛开一切包袱,全力以赴。等到我形成新的秩序,读者也就获得了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其实,我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假如有人骂我的书垃圾,我一定会感到极端的愤怒。这是本能地维护自我尊严的反应。但是,我却可以因为这样的担心而废掉可能成为经典的书。“经典”让我有点心虚。想起了临终前要求朋友烧毁所有小说稿件的卡夫卡,想起了饮弹自尽的梵高。差劲的联想。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出良好的认知系统来识别积极信号与消极信号。并且,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积极的体验。基因的进化采取的是试错法,大脑的进化同样如此,结构功能上的进化可能近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上大脑显然也采取了试错法。不能实现目标的都错了,那就换掉吧! 让我们建立我们大脑的新秩序吧。新秩序包括:我们的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尊严感,价值感,方向感,力量感,契合感,成就感。“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格言联璧》) 语言暗示显然是有效果的。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要学会及时跳出负面情绪的围困。假如理智也没办法给我们信心,那么,我们就用积极的判断营造出前进的勇气所需要的情绪。“我觉得我应该、可能、一定是了不起的”。或者,“我所做的努力必然不会白费”。能够找到例证当然更好。 关于试错法应该补充说明一点,基因的试错法是残酷的生与死的较量,大脑的试错法同样如此,民主社会是避免大脑进化过程血腥场面重现的有益尝试。这里的大脑代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大脑总是试图建立某种秩序,一旦有许多大脑都无法建立满意的秩序,就会出现变革,假如不允许变革,就可能革命。 试错法、层次和秩序使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也能很好地理解我们自身。假如认识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想要取得成功自然就容易多了。有可供模仿的对象最好,没有就猜想、尝试,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另,从自身出发回到自身的“自我”是最棒的秩序,善待它,才有力气去成功。 为什么管不住自己:解释与应对 每一物种的学习潜力都由脑的构造和激素的连续分泌决定,因而最终由基因决定。这是不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根本没必要因此感到生命一片灰暗。我们的感官通道的功能受限于基因,但也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改善,我们的内在的感觉则几乎可以完全地受控于我们的大脑的认知系统,即我们可以创造体验而控制感觉。 没有哪一种动物会喜欢读小说,除了人。黑猩猩也许会喜欢看《动物世界》这样的电视节目,但不用指望一条狗、一只猫津津有味地看言情剧,这不是玄幻的奇幻的世界。我们可以让自己被那些完全虚幻的故事吸引,这恰恰为我们应对我们管不住自己的烦恼提供了一种方法。但是,更好的办法是采用一些技巧。 特里·伯纳姆和杰伊·费伦所著《本能》(《欲望之源》新版)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为什么?因为存在本能反应的倾向。注意,倾向!一切心理、行为规律都是统计意义上的。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另,突然发现,李笑来老师引用资料绝大部分来源于这本书提供的网址:www.meangenes.org。 发育成熟的雄性海象2吨多,然后三个月不吃不喝专心求爱寻欢,这个过程要减掉1吨脂肪。人也是一样,有储存脂肪的原始冲动。然而,我们很难按照预期目标存钱,因为钱不如实在的物品那样能够带给我们满足感,相反,花钱购物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储蓄。当然,奢侈品消费例外,那是炫耀自身的动物本能。 有必要说一下炫耀性消费。当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开始互相攀比消费能力的时候,有钱就一定要花出去,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不够成功,这对于刺激经济增长显然有好处,对于个人却有些糟糕,等于断送了长远发展的可能。例外的情况是麦道夫这样空手套白狼的人,他们花钱是发射“成功”的信号好吸纳更多钱。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似乎有理由说服自己不去储蓄,但假如不储蓄,许多事情就做不了。解决的办法是每当储存一定额度的钱就去投资,追求稳定的收益而非风险大的暴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在拿到一笔钱的时候先存够预定额度再消费或把钱交给习惯储蓄的亲人,父母或伴侣。没有信任的人很可悲。 “运动对我们有利,可是进化却使我们生来爱懒散。”基因告诉我们要节省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不爱运动的欲望之源。有人监督,有喜欢的人一起运动,运动后给自己提供奖励(重要的是让自己有得到奖励的感觉),这都是解决不爱运动的问题的小技巧。想要减肥?用低热量食物填饱肚子,记录体重,预防偷吃。 “咖啡因通过扰乱正常的睡眠信号系统而使我们保持清醒。”大脑里发生的生化反应是我们一切情绪的根源。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将电极插入老鼠大脑视丘下部,老鼠于是心醉神迷。多巴胺、血清素、乙酰胆碱、脑内啡都是神经信号的信使。中国沉迷麻醉剂的人数在增多。错误的信号来自文化环境的失序。 劳伦·斯特莱《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提到亚历山大、柯姆斯、哈达韦三人关于成瘾的实验,他们建造了“老鼠乐园”,发现那里的老鼠并不喜欢喝加了吗啡的甜水,而生活在拥挤环境的老鼠喝吗啡水的频率高出16倍,因此,成瘾很可能与社会环境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很值得反思的一个发现。 美国很著名的戒酒运动并没有降低酒精成瘾的比例。人们只考虑药物产生的化学成分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干扰,却忘记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药物。福尔摩斯会注射吗啡让自己振奋,他大概并未因此变得失去自我控制。日本占领东三省时张学良恰好吸毒上瘾,所以被骂“不抵抗将军”,但他很快就戒掉了毒瘾。 清政府的中国饱受鸦片毒害,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社会的荒诞。一群有钱的但精神空虚的老爷们喜欢过“神仙生活”,帮助英国实现了贸易逆差的逆转,而那些穷困的人则靠着鸦片逃避悲惨的现实,即便这样会使他们更凄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左右人的最初的行动,它们才是毒品泛滥的根本原因。 怀念美好的昔日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讲三皇五帝周公时代,美国乡村音乐描述了美好的昔日景象,我们怀念童年。存在主义哲学提出“向死而生”,主动选择人生意义,而我们总想逃避。我们希望生活在稳定的秩序当中,不喜欢不可知和不确定。 励志类书籍则指出阿尔法脑波和脑啡可以由我们主动创造的事实,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冥想或积极的想象来改变自身的状态。我们一般会抗拒被催眠,但我们并不会厌恶自我暗示,正如我们反感别人的批评,但一点也不在乎自我否定怨恨自己没有意志力。所以,我们大约的确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其实,本能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人性化其实就是要利用我们的本能来赚钱,这是商家的制胜法宝。我们管不住自己,主要是因为管不住我们得自遗传的馈赠,那些本能的感觉。尤其是在所谓价值观多元化和个性解放的当今社会,我们不觉得应该克制自身的欲望。那么,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要弄明白真实的需要是什么,搞清楚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是怎样的感觉,然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去满足那些真实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感觉,这一点很重要。层次、秩序、程序、感觉,记住它们!饿了,渴了,寂寞了,孤独了,空虚了,无聊了,不耐烦了,感兴趣了,欢喜了,……都是感觉。 学习是人类获得大脑进化的唯一途径,也是提高能力的唯一方法。有效的学习其实应该是一些具体体验的获得。假如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在软格教育的范畴下对这一命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推广。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管好自己也是可以学习的能力,关键是学会调控我们的感觉。 前面说过,情绪是一种依靠直觉反应的感觉,所以,情绪的认知和调控是一种基本能力。假如感到空虚、无聊,我们就会有用什么信息填充大脑的冲动,比如上网看新闻、读小说、看影视剧,比如给朋友打电话、邀朋友一起打球、去书店逛一逛。我们的本能反应倾向前者,即便我们其实觉得自己该做更有益的事。 原因何在?我们头脑中的规范都是可以用“我应该”开头的句式表达的命题,它们没有与我们自身的感觉对应起来,所以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大脑皮层。很多人感到自己在堕落却无可奈何,极端例子是有人为此自虐自残。纵欲享乐是件不道德的事,就算不管道德,也是无益长远发展的坏行为,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呼唤感觉吧!最好的办法是主动与人交往互动,获得直观的感觉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烦心的根源写下来,然后写出能够立刻想到的解决办法,静下心用心体悟,发挥想象力充实这些解决办法。如感到空虚,想寻求一点快感,习惯是看点那啥片或读网络小说,不希望自己这样,写下“静、定、慧”,做有益的事。 佛教修炼?兼收并蓄嘛。佛教的好东西很多,因为总是针对心灵展开修炼。道教最被人津津乐道却是房中术。感到空虚不是真的虚空,而是乱糟糟的欲望纠结成让人厌恶不愿理睬的东西,让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感到茫然,这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静下来,取消心理惯性,定下来,专注真实需要,然后就能获得智慧。 什么都不做反而需要很大的自制力,似乎有点奇怪。事实上,我们的冲动总是来自对那些外来的或内在的信号的反应,它们都是现实的需要,却往往与我们的理智发生冲突,假如我们想要调整状态,自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有效的努力不是去压制,而是告诉我们自己:我已获得大圆满,不需要不满足。 能够把自己从混乱的欲望中拯救出来的人有福了。只有他们才能管好自己的身心状态,管好自己的时间。把时间当朋友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首先要把内在的自我当做我们最亲密的最忠诚的朋友,知道它没有害我们的意愿,只是一贯鲁莽而冲动,这样我们才能说服它,让它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要管住自己,首先要“灵活且勇敢地超越自卑、自责以及过去的创痛,而进入深度的自我宽恕”。也就是要自我接纳。这与纵容自己绝对不一样。自我宽恕是指要相信自我是有自我实现动机的与我们一体的绝对不会有意伤害我们的一种力量,然后找到深层的动力机制,使其服务于我们理智认可的目标。 世界并不完美,我们不能过度苛求自身。我们没有必要像圣雄甘地那样把自己同妙龄美女放到一张床上来磨炼意志。我们也没有必要像套中人别里科夫那样严格地遵守所谓的规范。我们更没有必要因为书刊杂志上那些不知真假的专家各式各样的彼此矛盾的建议而苦恼。我们只要遵照内心的美好的自我的指示就好。 宽恕与个人的无知、恐慌、逃避、自责、封闭、抗拒等等隐藏的心态有关,我们必须一个结一个结地化解掉那些内在的障碍,才可能体验出宽恕的真谛。保罗·费里尼所著《宽恕十二招》虽然是一本灵修书,是靠强大的催眠暗示力量而非心理学理论教人如何自我接纳,但值得认真读一读。 第一招,承认我们的感觉。第二招,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第三招,收回投射。第四招,对自己负责。第五招,放下自我批判和内疚。第六招,接纳自己、爱自己。第七招,乐意学习与分享。第八招,做自己的主人。第九招,接受人生课程。第十招认出一切都没有问题。第十一招看镜中人生。第十二招,开放心灵。 假如总是自怨自艾对自己不满,把这十二招背下来,每天早上,晚上,对自己不满的时候读一读,把自己的体悟写下来。根本不需要去读费里尼的书你就可以宽恕自我。做不到吗?如果你确定自己有需要,那就立刻静下来,把这个念头转化为“事实的想象”,想象你做到了并获得了救赎,释放了内在的潜力。 有报道说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回学校招聘自己的同学,记者问他如何领先他人,他说每天大声朗读《羊皮卷》。这是自我催眠的成功案例。我们管不住自己也包括我们无法很热血地进行自我催眠,我们害怕别人的异样目光和嘲讽。有些热血的东西并不对,只能当策略却不能当真,但没胆子当策略却有些糟糕。 感受这种不敢与众不同的恐惧,对“每个人都天生与众不同”的励志语发出大笑,然后接纳自己。热血也好,照旧也罢,要叩问本心,但求问心无悔。记不记得自我的代词含义?从自己出发指向自己。自我宽恕,宽恕自己。自我接纳,接纳自己。自我管理,管好自己。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最有效的方法说的是管好自己最终必然要靠自己所以自我管理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达到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陷却也很明显,让管不住自己的人管好自己,存在悖论、怪圈,静定慧不过三个字但能做到者寥寥。寻求帮助是值得考虑的可能最有效率的方法,假如存在一个可提供帮助的对象。 理解这个问题也可联系NLP的一个假设前提:我们的潜意识总是为了我们的利益,只不过有时候不能达到目标,我们不要否定我们的潜意识的动机,要调整的只是具体的策略。用本能对抗本能,这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想要养成某种习惯,最好向最亲近的人做出承诺,并且大声说出,写下来贴到可见位置。 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我们并不习惯向亲近的人承诺什么,也不愿对周围的人说出自己的意图,写下容易做到,贴出来就难得多,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从旧有的秩序转换到新秩序。说服自己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想象力描绘实现目标将带给自己的好处,即可视化目标,这同样是对本能的利用。 跳一跳能摘到,这是最有诱惑力的目标。看不到实现希望就不会有动力。1983年高考语文作文提供一幅漫画,一个人挖水井,每次都挖到一定程度就放弃了,有几次分明已经接近了水层。这个人很蠢吗?现实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做任何事都有成本,而我们常常不愿意在做判断上下功夫,结果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 据说是兰德、盖洛普还是别的谁,当年美国出兵朝鲜时花了几十万得出结论说中国会出兵,且美国很难战胜,但美国军方根本不看报告内容。等到后来不得不停战时才感到后悔,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损失得远远不止几十万。曾有一个人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因大雾在只差几百米处放弃,这也是无法正确判断所致。 范伟电影《幸福的大耳朵》里有传销场面,一群人高呼“我能,我能”,能或不能,终究要看事实。相信自己能,那不过是一种策略。我们不能因为那种“一定能”的错误说法而将这种策略一并放弃。其他人可以鼓励、声援我们,甚至可以带给我们足够的勇气,但做判断终究要靠自己。 一时想不起在哪里看到的,假如自己无法判断,没有勇气,可以用最笨的方法克服所有困难:规定一个尝试的次数,然后行动,无论结果如何都只给自己正面的回馈,把接近规定数字的每一次尝试都看做向着目标的一步。比如求职,可以“我要主动出击一百次”,那么不到十次就可能找到合意工作。 再比如推销,克服挫败情绪是最大的问题,那么,规定一个数字,把所有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之类的判断抛在脑后,坚持尝试下去。比如规定“我要在一个月内以最佳状态拜访一千个客户”,那么,这一个月一定会有成功的案例使你肯定自己的努力。假如你根本没有行动,自然什么都没有。 父亲是赌徒,母亲是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醉了也拿他出气。高中辍学,他在街头做混混,20岁时被偶然事件刺激惊醒,决定挽救自己的人生。一番思索后他决定去做演员,三年时间被拒绝了1850次,最后有个拒绝他20多次的导演决定给他一次机会。他抓住了机会一举成名。他是史泰龙。 想象一下,1850次!一定要有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刘秀夜战昆阳的勇气才行。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会因此发展出自卑心理来保护脆弱的自尊,因此激发心中的怒气,也是突破设限采取行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他们凭什么看不起我?就是要做给他们看。这样的心理常会有效。 多读书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懂得道理多了,自然能够管住、管好自己。如果要概括所有的道理可以这样总结:一切无效的、错误的行为都是因为信息不足导致。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其他补救策略。因为信息不足是最普遍的现象,所以灵活采取策略也就最为必要。 基因和大脑的进化其实也采用了许多策略。我们的许多程式化反应其实就是基因和大脑所采用的适应策略。所以,我们接下来会对这些策略进行梳理。粗略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认知方面的本能反应,联系前面提到的检定语言程式来理解,一种是动机方面的本能反应,联系《本能》这本书的内容理解。 动机方面的本能反应一般隐藏的更深,因而要靠理论的推导来解释,缺少直接具体的例证。比如,说难以控制的食欲是基因的适应性策略只是一种解释,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这种欲望难以控制。当然,这种解释非常有用,我们可以利用其它适应策略克服欲望的影响,比如借助不愿消耗能量的懒惰的策略来节食。 认知方面的本能反应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感官处理信号的层面,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视觉的错觉、误认、视而不见等问题上,一是心智系统处理信息的层面。前一种我们只要知道了就可借助一些手段克服其影响,后一种则要靠内省来察觉,我们集中讨论的是这一种。 这样分析的话,管不住自己主要是存在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趋避、双趋或双避这三种。既想被人关注、羡慕、崇敬,又害怕被批评、嘲讽,这就是趋避冲突。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好好享乐玩耍,这就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暂时只想起前怕狼后怕虎。冲突一般集中在舍得上,放不下恐惧,得不到解脱。 据此大胆推测,一切耽于想象怯于行动的人都主要不是害怕付出却无收获,而是害怕被批评、嘲讽。自我意象的问题,负面想象太多。因为既然想做就一定有热情,没有做就一定是因为恐惧忧虑,这种恐惧和忧虑多半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其他人的尚在两可的态度。明白了原理问题就简单许多。 认知方面本能反应的利弊 下面是有关性格的描述,快速但认真地读一遍,根据描述内容与你性格的相似性打分,最高5分,最低1分,写下评分再继续读下去: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 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 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这段话来自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伯特伦·弗瑞尔做的一个有趣实验。他首先在班上进行了性格测试,然后给每位同学发一张纸,告诉大家上面写有对每个人的性格所做的描述,要求大家评分。最后,弗瑞尔要求认为性格描述准确的同学举手。结果,所有同学都举起手来。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几乎就是对你的描述呢?事实上,所谓的性格描述只是弗瑞尔教授从一本星座书上随手摘录拼凑出来的一段话。后来他将事实告诉学生,学生并无反感,过了一段时间,他谎称评分表丢失,要求学生凭记忆将自己的评分写出来,经过统计发现,近半数学生所写的评分都比第一次低。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在读有关性格的描述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息的填补,因为这些描述的含糊性,我们总会觉得就是在描述我们,当我们发现这些描述并非针对性的,我们将不再考虑是否反映了我们的性格,直接打出低分。前一种反应是本能,后一种也是本能。 前一种反应可称为“补充想象本能”,算命的人说你与某种东西有缘,你就会不自觉地搜索这样的关系,你反复念叨“我不要想起老虎”,老虎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催眠暗示的原理就在这里,言语对应心像。励志类书籍告诉我们不要使用负面词汇的道理也在这里。但多半不肯说清原理,一味喊口号,谬矣。 后一种本能其实与自尊有关,潜意识里我们并不会在乎事实究竟如何,我们只在乎别人怎样看,因为老师说那些描述时拼凑出来的,假如我认为是对自己性格的准确描述,一定(统计意义上的确如此)会被嘲笑,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要否认相似性。记忆不至于糟糕到忘记,但记忆会为了自尊弄虚作假。 汉斯·埃森克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心理学家,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无法衡量即不存在”。 艾森克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得出结论,人最为重要的两个特质分别为“外向”和“神经质”。“
/
本文档为【感觉感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