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_现实叙事_的两种价值倾向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_现实叙事_的两种价值倾向

2012-04-27 5页 pdf 31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6200

暂无简介

举报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_现实叙事_的两种价值倾向 ·文艺探讨· 豹世貌弱碍钱中国椎寨 @魂窦瓴守酒钓两对价谊颁渤 梁振华 拒绝“共名”的社会转型时期,与多元 化的时代主题相对应的是多层次的复合式文 化建构,而正是置身于这种相对广阔的话语 空间,当下的中国文学才出现了空前的“无 名”格局,中国作家在“世纪之交的苍茫时 分”所进行的自我角色认同的努力也才会变 得如此“多姿多彩”而又耐人深味。鉴于建 国至“新时期”之初确立的“一体化”文学 规范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世 纪90年代的全面瓦解,价值取向和审美特 质趋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本身已遭到作家和 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_现实叙事_的两种价值倾向
·文艺探讨· 豹世貌弱碍钱中国椎寨 @魂窦瓴守酒钓两对价谊颁渤 梁振华 拒绝“共名”的社会转型时期,与多元 化的时代主题相对应的是多层次的复合式文 化建构,而正是置身于这种相对广阔的话语 空间,当下的中国文学才出现了空前的“无 名”格局,中国作家在“世纪之交的苍茫时 分”所进行的自我角色认同的努力也才会变 得如此“多姿多彩”而又耐人深味。鉴于建 国至“新时期”之初确立的“一体化”文学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世 纪90年代的全面瓦解,价值取向和审美特 质趋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本身已遭到作家和 评论家的无情质疑,文学潮流也相应呈逐渐 淡化之势;然而仍旧不能否认的是:在我们 所处的“无名”年代,想象中的“全球性” 境遇之下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资源上的绝对分 歧其实并不存在;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大体相 似的现实人生际遇等多重因素使然,作家的 艺术创作依然呈现出了某种“局部性”的 “共名”特征——恰是这些“共名”特征作 为意义“符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为我们 较为便捷地体认转型时期中国作家的精神世 界和存在形态提供了许多鲜明的启示。 一、“新现实主义”叙事:从“直面凡 俗”到“分享艰难” 作为“多层面”的转型期中国文学一种 “共时性”的现象存在——我们在这里必须 提及的是——面对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纷繁多 变、“嘈杂而又暖昧”的社会景观,有相当 一部分作家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整合之下 始终对当下中国的生存现实状况抱以热切或 者冷峻的关注;[1]显然,有别于传统现实主 义追求“宏大叙事”的美学特征、张扬主流 文化意识的价值取向是,在上个世纪80年 代末期以降的“新现实主义”写中,个人 生命体验成为了作家藉以进行现实描述的根 本依据和“精神支点”。以刘震云、刘恒、 池莉、方方、叶兆言等为代的一批阵容堪 称庞大的“新写实”小说家在摒弃理想“乌 托邦”、拒绝游戏、直面凡俗的心态驱使之 下,致力于“零度情感”的文本叙事,旨在 还原生活“本相”。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刘震 云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是严峻的,那 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 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过去有过宏伟理 想,但那是幼稚不成熟⋯⋯我们拥有世界, 但这个世界原来就是复杂得千言万语都说不 清的日常身边琐事。它成了我们判断世界的 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证明 的标志。”⋯2——从这番无奈而又诚恳的表 万方数据 ·文艺探讨· 白中,我们可以隐约体察到“新写实”作为 一个文学流派实质性的精神主张:即在对 “一地鸡毛”式的“原生态”生活反复纠缠 的过程当中,“新写实”小说文本其实深刻 寄寓着作家通过放逐虚无的“理想”、拒绝 观念形态对现实真相的遮掩从而凸现生活本 质的潜在意图。 在“现实主义冲击波”中,以刘醒龙、 谈歌、何申、向本贵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则以 贴近生活的姿态迅速介入“当下”现实,或 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广阔乡村的现情现状以 及扑朔迷离的改革风云纳于笔端,用冷峻的 笔触揭示出现代商业文明与传统乡土文明二 者之间的“隔膜”与冲突(如刘醒龙《分享 艰难》、《路上有雪》,何申《村长》、《奔小 康的王老祥》等等),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 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城市,深刻体察 现代都市人(大多是平民百姓)和传统体制 机构(国企与基层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所遭 遇的种种艰难与“阵痛” (如谈歌的《大 厂》,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关仁山的《破 产》等等)。山西作家谭文峰曾这样描述过 自己的创作动机:“一个作家拿起笔的时候, 最少应该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关注 我们的生活状态,有责任、有义务将我们的 生活现实作出反应和记录”引3——正是基于 这样一种充满使命意识的文学价值观,在他 们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描述中,我们不禁可 以明显地觉察到思考与批判背后作家热切关 注底层民众并与其“同甘共苦”、“分享艰 难”的艺术良知。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所谓“新社会问题小说”,如王跃文的《国 画》,李佩甫的《羊的门》,陆天明的《苍天 在上》,柳建伟的《北方城郭》,周梅森的 《中国制造》、《人问正道》,张平的《抉择》、 《十面埋伏》等等,则以相对更为激越的姿 态由平民化视角切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以 凸显的一系列为大众广泛关注的“敏感”社 会现实问题(诸如官本位、国企改革、反腐 倡廉等等),平实沉稳、冷静客观的叙述中 显扬着作家衍生于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拒 绝游戏”、关切民生的悲悯情怀,作家“借 由‘问题’所传导出的种种浓郁的忧患意识 和强烈的经邦济世意识”则“几乎贯流于所 有的20世纪90年代‘问题’小说文本 中”。【4J诚然,自身思想性的局限、批判力 度的缺失等多重因素使然,包括这些“问题 小说”在内的90年代“新现实主义”文学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且艺术的水准 参差不齐,但我们不应否认:勇敢介入现实 的批判精神的复苏(有受益予Et渐宽松的时 代氛围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 一批有文化操守的作家对民族责任和历史使 命的主动承担,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导致的文 学丧失主体精神、拒绝历史承担的普遍“物 化”倾向的现实反拨。 二、“中产阶级”文本:现代都市的欲 望狂欢 与上述“新现实主义”作家的角色选择 构成对应的是,伴随中国的社会转型历程, 有为数不少的作家(如前文提到的王朔以及 稍后的邱华栋、何顿、朱文、王刚、张欣 等)进行着与“平面化”历史文化语境吻合 的“现实叙事”(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 迥然有别)。他们笔下的“现实”是欲望膨 胀的“现实”,是精神追求被“悬置”的 “现实”;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 幅现代都市人为满足自身欲望需求如何彷徨 挣扎、奔突呼号的“世纪末景观”。 王朔率先喊出“我是流氓我怕谁”、“过 把瘾就死”的口号,何顿以“我不想事”作 为创作信条,朱文赤裸裸地宣告“我爱美 元”,邱华栋更是毫不遮掩地表露出想借助 与世俗生活达成妥协、迎合市民趣味的“欲 望书写”在“利益分化期”结束之前“赶紧 捞上几把”、“跃入上层阶层”的意图【5J—— 他们笔下与都市“物化”生活景观完全平行 的“欲望文本(如王朔的《顽主》、《玩得就 万方数据 ·文艺探讨· 是心跳》,何顿的《我们像葵花》、《太阳很 好》,邱华栋的《都市新人类》、《手上的星 光》,朱文的《我爱美元》,王刚的《月亮背 面》等等),折射出来的恰恰是作家经历过 精神惶惑之后(如果他们曾经陷入过困惑的 话)对“崇高”的“躲避”、对“精英立 场”、“启蒙话语”的集体逃离以及对“平面 化”都市生存状态的情感认可、对城市“中 产阶段”及时享乐、闲适“优雅”的生活方 式的迷恋。 行文至此,我很自然地联想起了世纪之 交曾引起广泛争议的所谓“文学新人类”堪 称“惊世骇俗”的另一种流于极端的“欲望 文本”。【6J回顾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经历的 颠簸历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女权主 义运动在相应时期的女性文本中凿下的深刻 印痕。或许正是因为这出于种种急于反抗既 有话语秩序、颠覆传统意义体系的不无“急 功近利”色彩的初衷,贯穿整个中国20世 纪世纪的女性写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当 激越的立场。莎菲女士的“癫狂”,与“五 四”启蒙主义思想息息相关,其精神“内 核”实乃对女性社会解放的呐喊;王安忆、 陈染、林白、铁凝、王静怡等一批崛起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作家,在新的 历史语境下延续和承继了“五四”时期的自 由主义思潮,她们以“性”作为突破口,将 性爱欲望的满足和对女性躯体的迷恋当作女 性赖以实现自身解放的“秘密武器”;而及 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批所谓“时尚美女 作家”,不管是卫慧的《上海宝贝》、《像卫 慧一样疯狂》还是棉棉的《糖》、《九个目标 的欲望》,“癫狂已经不再是追求‘人性’解 放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是为了追求极限 体验、高峰快感”,“中国女性癫狂写作由追 求解放的产物变成了追求放纵的产物,走到 了自身的反面”。∽J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新 人类”摆脱历史之负、奉“在场感”和“展 示性”为圭臬的写作十分明晰地暴露出其类 似于“行为艺术”的表演性特征,而她们这 种唯体验独尊、唯过程至上的“作秀”式的 “准写作”创作姿态,便注定要导致其“另 类文本”终极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严重缺 失——赤裸裸的欲望表达成为了“另类文 本”的基本主题话语,在她们精心营造的飘 忽、颤栗、狂乱的呓语般文字空间里,“充 斥着死亡、性爱、畸恋、毒品、广告、嘈杂 的市声、放纵的快乐、黑色的感觉⋯⋯更主 要的是这些文字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甚至无 情无义,与批判立场、意义追寻、哲学沉 思、道德关怀无缘,严肃的面孑L躲在叙事的 屏风后迟迟不肯出场,因为它们不要你思 考,只要你的神经感受赤脚踩在它们撒下的 玻璃碎片上疼痛、震惊、恐惧、匪夷所思和 不可理喻,然后站在文字背后她们哈哈大 笑,而当这些文字从印刷物上出笼之日仿佛 也正是她们得胜回朝之时。”№J倘若将“文 学新人类”的“另类”写作现象纳入物质欲 望被现代人视为“精神图腾”顶礼膜拜的市 场经济语境来考察,显然,卫慧、棉棉们充 分表露感性欲望、提供感官刺激自叙传作品 恰好与世俗大众猎“新”、猎奇、窥私的欣 赏趣味达成了某种“暗合”,而且其文本中 所彰显的当下性的情绪表达、瞬时化的情感 体验、碎片式的情节处理也不禁与当下生活 “潜文本”支离破碎、意象化、平面化的本 质特征“不谋而合”。然而问题在于,就创 作主体的精神向度和现实选择而言,“另类” 小说致命的“精神性”结症并非文本中被作 家不厌其烦反复描绘的那一幕幕颓废的、病 态的、畸形的现代都市生存景观本身,而在 于作家作为实施创作行为的主体在文本中展 露出来的那种否定任何价值、拒绝一切意 义、唯感官享乐至上的精神格调和文学态 度。有评论家从挑战旧道德体系、颠覆既有 文学叙事传统的角度为其提供过辩解,但遗 憾的是:仅凭感官的力量不可能达到瓦解旧 道德的目的,况且,在卫慧、棉棉们那里, 万方数据 ·文艺探讨· 所谓的“新道德”体系仍然是混乱不堪、无 从确证的。她们在书写过程中价值观的迷失 和欲望的放纵根本无需任何外在的理由,完 完全全是主动的、自发的。在我看来,“文 学新人类”的这种创作行为既不应当被简单 地看成是旨在迎逢世俗的“通俗文学”之一 种(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并非完全拒 斥价值层面上的追求),也不应仅仅被视为 一种承继“个人化写作”传统的“另类”文 学表达(如果将“个人化”的“自由度”无 限扩大,势必会导致主体意识的极度膨胀乃 至扭曲);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对理 想和道德操守不屑一顾、颠覆知识分子启蒙 立场的同时,她们所从事的精神蕴涵和价值 追求彻底“沦陷”的所谓“文学创作”(实 则直观体验至上的“反美学”表演)已经明 显地滑向了艺术“自弃”的边缘。 针对商品经济导致的艺术批判精神匮 乏、审美意义缺失的现象,法兰克福学派代 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曾用不无讥讽的语 调指出,“艺术今天明确的承认自己完全具 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令人新鲜的 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 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 人惊奇的事”。【9J总而言之,无论我们怎样 夸大转型期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之于文 学的巨大影响和侵蚀作用,都不足以构成作 家放弃对艺术本性最起码的持守的理由。而 作家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文学的“本性”便在 于: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他对人类基本 价值维护的承诺与愿望,在文学的愉悦功能 之外,同样要以理想的情怀给人类以心灵的 慰藉和精神的照耀。倘若“文学者不能寄托 一些前进的理想给社会人心以引导,文学最 终剩下的只能是消遣和涂抹。即真的意味着 沉沦。’’[10] 注释: [1]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当代评论家热 衷于文学潮流类型概括的惯性努力之下,曾先后出 现过“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人本现实主 义”、“现实主义冲击波”、“问题现实主义”等多种名 目的现实主义文学派别,但并非都得到了文学界的 广泛认同. [2]刘震云:《磨损与丧失》,《中篇小说选刊》, 1991年第2期,第89页. [3][4]杨经建:《世纪末的文学景观——90年 代小说创作现象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 版,第149、212页. [5]参见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格局中录找 定位》,《上海文学)1995年第8期,第78页. [6]亦称“新新人类”、“另类作家”、“美女作家” 或“70年代后作家”,特指一批出生于70年代的女 性“新锐”作家,以卫慧、棉棉、周洁茹为代表. [7]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 题》,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第79页. [8]林舟:《巫性的文学——读<文学新人类> 丛书》,《芙蓉》,2000年第1期,第162页. [9]参见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第 148页。转引自于闵悔:《意义缺失的大众时代的艺 术》,《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页. [10]参见谢冕:《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 ——<20世纪中国文学丛书>总序》,时代文艺出 版社1993年6月出版. 雹 万方数据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现实叙事"的两种价值倾向 作者: 梁振华 作者单位: 刊名: 理论与创作 英文刊名: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年,卷(期): 2002(6)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9条) 1.谢冕 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20世纪中国文学丛书〉总序 1993 2.霍克海姆 启蒙辩证法 2001(03) 3.林舟 巫性的文学-读<文学新人类>丛书 2000(01) 4.葛红兵 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 2000 5.查看详情 6.刘心武 在多元格局中录找定位 1995(08) 7.杨经建 世纪末的文学景 90年代小说创作现象研究 2000 8.刘震云 磨损与丧失 1991(02) 9.查看详情 引证文献(1条) 1.梁振华 影视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互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cz200206004.aspx
/
本文档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_现实叙事_的两种价值倾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