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

2012-04-28 16页 doc 7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8332

暂无简介

举报
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 第一部分 第1节:前 言(1) 前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的。然而,眼看着别人的孩子成了天才,而自己的孩子却仍显得资质平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就是天生注定的吗? 当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压抑住了。而潜能被压抑的原因,同父母失望和诘问的原因一样——没有好的教育方法,确切地说是因为没有采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为此,不同地区﹑不同...
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
《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 第一部分 第1节:前 言(1) 前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的。然而,眼看着别人的孩子成了天才,而自己的孩子却仍显得资质平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就是天生注定的吗? 当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压抑住了。而潜能被压抑的原因,同父母失望和诘问的原因一样——没有好的教育方法,确切地说是因为没有采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为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有识之士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探索正确的早期教育的康庄大道,纷纷投身于教育儿童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些教育界的先知以及他们为教育、为孩子、为人类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一座座不朽的里程碑。在这些让人们瞩目驻足的丰碑面前,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卡尔·威特和他的"全能教育法",蒙台梭利和她的"特殊教育法"以及铃木镇一及其"才能教育法"。 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牧师,对教育富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教育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在书中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育其儿子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过程,透过他的儿子成长并成才的经过,向人们展示出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至于卡尔·威特及其全能教育法的影响,我们略看一下几个例子就可以窥斑见豹了:天才少年儿童罗伯特·威纳的父亲、哈佛大学教授威纳博士声称,他就是在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威纳的。M·S.斯特娜夫人更是在著名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的力荐下,潜心研习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开始训练教育自己的女儿,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从巴尔的父亲巴尔博士所写的《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等书中,人们即可知道他也是在认真研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巴尔并获得成功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一部分 第2节:前 言(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同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但是育人要先育己。因为有关调查资料明: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教育好孩子,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的学习,有三分之二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不成功的。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于孩子自身的成长,对于家庭的发展,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都有着不可度量的重要意义。 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素质教育事业的进步,也为了让所有的父母都能教育出天才儿童,我们编写了《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一书,意义就在于为大家提供一部最权威最完善的教育宝典。它既是珍惜和纪念教育先知们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为我们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提供先进、确切、权威的指南,使每一个父母或老师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实施教育的方法,让更多的教师以及为人父母者从中获益。 如果借鉴他们的教育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天才就在自己的身边! 前言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一本书造就的天才3 卡尔·威特的誓言 7 神奇的天才 10 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 17 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20 运用递减法则 26 让孩子及早掌握语言 29 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 33 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36 孩子是否需要伙伴 39 愉快而幸福地玩 42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45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52 不要对孩子表扬过多 56 培养孩子的善行 61 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64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 67 蒙台梭利教学法 72 创建"儿童之家" 75 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79 第一部分 第3节:前 言(3) 一本书造就的天才 1914年,一位只有14岁的少年以优等生的身份从哈佛大学毕业,这引起了很多人士的高度关注,包括他的身份、传奇似的学历及其所接受的颇为新奇的教育方法。 他接受教育始于1岁半,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没多久就在行医开诊所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让人称奇。6岁那年春天,和别人的孩子一样,他开始去上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时被编入,到中午12点母亲去接他时,已经成了三年级学生了,并于同一年内,结束了小学学业。7岁时,本想上中学,但由于年龄小而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家里学习,而学习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融会贯通了。 8岁,他终于上了中学,不论哪门学科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为超群,学校准其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此期间,他还利用空暇时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但是不久之后就退学了,因为中学所教的知识他已经全部学过了。 从这时开始,他已经是闻名遐迩、声名远播的"名人"了,各方各界人士都纷纷慕名前来考他。考毕,无不感到惊奇,赞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的自然也大有人在。 9岁和10岁,他继续在家学习,11岁刚过就被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接纳,自此,他开始了在哈佛的深造生活。入学后不久,他曾进行过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这次演讲使教授们大吃一惊。而关于他12岁时的情况,他的父亲在《俗物与天才》一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他)今年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里亚特》、《奥德塞》等原著作品。后来,他擅长古典语,还阅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那样容易和有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通晓我国政治和宪法。" 就这样,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于1914年以哈佛大学的优等生从该校毕业,并在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 大千世界,无独有偶。类似塞德兹这样的天才少年儿童还有两个,一个叫阿道夫巴尔,是塔夫脱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他13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并且提前一年毕业。另一个是该大学南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罗伯特威纳。他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接着进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14年年仅18岁的他就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巴尔和威纳家里,不仅他们俩出色,他们的兄弟姐妹也都异常出类拔萃。巴尔的姐姐15岁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也在1914年与巴尔同期毕业。他们的妹妹丽安和弟弟洛得洛夫,也于该年开始上大学。威纳的妹妹康斯坦斯,也于1914年14岁时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第二个妹妹贝鲁特于该年12岁时也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第一部分 第4节:前 言(4) 卡尔·威特的誓言 虽然只是一个乡村牧师,卡尔·威特却非常富有独特见解。在其众多的独特见解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 在卡尔·威特还没有孩子时,就提出教育子女必须从幼儿开始的观点。用他的话说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他确信,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不平凡的人才。而且他总是公开宣称: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对其进行这种教育实践。换言之,他宣称坚持要用这种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然而,由于当时教育理论不先进,人们的教育思想比较落后,在当时,对于卡尔·威特的观点,很多人都是嗤之以鼻,表示反对的也大有人在。好在当时他还有一个知音,也就是他自幼时就结交的好朋友格拉彼茨牧师,也是最了解他的人。而在他的家乡,格拉彼茨牧师备受人们推崇,被当地居民所敬重。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威特的教育方法,格拉彼茨牧师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还为卡尔·威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去演讲,借机宣传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威特生下来之前,玛得布鲁特市的几个青年教育家和该市周围的几个青年牧师,曾共同发起组织过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格拉彼茨牧师也是该会的会员,在他的介绍和推荐下卡尔·威特也成了该会的会员。 第一部分 第5节: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1) 父亲悲伤地说:"我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邻居们尽管常常在口头上劝他不要为此而忧愁,但私底下的确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小威特是个白痴,而且背地里还在为这孩子的未来以及威特父母的境遇而犯愁。 老威特有了一个儿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生下的儿子不尽人意。他的知己好友格拉彼茨牧师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希拉德牧师,希拉德牧师又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的会员,并让他们来"验明正身",确信小威特刚出生时,确实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更谈不上是一个天才神童,以示公正。 由于婴儿不称心,起初,就连身为母亲的老威特的妻子都悻悻地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会是白费力气,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言寸草心。好在身为父亲的老威特并没有绝望,而是一丝不苟地踏踏实实地实行着自己教育儿子的。 小威特出世以后,周围的人们从此就多了一桩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就是议论小威特的教育与成长。当然,他们这种略带幸灾乐祸心态的关心与老威特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前者好像在等待着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实验结果,并带着一种看好戏的心态:好,这回看你的本事了!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有什么本事能教育出一个非凡的"天才"来。因此,每次见到他和格拉彼茨牧师时这些"好心"人就试探性地问:"怎么样,有希望吗?"对此,老威特和格拉彼茨牧师总是坚定地回答:"是的,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的。"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以一种怀疑的眼光审视着威特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 第6节: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2) 威特名扬天下之后,莱比锡大学的某位教授和本市的某个有势力的人物打算让威特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试图说服威特的父亲让本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威特进行一次严格的全方面的考核。威特父亲讨厌所谓的学者,怕他们乱出考题而影响了威特的学业及成长,所以对于他们的提议起先予以了拒绝。在他们的再三相劝下,最后他勉强算是同意了。当然劳斯特博士并不是威特父亲所想象的那种人,他是一个深明事理的和蔼可亲的学者。他没有让威特察觉到是在考试,而是在交谈中完成了考核。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他写下入学证明书。内容是: 今天根据我的要求,对9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考希腊话时从《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缔斯》中选了几段;考意大利话时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段。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威特却答得很好。他不仅语言学知识丰富,而且理解力很强,具备各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个令人赞佩的少年,听说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结果。我认为这一教育方法值得学者们重视。总之,这个少年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为了学术的进步,让他上大学深造是非常必要的。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他于次年1月18日入学。上大学那天,是父亲带着他去的,校长居恩博士非常高兴,同他们谈了许多话。同一天,居恩向市里的权势人物发出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洛赫村的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卡尔·威特,刚刚9岁就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识。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能熟练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他最近被很多学者考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学识而惊叹,他还在国王面前接受过考试。他具备十分丰富的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所以说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亚于其儿子的学识,令人惊叹。 第一部分 第7节:卡尔·威特的誓言(1) 1812年冬,即第五学期,威特12岁时公开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了广大学者们的好评。又因为在书中公开了他自己发明的非常简便的画曲线的工具,所以更加受到了赞赏。 在第七学期,他一面专心致志地学习政治史,同时又挤出时间写了《三角术》一书。当时他才13岁。这本书在当时虽然未能马上出版,但是在l815年,他离开了哥廷根大学到了海得尔堡大学以后却出版了,反应良好。 1813年,威特的父亲接到了国王的通知,通知上说把提供给威特的学费延长到4年。1814年4月,威特去维茨拉尔旅行,并访问了吉森大学。该大学的哲学教授们欢迎并与之讨论了学术上的各种问题,最后承认了他的学术水平(特别是18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的价值),由校长赫拉马莱博士亲自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这是1814年4月10日的事。随后他又访问了马尔堡大学,同样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据说如果不是吉森大学抢了先的话,马尔堡大学也准备授予他哲学博士的学位。 由于在哥廷根大学的第八学期的学费是由汉诺威、布朗斯维克和黑森三个政府出的,当威特父子前去布朗斯维克领取学费时,当局就把他们介绍给了布朗斯维克公爵。当时,正巧公爵正准备外出旅行,但仍然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他们谈了许多话,公爵非常热心地建议他去英国留学。并表示只要他愿意去,就把他介绍给在英国的亲属并为威特出学费。 因为威特在此之前曾在萨尔茨韦德尔作过关于数学的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所以当他由于同样的原因去汉诺威时,也被邀请作了报告。当问到要求自己讲的时候,对方提出仍然希望他讲讲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在接受了邀请的第二天,威特就在本地一所中学的大礼堂里作了讲演。当时是1814年5月3日,他年仅14岁。参加讲演的听众,集中了市内的所有的知识分子。他用流利的德语讲得既流畅又清楚。由于连日忙于交际,每天很晚才得以休息,无暇准备讲演的底稿。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绕到威特的后面想看看是不是没有底稿。当这位猎奇者看到威特没有底稿后,十分惊异。威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解除听众的怀疑,他特意离开讲桌,这时听众们更是为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威特在热烈的喝彩声中结束讲演后,政府承认了他的才学,并向他提供了比原本应承担的份额还要多的学费。肯布里基公爵也和布朗斯维克公爵一样,建议他去英国留学,并答应给予推荐和为他出学费。去黑森时,威特也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常被邀请到宫中。 第一部分 第8节:卡尔·威特的誓言(2) 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 不明事理的世人动辄就把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尤其是在威特成名以后,人们变本加厉地谴责其他教育家无能,责怪他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像威特那样的人。为此,一些思想狭隘的教育家更加敌视威特的父亲。 威特在刚出生时是个众所周知的"傻孩子",但是由于威特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慢慢表现出来的许多远远优于普通儿童的能力,许多人依然认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并非教育的结果。为此,威特的父亲总是摇头苦笑,无可奈何: "人们都说我的儿子是天才,不是我教育的结果。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话,连我的许多亲友也不相信。倘若上帝真给了我一个天才的儿子,这是上帝对我的仁慈,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为了减少一些人对他的敌视,也为了向人们阐明正确的天才观,威特父亲决定将他的教育方法向世人公开。 威特的父亲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公开的另一个理由,也是最为重要的理由,即为了答谢关心他的朋友们。正如他所感慨的那样,小威特的成名,使他平添了许多敌人,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在书中写道: "朋友们对我的教育方法很赞同,常常用谈话或写信的方式来鼓励我。因此我也往往被他们的好意所感动,有时感动得流泪。我的成功大半在于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我一辈子都难以忘却他们对我的好意。我的朋友们希望我把我的教育方法编写成书并公之于众。而我屡屡拒绝,但是到最后我还是被他们说服了。我是在他们的再三劝说之下,决定公开我的书的。但是我不敢断言,运用我的教育方法的人就一定能像我一样获取成功。另外,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像我的儿子一样接受那样的教育。但是我相信,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方法,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 第9节:卡尔·威特的誓言(3) 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卡尔·威特常向别人宣讲这一道理。 这个现代人已经完全接受的观点,在当时却并不容易为人所接受。在当时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天才观:一种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决定的,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另一种则强调重要的是环境的作用,天赋的作用并不重要。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卢梭和裴斯塔洛齐。爱尔维修是裴斯塔洛齐派的先驱者,他坚信: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成为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 威特的父亲显然受到了爱尔维修的学说的感染,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意义。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在威特的父亲对儿子的培养过程中,他一直受到那些被冠以教育家头衔的人的敌视,因为他的教育观念触犯了这些权威业已成形的信条。 与爱尔维修有所不同的是,威特的父亲承认孩子的禀赋是有所不同的。 他认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高一点,有的孩子低一点。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l00的孩子,那么白痴的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普通的孩子只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也同样都是非常完全的,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个人的禀赋。可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受到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孩子,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孩子,可能只发挥出了30。 第一部分 第10节:神奇的天才(1)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具有像威特父亲那种先进思想的人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可谓是凤毛麟角。家庭成员之间的能力相似是一个已被接受的事实,因此家族中数代出现天才的几率就比较大,这使天才具有遗传性的观点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所以在19世纪,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天才只是发生于正常人中的某些极端个案。而且他们还认为,天才是遗传而来的,天才的遗传是心智能力遗传的一部分。 尽管雅典的人口不多,但却出现了很多举世闻名、名垂千古的天才人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种改良论者高尔顿将此归结为希腊人是优秀的人种。他说:"希腊人优于我们(欧美人),正像我们(欧美人)优于非洲土人那样。"遗憾的是,他丝毫不去关心天赋以外的东西对人的发展与成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和许多人一样,他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其中的价值与地位。雅典的天才人物之所以很多,希腊人人种优秀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早期教育已成为当时雅典社会的一种习俗。高尔顿对此却毫无察觉,因此,他的天才观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片面性。 事实上,人种改良论者当然承认,能力的遗传从理论上讲是合乎逻辑的。尽管高尔顿曾搜集过一些所谓遗传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在我们看来,其中的许多例子却也未必能经得住考证、站得住脚。很多即便具有天赋遗传特性的人物如果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为天才。正如谚语所言:"天才不传代。" 当然,我们决不是一点也不承认能力是可以遗传的,而且不管怎样讲,从理论上来说,能力的遗传也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能力的遗传并不像财产的继承那样。财产的继承是现实的,能力的遗传却不是现实的。由父母遗传给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是一种可能性,不发掘它就没有效力,只有发掘了才会产生效力。 所以即便我们相信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但遗传论者也必须要回答以下的问题:为什么天才的遗传比肉体特征的遗传要少得多,以及为什么天才遗传的例子很少见呢? 第一部分 第11节:神奇的天才(2) 米开朗琪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而他的家庭却是豪门世家,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后,他的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马叫、也有游泳的小鱼。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而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与我们所说的教育及环境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同一个道理。 总之,幼儿像制造陶瓷用的黏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强的,环境和教育想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把他培养成什么样。 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成为声名远扬的人。过去有个学校,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而且,孩子能否成为伟大的人物,只看他在学校的成绩是难以下定论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的问题,重要的是大脑是否发达,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我们决不否认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也决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具有决定力。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威特警告人们:"不要失望,不要相信万能,坚定不移地去做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 第12节:神奇的天才(3)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的超过了普通的孩子。以"认生"——婴儿第一次表现出记忆能力——为例,刘亦婷3个月大时就开始认生,比普通的婴儿提前6个月;6个半月就出现了理解记忆(即明白词语与物体的关系),而50%的婴儿则是在10个月大时出现的。当长到13个月时,她的记忆力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飞跃。在记忆方式上,她已不再仅仅依靠人类3岁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记忆",而是提前萌发了3岁之后才有的"分析记忆"能力。经过妈妈的不懈努力,她对女儿的教育也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女儿满1岁半时,妈妈就试着教她背唐诗。刚开始是两个字为一段地教她,没过几天,女儿就可以流利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虽然她并不懂诗的意思,但唱歌一样的朗诵,却能使她感悟到诗歌韵律的美妙。自那以后,婷婷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千家万户把门开……"在从工厂的路南区到路北区的路上,她看见一只公鸡就把这首诗背一遍。 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婴儿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语,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地发展。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的婴儿"硬灌"些什么呢?简单地说,这些内容大致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的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这类东西;另一方面则是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第一部分 第13节:神奇的天才(4) 讲故事不仅能使儿童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能丰富儿童的词汇。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而且还要让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复述,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本应起到的效果。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结果,据说威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掌握了3万多个单词,这即使是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语言教育中,威特的父亲着重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幼儿学到的语言。威特的父亲的语言教授法,有一点要引起做父母的特别注意,那就是不要教孩子半截话。他认为,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经过他的试验,在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楚地教他说正规的语言,一般的话,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当然,像"咂咂"、"丫丫"这样的词发音可能是容易些,但是放着本来教了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故意不教,岂不是十分愚蠢吗?由于这个缘故,威特的父亲从来不教儿子半截话。 老威特不仅对妻子,对女仆和男仆也禁止他们说方言和土话。这是由于他觉得让威特记方言和土话是浪费时间。他只许威特记标准的德语。因为只要能记住标准的德语,就可以让威特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为此,老威特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并且只要儿子发音准确,父亲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威特发音不标准时,他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于是妻子就回答说:"是吗?我的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威特很小,却也被激起了拼命学标准语言的劲头。经过父母的不懈努力,小威特从小发音就非常准确。 然而,威特的父亲不只让他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法上,而是还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语句,并且力求措辞准确生动。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家人一定要相互配合,不要一个要求严格,一个却纵容孩子。他自己和妻子配合默契,而且以身作则,在平时就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准确的词语。 第一部分 第14节:神奇的天才(5) 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 威特的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严谨的,对威特的教育更是严格的,但却并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盲从。 威特的父亲反对专制,他不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注重讲道理。他认为教育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在批评孩子时,决不会让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挨了批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再没有什么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了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不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因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孩子身边,适时地提醒他们,阻止他们。只有让孩子自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才会明白对错,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自己正确地处理同类事情。 威特的父亲说,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儿子对他人说了些鲁莽的话,我并不马上斥责他,而是先立即给对方道歉:"我的儿子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请您不要介意。"这时儿子就已意识到自己可能说了不合适的话,过后他一定会询问个中原因。等他问我时,我才向他说明:"刚才说的那些话从道理上来讲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也是那样认为的。但是在别人面前那样说就不好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当你说了之后,N君的脸都怔得发红了!人家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着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没有作声。但他一定很生气,后来N君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就是因为你说了那种话。"我这样对儿子讲明道理,也不会伤害他的判断力。 为了让父母真正全面地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老威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假设在我向儿子提出批评以后,他继续反问:"可是我说的是真的呀。"这时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是的,你说的是真的。但是N君很可能想:'我有我的想法,你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话是真的,你也没有必要非将它说出来不可。因为那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你没有发现别的人都是沉默不语吗?如果你认为那事只有你才知道,那你就太傻了。再打个比方,大人指责孩子的缺点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缺点,说出来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即使这样,人们对你的缺点不都是装作不知道吗?如果你以为人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人们已知道你的错误但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考虑你的面子,为了不使你丢脸而已。这样你就明白了人们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在发现别人的缺点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也应当这样。圣书上不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在人前,揭别人的短是很不好的。" 第一部分 第15节: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1) 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既然小威特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身为父母,老威特理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令老威特感到委屈不已的是人们五花八门的妄议和揣测——在小威特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什么样的猜测都有。如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方式来教育儿子的;还有的则更赤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 对此,老威特感到十分痛心,他认为这是人们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也是人们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误解。下面摘录他在书中的论述,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早期教育与孩子正常发育的关系: 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的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消除他的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开发儿子的智力,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协力培养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我讨厌所谓的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所研究的专业的那一点知识,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知识,不管人家是否喜欢。对于本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再听听他们所说的或看看他们所写的东西吧,他们大量使用人们很少听到过的学术术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让人不知所云。他们视那些具备常识和兴趣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于交际、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更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岂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力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使其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孩子8岁时就已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长情况到底如何,这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所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第一部分 第16节: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2) 孩子是否需要伙伴 孩子们在一起时一般都会玩得很疯,很不懂事,常常互相抛石头和玩沙子,结果造成流鼻血、受伤,甚至把眼睛打坏而致残等,这确实是异常危险的。 抛雪球也不安全,有的孩子抛像石头一样硬的雪球,使对方受到轻重不一的伤害。威特的父亲说:"我看到瞎眼睛、缺鼻子、少指头、伤了脚的孩子时,就常常询问其原因,结果大都是在玩耍中受伤所致,这使我毛骨悚然。" 放任不管就会使孩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一个孩子一起玩,从而有可能会沾染上各种坏习气。例如变得油头滑脑,有时还有可能养成一些坏毛病。威特的父亲就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路旁赌博,甚至聚众斗殴,自己也不知道为他们拉过多少次架,对此,他感到非常寒心。 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决不让威特乱跑,也很少让威特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关于这件事,他说: 人们一再劝说孩子必须有游戏的伙伴儿。否则,孩子就会感到无趣,以致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后来我终于妥协了,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玩耍的伙伴儿。两个小女孩都是附近受过最好教育的孩子,会唱歌、会跳舞,儿子和她们俩玩得很愉快。可是,结果正如我所预料到的,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自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玩耍以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起来了,从不说谎到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语言,他也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对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而造成的。为此,我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事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说。但这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得选择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没有其他同龄伙伴参与的童年,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趣呢?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让孩子的这份乐趣泯灭呢?还是来认真地聆听老威特的见解吧: 第一部分 第17节: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1) 愉快而幸福地玩 大多数父母对给孩子买玩具都是非常慷慨的,恨不得倾其所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独生子女越来越宠溺、越来越放纵的今天。为人父母者之所以给孩子买玩具,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受商家的诱惑,而在购买玩具的场所将父母的军,由于碍于面子或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只得给他购买;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打发时间,是因为宠溺孩子。 威特的父亲几乎没有给威特买过什么玩具,而对于大多数父母的这种行为,老威特则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孩子从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而给了孩子一些玩具却不再过问则绝对是错误的。 "玩物丧志"的古训对大人和孩子同样适用。只让孩子玩玩具而对他们放任不管,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聊、厌烦、精神不爽,以致破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向父母们提出警示:孩子感到无聊就会心情不好,结果一般会拿玩具或周围的东西出气,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悲。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应对此加以重视,因为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后果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然,老威特也意识到,虽然不给小威特买玩具,但也不能让他失去一般孩子都享有的童趣。为了让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老威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在上面铺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围还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沙子铺得很厚,下了雨马上就干,坐在上面也不会弄脏衣服。威特就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应小威特的要求,父母还专门为他配了一套炊事玩具,尽管他还只是个孩子,但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什么都想做。尤其对厨房的活,总是想插手。现在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喜好太琐碎,有些父母甚至对此十分厌烦,这实际上是在埋没孩子的天性。而威特的父母则与这些父母的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这种喜好,如果能引导得好,就能使儿童的知识极大地增长。威特的父亲正是从此着眼,给他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第一部分 第18节: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2)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既不被允许与伙伴疯狂玩闹,又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来自娱自乐,故此大家可能以为小威特的生活除了坐在书桌前面,其他什么也没有;或者退一步讲,他也可能除了有学究式的知识外,还会点外语,其他一概不懂。那么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实不然。他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而且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尽情地玩耍和运动上。用他父亲的话说,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在学习方面,他除了学会外语以外,还轻松顺利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一定有非常独特的教育方法。其教育秘诀,就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 他不使用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针对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威特长到三四岁时,他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简单走走,而是一边同威特谈话,一边进行教育。比如有时老威特会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威特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花园里捉到一只小虫,老威特就教他有关昆虫方面的知识。就这样,老威特通过一块石头、一根草、一棵树等实际的素材来对小威特进行最生动的教育。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同样值得人们学习的就是老威特决不对儿子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告诉他哪些是植物学上的问题,哪些是动物学上的问题等等。只要在散步时威特被某种事物引起注意,他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因此,当威特后来阅读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书籍时,他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到陌生,而是很容易就能够完全理解了。 如果说小威特在动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是在父亲带着他散步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那么,老威特对儿子的地理教育则是让他身临其境。他经常带年幼的威特到周围的村庄去散步,等到对邻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他就让小威特拿着笔和纸登上村里的一座高塔。他们瞩目远眺,老威特适时地向儿子提问周围的地名,对小威特不知道的地方就给予说明。接着他便让小威特画周围的地理略图。然后两个人一起去散步,在略图上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就这样邻村的地图便画出来了。待这些工作做完以后,父子俩还要去书店买来这个地方的地图,把自己画的与书上的进行比较,并对有误之处进行修改。老威特就这样循序渐进地教给了孩子难以理解的地图的概念。 第一部分 第19节: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3) 老威特还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见识。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就告诉他这个城过去的名字,同时还给他讲古城的历史。 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带着他到各地旅游。威特5岁以后,不论是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是参加音乐会还是听歌剧,老威特到哪儿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这时的小威特在父亲的陪同下,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他们既登山,也去游览名胜;既去寻找古迹,也去凭吊古战场,以开阔他的眼界,增长他的见识。 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回到旅馆后,老威特就让儿子把看到的一切写信告诉给他的母亲和熟人。每次参观完回家后,老威特还让儿子详细描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出游参观的过程,或者向其他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中的见闻和切身的体会。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威特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 为了满足小威特的求知欲望,老威特从不吝惜体力和金钱。例如为了向小威特公开魔术的秘密,他就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 由此可见,在对儿子的教育上,老威特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幼儿天生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而天才就是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的人——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些事物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投身此事。一旦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挥。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热情之火刚刚点燃起来之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将其浇透。世界上的以天才人物之所如此之少,其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的发展,他们就会成为天才。但是,他们的这种兴趣和热情却很少有能得到顺利发展的环境,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刚刚出土之时就一脚将其踩掉,再冒出来时就再伸出脚将其踩掉,更有甚者会将其连根拔起,使其不再有顺利发展的机会。其结果,天才便寥若晨星。 第一部分 第20节: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4) 威特父亲的教学方法与现在学校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他首先去打字行,买来10厘米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小威特认字。当然他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威特组字。 西方字母只有26个,加之德语的发音并不像英语那样不规则,所以小威特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学习所谓的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旦掌握了读法,威特就能掌握更多的单词,再加上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读书了。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所以这一点对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仍然有大的参考价值, 在西方国家,学习外语一般都先从拉丁语学起。但威特的父亲觉得这样做过于勉强,他认为只有从与德语最为相近的法语开始学起才是最合乎逻辑的,从而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先学其他与德语相近的语言,而后再学拉丁语。而在西方的语言中,不论是德语、英语,还是意大利语、法语,多少都有些相似。在掌握了母语读法的基础上,学习相近的外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小威特能用德语进行自由地阅读以后,老威特并没有教他拉丁语,而是马上开始教他法语。那时他才6岁,结果呢,只用了1年的时间,小威特就可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了。当然,他之所以学得这样快,首先还是因为他的德语知识非常丰富。 威特学完法语后,又马上开始学意大利语,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他就学会了。这时威特的父亲认为,可以教他拉丁语了。 学拉丁语对于西方的孩子来说是相当难的,它被称为所谓的"头痛的语言"。因此,威特的父亲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开始教他的。即在教拉丁语之前,先把维吉尔的《艾丽姬丝》的故事情节、高超的思想、漂亮的文体等讲给威特听,以唤起威特的兴趣:
/
本文档为【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