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脏腑结构与功能

2012-04-28 12页 doc 20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041

暂无简介

举报
脏腑结构与功能脏腑结构与功能(图文并茂)上        此脏腑气机图是根据八卦的阴阳属性而描述。比如,坎为肾,坎是阳卦,阳代表气上升,所以,肾气上升于心。同样道理,离主心,离卦是阴卦,阴代表下降,所以,心气以下降于肾为心功能达到正常。心肾相交就是心气潜降、肾气上升的最终结果。震为肝,艮为脾,震与艮都是阳卦,阳代表气上升,所以,肝气与脾气都以上升为正常,若下降就是异常。巽为胆,坤为胃,巽与坤都是阴卦,阴代表气下降,所以,胆气与胃气都以下降为正常,若上升就是异常。   心阴:心之阴气,与心阳相对而言,心之宁静、内守、濡润的一...
脏腑结构与功能
脏腑结构与功能(图文并茂)上        此脏腑气机图是根据八卦的阴阳属性而描述。比如,坎为肾,坎是阳卦,阳代气上升,所以,肾气上升于心。同样道理,离主心,离卦是阴卦,阴代表下降,所以,心气以下降于肾为心功能达到正常。心肾相交就是心气潜降、肾气上升的最终结果。震为肝,艮为脾,震与艮都是阳卦,阳代表气上升,所以,肝气与脾气都以上升为正常,若下降就是异常。巽为胆,坤为胃,巽与坤都是阴卦,阴代表气下降,所以,胆气与胃气都以下降为正常,若上升就是异常。   心阴:心之阴气,与心阳相对而言,心之宁静、内守、濡润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生理学名词。即心的阴液,与心阳相对而言。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并和肺阴、肾肺等的消长盈亏有关。如阴虚内热的病症,常同时表现心、肺、肾等三脏阴液的亏乏。   心阴不足心律失常的治则是:滋阴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人参 6g,玄参10g,丹参12g,茯苓12g,五味子10g,炙远志10g,桔梗10g,当归12g,天冬12g,麦冬15g,柏子仁12g,酸枣仁12g,生地15g。方用天冬、麦冬、玄参、生地滋养心阴;当归、丹参补心血;人参、茯苓补心气;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炙远志养心安神。共凑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之功。   若阴虚不甚,虚火明显者,临床表现有心烦、眠差、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水飞朱砂3g,黄连6g,生地15g,当归15g ,甘草10g。本方有清泻心火、养心阴、补心血、宁心神之功效。 心阳:心之阳气,与心阴相对而言,心之兴奋、推动、温煦的一面。生理学名词。心的阳气,与心阴相对而言。心阴、心阳互相依附为用。心阳是心气的体现。心气虚则气短,脉弱,心悸,自汗,精神萎靡。心气大虚则伤及心阳,出现寒象,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证候。 肝阴: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 肝阳:肝之阳气,与肝阴相对而言,是肝之温煦、升发、疏泄的一面。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阴不制阳﹐就会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脾阴:脾之阴气,与脾阳相对而言,脾之宁静、濡养、收摄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脾阴,生理学名词。   ①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   ②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   ③每脏皆有阴阳,脾阴与脾阳相对而言。 脾阳: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升清的一面。脾阳,生理学名词。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运清阳、温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脾气以上升为健,不升易头晕泄泻,四肢困倦,内脏脱垂。 肺阴:肺之阴气,与肺阳相对而言,肺之滋润、宁静、内守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即充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津”。肺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与肺气相互为用,为维持肺功能所必需。临床上的肺阴不足,往往见乾咳,舌苔薄白干燥。肺阴的进一步耗损可以呈现肺燥火盛的证候。 肺阳:肺之阳气,与肺阴相对而言,肺之温煦、运动、升散的一面。 肾阴:肾之阴气,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之宁静、滋润、濡养和成形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肾阴,生理学名词。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起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肾阴和肾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体内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        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对机体有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过度阳热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阴,亦称为元阴、真阴、真水。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的过度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减慢,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聚成形而化为精血津液,精神也趋于宁静内守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调节控制着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有时也称肾精为肾阴。中医所谓肾水是指所有的体内不容易流失的体液,如:骨髓、精液、胰岛素、荷尔蒙、关节即润滑液等(喝水因容易变成尿排出体外,故称之为虚水)。人体所属的水与火的关系有如烧开水;当水充足,且火也很大时,其生命力必然旺盛。如果再吃些燥热的食物后,则会火气太大,实火用虚水来降火。当水充足而火太小时,只要补充燥热食物(或补元气),就能维持平衡。 肾阳:肾之阳气,与肾阴相对而言,是肾之温煦、推动、运动、兴奋和气化的一面。 肾阳 中医名词。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   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对机体有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过度的阳热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阴,亦称为元阴、真阴、真水。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的过度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减慢,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聚成形而化为精血津液,精神也趋于宁静内守,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调节控制着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肾水分壬水及癸水,壬水为先天,至清至灵,为炼丹的物质基础;癸水为后天,由欲念而来,浊而不清。《内景经》“肾属北方水,为黑帝。生对脐,附腰脊,重一斤一两,色如缟映紫,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之有根。左曰肾,右曰命门,生气之府,死气之庐。守之则存,用之则竭。为肝母,为肺子,耳为之官。天之生我,流气而变谓之精,精气往来谓之神。神者,肾藏其情智。左属壬,右属癸,在辰为子亥,在气为吹,在液为唾,在形为骨。久立伤骨,为损肾也。应在齿,齿痛者,肾伤也。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肾邪自入则多唾,膀胱为津液之府,荣其发也”。 胃阴:胃的阴液,与胃阳相对而言,指胃之柔和、滋润的一面,与胃阳相互协调,以维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纳食化谷功能。生理学名词,胃的津液,与胃阳相对而言。胃阴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临症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温热病热盛伤胃,导致胃阴亏耗,出现烦渴、咽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温热论》:“舌绛而光亮,胃阴亏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 胃阳: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指胃之受纳、腐熟的一面,与胃阴相互协调,以维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纳食化谷功能。生理学名词。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胃阳与胃阴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胃阳虚则寒,降纳失职,可见饮食不化,胃脘胀痛,呕吐清涎等症。《临症指南医案·脾胃》:“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心火:如果是虚火,则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舌尖红等。       用莲子、大米适量共煮常服,或平时将黄连片含在口中并慢嚼,将药液咽下,均有清心火之功效。        如果是实火则表现为反复性口腔溃疡、心烦易怒、口干、小便短黄伴有淋刺痛甚至尿       血、舌尖红等。治疗常用“导赤散”、“牛黄清心丸”。 肺火: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时间较长,有时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两颧发红并有失眠、口       干、咽喉发燥、声音嘶哑、舌红嫩等症状。       可用百合30克、红枣10枚、大米适量共煮粥服,或用沙参10 克、麦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饮服。 胃火:实火为上腹部不适,伴有多食易饥、口干、口苦、烦躁不安、大便干结、牙痛、牙龈出血、鼻子出血、舌       红苔黄等。       宜以知母、黄苓、淡竹叶、石斛、天花粉等适量泡茶饮服,或者水煎服。       虚火则表现为口渴、饮食减少有时有轻度腹胀、低热或潮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可适量吃些蜂蜜、梨汁、甘蔗等。  肝火:其症状类似高血压、脑中风等,表现为头痛剧烈、口苦有臭味、容易发怒、两肋胀痛、肢体麻木、烦躁难       眠、吐血、舌边红等。可遵医嘱用一些清肝泄火的中药。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傍晚口干、烦热、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胫骨       痛、足跟痛及遗精等,舌红无苔。平时可以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饮,另外加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脏腑结构与功能(图文并茂)中           中医认为,舌苔厚腻最常见的并不是“上火”,而是“胃气壅滞”,即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减退,一般多见于吃大鱼大肉、辛甘厚味的人。此时如何判断是否有火呢?根据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出现舌苔厚腻的同时,伴有口苦、口粘、口臭、口疮、口渴,下焦的便秘或者小便黄赤臭热、肛门灼热甚至长痈肿疮疖,这才叫“火”。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只能叫“食积内停”。患者只需吃一些泻火药即可以帮助舌苔退去。          另一种情况多见于脾胃素弱的小孩、老人,久病或大病初愈的患者。这些人由于气血亏损,消化功能弱,无法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导致了舌苔厚腻。中医把这类情况叫做“本虚标实”。如果把它也归之为“上火”,就会使原本虚弱的脾胃功能乃至整个机体在清热泻火药苦寒药性的重击之下出现很大损耗。此时患者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地支 脏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卯 肝(将军之官) 调节精神情志; 急燥易怒、抑郁寡欢; 促进消化吸收; 腹胀、呕恶、纳减; 维持气血运行; 肋痛、积块; 协助水代谢; 水臌; 调节经带胎产; 月经不调、滑胎、带下、不孕; 贮藏血液; 出血; 调节血量; 目干、夜盲、体麻。 辰 脾(仓库之官) 消化吸收 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 水液代谢 水肿; 生血 血虚; 统血 出血; 转送营养; 腹泻; 维持内脏位置。 胃下垂、子宫下垂; 午 心(君主之官) 犹如人的意念。 主行血、生血 心悸、头晕、面白、面灰、唇紫、胸痛 主精神、思维 神志异常、失眠、健忘; 酉 肺(相傅之官) 主出气; 主呼吸之气 呼吸异常、胸闷、咳嗽、喘促; 主一身之气; 参与水代谢; 水肿、尿多或者尿少; `助心行血; 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输送营养到全身; 皮肤干裂; 调节气机; 气、血、水运行异常; 子 肾(作强之官) 藏精、主水液、 主纳气、主生髓 髓有骨髓、脑髓 、脊髓。 主生殖、 不育、不孕; 促进发育; 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未老先衰; 参与血液生长。 血虚; 主水。 尿多、尿频、尿失禁或者尿少水肿; 纳气。 呼吸困难、喘气短促; 地支 脏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地支 脏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寅 胆(中正之官) 肝正常则胆正常接着脾 胃也跟着正常纳化饮食。 贮藏和排泄胆汁, 助饮食的正常消化。 黄疸; 主决断 胆怯、易惊、善怒、失眠、多梦 巳   小肠(受盛之官) 以器盛物、消化食物 、泌别清浊体现于大便、 小便是否正常。 小肠主液。 进一步消化 腹痛、腹胀、腹泻; 吸收营养 消化吸收障碍; 将残渣送到大肠 便溏、泄泻; 将余水渗入膀胱 小便少; 未 胃腑(仓廪之官) 受纳腐糜水谷; 通降以受纳正常为前提。 接受容纳饮食 纳呆、厌食、胃胀; 初步消化饮食 胃痛、嗳气、嗳腐; 将食糜下移小肠 呕吐、呃逆、嗳气 申 大肠(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 排泄大便 便秘、泄泻、下痢; 将余水重新吸收 肠鸣、泄泻、便结; 戍 心包(护卫之官) 保护心脏 邪气先犯心包再犯心。神昏、谵语 亥 膀胱(洲都之官) 津液在肾气化为尿。 贮存尿液 小便短少或者过多; 排泄尿液 尿闭、尿失禁; 丑 三焦(决渎之官) 一腔之大腑。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影响全身活动; 是水谷运行的通道 水谷运行异常; 水液环周全身升降 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地支 脏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多种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髓辨证等等查病途径。这些辨证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补充,换句话说:是人体的不同侧面,站的立场不同则出现相应的辨证方法,所以,必须学会灵活运用这些辨证方法。         可以这么比喻人体像一个国家结构:经络就是人体的交通枢纽;脏腑就是人体的城市房舍;气血津液就是活动于城市房舍的人们;卫气营血就是保护城市的士兵军队、环卫工人;三焦就是国家的京都或者是省府、市府等调度室。   十二经脉名称 对应脏腑 旺时 衰时 足少阳胆经 胆腑 子时23:00~1:00 午时11:00~13:00 足厥阴肝经 肝脏 丑时1:00~3:00 未时13:00~15:00 手太阴肺经 肺脏 寅时3:00~5:00 申时15:00~17:00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腑 卯时5:00~7:00 酉时17:00~19:00 足阳明胃经 胃腑 辰时7:00~9:00 戍时19:00~21:00 足太阴脾经 脾脏 巳时9:00~11:00 亥时21:00~23:00 手少阴心经 心脏 午时11:00~13:00 子时23:00~1:00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腑 未时13:00~15:00 丑时1:00~3:00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腑 申时15:00~17:00 寅时3:00~5:00 足少阴肾经 肾脏 酉时17:00~19:00 卯时5:00~7:00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 戍时19:00~21:00 辰时7:00~9:00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腑 亥时21:00~23:00 巳时9:00~11:00 来源http://hi.baidu.com/qingshuiyihong/blog/item/39668ac6c1dce6070ff477b1. HYPERLINK "http://hi.baidu.com/qingshuiyihong/blog/item/39668ac6c1dce6070ff477b1.html" html 脏腑结构与功能(图文并茂)下         一般情况,阴经走身体内侧,阳经走外侧。另外,手经属夏秋火金地支:小肠经、心经、胃经、大肠经、肺经、心包经。足经属春冬木水地支:膀胱经、肾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脾经。     太阳经为上开,少阴经为下;少阳经为枢纽为表、厥阴经为里,阳明经为里闭。        太阳经是六经之表,厥阴经是六经之里。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太阳经 少阴经 少阳经 厥阴经 阳明经 开阴中之阳   阴中之少阳 阴中之阳 闭 表 里 胆经、三焦经 肝经、心包经 胃经、大肠经 表   枢纽   里 膀胱经、小肠经 肾经、心经 表 里          六经之病位传递顺序:太阳——太阴——少阴——少阳——阳明——厥阴。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太阴经为阴经之表     太阴经为上开,少阴经为枢纽、厥阴经为里、闭。   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开阴中之阴 阴中之少阴 阴之绝阴、闭 肺经、脾经 肾经、心经 肝经、心包经 表 枢纽 里        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            十 二 经   手太阴肺经 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 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 为苍术、升麻、 足阳明胃经 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 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 为木通、竹叶, 足厥阴肝经 为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 为柴胡、青皮, 足少阴肾经 为细辛、肉桂、 足太阳膀胱经 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络经 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 为柴胡、连翘。   六 经 太阳经 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 用白芷、葛根、升麻, 少阳经 用柴胡, 太阴经 用苍术, 少阴经 用独活, 厥阴经 用细辛、青皮、川芎。          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手臂内侧前缘痛,缺盆(锁骨上窝)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证。手心热,烦心,小便频数,尿色亦有变化等。 十二经络之手少阴心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咽干,口渴,目黄,胁痛,手心发热等。渴而欲饮,手上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 阴液耗伤手少阴心经穴位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 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 心脉痹阻则心痛; 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十二经络之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十二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目黄,颊肿,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腰扭伤,目黄、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十二经络之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汗出,颊肿(腮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证。 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十二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十二经络之足少阳胆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十二经络之足太阴脾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下痢,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络之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便秘、泄泻。 十二经络之足厥阴肝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来源http://hi.baidu.com/qingshuiyihong/blog/item/cd02ac06806d90134afb51b1. HYPERLINK "http://hi.baidu.com/qingshuiyihong/blog/item/cd02ac06806d90134afb51b1.html" html
/
本文档为【脏腑结构与功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