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艾滋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第三版 第1章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

艾滋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第三版 第1章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

2012-05-01 20页 doc 1MB 2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474

暂无简介

举报
艾滋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第三版 第1章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版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人炎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一员。HIV之所以被称为逆转录痫毒.足因为其在宿主细胞内能利用病毒的逆转录酶(RT)将病毒RNA基因组反转求为DNA.该DNA可以进入细胞核内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见第3章)。在研究禽和鼠类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成因时.人们首次认识了逆转录病毒.这螳不同炎型的病毒构成了该病毒家族的不同属慢病毒属包括多种能感染动物的痫毒(丧1.1)(827,1 683.251 1).与人类...
艾滋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第三版 第1章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
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版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人炎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一员。HIV之所以被称为逆转录痫毒.足因为其在宿主细胞内能利用病毒的逆转录酶(RT)将病毒RNA基因组反转求为DNA.该DNA可以进入细胞核内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见第3章)。在研究禽和鼠类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成因时.人们首次认识了逆转录病毒.这螳不同炎型的病毒构成了该病毒家族的不同属慢病毒属包括多种能感染动物的痫毒(丧1.1)(827,1 683.251 1).与人类相关的成员.是因为其与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相关而被发现的(1 577)。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特征是.由于HIV放入持续复制和播散(参见前言)而导致CD4+4细胞的显著减少以及机会性感染和症的发生(1.2、表1.3)。 艾滋病研究者要寻找到一种先引起免疫功能紊乱然盯导敛种绎综介矾炎疚痫的痫原·慢病毒心作为首选目标。然而,住20世纪80年代早期.寻找义滋病痫旺的fIjf究却集中住一些已知的能引起免疫缺陷的病毒上,既有逆转录病毒,也傲小病毒于也疹病毒(3283,3819)。即使在发现HIV之后,确定其分类为慢病毒也用_r一年的时问(表1.3)(754,1559,254l,3649)。 1983年首次显示艾滋病可能是由逆转录病毒引起,当时,巴斯德研究所的I协”sinlOLlSSi及其同事从一个持续性淋巴腺病综合征(PGI。)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J’含逆转求嗍汛忡的病毒(272)。当时-一些医生怀疑此综合征与艾滋病有关,但尚缺乏确凿的址据。由于在几例病毒感染者中观察到淋巴结肿大,许多医生最初认为I,(;I。足¨.币p L知的人类瘸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或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此外.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到的逆转录病~(272)的特征与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I。V)相似(4327)。闪此.i/t:多研究人贝起初认定这种淋巴结分离到的病毒是上述人逆转录病毒家族的一贝。这.观点也受到了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一卜-同时发表的PGI。病原和从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刮HTI。V病毒的论文的影响(1421)。 然向·HTl一V似乎不像是艾滋病的致病因子(3035,3547.4327)。其在细胞内复制水rfi{低·丽儿与细胞膜紧密相连。既然血友病患者可患义滋病(653),那么这种病毒_义址怎样绛兀川胞的叭浆产物如第Ⅷ【人j子传播呢?另外,在血液巾很少发现游离的HTI。HIV病毒糊V非ffl不杀死淋巴细胞,反而可使淋巴细胞永生化而持续生长(3547。4327)。大大如此.艾滋痫患抒特征性的(、I_)Il’细胞的减少(1576.3008,4246)不能用HIV感染来解释。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8.html HIV-1和HIV-2传播存在差异 HIV-2在传播能力和致病力上与HIV-1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有几个特征可提供部分解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IV一2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较低,可能比HIV-1感染者要低100倍。HIV-2感染者精液中的病毒载量水平也要比HIV-1感染者低。由于在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发现许多能够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由感染细胞产生的HIVI-2肯定比HIV-1要低。 感染者之间的enνV3区基因核苷酸的变异率是0.6‰。在艾滋病患者是2%。而在HIV-1感染者,V3区序列异源性高达6.1%,综述,目前还不能对上述发现做出全面的解释可能的解释是HIV-2长端重复序列(LTR)仅有单个NF-kB位点会影响病毒复制能力。 与之相关并可能有潜在意义的观察是.HIV-2,毒株在细胞培养中对细胞的致病性较弱,并且缺乏对细胞表面CD4抗原的调节作用。这此发现提示在某感染人群中存在相对非致细胞病变的HIV-2毒株。 其他研究指出,与HIV-1感染相比,HIV-2感染导致免疫激活和T细胞凋亡的作用较弱。此外。较低毒力的HIV-0可能是由于其包膜蛋白较HIV-1德尔gp120与细胞表面受体的亲和力低,另外.由HIV-2包膜蛋白所导致β-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具有抗病毒效应。另一种解释是CCR5受体表达下调.这或许是由CD8+细胞释放β细胞因子所引起的。 发病的延迟也可能是由于宿主强大的免疫反应限制了HIV-2复制的结果.例如,HIV-2感染者体内中和抗体水平比HIV-l感染者更高。而且,某些HIV-2毒株能够以不依赖CD4机制进入细胞,这可能是HIV-2和HIV-1对中和抗体更加敏感的原因。临床期的延迟可能也与HIV-2特异性辅助T细胞有效识别病毒表位有关抗病毒CD4+记忆性T细胞反应被很好地保护.并且功能活跃另外,与HIV-1感染者CD8细胞相比,HIV-2特异性CD8 T细胞具有更多的T细胞使用受体.这为更广泛地识别变异株表位提了保证。同时,CD8+细胞具有很强的抗HIV非细胞毒性反应。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感染HIV-2后可以产生一抗HIV毒株的交义保护作用。然而,还没有继续不断地获得这些研究结果。相应的研究证实pBMC细胞同时感染HIV-1和HIV-2毒株时,HIV-1的复制受到抑制。该机制不是在病毒进入阶段。而是在病毒组装和释放阶段。关于双重感染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9.html HIV病毒的异质性,敏感性 艾滋病病毒 A.概述 HIV毒株广泛的生物学和血清学异质性反映在病毒的基因序列上。HIV毒株的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还不清楚,但该病毒的逆转录酶(RT)非常容易出错,造成基因组容易发生变异。由于该酶在以RNA为模板时的保真性比以DNA为模板时高数倍,提示大多数突变发生在DNA模板——DN’A引物的合成反应中,据估计在一轮复制周期中就会产生多达1 O个碱基的突变)。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明在病毒基因组中的变异与HIV异质性的相关性。 B.基因组对限制酶的敏感性 HIV一1毒株间的差异之一最初体现在其前病毒克隆对限制酶消化的敏感性不同。在对两种H TTLV一Ⅲ和LAV的原始分离物进行限制酶消化分析后,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而第三种ARV一2(HIV一1sF2)毒株则显示出显著差异。不同毒株具有不同的限制酶图谱这一特性已成为后来毒株鉴定的一个准则。 从某一个体分离的毒株,呈现几种保守的限制酶切位点,据此能辨明毒株是否来自同一个人。同样地,来自母亲和孩子的HIV一1分离株、输入来自同一供血者的血液或凝血因子的个体或两个性伙伴之间分离的毒株,因具有相似的限制酶图谱,显示它们具有密切关系。 在分析不同基因区域时,可用琼脂糖上进行的DNA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检测准种多样性,该技术可快速分析HIV毒株基因组差异和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 HIV不同分离株间限制性酶切的差异。HUT 78T细胞被如下病毒急性感染:HIV—Is~'2(以目前的ARV一2)(泳道1)、SF-4(泳道3)、SF-1 9(~4)。泳道2是HIV-1 sF2慢性感染的HUT 78细胞系。从细胞中获得高分子量DNA,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和印迹处理。A板包含未消化的高分子量细胞DNA。图中显示了未整合HIV一1 DNA的位置。IN,完整的;NC,有缺口的环状;L,线性的(9.7kb);S,超螺旋。在未消化的完整的病毒DNA达到了琼脂糖凝胶的排阻极限(大于20kDa)。经允许。5年来收集的样本进行HIV包膜基因准种及其衍生种的DNA异源双链泳动分析。对开始阳转(起始年份标记为0年)的病人连续采集其PBMC,用巢式PCR扩增这些PBMC及两种体外扩增的培养物(带有原始年份,标记为C)中HIV Env V3一V5区。放射标记零时PCR产物,从同一样本和其他样本重新退火至过量DNA。标记的异源双链DNA用非变性PAGE分离,再放射自显影。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先零时的变化被最快移动消失的标记同源双链所反映,大量异源双链DNA带和慢移动的标记的杂交双链,提示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差异。与未培养病毒PBMC样本相比,体外培养的分离株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C.基因序列的差异 当得到最早分离的HIV一1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时,再一次表明HTLV一ⅢB和LAV是同一毒株(HIV-1 IaI),然而SF2毒株和随后其他的HIV-]毒株的基因序列则与原始毒株有差异。来自不同个体的毒株的全基因组至少有6%~1 O%的差异,一些分离株存在广泛的同义突变(不影响氨基酸表达的突变)和非同义突变(影响氨基酸表达的突变)。调控基因和包膜蛋白中可能出现大量非同义突变,一些毒株在某些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能出现近40%的突变。 D.HIV一1和HIV-2及亚型 l·HIV一1  对部分病毒基因尤其是包膜蛋白区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特别有助于快速进行HIV-I和HIV-2毒株间差异的比较。通过氨基酸分析方法发现不同毒株包膜的显著多样性的同时也发现了一定的相似性。目前,依据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HIV-1可分为三个组,分别为M组(主要组)、O组(外围组)和 N(非M非O组),已经确定了HIV-2的8个组。M组内9个群(或亚型)已经被确定,分别被定名为A~D、F~H、J和K。一些亚型归属于O组,只有几个毒株属于N组。HIV-2病毒的亚型还没有确定HIVM组的不同亚型在包膜区的氨基酸组成上有至少2O%的差异,Gag区也至少有15%的差异。HIV-1不同组间的差异在EnV和]Gag区至少为2 5%,而亚型间的遗传距离则近似。当对毒株进行最终分型时,必须与组内其他型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比较。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0.html HIV基因组结构大小及之间相互作用 基因组结构HIV基因组大小约10 kb,带有编码几种病毒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HIV的最初转录本是一条全长的病毒 mRNA,被翻译为Pol和Gag蛋白。Pol前体蛋白被自身的蛋白酶裂解为逆转录酶(RT)、蛋白酶(PR)及整合酶(IN)。通过蛋白水解酶的作用,Gag前体蛋白p55产生更小的蛋白,包括p24、p17、p9、p6,以及p2和p1,Gag和Gag-Pol产物的合成比例约为2O:1。产生许多亚基因组信使RNAs(mRNAs)的剪接作用对于其他病毒蛋白的合成很重要。未剪接mRNA与单剪接及多剪接mRNA的相对数目似乎是由rev基因决定的,而rev本身就是一个多剪接mRNA的产物。 如上所述,gpl20、gp41膜蛋白由gpl60前体而来,而后者是全长病毒mRNA单剪接的产物。gpl60的裂解由一种叫furin的蛋白内切酶来完成,其他剪接mRNA的基因产物组成了病毒的多种调节及辅助蛋白,这些蛋白能影响不同类型细胞内病毒的复制。 一种调节蛋白是Tat,它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一些细胞蛋白一起,Tat蛋白与病毒LTR3上称为Tat应答元件的RNA环状结构(称为Tat应答元件)相互作用。Tat是上调HIV复制的一种主要蛋白。另一种病毒调节蛋白为Rev(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如上所述,Rev与位于膜蛋白mRNA.内叫做Rev应答元件的顺式激活.RNA环状结构作用。这种作用涉及细胞蛋白和Rev蛋白多聚体,允许未剪接的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浆,产生子代病毒所需的全长病毒蛋白。Tat和Rev是RNA结合蛋白,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时发挥最佳活性。 病毒蛋白的加工。某些由1 0种不I司病毒转录产物翻详而成的Hl V—l蛋白,可由病毒和细胞的蛋白酶进一步加工。由包括Tev在内的46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6种病毒蛋白,它们构成了病毒颗粒的结构,决定病毒的酶活性,并有调节和辅助病毒复制功能。160kDa的Gag—Pol前体由毒天门冬酰蛋白酶加工成7种蛋白,包括4种Gag蛋白(MA,p17;CA,p24;晚期蛋白,p7;NC,p9)、蛋白酶(P,pl0)、逆转录酶/RNase(RT,p66,p51),以及整合酶(IN,p32)。Env前体(gpl60)由细胞蛋白酶加工生成表面糖蛋白(SU,gpl20)和跨膜蛋白(TM,gp41)。病毒的调节和辅助蛋白——包括Tat(p14)、Tev(p26)、Rev(p19)、Nef(p27)、Vif(p23)、Vpr(p15)以及Vpu(p16)不需要加工处理。M,豆蔻酰化。图由M.Peterlin惠赠病毒Nef蛋白(负调节因子)似乎具有包括细胞激活作用和增强病毒感染性在内的多种潜在功能,它通过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来激发信号转导和细胞活化。缺乏Nef蛋白的病毒通常不能在PBMC和体内有效复制。 其他的HIV病毒基因附属产物Vif、Vpr、Vpu/Vpx影响病毒的装配、细胞周期、出芽及病毒的感染性。Vif与细胞内抗性因子APOBEC3G的作用将在第5章讨论。一些研究提示,nef、vpr和vpu/vpx等辅助基因在HIV一1复制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在巨噬细胞中比CD4+淋巴细胞中更重要。 正如关于这些病毒基因产物分子结构的综述中指出的那样,病毒表达的调节涉及许多病毒蛋白和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引起HIV复制的增加或降低,甚至影响到病毒潜伏感染的建立。例如,在病毒复制后期,Rev的产生能下调其自身及Tat、Nef的表达,从而使病毒的复制受限。值得注意的是,HIV编码的三种主要酶在复制周期的不同时期起作用。不难想像,它们是抗病毒治疗的首选目标。带有RNA酶H功能的RNA依赖的DNA聚合酶,即RT·作用于病毒复制的早期步骤,形成病毒双链DNA(cDNA)(HIV复制的详细信息见第2章)。整合酶则在细胞核中将病毒c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中。在病毒颗粒的出芽过程中,蛋白酶可对Gag和Gag—Pol多聚蛋白进行加工,促成病毒颗粒成熟为感染性病毒颗粒。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2.html HIV颗粒结构 电镜下,HIV-1和HIV-2都具有慢病毒的特征.即由病毒p24(CA)Gag衣壳蛋白组成锥形核心。按照惯例.用相对数字(×1000)来表示病毒蛋白(p)大小。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00-120nm,具有一不定型结构。感染性病毒具有包膜蛋白和3个结构Csg蛋白:基质蛋白(MA,p17)、衣壳蛋白(CA,p24)和核衣壳蛋白(NC,p7)MA在病毒颗粒包膜内侧形成一个内壳:CA形成包裹病毒RNA基因组的圆锥形核心;NC与衣壳内病毒RNA相连。这些病毒蛋白由病毒蛋白酶水解HIV-1前体蛋白P55而成。,Cag蛋白在P55前体蛋白上的定位依次为P17/P24/P2/P1/P6。未破裂解得Cag P55有三个主要功能区:膜定位区(M)、作用区(I)和晚期(L)。M位于基质蛋白内经肉豆蔻酰化后引导Gag蛋白细胞质膜。I存在于核衣壳内,主要介导Gag单体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于核衣壳内,和Gag多聚蛋白的P6区一起介导逆转录病毒的出芽。 在Gag衣壳或核衣壳内是两条相同的RNA链,该链与病毒RNA依赖的DNA聚合酶病毒包膜内侧部分被肉豆蔻酰化的p17核心蛋白(MA)所包裹.它是病毒结构的组成部分。HIV的装配需通过蛋白和核酸在病毒颗粒中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目前已知MA是Env蛋白组进入成熟病毒颗粒所必需的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的是Vif和Nef蛋白。估计每个病毒粒子中有7-20个Vif分子。研究发现,在病毒粒子内,很可能在病毒核心外,存在病毒的辅助基因产物Vpr(HIV-2为Vpx),在病毒颗粒内存在的所有这病毒蛋白提示他们在HIV感染早期起作用。在病毒颗粒中也可检测到一可能被HIV-1蛋白酶裂解的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埃兹蛋白,内核膜蛋白,Emer-in和coflin蛋白).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然而Emerin蛋白似乎是HIV复制所必需的。它促进病毒cDNA与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病毒c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1992)Emerin蛋白是连接细胞内核膜和染色体之间的桥梁。此外,在HIV-1核膜内发现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维持病毒核心结构的完整,最后,与其他逆转录病毒一样,HIV毒株在病毒出芽阶段选择性地与宿主细胞特异性脂质区域相结合.这主要体现在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率中。 T淋巴细胞表面的芽生颗粒(很可能是HIV)的扫描电镜照片。这一过程能把细胞表面蛋白掺入到病毒表面,这也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中出现假阳性的部分原因,正常T细胞蛋白的抗体(如HLA和CD4)表面出阳性反应。 包膜蛋白来自分子质量160kDa的gpl60前体,此前体在细胞内(很可能通过高尔基体中的细胞酶)被裂解成gpl20表面膜蛋白和gp41.跨膜蛋白。最初认为病毒表面带有包膜糖蛋白三聚体的72个刺突状结构。然而,电镜照片和最近的晶体结构研究显示,当病毒从细胞中释放时.只有7~14个三聚体(Env刺突)出现在病毒表面。这些刺突在病毒表面呈三脚架样结构排列。病毒颗粒表面上出现较少的包膜蛋白是由于细胞内Env合成的减少,而不是包膜蛋白的脱落。然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提示病毒粒子上的包膜蛋白是由gp41三聚体与不同数量的gpl2 0单体(而不是传统的三聚体形式)组合成的70~100个簇。因此,还不清楚感染性病毒颗粒上的包膜蛋白结构特性。 包膜蛋白被转运至细胞表面,gp41.的中间和N一末端部分表达于毒粒表面。Gp41.的环状部分在膜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跨膜蛋白的中心区域以非共价方式连接到病毒外部gpl20_上,主要结合部位为gp120的氨基及羧基末端的两个疏水区。Gp41的长胞质尾可能在HIV-1包膜糖蛋白嵌合到病毒毒粒中起作用。一些分析提示存在着一种“隆突一凹槽”样结构,以及包括gp120的V1/V2、C2和V3结构域的几个包膜区域,这样的结构使它们的连接变得稳固。最近发现,47kDa的尾作用蛋白(TIP47)与病毒包膜蛋白相互作用,并结合MA形成三元复合体,该复合体对病毒装配过程中包膜蛋白的参人发挥重要作用。 位于病毒表面的gp120含有与细胞受体结合的位点以及主要的抗体中和表位。据报道,gp41的外部结构也对中和抗体敏感。一般情况下,毒粒中的p24 Gag蛋白含量比gpl20包膜蛋白高6O~100倍,比聚合酶分子高1O~20倍。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3.html 垂直系统进化树或无根放射状树 用垂直系统进化树或无根放射状树来确立病毒不同组和亚型之间的相关性。HIV-1 M组A亚型主要发现于中非,B亚型在北美和欧洲,C亚型在南非和印度,D亚型在中非,F亚型包括了几个来自巴西的毒株和所有目前从罗马尼亚的儿童中得到的毒株。一些研究人员建议将A亚型再分为A1和A2亚型,F亚型分为F1(来源于巴西、罗马尼亚和芬兰)和F2(来源于喀麦隆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亚型。来源于巴西的F亚型毒株在它们的V3环顶部具有GPGR.而来源于罗马尼亚的F亚型毒株却为GPGQ。M组内的其他亚型包括来自俄罗斯(G亚型)、非洲和中国台湾(H亚型)、扎伊尔(J亚型)和喀麦隆(K亚型)的毒株。 在多种亚型共流行时,重组病毒经常出现于感染人群中(在第4章讨论)。在某些情况下,病毒重组株会成为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株系。这些毒株被称为流行重组模式(CRF),并根据所来源毒株的名称依次命名。当不知道亲本毒株时,用字母U来表示。含有四种或更多亚型的重组毒株称为复合型毒株(cpx)。当前,来源于HIV M组的16种CRF、已被确认。 以前定义的两个HIV-I亚型E和I也是重组病毒,尽管没有发现E亚型的全长代表株,该亚型(含A和E)还是被再次命名为CRF一01AE,该亚型毒株主要在泰国流行。最初在塞浦路斯发现的I亚型病毒也是一个重组株,现在被命名为CRF-04cpx,该重组毒株包含至少四个亚型,约有11个重组断点。CRF、02AG主要在非洲一些国家流行。对一个新的型或亚型或重组型的命名,需要获得三个没有流行病学关联个体的HIV全长基因组序列代表株。总体来说,全球9O%以上的感染由A至D亚型,CRF-01AE和CRF-02AG.重组株引起。全球近7 5%的新发感染是由A亚型、C亚型和CRF一02AG引起的。随着c亚型从中非传播至南非,c和E亚型成为全球最流行的亚型。c亚型主要在中国部分地区、印度和埃塞俄比亚地区流行,世界近5O%的感染可能由该亚型引起。 同一种系统进化树的两种形式:垂直状(A)和放射状(B),显示的HIV-1 M组、N组及O组及M组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分支的顶端是当代分离株的序列,构建进化树旨在反映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哪些病毒高度相关及它们进化的程度。放射状系统树(B)是无根树,但分支级别与有根树(A)相同。分支长度反映的是遗传距离或由同一祖先株变异而来的两条序列之间可能发生的突变数量。在有根树上,只有水平分支的长度被计算,任何两条序列之间的分支长度的总和在任一种进化树中都是相同的。该系统树是应用PAUP程序构建的邻位相连法系统进化树。图片由B.Korber和Ios Alamos HIV Database惠赠 除M组外,在喀麦隆最初发现的其他毒株被认为是非主要流行株,被归为O组。可以通过遗传序列分析把它们和M区分开来。在非洲其他国家也偶尔发现了该组毒株。约2 5%的喀麦隆分离株是O亚型。透过原始ANT7O[而不是其他毒病毒变异株的一些分析,证明了O组病毒亚型的存在。该组亚型之间的遗传学距离与M组亚型间相似,因此有人建议将O组病毒按照系统发生树分成5类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4.html 艾滋病发现特征进展 1.发现和特征在发现HIV-1后不久,在葡萄牙几例来自西非、佛得角群岛和塞内加尔的艾滋病人体内发现了第二种HIV。该病毒的克隆和序列测定显示,其与以前分离得HIV-1病毒差异大于55%,并且二者的抗原也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它被命名为一种新的HIV类型HIV-2的其他毒株随后从来自几内亚、赞比亚、象牙海岸的一感染者中分离到。HIV-2的基因组与HIV-1的非常相似。 HIV-2和HIV-1的主要血清学差异T存在于包膜糖蛋白。抗HIV-2抗体一般与 HIV-1的Gag和Pol蛋白存在交叉反应,但检测不到对HIV-1的包膜蛋白的反应,反之亦然鉴于这个原因.要求血库使用由HIV-1和HIV-0两组蛋白抗原的试剂进行筛查。有些非洲感染者的血清可与HIV-1和HIV-2的蛋白都发生反应,表明存在交叉反应或双重感染。在某些已确诊的病例中,证明存在两型病毒的双重感染。研究中观察到HIV一2对HIV一1的复制或其感染后的存活时间没有影响。 HIV-2包膜蛋白与SIV毒株的包膜蛋白存在着血清学交叉反应.后者是一个复杂的灵长类动物慢病毒家族的成员之一。因为SIV和HIV一2抗体存在交叉反应以及它们的序列很相近.使得许多的研究者确信HIV-2起源于SlY。 2·HIV一2感染的流行病学  HIV-2毒株在非洲的儿个地区主要是西非被发现。该毒株在欧洲、美国和南美的一些感染者中也被检测到。印度的HIV- 2感染者数量正迅述增加。截止到2002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美国报告了约100例HIV-2感染者,其中近一半是来自西非。目前HIV-2在全球蔓延程度远不及H1V-1广泛. 3·致病机制  在疾病进展方面,仅感染HIV-2的个体也能发展成艾滋病,但感染HIV-2的人们存活期比感染HIV-1的人要长,此外,在塞内加尔妓女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感染HIV-2的妇女的传播能力和CD4+淋巴细胞降低速率均明显低于感染HIV-1的妇女,与HIV-1感染一样,HIV-2 RNA的水平也可用做预测疾病进展速度。因此,应该对感染不久具有较高病毒载量的个体进行连续随访,以观察其是否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5.html 与HTLV不同的另外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 1984年初Gallo及其助手们报道了与HTLV不同的另外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他们将其命名为HTLV-Ⅲ。这种病毒是从成年和儿童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分离得到的。他们观察到这种病毒的淋巴细胞嗜性和杀细胞特性。他们报道了HTLV-Ⅲ与HTLV-Ⅰ、HYLV-Ⅱ的某些蛋白(尤其是p24核心蛋白)有交义反应。因此.他们认为仍应将其归入HTLV家族.尽管这种新分离的病毒具有致细胞病变性且不能从_感染的淋巴细胞病变中建立细胞系。 同时,Levy及其同事也报道了他们将之命名为艾滋病相关逆转录病毒(ARV)的鉴定,他们不仅从来自不同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患者。而且也从有症状和健康人群分离到了此病毒。在无症状个体中发现ARV首次提示了艾滋病毒的携带状态。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出ARV与法国LAV株有一交叉反应;而且。它在PBMC中可大量繁殖,杀死CD4+淋巴细胞,而不使细胞永生化。由此可见,这三种新发现得病毒具有相似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如同他们在1984年描述的那样,不仅能从艾滋病患者.也可以从从其他有症状个体(如淋巴腺病患者)和健康人分离到病毒,这说明艾滋病的部分临床症状表现为PGL。 这三种原型病毒(LAV,HTLV-Ⅲ和ARV)很快就被确认为同属一个逆转录病毒组。而他们的性质提示其为慢性病毒家族。它们与HTLV的蛋白完全不同,基因组的亲缘关系也较远.还不如与鸡逆转录病毒近。因此,最初的HTLV-Ⅲ与HTLVy有交叉反应的报道是不正确的.艾滋病病毒有许多区别于HTLV的特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1983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艾滋病命名为人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多项研究表明,HYLV-Ⅲ毒株与LAV毒株是同一毒株。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将LAV送到NIH。在那里它似乎给NIH的实验室造成了污染.此现象解释了HTLV-Ⅲ和LAV间独特的分子相似性。这一点与ARV-2(现命名HIV-lsf2)其他病毒株间具有的序列差异不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法国发现的病原体也是培养中污染的病毒。起初以为病毒是来自某病人(BRU)的分离株,后来发现实际上它来源于另一个患者(LAI)。在混合培养中LAI株生长速度大于BRU株。因此,现将LAV/BRU和HTLV-株统一命名为HIV-1lai. 在随后的研究中.HIV相继从艾滋病、艾滋病相关综合症、神经综合征及几名健康个体的PBMC中分离出来。因此,这种病原体的广泛传播已引起了注意,而它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的密切联系支持此病毒在这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现HIV-1后不久.在西非分离出了另一种病毒HIV-2。虽然HIV-2的病程似乎长一,但是两型病毒均能导致艾滋病。 现在已知,有HIV-1感染者能维持长达28年的无症状期,虽然一直能从其PBMC中分离到病毒这忠患者被称为“长期存活者”或“长期不进展这”。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并不像典型的HIV引起的疾病那样。这些患者的CD4+细胞数量相对稳定。关于HIV感染后能够抵抗艾滋病进展的影响因素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6.html 艾滋病的特异性和起源 艾滋病的特异性和起源 异质性和起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中的一员。H1V之所以被称为逆转录病毒,是因为其在宿主细胞内能利用病毒的逆转录酶(RT)将病毒RNA基因组反转为HNA,该DNA可以进入细胞核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在研究禽和鼠类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成因时。人们首次认识了逆转录病毒.这些不同类型的病毒构成了该病毒家族中的不同属慢病毒属包括多种能感染动物的病毒.与人类相关的成员HIV是因为其与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而被的。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特征是,由于HIV的持续复制和播散而导致(CD4)细胞的显著减少以及机会性感染和症的发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第一个病毒就是慢病毒,即1904年发现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该病毒流行于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日本,其能够诱发马发生阵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性贫血.严重破坏了马群的健康。尽管最初证明这种病毒有逆转求病毒的特点.但直到后来才鉴定出该病毒是一种携带逆转录酶(RT)的RNA病毒·是慢病毒属的成贝之一。同样.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绵羊慢病毒(维斯那/梅迪病毒)和山羊慢病毒(山羊关节脑炎病毒)可引起与逆转录病毒感染不同的慢性疾病。它们并不引起恶性肿瘤,而是导致自身免疫病、肺炎和关节病。 1.艾滋病(AIDS)病毒的发现 A.HIV—l 回头来看.如果艾滋病研究者要寻找到,一种先引起免疫功能紊乱然后导致神经综合征类疾病的病原.慢病毒应作为首选目标。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寻找艾滋病病原的研究却集中在一些已知的能引起免疫缺陷的病毒上.既有逆转录病毒,也有微小病毒和疱疹病毒。即使在发现H1V之后,确定其分类为慢病毒也用了·年的时间。 1983年首次显示艾滋病可能是由逆转录病毒引起.当时,巴斯德研究所的Barre-Sin-oussi及其同事从一个持续性淋巴腺病综合征(PGL)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含逆转录酶活性的病毒。当时.一些医生怀疑此综合征与艾滋病有关.但尚缺乏确凿的证据。由在几例病毒感染者中观察到淋巴结肿大,许多医生最初认为PGL是由一种已知的人类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或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此外。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到的逆转录病毒的特征与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相似。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起初认定这种淋巴结分离到的病毒是上述人逆转录病毒家族的一员。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同时发表的PGL病原和从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到HTL病毒的论文的影响。 然而。HTLV似乎不像是艾滋病的致病因子。其在细胞内复制水平很低,而且与细胞膜紧密相连。既然血友痫患者可患艾滋病,那么这种病毒又是怎样经无细胞的血浆产物如第Ⅷ因子传播呢?另外,在血液中很少发现游离的HTLV病毒颗粒;而且HTLV非但不杀死淋巴细胞,反而可使淋巴细胞永生化而持续生长。因此.艾滋病患者特症性的CD4+细胞的减少不能用HTLV感染来解释。 Montagnier与同事所做的进一步研究澄清了有关PGL病原体的这问题。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人逆转录酶病毒,虽然在感染CD4+细胞上与HYLV相似,但仍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这些后来被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的病原体,可在CD4+细胞中生长到很高的滴度,并可将其杀死,而不像HYLV那样将之转化为永生的细胞系。这对LAV的观察为逆转录病毒可能是艾滋病的病原提了重要的证据。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7.html HIV 毒株也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HIV感染的最早记录来源于3个挪威感染者(夫妇俩和他们的女儿),他们在出现HIV感染的临床症状后1O年于1976年死亡(2611)。这些感染者携带的病毒属于O亚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流行开始很久以前这些新近发现的HIV-1亚型就已存在。 除M和O组外,还有在喀麦隆几个患者中分离到的N组毒株,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与SIV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最初的N组病毒是1995年从一位40岁的患有AIDS的喀麦隆妇女体内分离到的。通过对其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与M组和SIVcpz毒株具有等同的遗传距离。HIV一1N组病毒明显比M组和O组中的任一病毒更接近黑猩猩的SIV病毒。因此,N组病毒的进化祖先可能是非人灵长类。然而,通过喀麦隆血清学研究发现HIV-1N组病毒流行极低,而且仅有极少数N组病毒被鉴定。加上近期一对喀麦隆夫妇感染N组病毒被确定,N组毒株的数量达到1O个。N组病毒看起来像是HIV-1M组病毒相关的祖先毒株与喀麦隆分离的SIV㈣z毒株间的重组毒株,。然而,还不清楚该组病毒是刚开始流行还是已经流行过了。 所有的HIV-1亚型和七种CRF都已在非洲被发现,大多数亚型在中非地区共流行。在古巴和拉丁美洲报道的毒株也具有极大的多样性。HIV-I在其他国家的亚型分布的不同最能反映病毒的分离数量和流行情况。例如,2O世纪90年代在一些返回美国的服役军人中,发现B亚型以外的三种M组亚型、A亚型、D亚型和CRF-01AE亚型。 最近对美国供血者的研究发现,312份感染的血样中有1份是HIV-2感染,5份是非B亚型感染。在全球人群中传播的病毒亚型中,病毒复制水平影响其在宿主间的变异度。从不同国家获得的病毒亚型如具有相似性,提示病毒是最近才进入这国家的,较大的差异表明这些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和流行的时间较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来自1995年扎伊尔血浆样本中HIV毒株的遗传学特征,它被证明是与B和D亚型相关的祖先模式。该信息支持以下观点:HIV-1的传播,尤其在非洲,导致了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有效变异,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亚型的病毒。而且,该发现表明HIV在被认识以前已经在人群中存在了很长时间。 已证明HIV-2(A~H)有8种不同序列的组。A组和B组在当前最普遍,HIV-2A组主要发现于塞内加尔和几内亚,B组主要发现于象牙海岸,其他的组都只有一个代表株。G组毒株是从象牙海岸的一份血样中分离的,C、D、E和F来自塞拉里昂和利比里亚农村。D组毒株看起来与SIV毒株特别相似,致使一些研究者认为SIV经过不止一次的机会进入人群。HIV-2病毒与在同一地区从乌黑色白脸猴内获得的SIVsmm分离株高度相关。HIV-2LTR与SIVLTR相似,都只有一个NF-kB位点。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8.html 病毒组和亚型间的生物学差异 病毒组和亚型间的生物学差异 已描述过HIV-IM组和O组病毒复制的差异与其NC蛋白相关。O组病毒对培养基中的环孢霉素不敏感,表明O组病毒的复制不需要亲核复合物和Gag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内限制因子TRIM5а对不同亚型的相应效应应值得注意。而且,体外研究表明在PBMC和树状细胞中,M组毒株的复制水平比O组或HIV-2毒株高100倍,还不清楚这些发现是否与体内HIV-I毒株的生物异质件有关。 其他的研究发现,M组的B和C亚型以相同的病毒剂量同时加到PBMC中,C亚型毒株的适应度要低于B亚型毒株。这些结果在来源于不同供体的原代CD4+T细胞和巨嗜细胞中也被观测到,但没有在人朗格汉斯细胞中发现该现象。这种差异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效率无关,B亚型和C亚型毒株能以lq等效率感染和传播,但是C亚型的复制程度更低。因此,这个亚型可能与疾病进展缓慢有关。然而,体外研究结果不一定与这些亚型的临床观察结果一致。例如,这些结果不能解释C亚型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快速传播的原因。A亚型和C亚型更强的蛋白酶功能可能是它们成为非洲优势毒株的原因。一些研究表明,A亚型毒株感染后疾病进展的速度更慢。其他的证据也表明,C亚型在阴道分泌物中的水平比A至D亚型病毒更高。而且,近来用恒河猴研究类人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HIV)时发现,与C和E亚型的SHIV毒株相比,C亚型嵌合病毒在白细胞介素一7(LL一7)敏感的肠相关的淋巴组织中复制水平最高。 与HIV一1病毒一样,HIV一2的生物学表型能够按照它们形成合胞体的能力和能否快速生长达到高滴度或缓慢低滴度生长来区分。与HIV一1毒株相比,在体外感染过程中,许多HIV一2毒株具有更广泛的使用受体,一些HIV一2毒株能够以不依赖CD4机制进入细胞。 在对HIV一1型毒株进行最终的遗传学和生物学分类时,很显然应该考虑病毒内的几个区域。然而,根据序列来确定病毒的亚型分布应主要集中在病毒包膜区的遗传学结构上,该区对于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抗原亚型相关的亚型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还没有解决的研究课题。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19.html 第一例有关HIV感染人类的记录 在对HIV一1的三个组和几个HIV一1亚型的序列分析后,几个研究者提出HIV一1病毒是在3O~1OO年前从灵长类进人人类的,。类似的研究,尤其是包膜区全长基因序列系统树分析表明,B亚型约在1976年进入美国(综述,C亚型于2O世纪6O年代中期至晚期在非洲出现(4463)。还有其他的研究者仍然质疑HIV一1的早期起源,并提出该病毒可能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人类。一些分子种理论分析表明,HIV一1M组和SIVc。z毒株的共同祖先株可能出现在17世纪末期。尽管看起来HIV一1O组病毒可能很早就出现,但还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个组或型的HIV一1毒株最先进入人类。 如上所述,第一例有关HIV感染人类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59年收集的一份采自刚果的血清样本。对该病毒的序列分析发现其位于B亚型和D亚型的祖先节点上。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来自20世纪6O年代感染HIV的挪威家庭的血样中的病毒序列与当前流行的O组病毒非常相似,父亲曾去过非洲。该发现似乎表明O组病毒缓慢进化的特征。然而,到2O世纪7O年代中期为止,许多非洲的样本并没有提供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因此,关于此病毒是如何、在何地和何时出现于人群,又是在何时如何演化成各种亚型的问题还不清楚。 亚型的存在反映了HIV一1型和HIV一2型病毒的广泛的异质性,这是由病毒逆转录酶的易错性导致的高突变率、病毒的快速复制能力(24小时)和极强的产生子代病毒的能力也可能是新亚型出现的主要机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它也导致了前面所提到的E亚型和I亚型的出现。某个地区传播和存在的病毒通过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和在免疫选择作用下,通过有效的突变进化成一个独立的亚型是可能的。不同亚型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过程中,病毒复制程度明显影响感染者间毒株的差异。如上所述,广泛的多样性反映了病毒已经在人类存在了很长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2O世纪9O年代刚果民主共和国(以前称扎伊尔)流行毒株的研究表明,大约37%的毒株都是重组病毒,也有多重感染的记载。结果表明,HIV的流行于2O世纪80年代早期就已经建立,那时的多样性比当前世界上其他地方更为复杂。这些数据对现在存在的亚型是否代表了HIVM组和重组病毒的真实进化提出了质疑。 让人不解的是,世界上病毒组和亚型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在北美没有大量感染非B亚型的病人,由此产生了在其他一些国家只出现单一病毒亚型说法。N和O亚型最初在喀麦隆被发现,并且成为世界上某些地区的主要流行株,诸如罗马尼亚(F)和俄罗斯(G),反映的正是这种现象。病毒的奠基效应能否解释这些结果,目前还不知道。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21.html HIV起源的假说 已经提出了几个HIV起源的假说,其中最普遍的是病毒从灵长类宿主转移到人。当一个病毒亚型通过动物感染进入到特定的人群时,奠基者效应可能导致九个HIV-1亚型的子代出现,重组病毒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情。许多研究者认为HIV-1M、N和O组是通过三次独立的跨物种传播从黑猩猩SIVcpz进入人类的,尤其是生活在中西非地区(如喀麦隆)的称为潘类人猿亚种的黑猩猩。 因此到目前为止,两种不同的SIVcpz亚型被确定与HIV-1 M组和N组相关。然而,还没有发现与HIV-1O组毒株相似的SIVcpz毒株。SIV和HIV毒株之问的核酸序列比较表明它们有80%的相似性。最近报道,野生大猩猩感染SIV,并且该病毒(SIVgor)与HIV-1O组病毒类似。因此,O组病毒可能是从大猩猩传播至人类。 对三个来自喀麦隆的HIV N组毒株的分析证明了单个的黑猩猩病毒转移事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HIV-1 N组毒株也被认为是重组毒株,因为其仅有env区与来自喀麦隆黑猩猩SIVcpz毒株类似。由于喀麦隆黑猩猩病毒与HIV-1高度相似,在关于喀麦隆HIV-1所有组(M,N,和O)的起源问题得到了一个关于HIV-1起源的统一看法。 已经从坦桑尼亚的不同的黑猩猩亚种(潘类人猿)中发现了另一种黑猩猩病毒(SIVcpzANT)。它的序列与加蓬分离的毒株和HIV-1 0组的毒株具有很远的遗传距离,与HIV的传播没有联系。还没有在其他两个黑猩猩亚种中发现SIV。直到2005年,在野生的黑猩猩中几乎没有发现SIVcpz毒株。最近,通过粪便样本检测发现,许多喀麦隆亚型的野生黑猩猩带有SIVcpz病毒。SIVcpz Ptt的流行比例从4‰~3 5%,这取决于喀麦隆森林里的动物群体。这些病毒与HIV-1 M组和N组的关系较近。对O组病毒来说,并没有发现与该病毒相类似的黑猩猩SIV,但作为HIV-1最早感染人类的病毒株,该病毒可能在过 去就已经存在于人类中。另一种可能是,在喀麦隆或非洲以外的其他地方的黑猩猩群落携带有与O组病毒相类似的SIVcpz病毒。这些新的发现使得研究者认为,HIV-1 M组最可能来自于喀麦隆东南部的黑猩猩,而N组来自于喀麦隆中南部的黑猩猩SIVcpzPtt谱系 。 进一步支持HIV-1起源于黑猩猩的证据是:这个灵长类病毒(SIVcpz)和它的祖先病毒以及HIV-1.都有νPU基因而且已经有人与猴接触后被猴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报道。现在的证据表明,SIVcpz是SIVs祖先的重组株,该病毒含有νPU基因的3区来自大白鼻猴的SIV(SIVgsn)5区来自红顶白眉猴。值得注意的是,大白鼻猴居住地与黑猩猩居住地存在重叠区域,这表明HIV起源于灵长类。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22.html 假如SIVcpz是HIV一1的起源,该病毒在猩猩中是不致病的 最近研究发现,支持HIV-1.起源于黑猩猩的证据包括了人类学家们记载了在中西非人类居住超过:100000年的报道。而且,三百多年前,有奴隶被从SIV感染的黑长尾猴和黑猩猩栖息的地方带到美洲;因此,AIDS应该在很久以前就存在。然而,HIV并不存在于这些非洲人的后代中,原因可能与SIVcpz在黑猩猩中的流行相对较低,以及在过去没有捕获这些动物的能力(如枪支)有关。 然而,SIVcpz和HIV-1.传播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HIV-1和SIVcpz的基因序列的差异超过2O%,该灵长类和人类病毒之间的差异并不支持HIV-1在人类和黑猩猩之间有最近的直接转移的看法。如果传播发生的话,该差异表明在SIVcpz进化至HIV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其他过程。另外,与SIV关系最近的是HIV-1 N组和HIV-2 C组至G组。这些HIV型中,每一种都只感染一定数量的人,因此它们并不能代表当前流行的病毒。 重要的是,人兽共患病假说通常意味着致病原从动物传播至人类。这提示在有限的几次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转移的病毒在人体内容易发生变异,从而引起疾病,。没有证据显示SIVcpz能使人类患AIDS,因而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一些人认为SIV实验性或偶然性传播到不同物种的事件很少发生,并且也不引起AIDS。此外,历经25年还未观察到B亚型明显地进化为不同亚型或其致病型发生改变的现象。O组病毒长期以来也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相反地,非洲含所有HIV一1亚型,这强烈暗示非洲大陆在许多年前最先受HIV一1侵袭。有学者提出全球M组亚型起源于刚果,喀麦隆似乎是N组和O组发生的中心区域。可以推测,病毒很长时期内一直在非洲大陆进化,当AIDS症状明显地表现出来时,不同组和亚型的HIV才被人们所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SIVcpz是HIV一1的起源,该病毒在猩猩中是不致病的。此外,许多SIV病毒在人类PBMC中生长欠佳,几乎没有获得最近描述的仅通过PCR鉴定的SIVcpz分离株在人类细胞中的生长的证据。因此,究竟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致使SIVcpz成为人类致病原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想像,如果存在黑猩猩病毒转移事件,那么在AIDS为人们所认识的许多年之前,HIV一1就已经存在于人类了。McCormick和他同事的血清学研究支持这一结论,他们在研究1976年从刚果一小村庄里收集来的血清时,发现了0.76%的HIV一1抗体阳性率。10年后,当感染波及10~15英里(1英里一1609米)以外时,其血清阳性率仍相同。没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改变,该病毒是一个低水平的致病原。弄清楚2O世纪中叶那些有利于增强病毒传播和致病性的遗传、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最后,尽管还不确定其具体来源,HIV来源于其他物种慢病毒属的说法也暗示着猿与人类慢病毒可能来源于一个在数千年前进人动物王国的祖先慢病毒并独自进化。 所有这些发现,尽管强烈暗示HIV一1起源于黑猩猩,仍不能定论说近来人类发生的感染是来自于这些非人灵长类动物。然而,在HIV一1起源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与动物亲密接触会促进人畜共患感染从而导致新的人类致病原产生。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23.html 人类病毒感染来源的有力证据 尽管尚不能得出决定性结论,来源于猴的SIV和HIV一2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人类病毒感染来源的有力证据。起源于西非的猴SIV,尤其是乌黑白眉猴SIVsmm在遗传上与HIV一2中的几组毒株有关。HIV一2的8个组已经被确定,但只有5个可能起源于灵长类。E亚型和F亚型与塞拉里昂的SIVsmm毒株相关;D亚型与利比里亚毒株高度相关;流行最广的A亚型和B亚型被认为起源于栖息在象牙海岸的乌黑白眉猴SIV。 HIV一2A组和B组的共同祖先株被认为是在2O世纪4O年代从猴传播而来。然而,随着更多的病毒得到分离及测序,不断观察到了SIV和HIV一2基因组的异源性,对HIV是在最近直接来自非人类灵长类慢病毒的观点提出了疑问。而且,对11种不同长类SIV抗体的研究证实病毒流行率普遍不同,并在某些灵长类中未发生病毒感染。然而,这些研究发现的不同灵长类动物对SIV易感性的差异有助于阐明这些动物宿主对潜在人类感染的重要意义。此外,塞拉里昂北部农村的1O000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没有获得SIVsmm传播的证据。然而,在西非的其他地区,那里的环境或许更有利于病毒传播。若干年以前,一个实验室工作者感染了SIVsmm毒株,且一直处于无症状的持续感染状态。恒河猴短尾猿感染SIVsmm通常发展为AIDS,但从这位实验室工作者身上分离的病毒不能使它感染。现在处于无症状期的SiVhu感染将来怎样发展会影响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文章连接:http://www.yidijiuyi.com/wenxue/wenxue24.html HIV出现和AIDS流行的理论 尽管HIV-1在人群中传播和出现的确切时间还不确定,人们最近提出两种假说来解释HIV的突然出现和过去3O年HIV-1、HIV-2的流行。一个是由Edward Hooper提出的,认为在非洲培养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黑猩猩肾细胞被SIVcpz毒株污染。然后在非洲的许多地区,该病毒通过直接传递,或与其他不同黑猩猩分离株重组后感染服用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者。2O世纪5O年代,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接受者一HIV-1.在非洲几个区域的爆发流行有关。然而,在几个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瓶中尚未找到黑猩猩的病毒DNA证据。另外,SIVcpz不能在人肾脏细胞中很好地生长。在口服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口腔中抗HIV的天然物质似乎也可以有效阻止SIVcpz毒株的传播,但该假说不能解释HIV-2的出现。 另一个观点是由Preston Marx和同事及一些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过去6O年里针头注射器的使用,使得这个很可能在非洲人群中存在很久的病毒得到广泛传播。他们认为森林的开采和狩猎活动的增加提高了人类暴露SIV的机会。因而,在后殖民地的非洲,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使转移到人的SIV毒株通过一系列途径,包括重组,在人群中适应下来,并且在非洲HIV血清阳性与接受医疗注射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病毒转移的方式可以部分解释HIV-2的出现,由于它与猴SIV的相似性也提示可能出现偶然转移和人类感染SIV,并且针头注射器有利于其传播。然而,非洲AIDS病例的分布并不一定与
/
本文档为【艾滋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第三版 第1章 HIV的发现、结构、异质性和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