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

2012-05-01 50页 ppt 22MB 1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3710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nullnull第十章 泌尿系统及尿的形成null1、肾的功能解剖与血液供应 2、尿的生产过程 3、尿的浓缩和稀释 4、肾对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 5、尿的排放null 肾 泌尿系统组成 输尿管 膀 胱 尿 道 功能: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维持内环境恒定.null一、肾 肾位置:位于腹后壁,脊柱两旁,为实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
nullnull第十章 泌尿系统及尿的形成null1、肾的功能解剖与血液供应 2、尿的生产过程 3、尿的浓缩和稀释 4、肾对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 5、尿的排放null 肾 泌尿系统组成 输尿管 膀 胱 尿 道 功能: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维持内环境恒定.null一、肾 肾位置:位于腹后壁,脊柱两旁,为实质性器官. 肾形态:左右各一,呈蚕头形,红褐色器官,其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 输尿管,神经,淋巴管出入该处. 肾门向肾内部凹陷成一个较大的腔隙,称肾窦。 nullnull 结构 :额状断面 肾皮质----外面:红褐色,有肾单位。 肾髓质----内面:色较淡,其有锥体组成----锥体底朝向皮质(由集合管组成),锥体的尖端向肾门为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门移行为输尿管. 肾柱---皮质在锥体之间深入髓质。 尿在肾内形成后→集合管→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null 二、输尿管 形态,位置:细长的肌性管道,20-30cm,d=0.5-0.7cm,上接肾盂,在腹后壁延脊柱两侧下行,进入小骨盒,经膀胱外上方插入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功能:管壁平滑肌节律性蠕动,使尿液不断地流入膀胱。 三个狭窄处:结石易嵌顿部位. 1、与肾盂移行处 2、越过骨盆缘处 3、进入膀胱壁处nullnull三、膀胱和尿道 1、膀胱 功能:储尿 位置,形态:锥体形囊状肌性器官(空腔器官),位于小骨盆腔前面。 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一个三角区----有两个输尿管口与尿道口所围成的三角区。 *此区粘膜平滑,无皱襞,是炎症和肿瘤好发部位. 2、尿道 从膀胱通到体外的管道。 尿道内括约肌----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横纹肌,由意识控制nullnull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与血液供应 概述 :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的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通过尿生成和排出来调节. 3、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集合管分泌和排泄作用。 null 一、肾的功能解剖 肾的额状切面:外侧部为皮质,内侧部为髓质。 肾单位:是肾脏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每个肾脏100 万个 肾单位。由肾单位和集合 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null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 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细段nullnull(二)肾单位分类和比较两种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数 量多(85-90%)A口径少(10-15%) 体 积较大较小A入∶A出= 2∶1A入≤ A出A出后的毛细血管袢长度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肾素含量 功能 尿液的形成 与尿浓缩稀释有关 短长多少null集合管: 集合管是由皮质走向髓质锥体乳头孔的小管,沿途有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管与它相连,管径逐渐变粗,管壁逐渐变厚。 null二、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1、颗粒细胞(近球细胞) 入球小A中层特殊分化的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肾素) 2、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吞噬功能。 3、致密斑:入球A与 远曲小管联接处,细 胞呈立柱状,排列紧 密。对远曲小管中 的[Na+]、[Cl-]敏感,调节近球细胞肾素的释放。nullnull二、肾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特点 (一)肾的血液循环途径 null肾血液流动方向: 腹主动脉→左、右肾动脉→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血管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null(二)肾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1、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大,并且肾内血流分布不均 2、两层毛细血管网 血管球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3、肾小球内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床为高压床。 4、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为低压床 5、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null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肌源学说:null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在1000~2000ml 之间,一般为1500ml 左右。 多尿: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 2500 ml 以上。 少尿:每昼夜在100~500 ml 范围。 无尿:如果每天尿量不到100ml。 尿的比重:随尿量而变动,一般介于 1.015~1.025 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为 1.001~1.035。 原尿:通过肾小球滤过,血浆中液形成分及可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物质滤出到肾小球囊腔内,其内的液体称为原尿。 终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及集合管时,由于这些管道的重吸收和排泄或分泌作用,其成份已有很大改变,这种离开集合管而进入肾盏的液体,称为终尿。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null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尿形成的基本过程null滤过: 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null(一)肾小球过滤器的解剖学蛋白质null 肾小球滤过器由20-40个毛细血管袢及覆盖其上的肾小囊内层所组成。 滤过膜组成: 1、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具有足突的上皮细胞,足突之间有裂隙。上有直径为4-14nm的孔。 2、中层:基底膜,为水合凝胶构成的网状结构,上有多角形的网孔(决定肾小球膜的通透性)d=4-8nm。 3、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窗孔。 d=50-100nm. 血浆必须经过三层膜的滤过,滤液中基本上不含蛋白质。null1、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 (二)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Ⅰ半径 <1.8nm能自由通过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null 2.电荷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null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 pH 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原尿超滤液的证明null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4.67+1.33) = 0kPa(0mmHg) ≤无滤液生成(三)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null(四)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定义:单位时间(1分钟)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 =125ml/min =180L/d 2、滤过分数(GFF) 定义:GRF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 × 100% = 19% null(五)影响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⑴ 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⑵ 面 积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null肾小球肾炎滤过膜结构受损屏障作用↓通透性↑红细胞进入滤液血尿唾液蛋白↓滤过膜上负电荷↓通透性↑血浆蛋白进入滤液蛋白尿null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 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囊内压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null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分 泌: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排 泄: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null(一)物质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nullnull(1)Na+主动重吸收过程。 ① 管腔膜: Ⅰ.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转运; Ⅱ. Na+与H+逆向转运。 ② 基侧膜:Na+-K+泵。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1、近曲小管nullNa+重吸收特点:存在泵-漏模式。 细胞间隙内[Na+]↑→渗透压↑细胞间隙内静水压↑部分Na+和H2O回漏入管腔内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被撑开管腔膜Na+易化扩散入上皮细胞内基侧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H20顺渗透压进入上皮细胞间隙null Cl-的重吸收: 在近球小管顺电位差,浓差被动重吸收。 ●机制: 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进入细胞间隙。近球小管由于 Na+ 主动重吸收,肾小管内外形成了电位差,Cl- 顺电位差被动重吸收 ●特点: 除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Cl-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null H2O的重吸收 一部分(也是大部分)是在近球小管,因溶质被吸收而吸收的。 另一部分是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 ●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而被动重吸收。 nullK+的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 原尿中的 K+ 绝大部分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 K+ 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K+]管内∶ [K+]管外=1∶40,管腔电位负值. (4mol/L) (150mol/L)∴是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转运。nullHCO3-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回到血液中HCO3-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null葡萄糖的重吸收 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重吸收 葡萄糖小管上皮细胞内K+Na+○管周膜泵载体null葡萄糖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160~180mg%。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定糖浓度超过300mg/100ml后,全部肾小管对葡萄断的吸收均己达到极限.此值称之. 正常值:男性为375mg/min/1.73m2, 女性为300mg/min/1.73m2。null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吸收。 2、HPO42-、SO42-是与 Na+ 同向转运重吸收的。 3、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 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nullNa+ K+ Cl-水髓袢2、髓袢中的物质转运●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不通透; 对水通透性高: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管腔中渗透压向下渐↑。●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通透性高: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管腔渗透压向上渐↓。 Na+尿素nullNa+ K+ Cl-水Na+尿素●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但能以Na+∶2Cl-∶K+同向转运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细胞内Cl-K+Na+髓袢null同向转运体模式: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内的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null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⑴ Na+重吸收的机制:主动重吸收过程。 ②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Na+ 在管腔膜主要通过 Na+ 通道进入细胞内(主细胞),然后在管周膜由 Na+ 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管腔膜的Na+通道可被氨氯吡咪抑制。 ① 远曲小管初段:Na+在管腔膜由 Na+-Cl- 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 Na+ 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Na+-Cl- 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利尿剂所抑制。null(2)水的重吸收 机制:水通道水通道① 远曲小管初段:同髓袢升支一样,对水仍不通透。 ②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ADH调控的水通道(当ADH作用时,水通道便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调节水的重吸收。null肾小管的排泌功能 肾小管分泌的物质大致可分为三类: 1、血中存在的新陈代谢产物,如肌酐、K+、H+和磷等; 2、由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合成的物质,如氨、马尿酸; 3、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对氨基马尿酸(PAH)、碘锐特、酚磺肽(或叫酚红)以及其它药物或异物。null1、K+的分泌 K+分泌机制:是Na+-K+交换。 ①[K+]管内<[K+]管外 ②基侧膜 Na+-K+ 泵的主动重吸收 Na+ →管外为正,管内为负的电位差,K+ 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K+通道Na+通道Na+-K+泵Na+-K+交换null2、H+的分泌H+分泌机制: 是主动分泌。 ∵① Na+-H+ 交换 ② H+ 泵H+NH3 +NH4+↑H+的分泌H+泵H+分泌特点: 分泌 H+ 与重吸收 HCO3-、Na+ 呈正相关。nullnull3、NH3 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内 谷氨酰氨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脱氨酶null NH3分泌特点: ① 泌 NH3 与泌 H+ 呈正相关:即泌 NH3 促进 H+-Na+ 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 正常时 NH3 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三)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三)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则小管液中渗透压增加,阻止肾小管对水重吸收,使尿量↑. 2、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球小管的重吸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生理意义:使终尿量相对恒定. 3、肾小管上皮功能的变化:若肾小管上皮细胞机能发生障碍,影响重吸收.eg.肾血流量↓→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重吸收↓.null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Na+重吸收null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H2O重吸收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null 第三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一、概述 人体尿的比重最大变化1.01-1.03,一般情况为1.010-1.025. 这个变化说明排出尿有时溶质少(稀),有时溶质多(浓). 血浆渗透压mosm/l 终尿渗透压mosm/l 300 300 等渗尿 300 1200 高渗尿 300 30-40 低渗尿 该表说明肾脏有浓缩和稀释尿的功能. null 肾脏皮质到髓质有一个渗透压梯度,在髓质中内髓渗透压>外髓渗透压。这个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主要与肾小管(髓袢)功能有关。是肾脏尿浓缩和稀释的基础。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 髓袢、直小血管 U 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 ②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况(先决条件) ③ 血液 ADH 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肾脏渗透压梯度null逆流培增模型10010002001200null二、尿浓缩机制---逆流培增学说 (一)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1、外髓高渗的形成--髓 袢升支粗段: 对 Na+ 主动转运,Cl- 继发 性主动重吸收,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外髓)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null2、内髓高渗形成:(1)髓袢U形结构逆流交换 ①髓袢降支细段: 对 NaCl 不易通透 对尿素不易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被重吸收 ↓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管内渗透压向下越来越高) ([钠盐]管内> [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 [尿素]管外null②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l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由①②肾内髓高渗梯度已形成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但仍为高渗梯度) (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 渐↓) (管内[尿素] 渐↑)↓null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动画模拟null尿素(2)尿素再循环: ① 条件: 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质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当 ADH↑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小管液中[尿素]↑。 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透; 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内髓组织间隙[尿素]高. ② 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 ③ 作用: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水▲▲▲▲null水出钠进水进钠出(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靠髓质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null●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用: ∵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支与升支彼此靠得很近+与髓袢并行; ∴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降支 升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 ∧ 直小血管 直小血管尿素和NaCl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出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3003306001000110012008004003207003501100nullnull 三、尿稀释机制 在肾脏渗透压梯度形成后,主要与 ADH 有关。 ADH 分泌减少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减少,此时排出的尿为等渗或低渗,尿被稀释。null尿液在逆流系统髓质高渗梯度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 低渗尿(尿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 ADH分泌↓ADH分泌↑null尿液在逆流系统内流动髓质高渗梯度ADH ↓ADH↑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null小结: ①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 ●外髓质: 主要是 NaCl。 ●内髓质: 主要是 NaCl 和尿素 ②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 ●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逆流倍增现象。null 尿浓缩机制总结:逆流培增学说 1、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1) 外髓高渗的形成:髓袢升支粗段的作用。 (2) 内髓高渗的形成:----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 细段对Na+逆流交换作用。 -----尿素再循环。 2、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后,尿浓缩与 ADH 有关。 3、髓质高渗维持:直小血管升支和降支对 Na+ 的逆流 交换作用.null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null 第四节 肾脏对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了解) 一、肾对水平衡的调节 1、体内含有大量水,分布在细胞,细胞间隙,血液中。三部份经常交换,保持动态平衡。 2、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摄入水来自于食物,饮料,体内物质氧化。水的排出—主要通过肾,其次皮肤,肺,肠管。 3、体内缺水时,尿量减少。体内水份增加时,尿量增加。 4、肾对水平衡调节----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ADH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区合成→神经垂体贮存→需要时释放ADH→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上皮细胞对 H20 通透性↑→促进 H20 重吸收. nullH20重吸收的机制: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 蛋白激酶水通道从胞浆 镶嵌到管腔膜上水重吸收↑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 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小管液血液适宜刺激下丘脑 释放 A D HADH尿 量 ↓null ADH分泌调节:(ADH释放的有效刺激) 促进ADH合成,释放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 (1)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特别敏感(只要改变1-2%就能感受). 大量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 →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发放频率减少→神经垂体释放ADH ↓ →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H20重吸收↓ →尿量↑. 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加称水利尿. null (2)细胞外液量(循环血量)的变化:心房和大静脉(左心房,上下腔静脉)内有容量感受器. 血量过多(回心血量增加) →心房,静脉扩张(左心房容积扩大) →大静脉,心房量感受器兴奋→下丘脑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H20重吸收↓ →尿量↑. (3)疼痛刺激或情绪紧张下丘脑ADH合成释放↑ →少尿或无尿. (4)尿崩症:下丘脑—垂体束病变,引起ADH释放障碍出现多尿.尿量>10升/日. null ADH释放的有效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 (1-2%)循环血量↓ (5-10%)ABp↓AⅡ、低血糖 疼痛、应激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心房容量 感受器动脉压力 感受器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晶体渗透压↓ (1-2%)循环血量↑ (5-10%)心房容量 感受器动脉压力 感受器ABp↑心房钠尿肽+++++++———————下丘脑-垂体束A D H垂体后叶null血浆晶渗压↑ (1-2%)循环血量↓ (5-10%)ABp↓AⅡ、低血糖 疼痛、应激中枢渗感器心房容感器动脉压感器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A D H+下丘脑-垂体束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 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尿 量 ↓水重吸收↑+ ADH缺乏↓ 垂体性尿崩症二、肾在保持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二、肾在保持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一)Na+的平衡 1、 GFR改变 (1)球-管平衡:肾血流量不变情况下,不论GFR增加或减少,近曲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2)GFR的自动调节:自身调节机制(负反馈节).BP10.6-24.0Kpa范围下,入球小动脉口径发生相应变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维持稳定, GFR保持不变.null2、摄入Na+量的改变 (1)GRF:摄入Na+量↑(H2O进入血液↑)→血液量↑→血浆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GFR↑(伴随血压)→肾小球滤过Na+↑(如重吸收不变) → Na+排出↑-- Na+又达平衡. (2)醛固酮分泌减少:摄入Na+量↑→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排出 Na+↑.null 肾对Na+排泄受醛固酮的调节 1.醛固酮的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 2.醛固酮的作用: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排出(排K+保Na+作用). 3.醛固酮分泌调节: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醒固酮系统的调节:P182 null②.血浆Na+, K+浓度对醛固酮分泌的影响. 血浆[K+]↑,[Na+]↓-→醛固酮分泌↑-→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排K+,保Na+作用↑ ③.心钠素(心房肽)---促进肾脏排Na+和排H20作用.因为心钠素可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素的释放. null (二).K+平衡 (1). 肾小管中K+有双向转运:重吸收和分泌. (2).肾小球滤过液流经近曲小管.髓袢至少有80% K+被重吸收. 远曲小管兼有重吸收和分泌K+,但以分泌为主. 集合管的皮质部有分泌K+功能.集合管的髓旁部有重吸收和分泌K+功能.集合管内髓部只有重吸收K+功能. null (3). K+在远曲入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受醛固酮调节. (4).血[K+] ↑→醛固酮分泌↑→增加管腔膜对K+通透性↑→管周液摄取K+ ↑→ K+分泌入管内↑. 反之则抑制. null管腔膜通道数量↑ 管周膜上Na+-K+泵活动↑K+的平衡醛固酮小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胞浆内形成 激素-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内调节 特异mRNA转录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2K+、保3Na+、保H2Onullnull第五节 尿的排放 一、尿 液 (一)尿量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null 2、pH: 正常pH在5.0~7.0(呈弱酸性),最大变动范围为4.5~8.0。 尿的pH主要取决于食物的成分: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尿呈酸性, 摄入富含水果、蔬菜的食物尿呈弱碱性。 3、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其深浅程度与尿量呈反变关系(尿多色淡,尿少则色深),也常受药物影响,如服用痢特灵后尿色呈深黄色。 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null二、排尿反射 当膀胱内尿量<300ml时,膀胱内压基本保持稳定; 当膀胱内尿量>400~500ml时,膀胱内压急剧上升。 正常成人,当膀胱贮留尿液100~150ml→充盈感,150~250ml→尿意,350~450ml→不适感,700ml→胀痛感。(一)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的关系 null盆N盆N阴部N膀胱内尿量↑→内压骤然↑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骶髓初级排尿中枢膀胱逼尿肌收缩盆N盆N盆N正反馈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尿液进入尿道骶髓初级排尿中枢阴部N传出冲动↓尿道外括约肌松弛尿液排出体外盆N脑桥、中脑和皮层(二)排尿反射null(三)几种排尿异常 1、遗尿:夜间不能控制排尿(小儿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2、尿频: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3、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叫尿潴留(损伤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通路、尿路受阻造成)。 4、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叫尿失禁(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nullnull第五节 血 浆 清 除 率一、概念与计算方法: 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血浆ml数为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血浆某物质浓度(P) 尿中某物质浓度(U)每分钟尿量(V)×=null (二)意义: 血浆清除率是评价肾对某一物质排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尿生成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的过程完成的。因此,应用不同特性的测定工具药物(标记物),就可推算出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肾小管的功能。如:null (二).肾小管功能测定. 1.葡萄糖:   即能自由滤过又能全部重吸收,C=0 .故葡萄糖的血浆清除率=0时的最大血糖浓度为肾糖阈。 (一).测定GFR. 菊糖: 即能自由滤过又不被重吸收与分泌,C=F =125mi/分.故菊糖的血浆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GFR)。null 2.尿素: 即能从肾小球滤过后,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C=70ml/分 F. C >F 说明肾小管分泌肌酐.null (三).肾血流量的测定. 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PAH): 即能经过肾循环一周后即通过滤过和分泌过程可以完全清除掉,故PAH或碘锐特的血浆清除率=肾血浆流量=660mi/分。 ∵红细胞比积为45%.故血浆流量占全血的55%,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55%=1200ml/分 滤过分数=GFR ÷肾血浆流量×100%=125ml/分÷660ml/分×100%=19%null复习思考题 1.尿是如何生成的?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null复习思考题 1.肾血流量的特点是什么? 2.试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null复习思考题 1.简述影响肾小管转运的因素。 2.用泵-漏模式解释近球小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 3.在近球小管葡萄糖是如何被重吸收的?其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和多尿症状? 5.简述尿生成的过程。null复习思考题 1.简述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原理。 2.简述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的特点,并阐明与尿浓缩的关系。 3.影响尿浓缩与稀释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尿浓缩与稀释的过程。null复习思考题1.某物质可被自由滤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被肾小管重吸收但不被分泌,其血浆清除率=GFR B.可被肾小管重吸收但不被分泌,其血浆清除率>GFR C.可被肾小管重吸收但不被分泌,其血浆清除率<GFR D.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被分泌,其血浆清除率<GFR E.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被分泌,其血浆清除率=GFR 2.某物质的血浆清除率为175ml/mi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血浆清除率<肾血浆流量 B.该物质能被肾小管分泌 C.分泌量>重吸量 D.其血浆清除率>GFR E.其血浆清除率<GFR 3.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 ) A.菊粉和对氨基马尿酸 B.碘锐特和对氨基马尿酸 C.碘锐特和菊粉 D.酚红和菊粉 E.酚红和对氨基马尿酸CEBnull复习思考题 1.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大量的饮用清水、生理盐水1000mL后,血浆渗透浓度及尿量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正常成年人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0mL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因呕吐、腹泻引起机体大失水时,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4.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尿量和尿浓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6.正常成年人静脉注射50g/100mL的葡萄糖50mL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null复习思考题1.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水的重吸收率为99%。其中在远曲小管之前水的重吸收率为80%,试分别回答: ①每天尿量是多少? ②与尿量关系最大的是哪一段小管? ③若ADH完全缺乏,尿量应是多少? 2.简述排尿反射的过程。 3.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 A.尿失禁 B.尿频 C.尿潴留 D.多尿 E.以上都不对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的是腹下神经兴奋 B.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的是盆神经兴奋 C.引起膀胱内括约肌收缩的是盆神经兴奋 D.引起膀胱外括约肌收缩的是腹下神经兴奋 E.以上都不对CB
/
本文档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