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韩愈_以文为诗_与唐代古文运动

2012-05-02 4页 pdf 183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6553

暂无简介

举报
韩愈_以文为诗_与唐代古文运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6 年第 5 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 172 期)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郝 润 华 ( 淮阴师范学院 中文系 ,江苏 淮安 223001 )   摘  要 :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 ,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对其产 生的动因很少讨论 ,其实 ,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
韩愈_以文为诗_与唐代古文运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6 年第 5 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 172 期)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郝 润 华 ( 淮阴师范学院 中文系 ,江苏 淮安 223001 )   摘  要 :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 ,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对其产 生的动因很少讨论 ,其实 ,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 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 ,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关键词 :  韩愈 ; 以文为诗 ; 古文运动 中图分类号 : I2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06) 05 - 0064 - 04 收稿日期 :2005201201 作者简介 :郝润华 (1964 —) ,女 ,甘肃武威人 ,文学博士 ,淮阴师范学院特聘兼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 士生导师。   前人在评价韩愈“以文为诗”的观点时一向有不同的 看法。一是认为“以文为诗”并非诗歌的“本色”。如宋代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 :“退之以文为诗 ,子瞻以诗为词 ,如 教坊雷大使之舞 ,虽极天下之工 ,要非本色。”一是认为 “以文为诗”是韩愈文学活动中的重大贡献。如史学家陈 寅恪即指出 :“既有诗之优美 ,复具文之流畅 ,韵散同体 , 诗文合一 ,不仅空前 ,恐亦绝后。”[1 ]这两种观点贯穿于古 今 ,遂成了研究韩愈诗歌理论的焦点。客观地讲 ,“以文 为诗”作为韩愈诗歌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支撑点 ,是有其存 在价值的。然而 ,任何一种理论总有它产生的背景 ,当韩 愈实践“以文为诗”的主张时 ,正是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 年代 ,古文运动的发生给唐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带 来了转机。鉴于此 ,本文打算把韩愈提出“以文为诗”的 文化动机放到唐代古文运动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一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统治者以 诗取士对推动诗歌的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 说 ,当时的文人没有不遵从这一传统的 ,然而 ,在这中间 ,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却别开生面地开始了诗歌创作中 的探索过程。欧阳修《六一诗话》云 :“退之笔力 ,无施不 可 ,而常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 :‘多情怀酒伴 ,余事 作诗人’也。”从另一个层面看 ,韩愈“以文为诗”不是凭空 而来的 ,其创作实践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息息相关 ,如唐代 宗宝应二年 (763) ,杨绾和贾至都提出了废诗赋、去帖经而 重义旨的科举改革意见。几乎是与此同时 ,以韩愈为首 的中唐文人积极提倡古文运动 ,从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 对诗赋创作提出了改革性的意见。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诗言志”,以抒情为特征 ,然而 ,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似乎要刻意改变已有的诗歌文化 秩序。在韩愈的诗歌创作中 ,“以文为诗”的特征十分明 显 ,如《忽忽》诗的“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 ,愿脱去而 无因”,《山石》、《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等诗的散文 叙述笔法。这种特征不但贯穿于韩愈的诗歌创作之中 , 甚至还在他的论诗之作中留下痕迹 ,如其《荐士》诗云 : “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 ,万类困陵暴。 ⋯⋯逶迤抵晋宋 ,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 ,比近最清 奥。齐梁及陈隋 ,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 ,沿袭伤剽 盗。”《留醉东野》云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 ,长恨二人不 相从。”以这些论诗之作与杜甫的论诗绝句相比 ,可见“以 文为诗”对韩愈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韩愈论诗以及诗歌创作具有反传统的文化倾向 ,对 “诗言志”承担的道统功能不太经意 ,相反 ,在“文以载道” 的思想指引下 ,更习惯于以古文来宣扬儒家的道统思想 , 如他的《答刘正夫》、《题欧阳生哀辞后》、《答尉迟生书》、 《答侯生问论语书》、《答李翊书》、《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等 都是著名的文论作品。在这些阐述其古文理论的文章 中 ,即使是涉及到诗歌的 ,他也宁愿用古文的形式加 以论说和阐释 ,如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指出 :“唐之有天 下 ,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皆以其所能 鸣。”总之 ,韩愈对传统的诗学理论“诗言志”并不看重 ,有 时更愿意把诗歌视为宣泄个人情感的载体。如韩愈在 《荆潭唱和诗序》一文中指出 :“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 之声要妙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 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 ,非性能 而好之 ,则不暇以为。”可见他更重视诗歌作为个人抒情 艺术的审美、宣泄功能 ,进而轻视诗歌的“传道”作用。其 实 ,不仅韩愈本人是这样 ,就是他周围的文人也持同样的 观点 ,如古文运动的重要作家李翱、欧阳詹、皇甫 等因 “志在古文”[2 ] ,乃至于诗歌创作的成就远不如其古文创 作成就。这些作家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 ,但从总 体上看 ,他们的观点是认为诗歌无法承担宣扬道统的责 任。也就是说 ,他们轻视诗歌言志的特点。正是由于这 46 样的原因 ,古文运动的作家们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远 逊于古文的创作。由此提出的疑问是 ,既然以韩愈为首 的古文家认为诗歌难以承担宣扬道统的责任 ,韩愈为什 么还要“以文为诗”,并以此为原则积极从事诗歌创作呢 ? 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 ,统治者信佛佞道 ,更加重了 唐朝社会的动荡不安。出于政治上的责任感 ,韩愈以弘 扬儒学的学术视角 ,贬斥佛、道 ,又以知识分子忧患之士 特有的政治触角 ,探究中唐以后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以 儒家入世进取的政治态度达了治国安民的思想。为了 使儒家思想再度超拔于佛道之上 ,韩愈在《原道》中论证 了他的人道观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 焉之谓道 ,足乎己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 《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 ,其民士、农、工、贾 ,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其服麻、丝 ,其居 宫、室 ,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 ,而其为教易行 也。”韩愈的“道”是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等 级秩序 ,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肯定。在韩愈看来 ,这种代 表现实秩序的“道”才是个人、国家得以安宁、稳定的更为 现实的主宰力量。《原道》说 :“《传》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 意。’然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 ,将以有为也。”韩愈以 为封建社会的理乱兴衰之本在于封建纲纪。总之 ,韩愈 提倡”道”,与其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有关。 怎样才能恢复儒家道统呢 ? 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倡导 古文运动才能得以实现 ,为此 ,他正式提出“修辞以明道” 的文学主张 ,在《争臣论》中指出 :“君子居其位 ,则思死其 官 ;未得位 ,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非以为 直而加人也。”因为文章是宣扬思想的载体 ,古文更是古 圣贤们用来传达个人见解的工具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所以要将古文与“道”联系起来 ,其《答李秀才书》说 : “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尔。”在《题欧 阳生哀辞后》中又说 :“愈之为古文 ,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 今者邪 ? 思古人而不得见 ,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通其辞 者 ,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酷好古文并非爱其词句 ,而是 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学说。这一点 ,韩愈门生李汉在《唐吏 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中概括为 :“文者 ,贯道之器 也。不深于斯道 ,有至焉者不也 !”[3 ] (卷七四四) 实际上 ,韩愈这种思想是从他的前辈那里发展而来 的。古文运动先驱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 李公中集序》中声称 :“志非言不形 ,言非文不彰 ,是三者 相为用 ,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 3 ] (卷三八八) 梁肃 《祭独孤常州文》又引独孤及的话说 :“文章可以假道 ,道 德可以长保 ,华而不实 ,君子所丑。”[ 4 ] (卷六) 概言之 ,文 章是志的显露 ,是道的载体形式 ,即“道”与“志”应该用 “文”来发扬 ,而不本于“道”、不表现“志”的“文”是无用 的。元结也在《文编序》里极力强调散文的教育劝化作 用 ,认为作文“其意必欲劝之忠孝 ,诱以仁惠 ,急于公直 , 守其节分”[3 ] (卷三八一) 。梁肃又在《补阙李君前集序》 中指出 :“文之作 ,上所以发扬道德 ,正性命之纪 ;次所以 财成典礼 ,厚人伦之义 ;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 ,立天下之 中。”[4 ] (卷二)此即“文本于道”[ 4 ] (卷二) 。柳冕则更明 确了散文的教化作用 ,他在《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中 认为“文章之道 ,不根教化”,则为“君子”所耻。[ 3 ] (卷五 二七)从其基本特征看 ,古文运动的首要任务是要改革文 体 ,试图借此来复兴儒道 ,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 能 ,以挽救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现实。 他们认为 ,社会衰落的根本原因 ,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 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 ,道德水准下降 ,因此需 要再次树立起儒学权威 ,以重新整顿社会秩序。他们从文 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了为教化而复兴”古文”的主张。所 以 ,古文运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运动。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复兴道统 ,恢复儒 家所提倡的政治伦理秩序 ,其现实意义是使唐代中央集 权得到巩固 ,封建王朝得以复兴 ,社会得以保持安定。也 就是说 ,是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促成了韩愈进行文体文 风改革。所以 ,强调道统思想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核 心思想。由此 ,他提出文以传道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 要。韩愈认为要继承古人之道 ,恢复“道统”,明白易晓的 古文是最佳工具 ,是载道之器 ,也就是说古文在宣传儒家 思想方面 ,它的重要性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替代的。这样 一来 ,韩愈所提出的古文理论以及他所有的创作实践都 是为恢复儒家的道统服务的 ,这其中也包括了“以文为 诗”的创作实践。 二 早在韩愈之前 ,唐代就有萧颖士、独孤及、李华、梁 肃、柳冕等人开始尝试古文创作 ,他们一边把散文的价值 限定在伦理教化和服务于政治的范围 ,一边进行古文创 作 ,但他们大多将注意力放在理论阐述上 ,大讲复兴古文 的重要性 ,创作方面并没有太大建树 ,唐代”古文”的真正 复兴始于韩愈。《旧唐书·韩愈传》称 :“大历、贞元之间 , 文字多尚古学 ,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 ,而独孤及、梁肃最 称渊奥 ,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 ,锐意钻仰 ,欲自振于一 代。”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 ,又 有积极创新的性格特征 ,加之他的深厚文学修养 ,所以 , 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 ,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 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 ,他的确 是继承了前人 ,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 ,特别在变革文风、 推进创作方面 ,却增添了许多新的更为合理的内容。古 文运动获得推进 ,不仅由于韩愈的理论 ,更重要的 ,是由 于韩愈创作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从 实践上奠定了散体文在唐代的文学地位。 韩愈约从二十五岁开始积极提倡古文运动 ,直至他 去世前都在为之奋斗。与此同时 ,他锐意改革 ,使散文创 作成为了当时的文学潮流 ,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古文作家 如李翱、皇甫 、樊宗师、孙樵等。可惜的是 ,这些人在古 文创作方面尽管进行了努力 ,但成就并不突出。如李翱 以议论文为主 ,虽结构整饬 ,说理透辟 ,却缺乏文采和气 势 ;皇甫 散文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 ,但情感力 度较弱 ,气势也不够雄大 ;樊宗师散文更是把韩愈的语言 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 ,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 交流的规范 ,走向晦涩艰深的歧途。由此看来 ,古文运动 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目标 ,这也就是韩愈之所以要积极提 倡“以文为诗”的主要动因。 笔者对韩愈“以文为诗”的典型作品试做了一次统 计 ,如下表所示 : 56 郝润华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作品名称 写作年代 年  龄 地  点 《山石》 贞元十七年 (801) 34 闲居洛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永贞元年 (805) 38 候命郴州 《南山诗》 元和元年 (806) 39 江陵 ,任法曹参军 《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 元和三年 (808) 41 洛阳 ,分司东都 《寄卢仝》 元和六年 (811) 44 洛阳 ,任河南令 《谁氏子》 元和六年 44 洛阳 ,任河南令 《石鼓歌》 元和六年 44 洛阳 ,任河南令 《双鸟诗》 元和六年 44 由洛阳赴长安途中 《桃源图》 元和八年 (813) 46 长安 ,时任国子博士 《琴操十首》 元和十四年 52 贬官潮州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元和十四年 (819) 52 贬官潮州行至蓝田   表中所列的这些明显具有“以文为诗”特征的诗歌 , 大部分是韩愈三十五岁以后的创作 ,韩愈五十七岁去世 , 即它们的创作年代大体在韩愈中年以后。为此 ,我们可 以得出一个结论 :韩愈在初步认识到他所倡导的古文在 社会上可能不会像唐诗那样盛传时 ,他除创作古文为时 人作示范之外 ,开始利用诗歌这一文学样式 ,大胆提倡并 尝试“以文为诗”,将古文的句法、章法等引入诗歌 ,将散 文的议论参入诗歌 ,不遗余力从多方面推动古文的进展 , 试图通过“以文为诗”对古文运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 然 ,韩愈在青年时代也创作过个别带有散文化痕迹的诗 , 如《谢自然诗》、《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等 ,但比起当时 所创作的其他诗歌作品来讲 ,这两首诗并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 ,可以说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方法 ,与其毕生 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陈寅恪在论及白居易的“新乐 府”时曾指出 :“乐天之作新乐府 ,实扩充当时之古文运动 而推及之于诗歌 ,斯本为自然之发展。”[5 ] (p. 121)韩、柳、 元、白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人员 ,他们在推动古文方 面的方法和手段大同小异。 众所周知 ,唐代社会最流行、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是诗 歌 ,并且相对于古文来讲 ,诗歌的影响十分广泛 ,创作队 伍也很庞大 ,其形式极易被人们接受 ,据唐人笔记记载 , 唐诗之普及 ,连小孩、老人、下层妓女等都会创作吟诵 ,一 般士人为了科举应试与赠别唱和 ,更是流连于诗歌 ,也都 或多或少、或好或差地进行过诗歌创作 ,韩愈与其周围的 作家群体大多善于诗歌创作 ,如孟郊、贾岛、张籍、柳宗元 等 ,并且有的还是以诗歌闻名于当世的诗人。既然唐诗 流传很广 ,深入人心 ,那么 ,何不借重这一喜闻乐见的文 学样式来推动古文创作 ,推崇了古文 ,也就等于宣传了 “道统”。宣传”道统”本来应该是由古文来承担的 ,韩愈 以古文为诗 ,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将这种原来由散文负担 的职责带进诗歌之中 ,所以 ,才有了以议论为诗 ,这是十 分自然的事。所以 ,韩愈便有意识倡导将散文引入诗歌 , 将议论参入诗歌 ,试图通过自身努力 ,同时也集合他周围 的诗人 ,以诗歌的形式宣传古文。如孟郊、卢仝、樊宗师、 刘叉、贾岛、李贺等人 ,都在诗歌语言、形式、风格上与韩 愈有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 ,他们同气相求 ,同声相应 , 在当时造成一定声势。当然 ,由于学养不同 ,这些人中只 有韩愈在“以文为诗”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 ,其他人 ,有的 在整体诗歌创作方面成就较突出 ,但在“以文为诗”方面 , 大多并无什么建树 ,如卢仝的诗 ,句式参差略似古文 ,而 想象比喻又怪怪奇奇。如《观放鱼歌》中有“故仁人用心 , 刺史尽合符 ,昔鲁公观棠距箴 ,遂被孔子贬而书”,等等 , 后人以为完全缺乏诗的韵味。皇甫 创作诗歌很少 ,从 他仅存的几首诗来看 ,《题浯溪石》、《出世篇》的文字如同 散文 ,缺乏诗歌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刘叉的诗很像韩 愈 ,其代表作《冰柱》、《雪车》两首诗句式长短不一 ,似有 古文句法 ,但后人评价并不高。 韩愈“以文为诗”是为了借重盛唐诗歌形式来推动其 古文运动 ,这不仅可以从盛唐社会诗歌普及程度、古文运 动本身的需要等方面得到解释 ,并且 ,还可以从韩愈诗歌 风格特征进一步透视其“以文为诗”的原因。 三 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以先秦两汉古文的笔法和 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也就是以古文入诗 ,概括起来主要指 以下几个特征 : 第一 ,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歌。 韩愈试图改变在唐代已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 式工整的诗歌外在形式 ,摒除骈句 ,使诗歌松动变形 ,达 到跌宕跳跃、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 ,进而使诗句可长可 短 ,力求造成错落之美。像《忽忽》诗采用十一、六、十一、 七、三、七、七的句式 ,开头就是一句“忽忽乎余未知生之 为乐也 ,愿脱去而无因”,完全是散文句法 ,却又给人以一 种诗的意味。又如《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或”和“若” 字 ,如“或连若相从 ,或蹙若相斗 ,或妥若弭伏 ,或竦若惊 ”。将“或”、“若”这样的散文字眼应用到诗歌的创作 中 ,的确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韩诗中还有意识地运用了 大量古文虚词 ,如《寄卢仝》的“破屋数间而已矣”、“忽来 此告良有以”。《谁氏子》“知者尽知其妄矣”、“不从而诛 未晚耳”等等 ,读起来让人感到有散文的味道。 第二 ,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 ,加之起承转合的气 脉 ,贯彻到诗歌创作中 ,把散文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 物状的笔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如著名的《山石》诗 , 即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 ,从行至山寺、周围 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 寺一直写到下山观感 ,娓娓道来 ,让人有如历其境的感 觉。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 ,又选用了色彩浓淡明 暗变化的若干图景 ,错落交叠 ,如“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 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 栀子花 ,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 ,是明 中有暗 ;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有 明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则是天色蒙蒙 66 郝润华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亮时的山岚弥漫 ;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 明。这样 ,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 全诗流畅中见奇崛 ,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十分自然。 清方东树评曰 :“只是一篇游记 ,而叙写简妙 ,犹是古文手 笔。”[6 ] (卷一二)又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 ,韩愈作 此诗时正由郴州赴江陵参军任。诗先写郴州官舍中秋夜 凄清之景 ,次写张署 (即张功曹) 歌辞 ,备述其被贬所历、 岭南贬地环境之恶劣及遇赦不得归之苦状。末以宽解之 词作结。全诗首尾两节仅有十一句 ,中间一段长达十八 句 ,以宾为主 ,借张署之口叙自己的愤懑情绪 ,章法安排 独具匠心。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二中也认为是“一 篇古文章法。前叙 ,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 ,避实法 也。一线言中秋 ,中间以实为虚 ,亦一法也。收应起 ,笔 力转换”[6 ]。《桃源图》诗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同样 说是“先叙画作案 ,次叙本事 ,中夹写一、二 ,收入议 ,作归 宿 ,抵一篇游记”[6 ]。 第三 ,忽视平仄、音韵等声律 ,因为五言诗的音节一 般是上二下三 ,七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四下三 ,韩愈却有 意打破这种常规 ,努力营造一种别出心裁的反均衡、反圆 润的美 ,打乱原有的节奏感 ,使诗歌具有先秦散文的风 格。程千帆先生认为 ,韩愈“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古体 诗中 ,并指出 :“韩愈在古诗中 ,有的地方故意避免对仗 , 如《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中‘淮之水舒舒 ,楚山直丛 丛’二句 ,强幼安《唐子西文录》就指出这是‘故避属对’, 而这种‘故避’,显然与以文为诗有关 ,所以 ,韩集中古诗 , 尤其是七言古诗 ,很多是通首不对的 ,其中包括《此日足 可惜一首赠张籍》、《山石》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这样 一些名作。”[7 ]在创作中 ,韩愈有时甚至突破诗的一般音 节 ,直接用散文的句法叙写 ,如《寄卢仝》诗“放纵是谁之 过欤”,《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火行于冬古所存 ,我 如禁之绝其飨”等等。 第四 ,以议论直言个人的感受和情绪 ,将明白如话的 议论糅入诗歌。如清顾嗣立评《谢自然诗》云 :“公排斥 佛、老 ,是平生得力处。此篇全以议论作诗 ,词严义正 ,明 目张胆 ,《原道》、《佛骨表》之亚也。”[ 8 ] (卷一) 程学洵《韩 诗臆说》也评此诗曰 :“韩集中惟此及《丰陵行》等篇 ,皆涉 叙论直致 ,乃有韵之文也 ,可置不读。篇末直与《原道》中 一样说话 ,在诗体中为落言诠矣。”[9 ] (卷一引)汪佑南《山 泾草堂诗话》评《石鼓歌》云 :“如许长篇 ,不明章法 ,妙处 殊难领会。⋯⋯首段叙石鼓来历 ,次段写石鼓正面 ,三段 从空中著笔作波澜 ,四段以感慨结。妙处全在三段凌空 议论 ,无此即嫌平直 ,古诗章法通古文 ,观此益信。”[9 ] (卷 七引)方东树也评此诗曰 :“一段来历 ,一段写字 ,一段叙 初年己事 ,抵一篇传记。夹叙夹议 ,容易解。”[6 ] (卷一二) 韩愈以议论入诗这一点对宋代诗歌影响最大。严羽《沧 浪诗话》指责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宋人即直接承袭韩 愈的艺术风格而来。 以上这些都显示出韩愈诗歌的“散文化”特点 ,具体 说即表现出了强烈的先秦古文笔法特征 ,正是这种古文 特征 ,才使韩愈诗歌形成了独特的一面。韩愈诗歌所具 有的古文特征 ,前人也早已有所觉察 ,如金赵秉文《答李 天英书》云 :“杜陵知诗之为诗 ,未知不诗之为诗。而韩愈 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 ,然后古今之变尽矣。”[10 ] (卷 一九)朱彝尊《批韩诗》评韩愈《琴操》诗曰 :“《琴操》果非 《诗》、《骚》,微近乐府 ,大抵稍涉散文气。昌黎以文为诗 , 是用独绝。”[9 ] (卷十一引) 毛先舒也说 :“昌黎《琴操》,以 文为诗 ,非绝诣 ,昔人尝赏之过当 ,未为知音。”[11 ] (卷三) 翁方纲概而括之云 :“韩文公‘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其诗 亦每于极琐碎、极质实处直接六经之脉。”[12 ] (卷三)刘石 龄评《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云 :“公诗根柢 ,全在经 传。”[9 ] (卷六引) 吴北江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 “欲为圣朝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亦云“大气盘旋 ,以 文章之法行之”, [ 13 ] (卷五引) 等等。这些评论都揭示出 韩愈诗歌所具有的古文艺术特征 ,并隐约道出韩愈“以文 为诗”与其古文创作的某种特殊关系。 从韩愈诗歌所表现出的与古文的特殊关系中 ,我们 可以充分揭示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真正动机 ———为古文 运动服务。 后代学者对韩愈“以文为诗”的阐释主要着眼于其艺 术手段和表现方法 ,然而 ,从更广泛的范围看 ,韩愈“以文 为诗”的价值应不限于此。韩愈的“以文为诗”是对诗歌 传统表现手法的一种革新 ,在矫正中唐以来柔弱浮荡的 诗风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致 影响到后来宋代某些流派诗歌风格的形成 ;韩愈的诗歌 因其古文而取得了很大成就 ,同时 ,其古文对于诗歌的影 响也是巨大的。在对韩愈“以文为诗”的动机和根源进行 深入挖掘后 ,我们更加认识到韩愈对于提倡古文运动的 积极性和自觉意识 ,他很好地利用了在唐代家喻户晓的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来宣扬古文 ,其结果在唐代文学史上 不仅使古文得到了发展 ,也使诗歌在中唐时期因古文而 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艺术风格。《唐国史补》卷下 记载 :“元和已后 ,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 ,学苦涩于樊宗 师。⋯⋯大抵天宝之风尚党 ,大历之风尚浮 ,贞元之风尚 荡 ,元和之风尚怪也。”所谓“元和之风”即与韩愈“以文为 诗”有极大关系。韩愈的古文创作之所以对宋代及后代 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就在于他能够独树一帜、打破常 规 ,调动一切创作理论和方法 ,用各种文学形式去宣传带 动它 ,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韩愈通过“以文为诗”的手段大 力提倡古文运动 ,那么 ,在中国文学史上 ,不仅没有唐、宋 古文的至高地位 ,恐怕连唐、宋时期诗歌风格、流派的发 达繁盛也不会如此明显。   参考文献 : [ 1 ] 陈寅恪. 论韩愈[A]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C] . 北京 :三联书店 , 2001. [ 2 ]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A] .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五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3 ] 全唐文[M] . 北京 :中华书局排印本. [ 4 ] 梁肃文集[M] . 胡大浚校点.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 5 ] 元白诗笺证稿[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6 ] 方东树. 昭昧詹言[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 7 ] 程千帆. 韩愈以文为诗说[A] . 古诗考索[ C] .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4. [ 8 ] 顾嗣立. 昌黎先生诗集注 [ M] . 清康熙三十八年顾氏秀野草 堂刊本. [ 9 ] 钱仲联.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4. [10 ] 赵秉文.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M] . 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 [11 ] 毛先舒. 诗辩坻 [ M] . 清诗话续编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9. [12 ] 翁方纲. 石洲诗话[M] . 清诗话续编[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9. [13 ]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责任编辑 :素微) 76 郝润华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
本文档为【韩愈_以文为诗_与唐代古文运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