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

经络

2012-05-04 50页 ppt 7M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4323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nullnull李志新 010-82802404 Email:leezhixin@tom.com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null内 容 经络概要 脏腑总论 心与小肠及其辨证论治 肝与胆及其辨证论治 脾与胃及其辨证论治 肺与大肠及其辨证论治 肾与膀胱及其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性中医理论的基本特性元气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其他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支撑null 经络及其学说null经络与武术经络与武术武侠小说...
经络
nullnull李志新 010-82802404 Email:leezhixin@tom.com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null内 容 经络概要 脏腑总论 心与小肠及其辨证论治 肝与胆及其辨证论治 脾与胃及其辨证论治 肺与大肠及其辨证论治 肾与膀胱及其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性中医理论的基本特性元气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其他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支撑null 经络及其学说null经络与武术经络与武术武侠小说:金庸,卧龙生,古龙,梁羽生------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 电影:成龙的电影,《卧虎藏龙》------ ------高超武功,特别神秘的“点穴术”经络学说与武术经络学说与武术小周天运行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 “小周天,百病俱消” 大周天运行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 “大周天,长命百岁” null312经络锻炼312经络锻炼3-合谷、内关、足三里 1-意守丹田、腹式呼吸 2-两条腿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null武术,中医,烹调---中国特有的三宝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 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广泛应用于辨证与针灸等治疗 经络的概念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一部分, 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按阴阳部位分“阴经” 、“阳经” 、 “阴络” 、“阳络” 、“浮络”等null 经络的概念nullnullnullnull身体如大厦, 经络就如电线网络 null经络如道路,生活习惯如同红绿灯,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是红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是针炙学的理论核心。经络概念的形成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饮食)入于胃,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精气, 血气为人体基本的东西, 通过“脉道”运行全身 ---提出了“通路”, 即“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经” 、“络”: 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脉”又分为“经脉” 、“络脉” 、“孙络”(按大小,深浅的差异)nullnull经络存在的证据经络存在的证据用皮肤电、声学法等生物物理方法证明经络的位置与古人所标基本一致 经络线上存在电、热、声、光等生物物理特异性 已证明和发现经络现象与神经、淋巴、血管、皮肤、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络(应用)典故经络(应用)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曾用针灸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也就是让太子死而复生 华佗,针灸治曹操头风眩病 清代名医傅青主《金针度世》记载“柳枝接骨”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nullnull《黄帝内经》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 ---决生死,治百病 黄帝注重经络保养,活了120岁 东汉“救命活神仙”之称张仲景发展了经络学说。人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通路由体外向体内传输 经络与中医经络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及其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影响巨大经络治病是当代医学的返璞归真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经》又称《针经》 《脉书》 第一部针灸专著:晋代黄甫谧《针灸甲乙经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马王堆帛书》 null宋代,王惟一,第二次总结《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两座“针灸铜人” 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 《灵枢》针灸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又称“针经”,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针灸必读。《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晋代·皇莆谧 (公元282) 第一部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之大成,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针灸手法、宜忌。 对针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1973,湖南马王堆出土,包含两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 人体有11条脉,每条都有具体的名称和特定的空间部位或路线---经络的第一特征 “循经病理现象”---经脉的第二特征 “循经治疗”null北宋·王惟一 (公元1026) 编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重新考证、增补穴位。 铸造了铜质人体经穴模型,针灸史的奇迹。 刻画12经脉354 穴位。世界最早的针灸教具。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针灸 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专家团观看了针刺的疗效,为中国针灸走入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形成有利契机 目前世界五大洲许多国家均用针灸治病,几乎每年都有针灸国际大会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五络 孙络 浮络 络脉经脉外属null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手三阴经: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 足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1,五大规律1,五大规律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交接走向规律 流注规律 表里规律①命名规律①命名规律命名根据:阴阳 手足 脏腑 阴阳太阴少阴 厥阴 阳明太阳少阳 手足手足手足肺经脾经心经肾经心包经肝经大肠经胃 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 经手足手足手足阴经:脏 阳经:腑 手:膈以上脏 足:膈以下脏null 十二经脉的命名② 循行分布规律(体表)② 循行分布规律(体表) 阴经:四肢内侧面及胸腹。 阳经: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 四肢部: 前 中 后 内侧: 太阴 厥阴 少阴 外侧: 阳明 少阳 太阳 下肢内侧内踝上8寸以下:由前至后依次为厥阴、太阴、少阴 ③走向交接规律③走向交接规律循行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上肢内侧,从胸走手,与手三阳经交与手 手三阳经:上肢外侧,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经 (同名)交与头 足三阳经:下肢外侧,从头走足,与足三阴经交与足 足三阴经:下肢内侧,从足走腹,与手三阴经交与胸 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图示头手足胸腹(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③走向交接规律③走向交接规律交接特点 1)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指(趾))部衔接 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 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走向特点 阳经:上 下 阴经:下 上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环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 横出腋下, 下循上臂内, 下肘中, 循臂, 入寸口, 上循鱼际, 出大指指端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环唇,上耳前,循发际, 到额头中,经乳中,向下,络胃,下至膝髌中, 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④流注规律: ④流注规律: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续nullnull⑤表里关系 ⑤表里关系 阴阳相表里 与脏腑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null2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奇经八脉奇经八脉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任 脉(24个穴,关元、中脘)任 脉(24个穴,关元、中脘)体表路线: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行环口,入目眶下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 阴脉之海,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督 脉(28穴,大椎,百会)督 脉(28穴,大椎,百会)体表路线: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正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交穴 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特点 特点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 1.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2. 作用:2. 作用: ①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②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3.分布特点: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null肺 ---列缺 心包---内关 心 ---通里 大肠---偏历 三焦---外关 小肠---支正 脾 ---公孙 肾 ---大钟 肝 ---蠡沟 胃 ---丰隆 膀胱---飞扬 胆 ---光明 督 ---长强 任 ---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经络的基本作用 经络的基本作用 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病理:反映病位; 治疗:用药归经、六经辨证。 预防:预防疾病、强壮身体。经络学说的作用经络学说的作用1.生理功能 联系:沟通内外,联络肢体作用 运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作用 卫外:抗御外部,保卫机体作用 行气血而营阴阳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调节:调节脏腑功能,保持平衡作用 感应:对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2  经络的临床运用2  经络的临床运用经络诊法(诊断) 诊察经脉的虚实 通过反应点辨经 通过症状的部位辨经 分经切脉 分经辨证 循经治疗(针灸治疗) 药物归经(药物使用)
/
本文档为【经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