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发泄与超越_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发泄与超越_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2012-05-05 2页 pdf 977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541

暂无简介

举报
发泄与超越_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大 126 指盐放得太少了。 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 有可直接对释的,同为南阳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 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阳方言中的“没腔”一 词,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只能解释为“没 意思”“尴尬”等。但这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 气、语调、情味等。“瓦”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名词表示用陶土 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的工作活动之外,还 表示跑的姿势,“他瓦着腰跑”,身体前倾,腿脚也极力朝前, 腰部微曲,...
发泄与超越_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大 126 指盐放得太少了。 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 有可直接对释的,同为南阳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 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阳方言中的“没腔”一 词,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只能解释为“没 意思”“尴尬”等。但这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 气、语调、情味等。“瓦”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名词示用陶土 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的工作活动之外,还 表示跑的姿势,“他瓦着腰跑”,身体前倾,腿脚也极力朝前, 腰部微曲,其状如瓦的形体。它可以和其他词如“开”组合在一 起成为“瓦开”一词。“瓦开”既指跑的形象神态,又指跑的速 度,透露出跑者的神态、速度、形象等信息。普通话中就没有与 此相对应的解释。该方言广泛存在于南阳地区的西部邓州、淅川 等地。“就窝儿”也是南阳方言中使用得较多的一个词汇,它具 有“顺便”“直接”和“马上”的含义。例如,“如果你来南 阳,就窝儿(顺便)到卧龙岗玩玩。”又如,“他一接到通知, 就窝儿(马上)去报道了。”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合适词汇 与之对释的。 三、南阳方言的特点 南阳的方言俚语属北方方言的一种地域分支,虽然大部分已 融入北方方言语系,但至今仍保留着它独具的特色。其主要特点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强,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例如:把开玩笑说成是“打渣子”,把滑稽说成是“焦 毛”,把顽皮说成是“溜光”,把爱耍心眼的精明人说成是“猴 跳”,把故作风情、卖弄之态说成是“浪摆”,把有点说成是 “叫起溜儿”等等。 2.言简意赅,朴实明快 例如:“烧哩”是指出风头、炫耀自己;“烹了”表示大事 文史哲 不好;“蹬啦”表示关系破裂;“膘人”表示欺骗;“宾”指装 得一本正经;“一崩子”指一阵子;“没吁故”指没注意;“夜 儿黑”指昨天晚上,“嘶气”指变质发酸等等。 3.具有一字(词)多用的特性 常常同是一个字或词,使用时由于场合、角度、对象、语 气不同而含义各异。例如“摆治”二字,“有病得摆治”,是指 治病;“这主儿(人)摆治人”,意思是说捉弄人。再如“不美 气”,说“人不美气啦”指的是有病;说谁“过得可美气”,指 小日子过得舒坦如意;“这事没办美气”,是说交办的工作办得 不妥。夜壶本是夜间使用的便壶,可与人的品质连在一起时,意 思就变了,比如说“这人真夜壶”,是说这人处事不在乎,心中 无数,靠不住。南阳人常常把“整”字挂在嘴边,随时会脱口而 出。南阳的方言里,“整”可不是“整洁”“整齐”“整个”的 意思了。说“给那事整整”,是指令下属或某人去办某件事情; 说“整他”,意指揭发人或算计人;说“不知成天整啥哩”,指 不知每天干什么,是以不满的口吻批评人;说“那货(人)整得 很美”,是赞扬人会过日子或是会钻营。由此看出,使用方言时 的口气和用法不同,可反映出褒与贬的不同含义。 四、结语 方言不仅能体现各地文化发展历程上的差异,而且还能反映 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而言,说同一种方言的人,其社 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 一致之处。在此意义上论之,研究南阳方 言不仅对于了解民俗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为民俗文化研究寻找 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南阳方言是一个宝库,我们要研究整理南阳 方言,为南阳民俗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陈安子,女,河南南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09级硕士研 究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郁达夫小说具有鲜明的心理特色,特别是其作品中的自 卑情节和变态性心理的描写在同时代的小说中显得尤为突出。但在其 后来的某些篇章中又出现了一些清新、纯净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迥异的风格特征,与其内在心理的压抑和发泄、 自卑与超越不无关系。 关键词:创作心理;发泄;超越 郁达夫曾经说过:“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 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 话,是千真万确的。”[1]把小说当作自叙传来写,是郁达夫小说 创作的一个基本特色,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其实任何作家,或 多或少都会以自己的某些经历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但像郁达夫 这样真实、大胆而彻底地坦露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理隐秘——包括 那些国人最羞于启齿的性心理,这在传统道德文化浸润了几千年 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毫无疑问,郁达夫何以要写出《沉沦》等 近似于自传体的自我暴露的“畸形的新”,这其间必定有着深 层次的心理因素值得我们探究。也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弄 清楚了郁达夫的深层的创作心理,才能明白郁达夫小说在人物形 象塑造、心理、情节安排中的原委和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创作动机的发生一般是基于精神上 的失衡和追求。[2]我们分析郁达夫的作品及其生平经历,实不难 发现这方面的线索。 《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一 面世即引起了惊世骇俗的轰动效果,特别是文中对被压抑和被扭 曲的变态性心理的描写和呈现,这种颠覆性的描写猛烈地冲击了 传统的伪善道德观念,在时人心理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正如郭 沫若在《论郁达夫》一文中所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 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 雨式的闪击……”[3]《沉沦》的出现,以其独有的心理特色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 起’”[4]。 那么郁达夫是如何开创 “自我小说”的新体式的呢?在 《忏余独白》一文中,郁达夫自己写到:“眼里看到的故国的陆 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 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 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 那一卷当时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所以写《沉沦》的 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 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 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 样”[5]。显然,《沉沦》的创作源于作者内在情绪释放的需要, “故国的陆沉”与“异乡的屈辱”,种种失望与忧伤郁积于心, 使其精神处于一种失衡的病态。故作者不得不通过创作这种途径 来宣泄,让心理上的压力稍得缓解,藉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 确切地讲,郁达夫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到的种种屈辱和压 迫,作用于他敏感的神经上,如紧绷的弦,满张的弓,使其精神 几近于崩溃的边缘,这从其日记中的“自杀”“死”“遗嘱”等 文字就可见一斑。现实生活的压迫所导致的精神上的失衡,促使 发泄与超越 ——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林泽南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 127 郁达夫产生了创作动机,正是“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 一声”,故而“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 [6]。 这一创作心理,决定其作品反映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个体层面的 情感、思想、事件等等,从而形成了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将《沉沦》的创作动机理解为倾吐与发泄或许不无偏颇,习 惯了“文以载道”的国人在情感上总不大愿意认同。但郁达夫谈 及早期在东京帝大经济学部求学期间的创作过程时,有过这样的 形容:“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 《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游戏笔墨,既无真生命在内,也 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7]再联系起《忏余独白》中所说 的“悲鸣”“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等用语,足可证 明郁达夫早期的小说,至少《沉沦》集中的三篇,主要是为了发 泄心中郁积的情绪而创作。 郁达夫小说中最具特色、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就是关于性心理 的描写。这种描写一方面是对压抑人性的旧社会的抨击,但主要 还是对受到压抑的性心理的坦露和发泄。在“故国的陆沉”“异 乡的屈辱”之外,作者原本在现实的生活中也受着性的压抑。 他就读于名古屋的高等学校时,“到了这一区中国留学生比较得 少的乡下地方,所受的日本国民的轻视虐待,虽则减少了些,但 因为二十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 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8]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有着 这样的性心理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这种生理上的正常需求, 在另一个民族的侮辱和歧视下得却根本不到释放,正常的诉求被 压抑,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发泄:在现实生活中宿妓是其生理 上的发泄,在小说中将性心理的苦闷描述出来则是其精神上的发 泄。所以郁达夫才会如此前无古人地将性心理的隐私诉诸文字, 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发泄,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实现精神上的平 衡。 对郁达夫来说,创作担负着心灵自救的功能,成为其自我精 神解脱的途径,在自由的虚构的世界里,让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从 自我中解放出来,灌注于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从而使自我心理 得到自由和平衡[9]。如果郁达夫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压迫而没有发 泄,那这种失衡的状况必将导致某种极端:不是使人疯狂就是使 人灭亡——正如《沉沦》中的主人公一样。只有将内心的抑郁发 泄出来,才能由失衡回归平衡。 除开对压抑心理的“发泄”,对自卑的超越也是郁达夫小说 创作的一个重要心理动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大多 是由先天或遗传的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 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 对人的压抑和排斥造成的抑郁之感 [10]。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郁达夫自小就形成了极为浓重的自卑情节。童年的孤独与家庭的 破败是幼年时期的郁达夫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他幼年丧父, 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家的一点田产仅够维持生计,孤儿寡妇 还时常免不了受邻居亲戚的欺凌。在郁达夫十一二岁的时候,因 “为凑集学费之类,已经罗掘得精光的我那位母亲,自然再也没 有两块钱大洋的余钱替我去买皮鞋了”而母子对泣,自这一次皮 鞋风波以后,郁达夫“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 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11],可见在他幼年的心灵中 已经种下自卑的种子。 至于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的困窘,文化的差异,以及“读西 洋人的书,受东洋人的气”的处境,更是加深了郁达夫的自卑感 [12]。生活的窘迫所产生的自卑还能够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改 变,但在日本留学期间所遭受的外族的轻辱与歧视,让郁达夫产 生了更为深切的自卑之感。“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 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 脑里心里,会起怎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 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13]因 国力的衰弱,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 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14] 可见郁达夫的自卑,既包含个人出生的自卑、国家民族的自 卑,也包含男女两性关系上的自卑。自卑本就是一个人精神失衡 的重要表现,三重自卑叠压在一起,对郁达夫这样一个聪敏善感 的人而言,精神失衡的程度不难想见。不过自卑是一种奇特的心 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会导致心灰意冷、万念俱休,使人的精 神失衡,但也可能成为激发克服心理障碍的推动力,由此产生积 极的心理需求,自觉不自觉地超越自卑,达到人格升华,自我实 现。[15]超越可以让人获得一种优越感,从而使那些自卑的心灵趋 向平衡状态。由自卑而超越,由失衡而平衡,这种相生相克的心 理过程正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体现。 郁达夫的自卑情节是自幼年就形成的,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就 已经有自卑与超越的双重创作心理。例如,在《沉沦》中, 郁 达夫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坦诚率真的暴露和优越的文化地位实现 了自卑情结的超越。不过这里对自卑的超越,是不自觉的、无意 识的,小说主要体现的还是压迫与发泄的心理。但在郁达夫另外 一类作品中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超越。所以同样是描写困顿、 苦闷、挣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沉沦》中的“他”和《春 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的心理活动却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读 者从《春风沉醉的晚上》不仅可以感受到那种令人快要窒息的社 会环境的压迫,还能从压抑的氛围中感受到一股正面的积极的精 神力量——即超越的欲求,显然这是《沉沦》中所没有的。当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被陈二妹单纯的态度所感动时, “想把两只手伸去拥抱她一回”,但在理性的克制下,“曾把眼 睛闭上了几秒钟,等听了理性的命令后,才把眼睛开了开来,我 觉得我的周围,忽而比前几秒钟更光明了。”相对于《沉沦》中 的主人公的发泄或悲鸣来说,这一段描写,不仅有“性”的超 越,也有“灵”的超越。而在《迟桂花》中,相似的对性、灵以 及人生困境的超越则更为明显。在主人公“我”和莲爬五云山的 路途中,“我”开始贪鄙莲的“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和圆 斜的颈部曲线……两只圆而且软的肩膊”等健康自然的美点,最 终却被她朴素率真的天性感化,而将一念邪心升华为纯洁的兄妹 之情。虽然这篇小说仍旧以人生的不幸为背景,但在这阴郁的背 景之上,却洋溢着难得的清新与纯净,从表达的意蕴来看,对人 性的超越异常鲜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沉沦》等一类作品的创作心理侧重于 发泄,而《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的创作心理则侧重于 超越。根据这种侧重,姑且可以将郁达夫的小说分为发泄型的作 品和超越型的作品。这两种类型的小说各有其风格特色,而郁达 夫小说之所以呈现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确实与其创作的内 在心理动机有着莫大的联系。 注释: [1]郁达夫.《沉沦》及其他[A]郁达夫.郁达夫[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44页 [3]郭沫若.论郁达夫[A]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2卷[C]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59年,第547页 [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5][6]郁达夫. 忏余独白 [A]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C]广州:花 城出版社,1983年,第249、250页 [7]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 [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76页 [8][11][13][14]郁达夫.郁达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19、56、62页 [9]赵焕祯.自卑与拯救——郁达夫个性心理与文学创作[J] 齐鲁学刊 .2001年第6期总第165期 [10]〔奥地利〕阿德勒著, 刘泗编译. 超越自卑[M ]. 北京: 经济日报 出版社, 1997. [12]王红椿,.龚云普. 自卑与超越——《沉沦》的个体心理学分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8 月第26 卷第4 期 [15]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337页. 作者简介: 林泽南(1982— ),男,重庆合川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 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 文史哲
/
本文档为【发泄与超越_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