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伤寒学2008-2009

伤寒学2008-2009

2012-05-07 50页 ppt 10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3367

暂无简介

举报
伤寒学2008-2009null傷寒學傷寒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null第一章绪论第六章少阴病辨证论治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八章霍乱病辨证论治第九章阴阳易差后劳复辨证治第四章少阳病辨证论治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null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第二节《伤寒论》的地位、形成和发展概况第三节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及六经的传变第五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第六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第一章绪论null一、基本定义:“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
伤寒学2008-2009
null傷寒學傷寒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null第一章绪论第六章少阴病辨证论治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八章霍乱病辨证论治第九章阴阳易差后劳复辨证治第四章少阳病辨证论治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null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第二节《伤寒论》的地位、形成和发展概况第三节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及六经的传变第五节 伤寒的辨证第六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第一章绪论null一、基本定义:“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第一节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null二、构成要素: 其一,有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内容其三,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其四,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二,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并且有不同    的学术流派形成null《伤寒论》简述多种外感疾病与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            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理法方药“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第二节《伤寒论》的地位、形成和发展概况null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1.作者:东汉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县)人,约于公元150-219年在世医圣张仲景null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    南阳是我国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的故里。坐落在南阳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祠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64),是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有大门、照壁、仲景塑像、碑亭、山门、拜殿、冢墓、过殿、正殿;两侧有双廊、春台亭、秋风阁、仁术馆、仲景堂、智圆斋、寿膳堂等。1981年建立张仲景史文献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祠堂 ----医圣祠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null2.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曹植《说疫气》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伤寒卒病论集》null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伤寒杂病论》成书 东汉末年张机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整理《伤寒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引证《伤寒论》内容 《千金翼方》 收载《伤寒论》内容北宋林亿等 校订《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依照宋本复刻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成注本由明汪济川校定 宋本赵本成注本汪校本null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自晋迄宋研究《伤寒论》且卓有成就者有八大家运用内经理论进行阐述与发挥《脉经》晋·王叔和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伤寒微旨论》宋·韩祇和 《南阳活人书》宋·朱肱 《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 《伤寒发微论》宋·许叔微 《伤寒补亡论》宋·郭雍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null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喻嘉言《伤寒尚论篇》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 张路玉《伤寒缵论》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医宗金鉴明清以后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按治法分类法仲景订正全书揭首篇按方分类法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null唐容川陆渊雷曹颖甫张锡纯《伤寒论浅注补正》《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发微》《经方实验录》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清末民初《伤寒论今释》null建国以来 建国初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经方临床应用方面 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研究重点逐渐朝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病机、方药的探讨方向转移 从80年代后期至今,开始了利用现代科研手段探索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机理、经方配伍规律、建立六经病动物模型的尝试,并借助现代科学方法论阐释六经的实质及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null第三节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 其三,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上古的《汤液经》 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      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 null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其一,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二,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其三,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制定了基本治则和全面系统地运用了八法 其五,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其六,记载了不同的剂型null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及六经的传变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一、伤寒的涵义null二、六经的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六经病的传变与 否决定因素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null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    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    有先后次第之分者。两感:互为表里的两经同时发病。null第五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null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null二、六经辨证的方法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外感病早期阶段外感病热盛期外感病亚热盛期正衰期轻证正衰期终末期三阳病三阴病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null三、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一)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 2.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null(二)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三、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太阳腑证:膀胱证候 阳明热证:胃热证候 少阳病:胆腑证候 太阴病:脾阳虚证 少阴病:心肾两脏 厥阴病:肝脏证候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null三、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太阳病: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 阳明病:面赤、目痛、鼻干等证 少阳经: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证 太阴病:腹满 少阴病:咽痛 厥阴病:癫顶头痛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null第六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一: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二: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三: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四: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五:正治反治,依证而行伤寒的基本治则null太阳表证 痰实阻滞证 阳明里实证 少阳病 少阴寒化证 阳明热证 太阴病 蓄血证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麻黄汤、桂技汤 瓜蒂散 三承气汤 小柴胡汤 四逆辈 白虎汤 理中汤 抵当汤伤寒的治法null概论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null一、中风表虚证二、伤寒表实证三、表郁轻证null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二、热证三、虚证四、上热下寒证十、欲愈候九、火逆证八、痞证七、结胸证六、太阳蓄血证五、太阳蓄水证null(三)肾阳虚证(四)阴阳两虚证(一)心阳虚证(二)脾虚证三、虚证null概论一、病位: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 null(l)阳气较多,正气旺盛 (2)职司卫外,统摄营卫 (3)六经藩篱,受邪首当 (4)参与气化,主司排水 (5)内应少阴,表里互通太阳受邪,卫外失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三、基本病理机制二、太阳的生理功能null中风 伤寒 温病四、太阳病分类太阳病兼证,如桂枝加葛根汤证、小青龙汤证等 太阳病变证,如麻杏甘石汤证、芍药甘草汤证等五、太阳病兼变证邪气的性质,体质的强弱null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其本身不是太阳病,如十枣汤证、瓜蒂散证等 六:太阳病疑似证风寒者:辛温解表 风热者:辛凉解表 太阳病变证的治疗:汗法①痊愈;②传经;③变证七:太阳病治则八:太阳病预后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null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病机】太阳受邪,卫外失职,正邪交争于表, 太阳经气不利【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null【脉证】脉浮:外邪侵袭卫气浮盛于表,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失于温煦肌表null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脉浮紧有力。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null二、太阳病分类——中风,伤寒及温病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者,名為中風。(2)null【病机】【脉证】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恶风:卫失温煦,汗出腠理疏松,不耐风袭 脉缓:营阴外泄,脉道松驰null【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null【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脉证】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 达 表抗邪 恶寒:卫阳郁遏,失于温煦 体痛:卫阳郁遏,营阴郁滞,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 呕逆: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浮主表,紧为寒null【病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null【脉证】发热:温为阳邪,侵袭人体,致里热内盛  渴:温热之邪,耗伤阴津 微恶寒:风热伤卫,卫失外固治用辛 凉解表风温脉阴阳俱浮:里热外扬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盛扰及神明 鼻息必鼾:邪热壅肺, 语言难出:热盛神昏小便不利:误下伤津,化源枯竭 直视:阴竭阳亢,热盛动风 失溲:热极神昏,二关失控微发黄色:两阳相熏,火灼肝胆 剧则如惊痫,时瘈疭:热盛动风误 用 汗 法误 用 下 火正治之法null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原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7)null外感病初起辨别阴阳的要点发热恶寒无热恶寒发热有无太阳的发热恶寒 少阳的往来寒热 阳明的但热不寒太阴的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阳证阴证正盛邪实 正邪斗争剧烈正气不足,抗邪无力null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4) 【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5)null伤寒一日伤寒二三日脉若静者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不传不传传变判断疾病传变与否null【原文】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8) 【原文】風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null太阳病病情轻浅太阳病头痛 至七日以上经尽自愈针足阳明 疏通经络,振奋经气欲作再经者风家表解 不了了正气未复余邪未清正气恢复 邪气渐去 自可康复休息调养null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12)null【病机】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脉证】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鼻鸣: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肺气不利 干呕: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胃气上逆卫失温煦,汗出肌腠疏松,不耐风袭null【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null桂枝 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 酸苦微寒,敛阴和营生姜 益脾和胃,辛散止呕,助桂枝调卫大枣 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甘草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调和营卫调和营卫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证得之,能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能化气和阴阳群方之祖null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煎服调护方法null1.微火煮取,分温三服 2.温覆、啜热稀粥 3.遍身微汗出为佳 4.中病即止 5.禁食不容易消化及刺激性大的食品null【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3)null脉证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恶风:卫失温煦,汗出腠理疏松,不耐风袭头痛:外感风寒,太阳经气运行不利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桂枝汤null太阳病发热(口不渴,无热象)汗出(非伤寒之无汗)脉浮轻微恶风荣弱卫强卫气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5)null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桂枝汤疏通经脉 以泄风邪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病重药轻,服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正邪相争,邪郁不解针 药 并 举【原文】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4)null太阳病, 外证未解脉浮弱者有汗出无汗出桂枝汤正用提示正气不足,不宜麻黄汤峻汗表里同病先表后里宜桂枝汤发汗,否则峻汗伤津,更增胃燥【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4)null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汗不如法诊治有误病人体质关系病重药轻复下之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原文】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5)null太阳病 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不上冲者误下后正气未大伤 尚能与邪气相抗争误下后正气受挫较重,无力抗邪表邪内陷,变证已成,不能发汗解表邪仍在表 可与桂枝汤【原文】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15)null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发热、恶寒)脉浮数者:体温升高余邪在表未尽发汗宜缓不宜峻桂枝汤【原文】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7)null【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3) 【原文】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4)null病常自汗出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时发热自汗出卫气不和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病人藏无他病null(二)桂枝汤禁例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原文】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null脉浮紧 发热 汗不出太阳伤寒 表实证卫阳郁遏,营阴郁滞开泄腠理,逐邪外出宜用麻黄汤 桂枝汤无麻黄,发汗开腠力弱, 且有芍药酸敛病机治法方药null桂枝汤酒客内蕴辛温甘热湿里热盛者吐脓血【原文】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 【原文】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19)null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三)桂枝汤证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null【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弱,经输不利,筋脉失养【脉证】恶风:卫气失于温煦肌表,汗出肌腠疏松汗出: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营阴外泄项背强几几:风寒外束,太阳经气运行不利,       经脉失于濡养【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null【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生津舒筋【方药】桂枝加葛根汤生姜解表、生津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葛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去)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null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病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肺气上逆【脉证】喘:风寒迫肺,肺气上逆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中风证【原文】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3) 【原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null【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定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杏子苦温,止咳定喘厚朴苦辛温 通腑气 以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null3.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null【病机】表证不解,阳气不足,阴亦虚弱【脉证】恶风:表邪不解; 过汗伤阳腠理不固,不耐风袭小便难:阳虚气化无力,阴虚化源不足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阳虚失于温养, 阴虚失于濡养汗漏不止:阳虚失于固摄null【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 固表止汗null4.桂枝去芍药汤证【脉证】【病机】胸阳不振,表邪不解胸满:下后胸阳受损,失于布达脉促:胸阳虽伤,仍能与邪相争【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方药】桂枝去芍药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经通阳酸苦阴柔之品有碍于阳气的恢复【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null【脉证】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恶寒:阳气虚失于温煦【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温经通阳(脉微:(阳气虚鼓动无力)【病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null6.桂枝新加汤证【脉证】【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身疼痛: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脉沉迟:气血不足,营阴耗伤恶风发热汗出:太阳中风证【原文】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62)null【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新加汤借其辛散之力走于外,令全方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桂枝芍药四两大枣甘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人参益气生津生姜四两null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二、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null【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null【脉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风寒外束,营阴郁滞 不利恶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失于温煦无汗:卫阳郁遏,营阴郁滞喘:肺合皮毛,风寒外束,肺气不利发热:风寒外束,卫阳奋起抗邪,与邪相争null【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辛甘温解肌祛风降气平喘调和诸药缓麻桂之性null太阳病日久 的三种转归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病邪已 去,正气尚未复常 胸满胁痛者:邪由太阳传入少阳脉但浮者:邪未内传,亦未外解【原文】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7)null【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7) 【原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5)null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太阳病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麻黄汤发汗自衄痊愈病证在表治用麻黄汤阳郁化热,热伤血络正气得药力相助驱邪外出,正邪相争剧烈null以脉代表证病位治法方药浮数主表主发热,非主里热【原文】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原文】脈     而     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2)null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二)汗法禁例二、伤寒表实证【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83) 【原文】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84) 【原文】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85) 【原文】衄家用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 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86) 【原文】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87) 【原文】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與禹餘糧丸(88) 【原文】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89)null发汗淋家湿热下注 久则伤阴疮家气血两伤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中焦虚寒气血虚弱阴血不足阴血阳气损伤太阳伤寒证咽喉干燥代表阴液不足null表证 误下心悸:阳虚心神不能自主身重:阳气损伤,不能充周身自汗出乃解补其虚,正气来复, 气血充沛,津液自和【原文】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null身疼痛脉浮紧迟中迟,不可发汗麻黄汤发汗荣血不足【原文】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50)null第二節 太陽病本證1.葛根汤证(三)麻黄汤证兼证null【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1.葛根汤证(三)麻黄汤证兼证null【脉证】恶风:卫气失于温煦肌表项背强几几:风寒外束,太阳经气运行不       利,经脉失于濡养无汗:卫阳郁遏,营阴郁滞null【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郁滞,经输     不利,筋脉失养【治法】发汗解表,生津舒筋【方药】葛根汤null【方药】葛根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葛根麻黄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同点: 项背强几几 异点:  桂枝加葛根汤证---表虚---有汗(无麻黄)  葛根汤证----表实----无汗(有麻黄) null太阳中风证+项背强几几  桂枝汤+葛根 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  麻黄汤+葛根葛根汤是桂枝汤加葛根与麻黄?思考:null原因有三:3、桂枝汤中芍药、大枣、生姜酸甘化阴,以利项背强几几解除2、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易伤阴,项背强几几由筋脉失养所致,若用麻黄汤发汗,易使项背强几几加重,本证的病机存在太阳经气运行不利,筋脉失于津液的濡养1、本证无喘,故不用杏仁医案医案刘渡舟医案: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唾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 遂辩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祛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null二阳 合病太阳病阳明病表里同病以 太阳伤寒为主葛根汤解表止利发热 恶寒 头痛 脉浮紧自下利:表邪内迫阳明     大肠传导失司【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null太阳阳明使入里之邪从表而解逆流挽舟之法null2.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病阳明病表里同病以 太阳伤寒为主葛根加半夏汤发汗解表 降逆止呕发热 恶寒 头痛 脉浮紧呕:表邪内迫阳明   胃气上逆太阳与阳明 合病【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3)null【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3.大青龙汤证null烦躁:风寒外束,阳郁不得宣泄,    郁而化热脉浮紧 发热 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太阳伤寒证【脉证】null【病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 桂枝  甘草  杏仁石膏生姜  大枣外散风寒和中滋汗源清里热麻黄麻黄得石膏而不温燥 石膏得麻黄而不凉滞东方神龙升雨降,邪热顿除null煎服方法1.取微汗出为佳 2.若一服汗出者,停后服 3.若汗出多者,可用温粉扑身以止汗 4.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伤阴,出现变证者,应及时救治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一作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医案医案抗旱打井,一壮年社员,遍身汗出如洗,缒绳下井工作,井下阴寒如冰,顿然汗消,因患周身疼痛,恶寒发热,烦躁难耐。服药无效,某医切其脉,浮紧而数,望其人面赤气粗,此大青龙汤证也,然时方盛暑,又不敢贸然进药,乃与西医商量。西医曰:请用药,如汗出虚脱,我们帮助急救。乃开大青龙汤原方,甫一服,汗出烧退霍然而愈。null【原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null外寒内热身不疼但重:热壅经气不利则身重脉浮缓:主表证不汗出:卫阳郁遏,营阴郁滞烦躁:风寒外束,阳气郁而化热鉴别:无少阴证大青龙汤乍有轻时:邪气有传入之势,进退      于表里之间伤寒病因学概念刻写错误脉证null【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4.小青龙汤证null【病机】 外有风寒,内有水饮【脉证】咳喘:水饮犯肺,肺失宣降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渴: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利:水饮下趋大肠噎:水饮阻碍胸部气机小便不利:水饮内停,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发热:外感风寒,卫气奋起与邪气相抗争少腹满:水饮阻碍腹部气机null【方药】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桂枝芍药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发汗,利水,平喘解表;通阳利水破阴结,止痛,利小便调和诸药大辛大热,温中化饮大辛大热,温肺化饮辛温降逆止呕,燥湿化痰酸温,敛肺止咳外散风寒 内蠲水饮内蠲水饮适应证外无风寒内有水饮可用 外有风寒内有水饮可用【治法】外散风寒,内蠲水饮null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堯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null加减法渴:去半夏,其有燥性,加栝楼根,养阴生津利:去麻黄,加尧花利水噎:去麻黄,加附子温阳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淡渗利水喘:去麻黄,加杏仁,降气平喘麻黄为方中主药去之疑非仲景意null【原文】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null咳微喘发热不渴口渴服小青龙汤寒去欲解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上焦的津液一时不足判断疾病是否痊愈的一个外有风寒内有水饮伤寒心下有水气null【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3)三、表郁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null1.脉微缓者,为欲愈:邪去正复病久邪微 正邪交争 较为轻微太阳病日久阵发性发热恶寒 热重寒轻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2.脉微而恶寒:阴阳俱虚3.面红:表邪不解,阳气内郁  身痒:邪郁在表,汗欲出不得治宜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null【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5)(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null服桂枝汤,大汗 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表证仍在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脉洪大:阳气浮盛于外,正邪交争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治宜微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原剂量5/12麻黄汤2/9原剂量null【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27)(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null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郁轻证)心烦、口微渴等(以方测证)表郁邪轻,外寒内热小发其汗,兼清郁热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1/4越婢汤1/8生姜大枣甘草桂枝芍药麻黄石膏病机阳气不足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一)变证治则【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16)null坏病的 主要特征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二是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三是证候复杂,变化多端误治后产生的变证null坏病 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仔细观察分析,脉证并举,四诊合参,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 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的阶段,予以相应治疗 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二)辨寒热真假【原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null身大热,反欲得衣者:阴盛于内,虚阳浮越于外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邪热壅遏于内,阳气 不能透达于外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提要】根据病人的喜恶,来辨别寒热真假null(三)辨虚证实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原文】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70)null发汗后恶寒者(体虚之人)不恶寒但热者 (阳旺之人)阴阳两虚热归阳明 燥热成实芍药甘草附子汤调胃承气汤【提要】发汗后虚实不同的两种转归。null(三)辨虚证实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原文】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0)null下之后 复发汗振寒:阳气虚失于温煦脉微细: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则微     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细表里 俱虚【提要】下后复汗,阴阳两虚的脉证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四)表里先后治则【原文】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0)null先表后里 (常法)先里后表 (变法)表里同治表里同病,里证实表里同病,里证虚      里证实为急为重表里同病,表里证相对均衡时表里同病治则【提要】表里同病治有汗下先后之分。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四)表里先后治则【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56)null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小便清者小便黄赤邪仍在表阳气太重阳明热实证桂枝汤承气汤【提要】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五)标本缓急【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null下利 清谷不止身疼痛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脾肾阳衰 兼表不解急当救里脾肾阳复 表证仍在急当救表四逆汤桂枝汤【提要】伤寒误下后表里缓急的治法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五)标本缓急【原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 (92)null发热头痛 脉反沉(无力)若不差,身体疼痛 里虚之证重且急治疗后当救其里四逆汤【提要】辨表里同病,治用先表后里法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一)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原文】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原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null心中结痛:热郁胸膈,气机壅滞,血脉不和少气:热伤中气呕:热扰胸膈,胃气上逆【脉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热郁胸膈,气机阻滞余热未尽,留扰胸膈【病机】热郁胸膈null【方药】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香豉栀子甘草生姜苦寒,清透郁热气味轻薄 解表宣热 载药上行 和降胃气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治法】清宣郁热;或兼益气和中;或兼降逆止呕null2.栀子厚朴汤证【治法】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药】栀子厚朴汤【脉证】【病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心烦、卧起不安:热扰胸膈腹满:邪热搏结,气机阻滞于腹枳实栀子厚朴苦温,行气除满苦寒,清热除烦苦寒,理气消痞【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79) null3.栀子干姜汤证【治法】清上热,温中寒【方药】栀子干姜汤【脉证】【病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身热不去,微烦:热扰胸膈腹痛、下利、食少等症(以方测证):中焦有寒【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姜湯主之。 (80)null4.栀子汤禁例证栀子汤脾胃虚寒苦寒伤阳【原文】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81)null(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二、热证null【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脉证】【病机】邪热壅盛于肺汗出:里热迫津外泄喘: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无大热(表):汗出使外表之热得以疏散【原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原文】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2)null【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麻黄杏仁甘草辛温,宣肺定喘降气平喘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辛甘大寒,直清里热null(三)白虎加人参汤证【脉证】大汗出:里热迫津外泄大烦渴不解:热盛伤津脉洪大(无力):里热炽盛,气血涌盛于外【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null【治法】清热益气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石膏知母粳米 甘草人参辛甘大寒,清热苦寒而润,清热不伤阴益气和中;防止石膏过寒伤中益气生津null(四)葛根芩连汤证null(四)葛根芩连汤证【原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null【病机】邪热下迫大肠下利(下利物黄褐,气味臭秽)喘:里热壅盛,肺气不降汗出:里热壅盛,迫津外泄【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解表升清黄芩甘草葛根苦寒清热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脉证】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原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null 【治法】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脉证】【病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失所养叉手自冒心:虚则喜按心下悸,欲得按:心阳虚,空虚无主甘草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甘温补中益气null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脉证】烦躁:心主神明,心阳虚,心神不敛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18)null【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牡蛎龙骨甘草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甘温补中益气潜镇安神null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脉证】惊狂,卧起不安:心阳虚,心神不敛,         痰浊扰心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原文】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112)null【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化痰浊【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牡蛎龙骨甘草桂枝辛甘性温 入心助阳甘温补中益气潜镇安神生姜  大枣补益中焦蜀漆涤痰散结【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复被痰扰null心阳虚证鉴别表null4.桂枝加桂汤证【脉证】核起而赤:寒闭阳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心阳虚弱,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二兩也。 (117)null【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桂枝加桂汤生姜桂枝芍药大枣甘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辛甘合化,补益中焦【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null5.苓桂草枣汤证【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水寒之气欲上犯脐下悸,欲作奔豚:过汗伤阳,致心火不        能镇摄肾水,肾水欲上泛【脉证】【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5)null【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淡渗利水通阳化气利水培土健脾以制水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煎服法】1.甘澜水煎煮,去其水性,以不助肾邪 2.先煮茯苓,用量独重,加强利水排邪之力null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草枣汤证鉴别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证(二)脾阳虚证1.苓桂术甘汤证【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67)null【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脉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脾虚水停,阻碍气机,水气上冲头眩:阳虚清阳不升,清窍为水气所蒙蔽脉沉紧:沉主里主水,紧主寒茯苓桂枝甘草淡渗利水通阳化气平冲降逆白术健脾燥湿补脾益气null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原文】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null【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脾虚湿阻,气机阻滞【脉证】腹胀满: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气机阻滞人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苦温行气除满辛温宣散水气燥湿开结健脾益气null3.小建中汤证【原文】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一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null【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方药】小建中汤【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复被邪扰【脉证】心悸: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心烦:邪扰神志不宁甘草饴糖甘温补中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温通心脾阳气酸甘化阴,养血和营,缓急止痛null4.桂枝人参汤证【原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null【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病机】中焦阳虚兼表不解【脉证】利下不止:脾虚清阳不升心下痞硬:浊阴不降,气机阻滞,壅塞胃脘桂枝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补脾益气解表温中调和诸药健脾燥湿温中散寒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原文】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61)null【治法】急救回阳【方药】干姜附子汤【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脉证】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助与阴邪抗争脉沉微:阳气暴伤,鼓动无力不呕不渴,无表证:非少阳、阳明、太阳病身无大热者: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越夜而安静:夜间阳衰,虚阳无助,不能与阴邪抗争生附子干姜破阴回阳温中散寒null2.茯苓四逆汤证【病机】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脉证】烦燥:误治后阴阳两伤,水火失济,    心神不安【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69)null【治法】回阳益阴【方药】茯苓四逆汤茯苓干姜甘草附子人参健脾益气 宁心安神益气生津回阳救逆回阳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null3.真武汤证【原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null【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病机】肾阳虚衰,水饮泛滥【脉证】发热:表证未解;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心下悸:水饮凌心头眩:清阳不升,清窍为水饮所蒙蔽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阳虚失于温养,      水气浸渍四肢经脉生姜茯苓附子白术芍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温肾阳宣散水气活血脉利小便制约其刚燥之性null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鉴别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三、虚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原文】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姜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既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null心烦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小便数脚挛急太阳中风证阴阳两虚证桂枝汤 误治1中焦虚寒2阴液不足4过汗伤阳3胃热成实厥: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咽中干:阴虚不能上滋烦躁: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吐逆:阴寒犯胃,胃气上逆脚挛急: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谵语:浊热上扰心神温中复阳甘草干姜汤酸甘化阴芍药甘草汤泻热和胃调胃承气汤回阳救逆四逆汤null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发汗,病不解表证未罢变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反恶寒脉微细脚挛急阴阳两虚复阳益阴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芍药附子苦酸养血敛阴甘温补中缓急大辛大热补火助阳【原文】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68)null3.炙甘草汤证【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病机】心的阴阳气血俱虚【脉证】心动悸:心的阴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结代: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null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方药】炙甘草汤人参生姜桂枝生地黄阿胶麦冬大枣麻仁清酒炙甘草补中益气益气养血滋阴养血宣阳化阴温通血脉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四、太阳蓄水证【原文】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null【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方药】五苓散【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不解【脉证】脉浮、微热:表证未除小便不利:太阳病邪随经入里,影响膀     胱气化功能,气不化则水不出消渴:水停于内,气不化津,津不上承茯苓  猪苓  泽泻桂枝白术淡渗利水健脾燥湿通阳化气利水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null【原文】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 【原文】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null【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方药】五苓散【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不解【脉证】脉浮数:表证未除烦渴:水停于内,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水停下焦而逆于胃,            胃失和降null【原文】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3) 【原文】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127)null【治法】温胃散水【方药】茯苓甘草汤【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脉证】不渴:水停中焦,津液的输布正常厥:水饮内停,阻碍阳气达于四末 心下悸:水停中焦茯苓桂枝甘草淡渗利水温胃散水通阳化气利水生姜和中补虚null苓桂术甘汤证、苓桂草枣汤证与茯苓甘草汤证鉴别null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五、太阳蓄血证(一)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null【治法】泻热活血化瘀【方药】桃核承气汤【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脉证】如狂:瘀热扰心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于下焦,气血凝滞不通下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活血化瘀温通血脉泻热祛瘀咸寒软坚散结调和诸药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null(二)抵当汤证【原文】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124) 【原文】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25)null【治法】破瘀泻热【方药】抵当汤【脉证】发狂:瘀热扰心少腹鞕满:瘀热结于下焦,气血凝滞不通脉微而沉或脉沉结:血蓄于里,瘀阻          络道,血脉不利身黄:瘀热内结,荣气不布下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水蛭30个虻虫30个桃仁20个大黄三3两破瘀积恶血活血化瘀泻热逐瘀【病机】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null(三)抵当丸证【治法】破瘀泻热,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病机】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病势较缓【脉证】少腹满:瘀热互结于下焦,气机阻滞不通水
/
本文档为【伤寒学2008-200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