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solo

2012-05-08 41页 doc 122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3381

暂无简介

举报
solo一、评分标准细则: 1、试题中恩格斯所述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前提”的要素主要有4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家庭手工工场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工厂出现;新兴行业出现;机械化生产(含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大机器生产。   ②资本积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阶级出现;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外市场的建立;国家政策扶植。   ③雇佣劳动: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劳动力不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意识形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伦理;...
solo
一、评分细则: 1、试中恩格斯所述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前提”的要素主要有4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家庭手工工场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工厂出现;新兴行业出现;机械化生产(含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大机器生产。   ②资本积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阶级出现;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外市场的建立;国家政策扶植。   ③雇佣劳动: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劳动力不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意识形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伦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观念;启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科技进步;理性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评分等级   ①第一等(13~11分):以上评分标准中凡4个方面,须具备3个方面的内容(注:在诸方面的同义要素当中,只需含有各分号前后任意1项表述即可);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在此基础上,如能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则为满分;如无中外史实,则按对前述观点、材料、论述、逻辑等要求的符合程度,确定为12分或11分。   ②第二等(10~6分):以上评分标准中凡4个方面具备任意2个方面的内容(注:在诸方面的同义要素当中,只需含有各分号前后任意1项表述即可);观点较明确;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则为10分;如不能,则按对前述观点、论述、表达等要求的符合度,确定为9~6分。   特别注意的是,若能抓住上述任何1个方面,利用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按第二等分值要求酌情给分。   ③第三等(5~0分):以上评分标准中的四个方面具备任意一方面的内容(注:在诸方面的同义要素当中,只需含有各分号前后任意1项表述即可)。在此基础上,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等,分数依次递减。 二、样卷及得分参考 样卷一 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是指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样卷二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是英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不仅让人对自然、社会有新认识,更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变北的巨大作用,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样卷三   历史前提也就是时代背景。1、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古老的,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接触到科技的生产水平,也只是停留于手工工场,手工完成简单的生产环节。2、个别地分散地同奴隶制并存几百年,这是政治制度还很古老,没有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还有各地区仍属于孤立状态,没有联合起来,所以还不能形成有制度性的资本主义方式。只有在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完善和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条件下才能把萌芽发展起来,所以历史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样卷四   历史前提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的条件。条件包括:1、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社会,社会安定统一。2、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即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影响。3、资本: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可使其提供资金支持。4、市场:有广阔的市场要求,需求量大。5、劳动力:劳动力丰富,英国的圈地运动解放了劳动力。6、有新的雇佣关系产生。7、交通工具的发明,各地联系加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     样卷五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1、英国最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3、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及自由劳动力。4、早期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5、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促进工业化进程。6、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考生得分低下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考生得分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不足;二是考生缺乏对开放性试题的日常训练;三是考生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四是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 对此,提出历史教学的改进建议: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该题考生普遍得分低的一大原因在于,对原材料的分析不足,没有很好把握该题的核心。部分考生或者干脆不答,或者摘抄材料的部分内容,更有给出类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答案,甚至还有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加以论述者。因而,中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材料分析题要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理解,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坚决反对学历史以死记硬背为主,只强调记忆知识点,将历史分割记忆的办法对应不了高考。培养能力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贯彻到平时教学中。   第二,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日常训练。全国卷40题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采用SOLO分类评价准则,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对新课程内容中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分析,由点、线、面、立体、系统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三,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历史(Ⅱ),要求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要点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要点正是该题涉及的范围,高中教材也有相关内容。评卷组依据吉林省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将这些要点的具体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制定了上述评分细则。依据SOLO分类评价法,该题正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并进行抽象概括,运用于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以下试题充分体现了,SOLO分类系统评价模式: 阅读以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调停的摘录,然后回答随后的各个问题。 首相曾去凡尔赛向德国人提出和平条款,他回来时感到疲劳和愤怒。德国人非常傲慢和粗暴。劳合·乔治说,他第一次像法国人那样地感到德国人是那么令人憎恨。(摘自劳合·乔治的秘书费朗西丝·史蒂芬逊的日记) 问题1、a:出席凡尔赛会谈的法国领导人是谁?(1分) b:为什么法国人比英国人更憎恨德国人?(3分) 2、试解释当时德国人为什么非常傲慢和粗暴。(6分) 3、凡尔赛会谈上的和平创造者是否对德国人太仇恨了,以致于未能促成公正而明智的和平?仔细解释你的回答。(15分) 评分规则:问题1.a(1分) 目标:回忆 答案:克里孟梭 问题1、b(3分) [注]简单的回答是因为1914年至1918年间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痛苦,而这样的回答只能评1分。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内容可答,答题人表明他理解有一种传统仇恨,而且与英国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则可评2级水平。这一问题问的是为什么法国人比英国人更憎恨,答题含有一些对比说明,则评3分。 目标:因果说明 水平1 简单谈到1914年或1870年的战争损失或侵略。(1分) 水平2 阐发1914年至1918年间战争破坏或损失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说明法国与德之间的传统仇恨。 如能考虑和说明为什么英国人憎恨较少,而不仅是回答法国人恨得更多。一般应评3分。 (2—3分) 问题2(6分) [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诱惑,就是把以上的问题理解为“为什么德国人不喜欢凡尔赛条约的条款”的问题。虽然条约的各项条款必定具有很多重要性,但答题人必须设法找出摘录中所述德国人那种态度的原因。对这些苟刻条件的明显反应更大的可能是愤怒、痛苦和沮丧,而不是傲慢和粗暴。较好的答题人会看到这个试题不只是关于德国人接受和平条件本身,而是关系到德国人在战前和战争期间的强权与骄傲,以及他们关于怎样拟订和平条款的期望。 目标:因果说明 水平1 :过分简单的见解,例如,凡尔赛条约是单方面对德国人的苛刻条约或“德国人不认为自己战败了”。 (1分) 水平2 :指出单一的原因,例如,条约的一些条款,或者指出表面的多种原因,含糊不清或部分准确。列出条约的一些局部条款,几乎没有解释。(2-4分) 水平3 :指出多种原因,认识到德国人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态度的深刻原因,同时论述直接原因。 (5-6) 问题3(15分) [注]很多答题人仅仅根据条约的条款对德国人是否“公正和明智”来论述这个问题。显然,很多人对描写有关条约的缺点,或法国和不列颠领导人的态度准备有素,立即下笔,因而很多答题人只能达到3级水平的回答。如果他们一开始便将这些因素写出来,则可上升到4或5级水平。欲得到高的分数,重要的是将和约条款、动机和观点联系在一起。 目标:根据当年的时代背景,理解动机 水平1 : 答题内容过分简单,缺乏证据或论证。 (1-2分) 水平2 : 答题内容只有单一的原因解释,或者一般评述凡尔赛和约条款。 考虑到同盟国的动机或对德国人的仇恨,而未参照具体的和约条款加以说明。(3-5) 水平3 答题内容有多方面的原因解释——也许有些肤浅、含糊或不够准确。能够将凡尔赛和约的特点与“对德国人的仇恨”和“公正和明智”联系起来。只要答到法国竭力惩处。 (6-9) 水平4: 答题内容详细解释各同盟国领导人的态度与凡尔赛和约条款的联系,并且对这些条款是否“公正和明智”加以评论。(10-12分) 水平5 :答题内容表明很好地理解本题的要求,能够整体考虑到凡尔赛和约,或许也能逐条加以考虑。评价各同盟国的动机以及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评估解决办法。可以对“充满仇恨”质疑。(13-15分) 以上是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中学历史学科考试(GCSE)结构式试题 SOLO评分法及解题方法   一、什么是SOLO评价方法   SOLO分类评价法由香港大学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这种分类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前结构”、 “ 单点结构”、 “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拓展抽象结构”。   • 前结构“指的是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 单点结构“指的是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 多点结构“定义为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 关联结构“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   • 拓展抽象结构“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例题: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根据SOLO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   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   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   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二:应对   1、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   (1)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   (2)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    SOLO评价法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 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   (3)组织表述的先后次序,明确条理层次    观点与材料缺一不可,逻辑无误    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    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述其原因或影响      2、原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例题: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    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    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    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    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    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               表 里 此      工人劳动时间长, 工人受剥削严重 工厂制度建立初期   童工处境尤为恶劣 因工人受剥削压迫严重,   工人阶级就已经开展同   资产阶级的斗争   工人在工厂中所受   限制颇多,某些 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   工厂制度过于苛刻 工人最初有散漫的习性    工人最初有捣毁机器破坏   设备的先例    彼   工厂制度对形成工人   阶级的组织性、纪律   性,对提高社会生产   力又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工人中有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没有充裕的休息,工人竞争很激烈,机器开动时分钟后大门即关闭,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深受资本家、工厂主剥削。任何工厂中的物件被损坏,不计较元凶,都由工人赔偿。工人的工资往往拿不到规定的数目,工厂主千方百计找出工人的不足。工人的工作由监工监督,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苛刻工人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总的而言,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拿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在工厂中处处受监视、压迫,毫无地位可言,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剥削民众。   工厂每天规定工人的上班时间,这体现了工厂制度使工人纪律性、组织性得到提高。在工作时间,工人不得缺席也体现了工厂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人的行动、纪律。在工作中,工人若有他人讲话、唱歌要罚款体现了工人在工厂中自由受到限制,资本家对他们实行严酷的剥削,但同时也体现了工厂中工人纪律性的提高。我认为当时的工人既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也在工厂制度下形成纪律性、合作性,成为最先进的阶级。   在我看来,当时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十分悲惨……然而,工人阶级为了生存,适应了当时的紧张生活,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严格的工人管理与工作制度,才能使英国的工业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这种工作制度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获益。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变,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斗争水平。      三、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干饭类食品)居人之左,羹(有浓汁的食品) 居人之右。     ——摘自《礼记》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枝(筷子), 其无菜者不用枝。    ——摘自《礼记》         [材料四]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通宴)之礼,亲四方之宾 客。    ——摘自《周礼》       [材料五]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评分技术的新进展 黄牧航老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4 问题的由来:高考改革是焦点,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和评分又是核心。开放性试题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课改三年来开放性试题的评分理论与实践操作上的进步: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原理和应用 理论(略) 1.SOLO分类评价法在高考命题中的应用 (1)1996年全国卷的大生产运动问题,就采用了层次评分法。 (2)2006年广东卷的周人饮食问题(要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13分),这是层次评分法上升到理论层次的首次实践。评分说明:第一层次,要求直接提取有效信息。5点得8分,4点得6分,3点得5分,2点得3分,1点得2分。第二层次,要求要第一层次基础上,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3点得5分,2点得4分,1点得2分。 (3)2007年上海卷的英国工人状况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评分说明:所答与问题没有关联;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论证;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2.SOLO分类评价法的研究走向 (1)如何控制评分误差。 (见廖华红老师的研究) (2)如何把SOLO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有老师把课标细分为A、B、C三个层次: A级:相当于SOLO的前三个层次,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了解、知道、认识、欣赏等。——掌握基本的史实和概念 B级:相当于第四个层次,主要包括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理解、说明、列举、概述、简述等。——把握各种史实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C级:相当于第五个层次,主要包括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比较、探讨等。——探讨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拓宽SOLO评价法的应用领域 学科能力的评价涉及能力的种类和能力的层次,SOLO关注的主要是后者。但也不能忽视前者。比格斯教授把历史学科的能力种类分为: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结论;对一个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调和不同来源的相互冲突的信息;对不完整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术语和概念;理解史料中不明确的概念的含意。 如:英国巨石阵是一个军事要塞还是神殿?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对不完整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 如:什么是国王?——理解概念的含意=====可区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如:Malimir是什么意思?——理解不明确的概念的含意=====可有效地评价学生对材料掌握的程度 二、PTA量表法的原理和应用 PTA主要用于考试中的评分。 1.PTA量表法的基本原理 primary意基本的、本来的; trait意特征、特点、特性; analysis指分析、解析。PTA可称为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理论假设:对基本单元进行评定,即可评定总体特征。 (1)“要素”指构成一件事物或一项任务的必要因素,相当于大任务下的小任务;“能力”指该项任务完成者所拥有的主观条件和实践技能。 (2)“要素”相对灵活,“能力”相对固定。——评价者须把他们所理解的要素构成告诉被评价者。 (3)“要素”一般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述,“能力”一般用动词表述。 2.PTA量表法的设计方法 三个步骤: (1)确定对评价起作用的要素。要素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几个。如关于西方文明课程论文的要素有:论点、论据、反方观点、语法。 (2)根据要素来制定评价量表。量表有两种呈现方式:以要素为评分的项目;以等级为评分的项目。 (3)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并对量表进行测试和修改。要分清楚水平层次,形容词的使用要准确,操作性强。 (1998年巴黎和会题) 3.PTA量表法在高考命题中的应用 有两种思路: (1)针对一件事物而言——即从哪些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2004年上海卷全球化题,2007年上海史学方法题 (2)针对一项任务而言——即无论对于什么问题,都从任务的分类要素进行评价。1998年巴黎和会题(目标、经过、结果、评价),2007年上海1860年代的诞生题 沿着怎样的思路回答,命题者没有完整的,学生也永远处于乱碰之中。 三、SOLO分类法和PTA量表法适用性评述 评价主观题的方法有四种:采点评分法、能力种类评分法、能力层次评分法、任务要素评分法。第一种应抛弃,第二种不适合大型考试,第三、四种应逐步推广。 能力种类评价法给阅卷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如关于材料题的基本核心:论题?所有的材料?合理论据?材料意思?论点与偏见?材料外的知识?组合材料? 能力层次评分法非常适合于探究型试题,任务要素评分法非常适用于论文型试题。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 黄牧航老师 《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第七章) 对于新课程下的评价理念,专家们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方法——多样,评价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但对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 现在的考查面临两个困境:第一,对高级思维能力(如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第二,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流于形式。 第一节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由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首创的,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其源头可能是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阶段学说: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 (1)前结构层次: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结构层次: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SOLO分类法的优越性: (1)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利于制定教学目标; (3)利于检测教学效果; (4)为检测学生高级思维提供了思路。 第二节 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以前对思维能力的评价侧重于类型上,SOLO则侧重于层次上。 例1:两则材料表明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种,说明理由。 例2:结合英国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 例3:下面是关于英国19世纪30年代情况的两种观点,通读两种观点然后回答问题: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英国工人的处境到底好还是不好? 第三节 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命制历史试题 用这种方法命制的试题,在题型和题目表述上与传统的历史题相比,没有太大差异,根本的区别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一道题的开放主要不是看题目怎么问,关键是看评价者如何去评价,即答案要有开放性。 SOLO的答案设计方法有三个特点: (1)根据思维层次打分,思维层次的划分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确定; (2)不提供样板式标准答案,阅卷者要深入领会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 (3)答案要每个层次后有例子,阅卷前要试评以充实例子。 评价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新视角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刍议SOLO评价理论 康铮老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2 一、历史思维能力评价的现状 1.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2.现状及原因:……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3.现有评价的缺陷: (1)重“量”的多少,不重“质”的高低; (2)评卷是“采点”而不是“采意”给分。 4.解决这一缺陷的办法:实行SOLO评价法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1.理论来源:比格斯和克莱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创的。 2.主要观点:根据四个特征划分出五种结构 四个特征: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的结构。 (1)“能力”涉及不同的工作记忆量或注意的广度; (2)“思路”就是把线索和回答联系起来的方式; (3)“一致性和收敛程度”是指达到某种结论的要求和如何保持结论的一致性; (4)“整体结构”取决于前三者的相互作用。 根据五种结构划分的五个层次: (1)前结构层次: 没有理解,没有关联的史实,或简单肯定或否定; (2)单点结构层次:基本理解,一个相关史实, 但可能与结论不一致; (3)多点结构层次:多个相关史实,得出了结论,但未能有机整合; (4)关联结构层次:多个相关史实,能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论证出结论; (5)抽象拓展层次:抽象概括,理论分析,深化问题,拓展意义。 ——小结其优势…… 3.可行性分析…… 三、SOLO评价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举例分析 例1.07上海第36题(英国工人状况):无关联——0分;仅有结论——1分;有结论有论证——5分;从两个角度论证——7分;综合不同角度论证——9分。 数据分析…… 2.过渡:既是对教学的检测,也是对教学的引导。 3.教学中的尝试: (1)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内容中心到任务中心,即记忆中心到思维中心的转变。 对内容中心模式的解释及弊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复制知识 对任务中心模式的解释及作用:以学生及思维为中心;思维能力培养 (2)运用思维层次评定与赋分的方法,提升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做法介绍:…… 结语:不是完美的,还有问题有待解决。如…… 发挥考试测量的诊断功能以科学命题反拨教学 ——高中历史纸笔测试中SOLO评价法的应用研究 廖华红老师、何琼老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4 一、开展实证研究,在大规模水平性测试中运用SOLO评价法 2006年广州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卷中日关系题。材料:1919焚烧日货,中日关系国策,中日经贸关系。设问:(1)反日的原因——考查基本史实;(2)为什么既要继承五四精神,又反对抵制日货? 第(2)问要运用SOLO评价法。运用这一理念命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设问能体现层次性 (2)试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 (3)评分标准有一定的开放性——注意防止无限开放的弊病,寓教于考,有效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阅卷实行了“两评法”。 二、提高命题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SOLO评价法 实践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比采点得分方法繁琐,增加了评卷工作量 (2)关联层次与抽象拓展层次界限不明 调整:缩减答案评分层次,大致分为“量”与“质”两个层次。对评分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如2007年广州一模卷,明代的官服题(由表及里地概述明朝官服的) 三、发挥考试测量的诊断功能,以科学命题反拨高中历史教学 在诊断功能上,不是简单的对和错,利于实施个性教育和调整教学策略;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诊断。 (1)要建立有思维的课堂,将论据与论点通过合理的论证表述出来。培养思维习惯。 (2)不能忽视基本史实,摒弃的是死记硬背,提倡的是活记软背。无“量”就谈不上“质”。 (3)将材料运用于教学和考试的比例大增。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还要回答“为什么、应如何”。 (4)视野要开阔,用历史的观点与方法来审时度势,解决现实问题。 (5)还要关注认知过程,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 (6)研究课标内容中的问题包含哪些思维内容、思维层次,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 对推进SOLO评价法研究和试验的几点想法 冯一下老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8 一、更科学地定中 “分层评价法”比“分类评价法”更科学。理由: (1)是比格斯教授的原意。“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的评分方法” (2)黄教授强调这种评价法“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 (3)使用“分层”名称使人清楚地知识它与现行评价的不同(能力层次——能力种类) 二、更精确地界定和把握“前结构层次” 什么情况下才判为零分?可给可不给的应该给分为好。范围不应过宽,不应把多少有一些内容或道理的答案也划入。 三、更科学地编制参考答案 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信息的层级数。多的八层,少的两层,一般为五层。 关于周人饮食题的答案可以这样设计: (1)第一层:吃什么,怎样吃——物质层面 (2)第二层:按什么规矩吃——制度层面 (3)第三层:为什么按那样的规矩吃——精神层面 ——层级要灵活,2—4层较宜;答案应更多地考虑历史的逻辑、思维的逻辑及二者的统一。 四、探索通用性更强的评分方法 SOLO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评分技术和方法严重滞后的状况。 可兼顾“类”与“层”,实行“要素—层次评分法”。要素中最主要的有:观点、材料、论证与表述三者。当然,其学理依据目前较为粗疏。 高三历史solo题再探 评价拿破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05年8月9日,奥、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东进应战,取得了胜利。俄皇、奥帝狼狈而逃。   材料二:拿破仑进行了多项涉及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拿破仑法典》,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法律上得以稳固,拿破仑在编写回忆录时曾说过:“我的伟大在于我的法典,它将永远庇护法兰西的人民享受自由”。   材料三: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材料四: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   材料五:1840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百度百科·拿破仑》   根据以上的材料,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拿破仑作一个500字左右的评价。(9分)   答:拿破仑在西方之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着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说他是革命之导师,亦有人说他是残忍的暴君与恶魔。但观其一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积极性与进步意义远大于消极的一面,其个人之价值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首先拿破仑的上台是顺应时势的;面临着各国的军事威胁,法国迫切地需要一位强权人物来稳定局势。作为共和国时期的军事英雄,拿破仑通过个人威望取得政权,随后迅速组织起力量打败奥、英、俄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这一行为可说是初步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而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更紧随其后——局势稍微稳定之后,拿破仑在法国推行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并组织、参与编写《拿破仑法典》。这部后来对欧洲各国立法与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法典完美地体现了大革命的精神,其内容非常详细,涉及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法理上稳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可以说,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法国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秩序的守护者,他保存了法国人崇高的精神财富与革命成果,并使其得以流传后世与他国。   而对于拿破仑之争议主要在其对外战争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他的战争是具有革命性的。在征服的过程中,他为他国带去了各行业的学者、成百箱的书籍与研究设备;《拿破仑法典》和其他法国启蒙思想与革命运动的成果由此传播至欧洲各地,为其他各国的革命与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导,摧毁了封建旧体制。但他的战中同时具有侵略性、扩张性与争霸性,他不顾及占领地人民的感情,疯狂推行一系列征服政策——那甚至与他自己所持之理念相悖——譬如法国人的地位被太高,被征服种族受到不平等待遇,这些都是其思想与行为的局限性;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局限性与其所处之时代亦是保持一致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其人之进步意义。拿破仑去世之后,他的灵柩终于被运回巴黎,通过他生前魂牵梦萦的凯旋门,回到了一个军人应该在的地方。他将被巴黎人民铭记,亦将被世界铭记;他的污点永远存在,而他的功绩亦将长久地停留在这世界上,不会被抹去。 分类: LS 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历史复习教学 《历史教学》2011年第5期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戴羽明 摘要: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SOLO分类评价是一种高度关注思维品质的评价理论,是以评价学生思维能力层次为目标,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SOLO分类评价理论认为,任何学习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程序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该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引领教师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高考试题命制与评分要求也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往我们过于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不同分类,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的不同层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始终未能对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也影响着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进程。“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创生对此产生了重大突破,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近年来,国内对此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在实践上也有了重大突破。2006年,广东省在高考历史卷中率先运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2007年,上海高考同样予以施行。201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湖南等省使用)中的第40题,也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对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呈现出日益扩大的态势。 高考既是对教学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引导。无论如何,一线教师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以此催化传统复习教学发生积极转变。 一、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准确认识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认为一个人在其总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每个阶段,还有几个不同的水平,在回答某个具体问题时,这些水平可以通过其思维结构的复杂性得以表现,它是可以直接检测的,能够判断一个人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该理论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存在的不足,为评价学生理论分析、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提供了可能。 “SOLO”将思维结构予以五个层次的划分[①]: 层 次 名 称 描 述 第一层次 前结构层次 未能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时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没有论据支撑 第二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仅凭一个论据就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能提供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各思路之间彼此孤立,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第四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能将多个解题思路联系起来,形成多点论据支撑下的结论 第五层次 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表面上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逻辑,但只要把握其中的两个关键,就会显而易见:1.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有着“质”的差异。“SOLO”力求准确描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焦点是思维能力的“质”,而不是知识信息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2.五个层次之间呈现“逐层递进”的关系。“SOLO”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表现出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越高。 根据“SOLO”设计出来的历史试题与传统相比,在题型与题目的表述上,表面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然而,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反映在评分标准的制定上,例如,2010年上海高考试卷第37题第3小题,要求考生通过“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提出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其参考答案为: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13—15分)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由此可见,SOLO分类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的标准制定上,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评价只是将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概括性陈述,答案中含有若干关键性的要点。在进行评定时,一般只是将学生的答题结果对应参考答案的要点给予“对”或“错”的划分,最后进行“量”的统计。这种二元式的评价方式显然存在简单化倾向。而SOLO分类的评价方法则是将参考答案,依据五个思维能力层次进行“质”的描述,评定时是将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区别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不同程度,然后给予不同的分值。这样能够真正显现出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 二、在复习教学中,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合理运用 “SOLO分类评价理论”属于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但其理论核心是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成长必然要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是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再发展到“质”的跃迁。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根据思维能力所呈现的递进层次,制定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复习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知识量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SOLO”进行一些了解,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评价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诊断,确定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个人的复习规划,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一)遵从认知规律,实施因材施教 “SOLO”在五个层次划分中,前三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量”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则注重理论思维“质”的飞跃,这与历史认识论正相吻合。历史认识论将历史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习和认识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原理,提出不同阶段的复习教学。 “SOLO”的“单点结构层次”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感性阶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环节。针对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及其阅历十分有限,感知历史只能通过了解史实来实现,而且还需要足够的历史信息“量”,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强化。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还要努力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知性阶段,是感性认识的延伸与升华,需要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依据历史概念,提取历史要素,并将具体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空间范围及相关相类进行排列梳理。 “SOLO”的“关联结构层次”和“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对应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理性阶段”。这一阶段是历史认识从现象升华到本质的最高阶段,与“SOLO”的高级层次相一致。教师在组织复习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在对历史形成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逐步走向理性思维,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发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而运用科学理论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②] 例如,在设计复习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别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核心内容,例如孔子、孟子和荀子等诸子百家,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认识这些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本质特征; (“SOLO”的第二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对具体的历史内容进行了解) 第二阶段,将这些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过程,认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SOLO”的第三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将各个具体的历史内容依据时间纵向有机排列,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三阶段,联系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必修Ⅱ“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内容,进一步认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反作用的科学论断; (“SOLO”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将不同领域依据时间横向相互关联,运用科学理论,揭示历史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四阶段,分别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与西方思想进行中外比较,通过异同比较,概括人类思想发展的共性特征,分析东西方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揭示人类思想潮流发展的共同趋向,确立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基本立场。 (“SOLO”的第五层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依据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通过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方法进行综合思考,最终得出能够体现时代要求的科学结论)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简表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发展阶段 中外比较 春秋战国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儒学产生 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西 汉 董仲舒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 朝 程颢、程颐、朱熹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明 朝 王阳明 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明清之际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受新思想挑战 与启蒙思想相比较 这四个阶段的复习教学设计,是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容结构,与学生历史学习的认知规律,参照“SOLO”理论的五个层次标准,而确定的阶段性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复习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提高复习教学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对知识进行简单“复制”,而后进行深入思考,从“记什么”发展为“想什么”,需要逐步提升。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加之历史内容的错综复杂,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某一问题的完整认识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循环反复。为此,需要教师必须做好付出足够精力和耐心的心理准备。 (二)研究本体知识,合理设计问题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所谓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只能停留于空谈。“SOLO”理论提示我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历史问题情境,对历史情境的分析理解有赖于必要的历史知识,这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提升发展,即引导学生向“关联结构层次”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迈进。这一整个过程即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它关系到学生的后继发展。 因此,教师应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和《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认真分析,剖析其中的知识内容与思维能力实际要求
/
本文档为【solo】,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