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2012-05-10 7页 doc 52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772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致病菌】 1. 肝炎: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甲:微小RNA;乙:DNA;丙:黄病毒;丁:缺陷病毒;戊:杯状。(乙肝是DNA病毒,其他是RNA病毒。)甲戊无慢性。 2. 出血热:汉坦病毒。共13型。我国: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 3.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2型,1和2型。2型主要在西非。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单链逆转录,单干性怪癖;慢病毒科,病程长慢折磨) 4. 非典: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致病菌】 1. 肝炎: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甲:微小RNA;乙:DNA;丙:黄病毒;丁:缺陷病毒;戊:杯状。(乙肝是DNA病毒,其他是RNA病毒。)甲戊无慢性。 2. 出血热:汉坦病毒。共13型。我国: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 3.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2型,1和2型。2型主要在西非。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单链逆转录,单干性怪癖;慢病毒科,病程长慢折磨) 4. 非典: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有包膜,邪恶又坚固) 5. 流脑: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13个群。我国流行A群。 6. 伤寒:伤寒杆菌。D群沙门菌,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 7. 菌痢:痢疾杆菌。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4群(A志贺、B福氏、C鲍氏、D宋内。),国内B群,发达国家D群。产生内外两种毒素。A志贺群外毒素力强,临床最重。 8. 霍乱:霍乱弧菌。弧菌科弧菌属,短小弓形杆菌,喜碱性。分3群:O1群,非O1群,不典型O1群。(O1: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非O1型:O2-O138、O139;不典型O1:没有致病性) 记忆:分型:(1点寒,2爱3乱,4利5肝,13脑热) 分类:4病毒4细菌。 【传播途径】 1. 肝炎:甲:粪口;乙:体液、母婴、皮肤黏膜破损处;丙:输血;丁:叮住乙肝;戊:粪口。 2. 出血热:1.呼吸道2.消化道3.接触4.母婴5.虫媒 (母婴呼吸接触虫媒进消化) 3. 艾滋病:1.性接触2.血液或血液制品3.母婴4.其他 4. 非典:1.呼吸道2.消化道 5. 流脑:呼吸道 6. 伤寒:粪—口 7. 菌痢:消化道 8. 霍乱:经口感染。 【病理特点和主要病变部位】 1. 肝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肝,影响到胆。急肝: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炎症:从PN到BN变化;纤维化:纤维化由小到大最后硬化)。淤胆型:肝内淤胆(胆管有胆栓形成,肝细胞内有胆色素淤滞) 2. 出血热:3个基本病理改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主要病变部位:血管、肾。 3. 艾滋病: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B、小神经胶质、骨髓干(单干小B)。病理:1.淋巴、造血、神经系统原发病变。2.免疫低下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4. 非典:侵染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呼吸、血管、肠道、肾脏、免疫)。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 肺的主要3个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重肺细胞脱屑性改变。(记忆:内屑外膜中浸润)。早期阶段:肺水肿伴透明膜形成。 淋巴:血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减少。CD4/CD8无变化。 5. 流脑:发病机制:内毒素入血引起1.皮肤血管(粘膜瘀点瘀斑)2.全身小血管痉挛(DIC)3.脑脊髓膜血管(化脓性炎症,重者损及脑实质)。 基本病变: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点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部位:软脑膜为主(主要在大脑两半球的面及颅底,所以可以损伤各类神经甚至永久损害) 6. 伤寒:病理学主要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特征性病变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 7. 菌痢: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固有层中繁殖(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溃疡—腹痛、腹泻、脓血便) 中毒型菌痢: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反应。 8. 霍乱:霍乱肠毒素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及代酸。 部位:肠。病理变化主要是严重脱水,脏器实质损害不重。 【分期分型】 1. 肝炎:7种型:1.急性黄疸型2.急性无黄疸型3.慢性4.重型5.淤胆型6.肝炎肝硬化7.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慢性、慢乙肝带毒:超过6个月;急性:黄与非黄看黄疸;重型:急速2度昏迷现,17.1大40%低;急重慢重看病史,急与亚急看时间,急2亚15-24,2/3,1/3急亚分,浊界缩小是急重);淤胆型:黄疸三分离(消化道症轻,ALT上升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黄疸重。)、皮肤瘙痒、便浅。肝炎肝硬化:B超、活检。 2. 出血热: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发热:急热三痛红膜痕;低休克:神恍紫绀DIC,脑肿呼窘急肾衰;少尿:尿毒酸度水电乱,腹水脑肿高容重;多尿:尿增2000低钾钠,继发感染休克现;恢复期:1-3月体复原。 3. 艾滋病:4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病期。1期:血清症状似感冒,检出HIV、p24抗原,3-14后自消失;2期:无症检出毒抗体。3期:3月以上全身淋巴肿;4期:全神感染继发瘤。 4. 非典:3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1.早期:发热感染伴中毒,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能闻湿落音,肺部X线有阴影;2期:发热感染中毒续,肺病加重多叶变,胸闷气促呼吸难,少数命危ARDS现;3期:体温渐降症状缓,影像肺部始吸收。 5. 流脑:流脑2型各3分。普通型(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爆发型(休克型、脑膜炎型、混合型)。 前驱:低热咽痛似感冒;败血症期:瘀点瘀斑毒血症,头痛不适精神萎;脑膜炎期:与败血同时现,神经症出迅速痊。 休克型:起病急爆中毒重,大片瘀斑伴坏死,休克出现脑缺如,只治休克莫理脑。 脑膜炎型:实质损害热抽搐,脑肿脑疝死亡现。 混合型:休克脑炎同时现,治疗困难死率高。 6. 伤寒:4期7型。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轻型、迁延、逍遥、爆发、顿挫、再燃、复发。 初期:起病缓慢热阶梯,病程属于第1周;极期:持续高热第2周,精神抑郁重谵妄,缓脉玫瑰胸腹背,腹胀便秘少腹泻,右下压痛肝脾肿,缓解期:体温渐降第4周,警惕出血与穿孔。恢复期:体温正常症消失,肝脾恢复第5周。 轻型:疫苗抗生素;迁延:慢性肝胆疾病并发;逍遥:症状不明直到出血穿孔才发现;爆发:急、高温、脑病、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肝炎。顿挫:起病急速症典型,1周左右迅速痊。再燃:未好又发症加重;复发:好发1-3周现,并发症少症状轻。 7. 菌痢:233型。急性:【普通典型、非普通轻型、中毒型: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慢性: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 普通型:发热痛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典。轻型:症状轻。休克型:意识障碍血压低,多脏衰竭DIC。脑型:脑水肿脑疝现。混合型:病情严重死率高。 慢性急发型:诱发。慢迁延:反复出现痛泻脓血。慢隐匿:无症状有培养。 8. 8.霍乱:3期4型。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恢复)期。轻型、中型、重型、中毒型。 泻吐期:无热腹痛泻泔水,喷射呕吐里急重;脱水虚脱期:少尿尿闭肾衰竭,低钠低钾酸中毒,电解紊乱循环衰。反应期:症状消失毒吸收。 分型:血浆比重分三型,中重两型血压低,中毒少见死亡速。 【检验与诊断】 1. 1.肝炎:甲肝:IgM抗体-感染;乙肝:HbsAg、HBV DNA、抗HbcIgM、肝内HbcAg或HbsAg,或 HBV DNA(阳性);丙肝:HCVRNA、抗HCV阳性;丁肝:HDVAg、HDVIgM;戊肝:抗HEVIgM。(注意:只有甲和戊没有提到抗原,也只有甲和戊没有慢性病。) 亚急重:急黄+15天-24周+≥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急重:2周+2度昏迷+肝浊音界缩小+≥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慢重:病史第一。 2. 出血热:诊断依据:1.三痛三红特征症状+2.流行病学史+3.诊断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1.淋巴和粒细胞同时升,血小板下降(特色)。中性有幼稚,淋巴见异型。(毒性反应)2. 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1:20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免疫反应)3.第2天出现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在低血压期开始升高,多尿后期下降(肾损害)4.凝血功能在各阶段不同表现(短长高)(血管原发直接损害)。 3.艾滋病:诊断:1期可查出P24抗原和RNA;2期:抗体和RNA;3期:3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4期:全身症状。 实验室:1.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T细胞、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CD8<1.0。2.特异性抗体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尿液、唾液p24抗体和gpl20抗体。 3.病原检查: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p24抗原。4.病毒检查:检测HIV-RNA。(记忆:T细胞、抗原、抗体、RNA。) 4. 非典:诊断X线影响改变时诊断SARA的基本条件。+体征+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检测。 1.淋巴细胞计数<0.9×109/L,对诊断意义较大,主要是CD3+、CD4+和CD8+细胞降低,CD4/CD8比值一般无明最变化。(毒性)2. .SARS—CoV抗体检查(抗体)3. PCR技术:RT-PCR检测方法(一种片段放大技术)(病原)4.病毒分离培养。5.影像学检查。 5. 流脑:确诊依据唯一: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15~40)×10g/L;(感染)②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脑损害)③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涂片发现革兰阴性球菌,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病原)④检测细菌荚膜多糖抗原及抗体。(抗原抗体) 6.伤寒: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检查:1.血象。2.细菌学3.肥达氏反应 1.血象:中性粒细胞减少,特别是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有重要诊断价值。 2.细菌培养:第一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粪便和尿在3-4周阳性率最高(参考,不能做确诊依据),骨髓培养(后期,用抗生素后依然有效。) 3.肥达氏反应:(不是确诊依据)。第二周开始,4-5周高峰。“0”抗体凝集价在≥1:80, “H”抗体在≥1:160有诊断意义。 7.菌痢:确诊: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1.血象:白细胞增高,中性粒增高。2.粪便:培养确诊;粘液脓血便,镜下高倍视野15个以上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3.典型症状:腹泻,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压痛。 8. 霍乱:1.确定诊断   (1)有典型的症状,细菌培养阳性。   (2)流行区人群,症状典型,培养阴性,但血清抗体测定呈4倍增高者(双份血清)。   2.疑似诊断   (1)流行期间有密切接触史的吐泻患者。   (2)症状典型,细菌培养尚未出结果。   (3)动力(+)、制动(+)。 【治疗】 一、.肝炎: 慢性:(休息、抗病毒最重要治疗)乙肝:干扰素(IFN)或核苷酸类似物,丙肝:IFN+利巴韦林;注意:IFN不适用肝硬化失代偿;核苷酸类似物要注意耐药和定期查肝功和HBVRNA。 重型:支持、对症为基础的综合疗法。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对慢性重型肝炎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作用。 二、.出血热:早期抗病毒及液体疗法,中晚期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没有早诊断) 1发热期(对症改善放DIC):利巴韦林(感染);早期-路丁维C、后期-20%甘露醇(减渗);轻-物理降温、重-地米(解毒);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补容纠酸活血管):早期快速适量4小时稳定血压(补血容);5%碳酸氢钠(纠酸);血管活性药物和激素(不宜先上,补液纠酸无效后再上。) 3.少尿期(平衡利尿泻透析):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利尿:速尿-利尿、甘露醇-减轻肾水肿(利尿);口服甘露醇或硫酸镁或大黄水(导泻放血防高血容综合征);透析(氮质血症、高血钾、高容综合征) 4.多尿期:(维持平衡防感染)本期易发生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 5.恢复期:补充营养+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 三、艾滋病 (一)抗病毒治疗   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名谐音:跌荡拉双杠)   (1)叠氮脱氧胸苷(AZT):血CD4+T细胞少于0.5×109/L,就需AZT治疗。   (2)双脱氧胞苷和双脱氧肌苷:骨髓抑制较AZT轻。用于AZT不耐受或无效者。   (3)拉米夫定:与AZT 合用有协同作用。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非雷平   3.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等,能抑制90%HIV复制,作用强于AZT。 (二)并发症的治疗   1.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复方新诺明   2.卡氏肉瘤:应用AZT与IFN。联合治疗,亦可应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和阿霉素联合治疗。   3.隐孢子虫感染:应用螺旋霉素每日2g。   4.弓形虫病感染:应用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常与乙胺嘧啶联合或交替应用。   5.抗细胞病毒感染可应用泛西洛韦或阿昔洛韦。 (三)预防性治疗   1.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应接受异烟肼治疗1个月。   2.CD4+T淋巴细胞少于0.2×109/L者,应接受肺孢子虫肺炎预防性治疗,可口服TMP-**Z。   3.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者,在2小时内应进行AZT治疗,疗程4~6周。 四、非典(缺少特效治疗。临**应以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重症以激素为主。 注意: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以防引起Reye综合征。检疫期一般为14天。 激素应用指征如下:(3天体温39以上,X48小时增超50%且占双肺1/4以上,急肺损或ARDS)   (1)有严重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   (2)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病灶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3)达到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诊断。 出院条件: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方可出院:(体温、呼吸、X线)   ①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   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③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五、流脑 1.普通型治疗:加大剂量的青霉素。其他抗生素。降温、甘露醇降颅压。 2.爆发型治疗:休克(抗生素、扩血容解痉纠休克、激素、肝素输血治DIC)          脑膜炎型(抗生素、甘露醇防脑疝、激素、高热惊厥:尽早用镇静剂+物理药物降温、呼吸衰竭上呼吸机。) 3.传染源管理: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六、伤寒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 护理与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多用物理降温   2.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50%甘油或液体石蜡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3.腹胀:少进食豆奶、牛奶等产气食物,可肛管排气,禁使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药物。   4.腹泻:低糖低脂食物   5.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三)病原治疗 (疗程均为14天)   1.氟喹诺酮类: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   2.氯霉素:应密切观察血象,尤其粒细胞减少。可见血小板减少、再障。   3.头孢菌素:少数病人疗效不佳,不作为首选。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禁食。使用止血剂,根据出血量输入新鲜血液。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及时手术治疗。   3.中毒性心肌炎: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心肌营养药物。如出现心力衰竭,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三)控制传染源: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l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l次)阴性 七、菌痢 (一).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 (二)、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不能用口服)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 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 八、霍乱 1.补液疗法: 早期、足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过静脉补液休克已纠正的患者。   (2)静脉补液:应掌握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及适时补碱的原则。如快速补液30分钟后血压不回升,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   2.病原治疗(抗菌治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等
/
本文档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