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

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

2012-05-10 2页 pdf 1M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6960

暂无简介

举报
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 41 [ 摘要 ] 杜琪峰的《放逐》,是港产枪战片的代表,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文艺片的 表现手法,影片将描述人物内心的斗争与枪战之前的惨烈氛围结合,打造一种 别具一格的黑帮文艺片。杜琪峰的影片一直将浪漫、理想主义和宿命论、怀疑 主义相融合,以致于他的作品里蕴含丰富的情感流动和明显的精神底色。 [ 关键词 ] 影像结构 戏剧性 权利意志论 宿命论 杜琪峰的《放逐》,是港产枪战 片的代表,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文艺片 的表现手法,更多地将描述人物内心 的斗争与枪战之前的惨烈氛围结合, 打造一种别具一格的黑帮文艺...
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
41 [ 摘要 ] 杜琪峰的《放逐》,是港产枪战片的代表,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文艺片的 表现手法,影片将描述人物内心的斗争与枪战之前的惨烈氛围结合,打造一种 别具一格的黑帮文艺片。杜琪峰的影片一直将浪漫、理想主义和宿命论、怀疑 主义相融合,以致于他的作品里蕴含丰富的情感流动和明显的精神底色。 [ 关键词 ] 影像结构 戏剧性 权利意志论 宿命论 杜琪峰的《放逐》,是港产枪战 片的代表,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文艺片 的表现手法,更多地将描述人物内心 的斗争与枪战之前的惨烈氛围结合, 打造一种别具一格的黑帮文艺片。杜 琪峰的影片一直将浪漫、理想主义和 宿命论、怀疑主义相融合,以致于他 的作品里蕴含丰富的情感流动和明显 的精神底色。 无论是影像结构的表现上,还是 作品主题的表达上,《放逐》都是杜 琪峰的集大成之作。一部作品在电影 本体上的创新和个人化表达,很大程 度决定了影片的成功与否。在这一点 上,杜琪峰可以说是一位在每一部片 子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的作者 型导演。浓厚的香港本土风格加上他 个人在电影语言上的尝试与探索,使 得杜琪峰电影贴上了许多令人着迷与 钦佩的标签。冷峻、浪漫、悲情、纯 正的黑帮,等等加诸其身上的特点, 都体现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影 片《放逐》里,电影本体和影像结构 上的出色,使观众眼前一亮,该片确 乎是新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精彩的、 香港味纯正的黑帮文艺片。 《放逐》鲜明的电影表现手法, 是导演观念表达的渠道和外化手段。 片中大量运用低照明场景,从男主角 阿和澳门的家,到餐厅,再到谢夫旅 馆,大多是夜晚的,阴郁的,即便是 白天的故事,亦是使用大量的暗光, 视线暧昧而不确定,给观众心理蒙上 一层淡淡的阴影和紧张感。加之画面 经常处于前景遮挡、大面积物体虚化 的设置,使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故事 内在的张力。在影像结构上值得研究 的是,影片色调的处理。杜琪峰在色 彩的表达上是张弛有度的,既含蓄, 又不会过于晦涩。影片开头部分,在 阿和家中的枪战和随后到来的片刻的 温馨,在色彩上有着“润物细无声” 一般的巧妙过渡。枪战部分使用的冷 调、阴郁的蓝绿色,将剧中每个人都 罩上紧张的、冲突在心底暗涌的氛围。 在影片后半部分,阿和从私人医生处 逃出时,在一串挂着铃铛的门铃处终 于支撑不住倒下,镜头并没有常规地 给阿和倒在血泊中的画面,而是让阿 和慢慢倒下,倒在了一片红光中。红 光的设置在此处是略显抽象的,或者 说是表现主义的,因为当时的场景中 似乎并不存在发出这样鲜红的红光的 发光源,也就是说,这象征着阿和的 鲜血和枪战的惨烈的一片红,是导演 有意布置和设计的。与此处红光相呼 应的,还有沙漠的通红、抢来的车子 的鲜红等等。这各种各样的红色,在 影片中更像是生之欲望的象征。 影子的运用,大大增加了故事的 冲突感和戏剧性、丰富影像结构的同 时也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例如在圆顶 餐厅中的戏,餐厅的顶棚始终映着参 差错落、诡异多变的树影。这种看似 合理但又有着超现实形态的树影,隐 喻着餐厅中每个人关系的纠缠不清和 内心的恐惧和杂乱,在这样一个黑影 笼罩的高档餐厅中,原本生活化的舒 缓的餐厅古典音乐和高高耸起的装饰 华丽的圣诞树,都仿佛蒙上一层可怖 的、捉摸不定的阴影。在枪战中,阿 和中弹后“面无表情”的慢镜头,反 衬了他表面之下内心之中的痛苦和无 力,宣告着悲剧的发生,但又有着无 能为力的宿命感。 杜琪峰的枪战戏,没有枪林弹雨 的画面,但是快速而凌厉的剪辑和音 效以及音乐的运用,使得每一颗子弹 的射出都是冷峻而有力的。杜琪峰的 暴力美学是具有形式感的,沉稳冷静 中透露着精巧的浪漫感。这种浪漫不 同于吴宇森的英雄悲歌式的史诗型浪 漫,杜琪峰的浪漫具有一种深远的、 含蓄的心理张力,甚至具有一种别样 的社会批判力。在杜琪峰的作品中, 复仇、杀戮的暴力行为皆是有源可溯 的,是有一个鲜明而强大的内在成因 和推动力的,是社会和个人共同造就 的。“如果说杜琪峰之前的警匪、黑 帮电影的叙事趋向于一种‘史诗’气 质,那么杜琪峰以来的警匪、黑帮电 影,则开始趋向于一种精致的‘小品’ 气质。”[1] 杜琪峰的黑帮片大胆而 明确地传达了对现实事件的个人化理 解,把主流的、普通的社会与黑帮融 合起来,极大地增加了黑帮电影的批 判现实力度。 杜琪峰的暴力美学有着深刻而丰 富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它体现了现代 影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7.019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王 曌 《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 (下转 43 页) 43 抛弃了色彩,用最单纯的形式来表现 这对父女最真实的情感。少一份梦幻 般的色彩,多一份现实中的残酷。但 是,无论现实是如何残酷,哪怕是残 酷到不留一丝色彩,也挡不住父女之 间那份感情。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 新闻事件,首先在题材上就决定了这 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片子,导演大胆选 用毫无演出经验的演员,并没有在情 感方面加以“煽风点火”般渲染,甚 至在影片结尾父女二人相见时,镜头 也只停留在了四目相对的简单的美好 瞬间。影片既看不到父女俩因生活拮 据而抱头痛哭的场面,也看不到女儿 反过来安慰父亲的场景,一切都是如 此的生活化,如此的真实,或许此时 的女儿还没有完全的懂事,也没有完 全理解父亲为了让他上学而付出的努 力,但女儿一定知道,这辈子,只想 和父亲在一起。影片没有高潮迭起, 平平淡淡,细水长流,但每个细小的 瞬间,我们都会因真实而感动着。父 亲第一次下水时,女儿熟练地为父亲 递上眼镜,父亲拉着女儿的小手,望 着她微笑,没有语言,但非常细致的 描绘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情谊。影片的 语言不多,父女之间的对白更是少之 又少,印象最深的,是父女俩在船上 的一段对话,父亲问女儿每次趴在上 面能不能看见海里的自己,女儿的回 答是“看得到啊,我一直看,一直看, 一直看,就看得到。”很简单的一句 话,但却非常感人,父女俩的深厚感 情,在这字里行间表现的非常充分。 因为真实,所以感动。 最后,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情感从 简单、自然,到希望、愉悦,到无力、 茫然,再到最后对环境周遭的无奈而 顺应的过程,这不仅是这对父女的悲 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影片的真实,不仅仅体现在影 片的叙事上,同样也体现在这个题材 上。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更容易受 到欺压,因为没有钱,更没有权利, 他们的利益时常会被忽视,当他们遇 到困难需要解决时,人们不屑一顾, 将问题像抛皮球一样抛来抛去,谁也 不愿意解决。影片中官员们的形象非 常到位,形式上做得很好,又是端茶 倒水,又是车接车送,但实质上没有 解决任何问题。势利的人们表面上恭 恭敬敬,但本质上,是在以华丽的外 表伪装自己,使内心的虚伪变得更加” 高贵”。这折射出现实社会中一些手 握重权的虚伪官员,装腔作势、唯利 是图,完全背离了人民公仆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 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 实,题材的真实、人物表现的真实、 情节渲染的真实。或许这样的话题有 些沉重,但沉重背后有更多值得我们 去推敲的东西,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为何大费周章却还是落了个空?这是 导演对台湾社会的思考,更值得每个 观众去品味。 参考文献 张阿利 《电影读解与评论》 太白文艺出版 社 曹小晶 《中国影视理论探微》 陕西人民出 版社 作者简介 鄢舒文,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制 作方向。 竞争社会中人们内心强烈的生存的欲 望。这种生存欲不是简单地“活着”, 而是在现代残酷社会中搏得一番地位 和站稳脚跟的欲望。这种生之欲印证 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权利意志论”, 其源于叔本华,完善于尼采。权利意 志论根植于现代竞争社会,尼采的意 志论是张扬生存欲望的,主张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生之欲的强烈,在黑帮 片中尤其得以淋漓尽致地显现。按照 尼采的哲学原意,尼采的哲学“本体” 更准确的说应该译为“强力意志”或 “冲撞意志”,即“扩大自身、超越 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意志,就是 释放自己能量的创造性意志”。他所 确定的价值就是人的生命的强 大”[2]。凡是有利于生命强大的思 想和行为,就是有价值的思想和行为。 注释 [1] 李骏:《无间道的前世今生》,《电影评介》 2003 年第 12 期 [2]《评论叔本华与尼采意志论的意义》网 址: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2- 4/2453135_2.shtml 作者简介 王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在杜琪峰的电影中,人,尤其男人内 心英雄主义的实现欲望、对现实强烈 的不满和怨愤情绪,加之兄弟义气的 热血气概,使得一些人群脱离主流社 会,从普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逃逸 出来,以“英雄”自诩来拯救弱者。 尤其是杜琪峰时常在展示他们的英雄 一面之后,也表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 的真实的一方面,就更增加了观众内 心的认同感。 然而,依托现代残酷社会的背景,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却逃不出浓重 的宿命感和悲壮的生命底色。一如面 对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选择”难题, 主人公们通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一枚 硬币,并且听之信之(即便在最后将 硬币扔进了海里,看似摆脱了命运的 掌握,但实质上人物仍逃不开宿命的 选择——死亡)。“去哪儿?”“往 哪走?”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简单的问 题,实际上是导演借故事人物之口表 达了现代人的迷茫。此种问题在世纪 末情绪中显得尤为突出,杜琪峰在影 片之外,向现实生活提出了沉重的、 发人深省的拷问。 (上接 41 页)
/
本文档为【放逐-悲情的生命底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