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

2012-05-10 13页 doc 70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46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 时势造英雄。马云、马化腾、张朝阳、丁磊、李彦宏、陈天桥,以及更多熠熠发光的名字,是中国PC互联网发展十余年间,在不同领域呼风唤雨的势力标志。   他们集体用互联网革旧产业势力的命,他们践行了创业创富的中国梦。   形势比人强。站对位置有时比能力更重要。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降临中国后,许多人预测:在移动互联网,将会诞生比在PC互联网时代更大的巨头,新兴公司可能会超越原有的垄断者。新一轮创富热潮扑面而来。   不过,还是先来瞧瞧现有巨头们的布局吧。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互联网...
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
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 时势造英雄。马云、马化腾、张朝阳、丁磊、李彦宏、陈天桥,以及更多熠熠发光的名字,是中国PC互联网发展十余年间,在不同领域呼风唤雨的势力标志。   他们集体用互联网革旧产业势力的命,他们践行了创业创富的中国梦。   形势比人强。站对位置有时比能力更重要。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降临中国后,许多人预测:在移动互联网,将会诞生比在PC互联网时代更大的巨头,新兴公司可能会超越原有的垄断者。新一轮创富热潮扑面而来。   不过,还是先来瞧瞧现有巨头们的布局吧。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互联网巨头已经铺好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像的通向移动互联的基础道路,他们成为了“根平台”。   中国PC端的互联网巨头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将他们现有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去,成为“亚平台”。   而人人喊打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通过定制机以及各种手段收取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过路费。   而你能做的或许就是和几个朋友做几个小应用,放在闹哄哄的App Store里展示;即使你有幸成为拥有数千万用户,甚至像愤怒的小鸟那样有数亿用户量级的企业,你也将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看巨头的眼色行事。   如果没有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的超常智慧,你将永远难以缔造十余年前马化腾、张朝阳、比尔·盖茨等人白手起家缔造互联网奇迹的“美国梦”。   这是移不走的三座大山,这是连不通的美好未来。这里只是巨头们复制财富的工具,而不再是马化腾们创新、创富的沃土。移动互联网谱写的不过是腾空飞扬的地面旧曲。   如果移动互联网——这一最后的爆炸性机会被巨头一手遮天,互联网商业社会不再有活力的源泉,中国公司很难有机会获取真正能和世界级企业竞争的能力。   捅不破的铁板一块   移动互联 没有新故事没有新大佬   如果移动互联网——这一最后的爆炸性机会被巨头一手遮天,互联网商业社会不再有活力的源泉,中国公司很难有机会获取真正能和世界级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下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中,雷军和李开复的名字可谓首屈一指,他们是PC互联网时代的元老级人物,同时也是移动互联新锐势力的代。相比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孵化模式,雷军领军的小米科技更像是朝移动互联新时代扎去的一把剑:锐利、有力,充满可能性。   看起来,雷军最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的新大佬,他有他的铁人三项:米聊、MIUI、小米手机。如今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是制胜移动互联的标配。   不过在被誉为移动互联网“元年”的2011年,雷军的“米聊”诞生不过数月就遭遇了不测。   米聊是一款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消耗网络流量。它诞生于2010年12月,腾讯微信的出现只比它晚了不到一个月。米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领先,上半年“微信怎么也做不起来”。导入通信录、MSN用户这些关键的产品思路都是米聊创造的。那时米聊春风得意,最初的爆点是在汕头的中学里,当地用户开始疯狂增长,全国用户几乎一天翻一番,涨疯了。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年中,网上忽然有人说米聊偷话费,消息一夜铺天盖地。那时小米科技的市场部刚刚建立,被搞得晕头转向。这并非腾讯所为,而极有可能是另一家相关竞争者的把戏。   米聊被黑了,用户量噼里啪啦往下掉,“一夜回到解放前”。与此同时,腾讯开始全力推广,在导入手机通讯录的基础上,增加了QQ好友导入。那段时间,雷军又要推进小米手机项目,精力严重透支,小米自身也乱了节奏。内忧外患。   到了第三季度,雷军发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仿佛“兵败如山倒”。2011年11月,马化腾告诉雷军,微信的用户数是4000万。米聊同期数据是800万。   这结局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面对面向雷军发问,他的很肯定:“必然”。微信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是腾讯的主业,腾讯一旦用上看家本领,一个小公司岂能颠覆?何况这是腾讯CEO马化腾和CTO张志东全力以赴推进的“命根子”。   这个故事是否似曾相识?是的,它曾无数次发生在PC互联网时代。大约在两年前,大家开始越来越坚定地认为,PC互联网已经很不适合创业了,因为大佬越来越垄断,一手遮天,铁板一块。人们原本以为移动互联是开放而轻盈的,结果仅在“元年”就开始了某种垄断,小苗几乎没有机会长成大佬了。雷军的米聊如此,别人更甚。   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场重要的贴身战。此役之后,微信成为最王牌的应用,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扎下了一根深深的刺。   但放眼国际,应了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语,马化腾就像雷军一样,已难以突破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家互联网巨头的漫天布阵。知名IT评论人、原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认为,在互联网的链条里,最高水平的公司制定标准,其次是平台,平台下面是系统,系统下面是产品、应用。产品和应用最容易被淘汰和忘记。   “愤怒的小鸟很成功,但是在互联网领域谁正眼看它,它只是一个好产品,不是好平台,不是好标准,也不是大家可以普遍学习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创意。”谢文说。应用开发领域再喧嚣也难以掩盖我们处于产业链末端的硬伤。   有专家认为:在互联网诞生能够颠覆根平台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从战略上来说,中国不是没有丧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优势的可能。   三大巨头铸就天花板   2012亚平台战略决胜   2011年6月,乔布斯去世前据说跟扎克伯格吃了一顿饭,乔布斯拍着小扎的肩头,希望Facebook和苹果独家合作——用户打开iPhone就能进入Facebook。小扎觉得不错,但前提是苹果不能再做社交网络,乔布斯没同意。谈判破裂。   小扎认为这是乔布斯的缓兵之计,一旦利用Facebook打通了用户,培养了用户习惯,如果有一天苹果用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怎么办?   在移动互联时代,王者如Facebook也难免要被苹果算计。掌握移动互联根平台的公司果然厉害。   通向移动互联网的道路目前被三家大公司牢牢把持——苹果、谷歌和微软,因为他们掌握着“根系统” ——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诞生之前的名字)。这不仅仅限于手机,在即将面世的智能电视,甚至在汽车等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中亦是如此。   看看这几家公司是如何布局的吧,以谷歌为例,从互联网运营延伸到云计算,做安卓操作系统又收购了手机硬件厂商摩托罗拉移动,鲜为人知的是,谷歌现在也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主干管道之一,向美国政府申请把互联网接入百姓家中,扮演了运营商的角色。更显示其长远眼光的是,因为云计算耗电量大,谷歌还建了自己的火电厂。   苹果、谷歌和微软已然铺设好了通向移动互联网的“水、电、煤”,其他公司必须在它们提供的基础设施上生存。   几个美国互联网大佬的高瞻远瞩,使他们的公司具备了在下一波浪潮中成为裁判的能力。   2011年移动互联网根系统的竞争已经全面结束,最基础的平台围墙已经伫立起来,巨头们已经牢牢掌控了操作系统、应用商店等环节,其他玩家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制定的规范下进行创新。   移动互联的三大操作系统相比PC互联网时代的Windows系统来说,更拥有对整个市场的定价权,也就是说,相比PC互联网的开放属性,移动互联一诞生就是半封闭半开放。中国互联网公司成为世界级巨头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中国的企业来讲,只能希冀在亚平台上取得地位。所谓亚平台是指建立在根系统的基础上,垂直在收发网络、电子商务等方面,依托PC互联网的既有优势,获取当地市场的海量用户。这正是现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变革的核心,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可能达到巨头浇筑铁板的最顶端。   如果说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年”,那么2012年可谓是“战略决胜年”。2011年,大家都在不断在移动互联上掷下种子,观察他们的生长方向和势能,处在试错阶段,对未来方向没有绝对的把握。而在2012年,真正的移动互联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亚平台级大玩家的格局或许将能见分晓,排出座次,看出谁会是王者,谁已经失去机会。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竞争频率从三五年到三五月   最有可能在亚平台层面建立自己地位的,正是中国PC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他们正力图将PC互联网的优势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形成根平台铁板下的又一层铁板。   缔造游戏《二战风云》收入奇迹的顽石互动CEO吴刚,有着十余年的移动互联游戏制作经验,他认为,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各个公司是“各领风骚三五年”,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会变成“各领风骚三五月”。PC互联网是线性发展,先是门户,然后是娱乐、电子商务、视频网站等等,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新已经存在,并且在PC互联网都已有相当成熟的公司。   现在所有这些成熟公司会一齐扑向移动互联,不会给任何新生的公司任何酝酿、试错的成长机会。米聊和微信之战就是典型的写照。做一个或许不甚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移动互联网套用在PC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中,那么相当于产生了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后,就很难再出现李彦宏、陈天桥、马云了。   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移动互联产业中,出现了国外所没有的、更为复杂的亚生态系统特征——互联网巨头与硬件厂商合作,直接搭建基于自己业务的亚生态系统。去年7月末,最先是阿里巴巴与天语合作的阿里云手机问世;9月末,腾讯与HTC合作的整合QQ Service的名为HTC Chacha手机发布。12月20日,百度也携手戴尔,发布了传闻已久的百度易平台手机。至于应用平台,中国的局面则更为复杂,除了大公司和运营商自己搭建的App Store之外,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多如牛毛。   今年开始的竞争,先跑的没有成为先烈的可能性,反倒是跑得越快的,卡位卡得越好,越是有先发优势。移动互联网现在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发展期、一个机遇期,而且是一个布局期。   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里,阿里巴巴一直是为未来投资的企业,对移动互联想得最清楚。电子商务有行业的特殊性,是大生态里面的小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完整,更容易成为一个亚平台,也就是说其他应用对其影响不会太大,相对来说自成系统,这也是更被人看好的原因。   数年来,马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准备,比如阿里云已经成立了两年多,同时阿里还收购了万网,万网实际上是企业级云计算的基础,因为它通过托管、IDC这样的业务,把企业的数据放在阿里的云里面,另外还收购了用来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包括大淘宝战略,都是让品牌、网商继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聚拢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上。   阿里巴巴在无线领域的布局有多大?目前,阿里浏览器、阿里输入法、手机旺旺、搜索、邮件服务器等应用已研发完成,它们将与手机支付宝一起打包装进天语定制手机,而该手机的操作系统也由阿里巴巴自主研发。此外,在云端,分布式系统、弹性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也有条不紊。在电子商务的另一边,一个由阿里巴巴控制的“云、管、端”时代将要来临。   巨头照搬PC互联网围墙   “跟腾讯打仗,然后征占全球”   据胡延平的观察,PC互联网巨头们对移动互联的战略,按照战略清晰程度、执行速度和效果,腾讯位列第一,阿里巴巴第二,新浪第三,其次排列是360、网易,最不清晰的就是搜狐。盛大虽有自己的方向,但目前还是一片散沙的状况。   但是论起眼下中国巨头布局的实效,腾讯的具体动作是最多的,成绩也最明显。2011年一年,腾讯在苹果iOS平台上就发布了46个应用,但是苹果方面的相关负责人则评述说,这些应用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组合起来真是个大家伙”。   “微信是腾讯的未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腾讯未来的开放平台一定是以微信为核心组织起来。”胡延平预计,2012年微信一定是在互联网上成长幅度最高,用户最多的,具有获得八九亿移动用户的可能性。   腾讯平台是以沟通为核心的,腾讯一定是中国最大的收发网,从这个意义上腾讯的面积永远比阿里大。与PC互联网相似,腾讯在移动互联时代也是最早与众多小公司短兵相接的巨头。   “腾讯斗地主同时在线人数570万,这什么概念啊。”这是谢文近期获得的最新数据,按照他以往的经验,同时在线游戏人数乘以12,就等于一天之内玩斗地主的人数,相当于一天有7000万中国人在腾讯玩斗地主。这一人数的壮观程度是无法想像的。   所以说腾讯一天大概有2亿多人使用腾讯的服务,同时在线QQ1.4亿人。在移动互联时代,腾讯要做的只是把这些QQ用户移植到移动互联就已经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了。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一旦开放通过QQ好友注册,就取得绝对领先的原因。   与其说去年上半年微信一直做不起来,不如说他们极有可能是在打磨基础架构,当各个方面能够承载巨量用户时再开放QQ好友注册。去年10月,顽石互动CEO吴刚就跟我们分享了他玩米聊和微信的感受,如果网络不那么顺畅时,米聊就发不出去信息了,但是微信能够在几个不同的站点之间调整切换,最终发出信息。   腾讯可怕的不仅是巨量用户,马化腾是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这件事没人会质疑。   这正是做米聊的雷军和运营同类产品闪聚的刘兴亮最惧怕的事。“你们一定要理解,微信就是一个马甲,需要极其强大的后台,我们是从零开始,而腾讯以多年的积累只要做个微信的皮就行了”。雷军认为微信和米聊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应用,不是小公司能在很短时间积累起来的。微信利用了腾讯的所有资源,推广资源、技术实力,包括服务器。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米聊稳居第二位,这在雷军看来已经是走对了路子。他们未来的突围策略是在局部市场打歼灭战。   “其实跟腾讯竞争,你能活得下去很不容易。”雷军说,10年前有多少QQ的同类产品,“全挂了”,过去几年,没人能跟腾讯挑战,在腾讯这么强势的情况下,米聊真的关门了吗?   “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米聊,但是我在米聊团队内部会上也谈过一个观点,打死我都不会相信,腾讯能把米聊搞死。”雷军说,米聊的思路是在中国跟腾讯打仗,然后征占全球,远走他乡。   企业要能与世界最强的竞争者展开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强悍的国内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本国供应商,挑剔的本国客户,锤炼出企业过人的筋骨。   是被强权压倒,还是通过战略差异突围,思路决定了出路。 运营商是绕不过去的坎   寄生心理摧毁争上游能力   占尽市场风头的同时,微信也必定是运营商最嫉恨、政策风险最大的应用。为什么飞信不能成为微信,核心是运营商的DNA里面没有互联网。   虽然中国PC互联网巨头会成长为亚平台,阻挡中小创业者创富的机会,但是他们仍然要看通信运营商的眼色行事。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头太多,碰壁的机会太多。   “央企之间的战争可以打得那么惨烈,那央企和民企之间会打成什么样?”谢文告诉我们,2006年中国移动就想针对腾讯搞反制。他们知道如果全面收购腾讯必死,于是想成为第二大股东,提出购买20%股份的条件,最终没谈妥。   如今通信运营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聚集了太多的“仇恨”。云计算靠运营商一定是做不起来的,但是运营商一定会狠狠地从云计算吸血——阿里云做云计算的成本是在美国的4倍,在中国要先给通信运营商交够租子。运营商不会什么东西都做,而且他们永远会为别人做事设门槛,但无论怎样永远不影响运营商从互联网的身上赚钱。   但值得警惕的是,谢文认为,和广电系统强势但不掌握实权不同,电信行业有很多实权,一旦把他们逼急了,会构筑更多的围墙。   苹果、谷歌、微软;腾讯、阿里、百度;移动、联通、电信,以他们3方面9家公司,构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围墙。他们是空气,也是毒品:他们让创业者很容易找到创富平台,同时也容易小富即安。   “大家的寄生心理太强,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真正热闹的不过是些应用。”谢文认为,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没有人想要争上游。腾讯看似很大,但根本没下游,凡是能挣钱的都自己做了。“正因为是腾讯的战略就跟大家都一样,无非就是谁干得更好,你做得很大,但在概念上你不是上游,因为你没有下游。”   在胡延平看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上市之后大多受股价的影响,比较玩不起,比较急功近利,更多的是做短视的搏杀,所以中国企业往往做不出引领行业的举措。大家都想着挣快钱。挣不着就着急,谁愿意为未来投资呢?谁愿意为未来失败买单呢?   苹果和谷歌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受市场的影响,不理会股价高低,方向就是方向,愿意为它投入海量的资源、资金,失败、尝试、坚持,哪怕是一两年,三五年,不计代价。   坚持、韧性,正是中国企业缺少的。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场产业周期的轮回里,中国企业因为短视丧失了成为移动互联世界级领军企业的可能。   我们或许可以确定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仍然会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王者,但雷军能不能依靠“铁人三项”突破这层铁板成为新大佬,刘兴亮这样的从互联网专家转型的创业者能不能在玩五年之后持续运营他的公司,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疑点。   像谷歌超越微软,像Facebook颠覆谷歌,互联网的代际革命正彰显其无限可能,在移动互联网,代际的革命将是我们重获竞争优势的惟一突破口。   根系统尘埃落定   互联巨头“复制”围墙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产业大浪淘沙的一年。在各种亚生态系统的竞争中,最有希望形成垄断优势的,仍是传统互联网巨头。   自2008年App Store诞生以来,以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商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概念,逐渐成为IT界的主流概念。经过3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革,时至今日,iOS系统、Android系统和逐渐成型的Windows Phone系统,形成了移动终端产业的三“国”鼎立局面。   然而,这种格局并非是由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巨头所开辟于行业未蒙,而是经过残酷的行业竞争、淘汰之后的结果。   以微软为例,其本是最早提出“手机PC化”(即智能手机)的势力,从Pocket PC开始,微软便没有终止过对智能终端的探索。在Windows Mobile获得短暂的成功之后,iPhone成功地完成了乔布斯“重新发明手机”的使命,微软不得不将之前的努力推倒重来——关停Courier和Kin,并在2008年11月由Windows Mobile转为Windows Phone。而伴随着微软起伏,昔日明星——Palm、RIM等公司也经历了自己从波峰到波谷的命运逆转。   经过两年残酷的竞争,RIM的黑莓手机和基于名为Tablet OS的平板电脑PlayBook几近被淘汰,被惠普收购后的WebOS系统在一系列跳票后已为明日黄花,而三星的Bada系统则一直羞于见人。   现在可以肯定,移动终端产业(也包括即将面世的智能电视)的“根系统”——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诞生之前的名字),将定义世界绝大多数移动终端。   然而,在智能手机的“根系统”已经割据完毕的今天,众多亚生态系统却显示出天下大乱的混战局面。   从技术形态上看,它们都是基于Android根系统之上搭建商业模式的亚生态系统。从商业形态上看则分割为三种,自己研发操作系统的硬件制造者,基于应用商店的应用平台,以及两者兼具的大公司。   在硬件制造者阵营里面,它们有的是HTC、联想这样的终端制造商,有的是中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有的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传统大鳄,还有的则是小米科技这样靠资本逆向积累,极速膨胀起来的弄潮儿。至于应用平台,中国的局面则更为复杂,除了大公司和运营商自己搭建的App Store之外,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多如牛毛。   然而,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是这个产业蕴藏的巨大泡沫。   一方面,向软件业务拓展的硬件厂商都欲自行研发基于Android的ROM和自荐App Store,但阻挡在它们前方的势力难以逾越;另一方面,众多崭露头脚的优秀应用开发者,受制于各方势力,面临天花板的挑战。   三大寡头已经定义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基本形态,而小寡头们角逐则尚未见分晓。   2012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跃跃欲试却找不到头绪的生态系统构建者们,要么回归自身价值本位,要么就会被淘汰出局。 亚生态系统的泡沫   2011年10月26日,诺基亚在伦敦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Windows Phone手机。这意味着诺基亚这位昔日手机产业霸主,将放弃建设基于Meego操作系统的根系统的努力。至此,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根生态系统的泡沫已经基本被撇净。而诺基亚和微软的结盟,标志着微软正式向iOS和Android阵营发起了冲击,根生态系统的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年、动荡年,除了往日的IT巨头们在根系统命题上的优胜劣汰之外,来自Android阵营的内部分化与整合则为媒体提供了这一年的最热度素材。而全球资本密集滋补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是集中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亚马逊旗下的Android App Store,以及GetJar等几家屈指可数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即构成了美国智能终端亚生态系统的整个版面,这与中国的亚生态系统形成冰与火的天壤之别。   在去年10月末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相关业内人士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存在的Android应用商店就有70家。这其中既包括用户数量可观的第三方知名平台,如机锋市场、安卓网、安智市场等,也包括由手机厂商、运营商自建的表现平平的应用商店,还包括若干小众化的垂直类应用聚合市场。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互联网三巨头的意图开始愈发明确,它们将绕开大而全的标准App Store模式,建立基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垂直亚生态系统,这包括特制的ROM和垂直的应用程序商店。   “在iOS赚钱,到Android上赚用户”,这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从业者的基本共识。而随着Android智能终端的继续普及,基于Android根系统的亚生态系统势必将更为繁荣。   然而,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必然会有泡沫产生。况且,在2012年全球流动资本紧缩的背景之下,中国移动互联产业中的这些亚生态系统,必然会在动荡中实现优胜劣汰的产业进化。   笔者所熟识的一位在2011年创办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的创始人,就对笔者坦言,2012年会是寒冬,如果不能及时地找到合作渠道,那么就很有可能熬不过2012年。   实际上,这位移动互联创业者的担忧反映了这个产业的本质问题。   移动互联是一个天生国际化的市场,运营商和终端厂商都不能再设置藩篱——但这仅仅是对于封闭的iOS生态而言。而对于Android生态系统来说,谷歌并没有解决渠道标准化的问题。这使得众多移动互联势力在免费利用谷歌技术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不得不自行寻找渠道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开发者如此,中国70多家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亦如此。这就在现实的商业环节中,又给了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以建立围墙的机会。这样就增加了创业成本,并催生出大量的产业泡沫。   目前来看,运营商、终端厂商和开发者,三者仍是互相利用的不平等三角关系。只不过,与Wap时代的移动互联产业法则所不同的是,运营商的权势大大降低,终端厂商和开发者的议价能力获得提高。   在2011年底举办的若干场投资者聚会上,移动互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亚生态系统的数量增长幅度大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市场增长幅度,并且众应用商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导致亚生态系统中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者,成为2012年破裂的泡沫。   云、管、端的约束条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乔布斯给产业所带来的最大改变,并不是将高科技商用化,而是建立了新的、统一的软件产品分发模式,亦即提供了生态良好的管道——App Store。这种管道的产生,使移动互联网的范围和潜在用户数量都超越了PC互联网。   然而,虽然移动互联网看似更为开放和多金,但依附于三大根系统的众多亚生态系统构建者——无论是终端厂商、运营商抑或是开发者——已经不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百度、阿里巴巴或者腾讯。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不可能由新晋势力在移动互联上发扬光大,这是由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性质所决定的。   在三年之前,移动互联网的竞争还基本上是终端硬件的竞争。但苹果公司将产业形态改变成为管(软件渠道)与端的竞争,之后又逐渐演化成云、管、端三位一体的竞争。在现有竞争格局中,拼硬件是没有出路可言的,最后的竞争一定是云、管、端的综合实力比拼,其中最重要的是管道。   显然,在这场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竞争中,硬件厂商有着先天的劣势。   事实上,除了苹果之外的硬件厂商,要么需要傍一家软件巨头来共谋发展,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要么就需要附着在谷歌的根生态系统之下建立自己的亚生态系统。   然而,这种自己搭建的亚生态系统,由于利益链条脆弱,其具有系统不稳定的先天缺陷。在这种亚生态系统之上,开发者与运营商与其都难以建立长期的粘性关系。也就是说,如联想般,即使由财力和人力来打造一条自己的管道,但这条管道不足以形成和根系统管道等量级的竞争力。   而如小米科技,虽然做到了雷军所说的“铁人三项”,但其中并没有包含“管”的内容。换句话说,小米科技涉足了硬件、系统层和应用层(后者是联想所没有的),但唯独没有管道,它必须和其他的管道衔接。近期小米科技和中国联通合作的意义即在于此。   硬件厂商力不能逮之外,开发者也没有能力建设自己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管道。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优秀的工具类应用,如海豚浏览器、米聊等,其是可以建设基于自己应用的垂直生态系统的。然而,2011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大举入侵,使得这种可能性降到微乎其微。IM、搜索、浏览器、电子商务等等,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这个产业崭露头角的新秀以充足的时间。传统互联网巨头已经进场订好了“天花板”。在这个天花板之下,应不可能产生移动互联网之上的马化腾、马云、李彦宏或者张朝阳。   而形势似乎正在朝有利于它们的态势发展。去年11月份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始推行人民币支付,这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掌握传统支付管道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显然是一个重大利好。   就中国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而言,2012年注定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淘汰赛。而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我们可以预判,众多硬件厂商会继续生态系统扩军,但难有大的作为;而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和开发者会被淘汰,它们中的强者会绑定硬件厂商而图存;互联网公司会继续攻城略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确立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优势地位。 移动支付猜想 新龟兔赛跑   在移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成为一只勤勉的“快跑乌龟”才能打赢运营商这样的“超级兔子”,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回到互联网时代,将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兔子的沉睡中。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中制定标准的公司,令很多中小公司多少有些恐惧的话,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战战兢兢的公司也包括支付宝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这家国内最早、也是如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C互联网的占有率是50%,但他们的无线相关负责人对移动互联领域的预估只有10%。   2011年最后一天,央行在官网上公布了61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名单,最先出现在公示名单上的即为三大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联通沃易付、中移电子商务。   但这一消息带给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的却是刺骨寒意,他从未有过地感到了“三座大山”的压力。“在移动互联市场谁都没有先天优势,所有人都处在起步阶段。但运营商不一样,他们加入后无可避免地带来垄断色彩和威慑力。”   支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管道核心,是产业的血液。要让无数的花样应用变现,支付就是惟一的通道与走廊,也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   寡头的势力让诸寅嘉有点透不过气来。显而易见,运营商的优势体现在先天的网络资源、用户号码资源,甚至终端资源上。“我们的支付过程有时需要用户短信确认,有短信成本。而且我们无法直接拿到电话号码,但运营商不需要,他对用户的了解也比我们多。对于其他的支付公司,甚至是银行都没有这样的优势。”移动运营商甚至可以让用户更换SIM卡以植入符合他们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和PC互联网在结构上无边际的开放相比,移动互联网可谓壁垒重重,这甚至会让支付宝这样的公司忐忑不安,更何况其他相对弱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要么是支付宝没想清楚,要么就是战略性的低调。”有专家认为,谁能在移动互联网的支付环节制胜,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谜团。但同时他也认为,在移动互联,谁能让支付渗透进云端才能成为赢家,也就是说建立在像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样有一整套产业链中才能凸显价值。   “超级兔子vs.快跑乌龟”   运营商不再沉睡   “没有支付,所有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诸寅嘉尽管心中明白,但现在最担心的却是留不住衣食父母。“毕竟每个人都有话费账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支付宝账户。中国手机用户有9亿,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用户别说上亿,就是千万级别还需要努力争取。”   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这块引来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觊觎的“香饽饽”,给现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威胁。这场刚刚开始的大戏尽管迷雾重重,但似乎已预示了强者恒强、弱者恣意求生的结局。   作为传统SIM卡的发行者及拥有者,电信运营商天然掌控着移动互联时代最重要的武器——手机。如果支付应用的逻辑控制、安全机制都集成在SIM卡上,SIM卡成为整个移动支付的核心,这也正是目前手机从信息沟通、娱乐休闲的工具演变为“钱包”的原因。   在日本,50%的手机用户都有手机支付的习惯;在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突破了9亿,即使假设只有12%的渗透率,这也是一个用户规模过亿的市场。   获得支付牌照,运营商将一扫互联网时代的低能“管道工”形象,要在移动互联的天下占据“支付”这一咽喉要道,在自家管道中掘金。   这正是诸寅嘉的愁肠所在,但支付宝并非弱者。光棍节当天其创下3369万笔的成功支付纪录,其中无线支付笔数就达到171万笔。支付宝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拥有6亿用户,但要将其全部转化成移动互联的用户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   因为消费者更习惯运营商代扣话费的方式,而不是输入层层密码在手机上做拇指运动。毕竟安全、简单是移动支付体验的首要条件。此外,运营商财大气粗,足以让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望而却步。   “运营商一天的利润也许就超过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一年的,他们可以给用户更大的优惠甚至免单。”诸寅嘉说,“运营商拿到牌照后可以做支付公司领域内所有的事情,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却不能去做运营商的事情。”   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掌控通信网络和手机终端、发卡权。电信运营商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提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手机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多媒体终端,集成移动支付业务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这也是诸寅嘉最为担忧的一点。“中国手机销售市场中,每年大概有20%~30%的手机是由运营商定制的。这部分终端可以按照运营商要求定制,甚至可能排除植入任何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   诸寅嘉认为运营商至少可以掌控20%~30%终端手机的支付方式,“他们可以要求什么样的应用出现在运营商自己的手机上,就像苹果可以去审核所有的应用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说运营商会这样要求,但运营商有这个能力。”   即便运营商不在自家管道上“修围墙”,收取高速路上的“过桥费”,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暂时领跑了支付领域,但其都不可能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资源简单嫁接、复制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因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曾占有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先机,而现在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手又如此强悍有力。“我们当然可以寄希望于他们还是睡着的巨龙,永远不会醒来。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对手的失误上。他们肯定会做这些事情,不然也不会这么积极地申请牌照。”诸寅嘉十分清醒这一点。   如同“龟兔赛跑”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在互联网时代的支付领域中,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像那只勇敢、勤勉、不知疲倦的“快跑乌龟”,跑赢“超级兔子”的前提不是因为速度和力量,而是在别人沉睡打盹之机仍坚持前行。但是这种机会不会延续到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这样的“超级兔子”都具备强悍的实力,最重要的是他们醒来了,那些还在移动支付领域耕耘的“小乌龟”们能否继续依赖勇气和恒心去赛跑?   多寡头割据势力   产业链复杂迷离   支付宝们遇到的“兔子”不只是运营商一方。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是一项多项主体参与的复杂产业链,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移动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商、商家和设备及解决提供商。特别是前三者是主要的移动支付提供商。   目前来讲,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设备制造商主要是手机智能卡(RF-SIM卡)和销售点终端机(RF-POS)制造商。运营服务平台则是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在他们眼中,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十分诱人。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2011》,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52.4亿元。而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运营商和银行业都想抢占先机和话语权,获得移动支付发展中的最大利润。他们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没有任何人愿意沦为管道且被边缘化。只不过主导权不同表现在,是以运营商手机卡为主,还是以银行账号为主。   此次三大运营商继银联之后同时获得支付牌照,其实正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这预示着在移动标准之争上各方有了共识。   此前,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是国内两大主流支付标准。银联、电信运营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标准确立其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但涉及金融和通信两个行业中的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与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多头利益博弈激烈。   银联在移动支付上投入了重兵,其先天优势也很明显。银联在银行卡的转接、清算领域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这个地位是其赖以发展的基础。“银联和银行之间合作基本是由银联来定价的,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合作大多是由银行定价。”诸寅嘉认为,定价权的强势足以证明银联的实力,银联在线下设立符合银联标准的POS机已经有400万个,培育了很多大商户。“从这个意义上讲,移动支付领域谁是最大的寡头还很难讲。”   业内认为,此次电信运营商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最主要目的是开展手机支付,尤其是手机近场支付(NFC)。移动支付包括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支付方式,属于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一个分支,用户需要登录客户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近场支付则简单得多,将NFC芯片安装在手机上或者集成到手机SIM卡,只要有能与其交互的读取设备(类似于POS机),手机支付不需要上网,就像刷公交卡一样简单(资金圈存在个人账户中,与话费相互独立)。   在国内,NFC手机支付涉及手机、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多个环节。运营商和银联是两大关键,前者拥有9亿用户,后者是资金划转的枢纽,此前它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支付标准确立其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导致国内NFC手机支付标准迟迟未能出台。 “大象喘息vs.蚂蚁奋进”   第三方支付不甘沦陷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厂商和银行也会在手机支付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布局,促使其使用门槛逐渐降低。易观国际预计,直接刷手机、手机银行与手机第三方支付三种方式会在移动支付市场逐渐崛起,而话费直接扣除方式所占比重将慢慢下降,逐步成为部分特定细分市场的主要支付方式。   这也意味着目前“超级兔子”和“快跑乌龟”的交锋领域尚未大面积重合。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普遍以远程支付为主,应用于线上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而运营商主推的近场支付主要应用于传统的线下购物,让人们在线下付款时从刷银行卡过渡到刷手机。   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运营商所属的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对整个支付企业短期影响巨大。“不过,未来移动支付的天下不会仅是运营商的,移动支付需要开放的共赢心态和互联网思维,这些都不是运营商的强项”。   有专家同样这样认为,“运营商的机会未来在于LCP的组合,Location指提供开放位置数据库的服务,运营商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开放位置的提供商;Communication还是沟通互动;Pay就是移动支付,支付其实可以成为运营商核心的一个业务。LCP加起来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所扮演的一个管道商职能。但目前来看,运营商在位置(L)方面特别谨慎保守,从沟通(C)方向努力发展的话,又会存在左手打右手的问题,他们也很犹豫。另外一个是支付(P),他们正积极地朝这个方向走但是比较慢,毫无疑问支付是运营商的大机会,但实际上进展得并不好。”   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大象的喘息就是蚂蚁成为雄兵的机会。   最近,包括支付宝、汇付天下、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密集宣布进入移动支付市场。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预计2012年该公司移动支付的交易额将会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为此该公司投入一亿元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周晔希望,在不久之后至少会有1万家商家接入汇付天下的移动支付系统。   “用户使用是否方便将决定这一行业是否会真正快速发展。”周晔表示,汇付天下在设计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时,只需要用户有一部手机和一张银行卡就可以支付,不需要任何手续,而在此之前,一些银行的用户开通移动支付功能需要到银行柜台,导致消费者使用率低。   快钱支付CEO关国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政策法规的完善,一个以开放、融合、协同为基础的健康、和谐的电子支付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经过两轮的支付牌照发放以后,支付行业出现了三种变化:一是交叉定位更为明显,拿到牌照后企业开始认真思考定位问题;二是企业开始考虑如何以产品业务的创新来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后续发放综合性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行业的准入门槛在提高。”   支付宝同样不甘人后。“运营商有先天的行政、专营优势,这会让竞争相对比较失衡。但是对于支付公司来讲,我们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希望通过服务让用户体验支付过程更好,更安全简便,不断优化产品。”诸寅嘉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尽管移动支付的格局由多方割据,谁是主力尚未可知。“移动支付这个核心争夺到现在形势最不明朗,在PC互联网上的支付格局比较清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下,我们都看得不太清楚,最终到底会是谁的天下,运营商、银行、还是银联?”不过他认为,随着一定时间的行业累积,这个市场的集中度一定会提高,“消费者最终会投票。这个市场份额形成的过程不仅是行业竞争的过程,也是消费选择的过程。”
/
本文档为【互联网不再适合创业 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