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卡_六道轮回图_解析

唐卡_六道轮回图_解析

2012-05-10 5页 pdf 217KB 1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3415

暂无简介

举报
唐卡_六道轮回图_解析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18卷第 2期  2009年 4月 JOURNAL O F KAN GD IN G NATIONAL ITY Vo l118 No12 Ap r12009 TEACHERS COLLEGE ★藏学 ·康巴学 ★ 唐卡 《六道轮回图 》解析 王丽君 【摘  要 】在炫目而神奇的藏族文化中 , 精美生动的唐卡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 它是藏族一 种独特的绘画艺术 ,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常见的唐卡 《六道轮回图 》, 在咫尺卷轴中 , 突破时 间与空间的限制 , 利用三层同心圆轮图示了...
唐卡_六道轮回图_解析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18卷第 2期  2009年 4月 JOURNAL O F KAN GD IN G NATIONAL ITY Vo l118 No12 Ap r12009 TEACHERS COLLEGE ★藏学 ·康巴学 ★ 唐卡 《六道轮回图 》解析 王丽君 【摘  要 】在炫目而神奇的藏族文化中 , 精美生动的唐卡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 它是藏族一 种独特的绘画艺术 ,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常见的唐卡 《六道轮回图 》, 在咫尺卷轴中 , 突破时 间与空间的限制 , 利用三层同心圆轮图示了藏传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因缘、轮回理论 , 其完美的艺 术性与深刻的教义融合为一体 , 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唐卡 ; 六道轮回图 ; 藏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J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076 (2009) 0220007205  作者简介 : 王丽君 ,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 2008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 (四川成都 , 邮编 : 610041) 最初接触唐卡 , 也许会感到些许的神秘感 , 可是在不断地了解唐卡的过程中 , 我们会发现它不仅 构图严谨、花纹精巧、色彩绚烂、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独有的地区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其展 示的深刻玄妙的佛理内涵。 一、唐卡简析 唐卡也叫唐嘎 , 是藏文音译 , 在藏语中原意为平坦、宽广之意。它是绘制或刺绣在绸、布或纸上 的彩色画卷经装裱后可悬挂供奉的卷轴画 , 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其被悬挂供 奉的形式起源于早期本教徒传教布道时使用的挂轴图 ; 也有人认为它是从印度、尼泊尔早期朝圣者随 身携带的一种梵文称之为 “patas”的卷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 《释迦佛像 记 ·水晶宝镜 》记载 , 第一幅唐卡是公元七世纪时 , 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总之 , 唐 卡是在松赞干布时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 , 佛教艺术的不断融入 , 以及汉地及印度、 尼泊尔等外来文化的渗透 , 藏传佛教形成后 , 唐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同时 , 这种便于 悬挂供奉 , 易于携带收藏 , 且装饰性极强的卷轴画被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游牧民所喜爱。直至今日 , 唐卡在藏族艺术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较好的唐卡用锦缎装裱。一幅完整的锦缎装裱唐卡由中心画面、四周裱衬的彩色锦缎、画面上的 遮幔以及飞燕组成 , 有的唐卡背面有高僧装藏时留下的咒语和开光时的手印等。唐卡的每一部分都有 象征意义 : 唐卡的中心画面 , 藏语称之为 “镜 ”, 是神灵显现的地方 ; 镶边的红、黄、蓝彩色边饰象 征神灵出于吉祥彩云之间 ; 在中心画面的正上方和正下方有时会另外缝制一块锦缎 , 被称为 “天梯 ” 和 “殊地 ”, 是作为有情众生超脱苦海、进入福田的设置 ; 供养时将黄色遮幔向上叠为团花状 , 象征 主尊佛头上的华盖 ; 两条飞燕象征宗教意义的经幡。总体而言 , 唐卡是一种适合游牧民族悬挂供奉的 7 轻便的佛龛画 , 其主要内涵还是中心画面所展示给人们的佛理。 二、唐卡 《六道轮回图 》图解 唐卡经常表现的主有释迦佛祖、菩萨、本尊、上师、护法神、坛城等等 , 其中的经典图式 《六道轮回图 》即 “生命之轮 ”唐卡 , 具体图示了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因缘、轮回理论。 中心画面是一个巨齿獠牙的死亡之神口衔手握着一个巨大圆轮 , 这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生命 之轮 ”。它由三圈画面构成 , 最内层的圆心部位有三只首尾相连的动物 , 按顺时针方向从右边起依次 为鸽子、猪和蛇 , 分别表示人类的三个主要缺点 : 贪婪、愚蠢和仇恨 , 即贪、痴、嗔三毒。“佛陀 言 : ‘当人类因贪欲而筋疲力尽 , 因嗔恨而暴怒 , 因愚蠢而无所觉察 , 陷入困境与绝望时 , 才会思考 自己的毁灭、他人的毁灭以及自己和他人的毁灭。’”[ 1 ]因此 , 这三毒是令人产生痛苦与不足 , 永远摆 脱不了轮回之苦的根源。 (一 ) 关于六道 第二圈被平均分为六个扇面 , 正上方为天道 , 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天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 道、畜生道和人道。这六道也叫六趣。趣就是趋向 , 意思是指人们由业 (业 , “造作 ”之意 , 指人们 在世间所进行的一切行为产生的一切念头。) 所引、所往的地方。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转化为六种生命 形式 , 只要成不了佛就永远在地狱、饿鬼、阿修罗、畜生、人、天这六个界里轮回往复 , 即六道轮 回。“古人说 : ‘钻马腹、入驴胎、涂炭曾经几度回 , 或时天帝殿前过 , 或向阎君锅里来 , 哪有定 算 ?’”[ 2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天道 : 琼楼玉宇、日月星辰拱卫 , 人们只有幸福没有烦恼 , 是六道之首。在画面正中手抱琵琶的 白色佛陀提醒人们 : 一旦福报用尽 , 就要离开此道。 人道 : 是六道中最重要的一道 , 有几组画面 : 恋人的别离、衰老的人们等。示意着人生的八苦 :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是一切苦的 综合 , 七苦都由此而生。在人们的旁边 , 一位黄色佛陀在讲说菩提心的功德。地狱道 : 正中是面目狰 狞的阎罗 , 其面前一个小鬼正在油锅边煎炸人类 ; 在其旁边 , 有人正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上一靛 青佛陀左手拿火 , 宣说忍辱的功德。 饿鬼道 : 人物都是嘴里冒火、喉咙细窄、肚子鼓胀的形象 , 示意他们在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 疼痛 , 并且无论吃下多少都永远得不到满足。旁边的红色佛陀拿着许多美食送给他们 , 并宣说布施的 功德。 畜生道 : 图面分布着大象、马、猴等各种动物。画中蓝色佛陀手持 《般若经 》, 意在教导畜生入 智慧领域 , 以及宇宙法则的益处。 阿修罗道 : 几组人物相互争斗、残杀 , 以争夺如意树果 , 这些战争是由众生无穷的妒忌所引起。 中央的绿色佛陀手持火剑 , 他宣说持戒的功德 , 并命令阿修罗停止争夺。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善业较多的人们投生的地方 , 在此能受福报 , 称三善道 , 而畜生道、地 狱道、饿鬼道相反 , 称为三恶道。 (二 ) 关于十二缘起 最外圈的十二幅图用来说明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十二支 , 就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 关系。佛教认为因缘因果是世界好坏及人间祸福的决定因素 , 一切事物的生成、存在都依靠其他事 物 , 而从十二缘起脱离出来就是证入涅槃。 从画面顶部正中右起顺时针方向依次为 : 一人在采摘树上的果实 , 象征 “取支 ”。取是为贪婪地占有而不辞劳苦的追求。 一对拥抱的男女 , 意为 “有支 ”。有招致下一生的业力。 8 第 18卷 第 2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 4月 一位怀孕分娩的妇女象征 “生支 ”。出生是肉体接触和婚姻的结果。 背负重物的老人象征 “老死支 ”。诞生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病痛、焦虑和衰老死亡。 拄着拐杖的盲眼老人象征 “无明支 ”。即对佛理的无知 , 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 , 是产生痛苦的 根源。老人代表轮回没有起始 , 眼盲是看不见真相 , 拄着拐杖是因为无明没有真实的基础。 一位陶工做陶壶象征 “行支 ”。是投胎今生的主要原因。陶工将自己的命运放入自己所做的壶里 来塑造 , 每一个壶代表一种行为 , 如行动、思想和语言等。 聪明灵巧的猴子在树枝间任意摆荡象征 “识支 ”。指猴子的意识是不受调伏的。 两个不同形态的人象征 “明色支 ”。名色是指前世所造成的业在今世胎儿期时的报应。 以两人身处大自然、手摸草木象征 “六入支 ”。就是佛教所承认的六感 : 眼、耳、鼻、舌、口、 身和意。 修行者面对油灯修持象征 “触支 ”。六感官的作用导致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 以及对于该境所产生 的苦、乐等的分别。 射入人的眼中的箭象征 “受支 ”。生动描绘出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心。 两位热恋的年轻人象征 “爱支 ”。指渴望、贪欲 , 表达人们渴望爱 , 趋乐避苦的欲求。 “生命之轮 ”通过以上所描述的三圈精心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 人们痛苦的 原因是三毒的存在 ; 在痛苦中人们在六道中不断轮回转世 , 要想得到解脱就要从十二缘起中脱离出 来 , 证入涅槃。 (三 ) 《六道轮回图 》基本特点 第一 , 简单的构图、复杂的佛理。“生命之轮 ”总体构图是死亡之神口衔一巨大圆轮并双手轻轻 转动圆轮。内圈中的三毒在辗转 , 第二圈的六道也在流转 , 第三圈的十二缘起同样也在转动 , 整个生 命之轮都在流转 , 如车轮般永无穷尽。其所要揭示的就是具有一套完整理论的六道轮回教义。 第二 , 画面形象生动 , 教义深刻。死亡之神的主色调是鲜红的 , 他头戴五骷髅冠 , 两眼圆睁 , 额 头正中还有一只天眼 , 张嘴呲着獠牙 , 手上长着尖厉的指甲。这种形象警醒人们 : 生命的轮回并非幻 想 , 而是人们不可回避的生存现实 , 要时刻审度自身。又比如内圈中肥胖的黑猪咬着曲身的黄色蛇的 尾巴 , 蛇咬着鸽子的尾巴 , 鸽子衔着猪的尾部 , 形象地刻画出它们的愚痴 , 仇恨和贪婪 , 告诫人们这 些是产生痛苦与不满的根源所在。 第三 , 利用现实生活阐释佛理 , 通俗易懂。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民大都过着游牧生活 , 他们居 无定所 , 没有足够的条件受到教育能诵读经书 , 理解用佛教术语写成的深奥玄秘的教义。如何使这部 分信徒明了教义尤为重要。“生命之轮 ”的画面选择就从信徒的角度出发 , 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 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作为画面 , 由浅入深地展示教义。这些事情都是信徒看得见、碰得着、经历过 的 , 这种具象的画面 , 清晰醒目 , 既能看得懂 , 又容易理解记忆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 , 在十二 缘起中 , 以下在采摘树上的果实的人来表示 “取支 ”, 不诵读经书的人即使不去背诵 “取支 ”在佛教 术语中的含义 , 也大致看得懂 , 再加上僧人的讲经就更容易理解记忆了。十二缘起的其他画面和六道 轮回中的画面也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 , 观想起来通俗易懂。 第四 , 以象征手法为媒介表现佛教理论。佛教理论大多博大精深。在 “生命之轮 ”中运用象征 的手法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博大的佛理。即运用某一画面标示对象 , 却不反映对象 , 就是用看得见的 画面的某种感性的东西为媒介来表现超自然的佛理中的本质。比如六道轮回中地狱道里看得见的熊熊 燃烧的烈火、深不可及的水潭以及在水与火中挣扎的人们 , 象征地狱道中看不到的八热八寒之苦 ; 六 道中的六个佛陀象征着在每一种生命境地中都有证悟解脱的机会。布满画面的圆轮象征转动的 “生 命之轮 ”。可以说六道和十二缘起都运用了象征手法。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 , 即使专修佛法的僧人面 对通俗的画面也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想像、观想到更深层次的佛理 , 达到审度精进的目的。 9 2009年  第 2期                             王丽君 : 唐卡 《六道轮回图 》解析 (四 ) 《六道轮回图 》的艺术性与宗教性 唐卡 《六道轮回图 》作为绘画艺术作品 , 其构图不同于传统的国画、油画、彩绘 , 其创作初衷 不是为欣赏愉悦 , 而是为那些专心修学藏传佛教、体味佛理的信徒用来礼拜观想的 , 因此 , 它利用想 像 , 让一个面目狰狞的死亡之神口里衔着、四肢抓着一个大圆轮 , 大圆轮采用中心对称布局 , 中间的 圆圈、第二圈被平分成的六个扇面和外圈被平分成的十二个大扇面的中心圆心都是同一个圆心 , 就如 同一个旋转的法轮 , 中心圆圈如同法轮的轮毂 , 另外两圈的六格和十二格如同轮辐 , 其分格式构图均 匀、平衡、饱满、紧凑。它即不是连环画 , 也不是组画 , 而是作者根据佛教教义经过严密的思考与想 像 , 把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理解的形式在一个平面中冲破时间和间的限 制 , 将一组画面全部展示出来。这些画面都是教义的精确体现 , 是作者经过仔细揣摩教义 , 理解教 义 , 将严谨深奥的书面抽象的文字佛理经过思维的再加工具象化为艺术符号表现出来。比如地狱道中 的火海、刀山、油锅 , 是不同空间的事物 , 作者将它们组织在一个画面中 ,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 在的 , 作者利用丰富的想像 , 根据教义的需要 , 用现实生活中一大片燃烧的红彤彤的火焰来表现火 海 , 用夸张的大黑锅形象地表现油锅。又比如 : 天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 , 作者通过想像将天 道绘制成金碧辉煌的高楼 , 下边是可供采摘的水果 , 人们衣食无忧 , 使看到的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图案采用工笔白描手法勾勒 , 其线条富于变化 , 善于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铁 线绘 , 线条刚劲有力、大刀阔斧 , 用于勾勒轮廓 ; 游丝绘 , 线条流畅精细 , 用于表现细微变化 , 和简 洁、富有力度的轮廓线互相配合且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用又粗又直的三根直线勾画地狱道中三角形 的油锅台 , 而小鬼身上穿的兽皮短裙下摆 , 则用细若游丝的弯曲短线勾画出皮毛的蓬松柔软的质地感 来 ; 线条的精细程度敢很高 , 即使地狱道里最小的人物 , 也能看得清眉目。又比如 , 画面人物外轮廓 线条圆滑流转且较粗 , 而衣折线条较细 , 富于流动性 , 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动感来 ; 花纹精美 , 每一朵 团花都轮廓清晰 ; 死亡之神头上的鬃发细密到难以数清却每根线都清楚显现、毫不含糊。 着色采用红、黄、蓝、白、绿、黑五色 , 特别是红、黄、蓝三原色则更多的采用 , 与汉画多用两 种原色调和的间色 , 追求温和清淡不同。由于唐卡画中的颜料多采用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 , 因此颜色鲜艳明丽、对比强烈、不易褪色。《六道轮回图 》中 , 人物衣服全用鲜红色和黄色 , 同时 , 还借鉴了汉画中山水植物画的画法 , 画面中的背景都是以绿色为主的山恋、树木、草丛及远处的蓝 天、白云。绿色绿得青翠 , 蓝色蓝得瓦蓝 , 白色白得如雪 , 和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 整个色彩基调表现 出的亮丽特征使人们感受到高原清朗的蓝天 , 灿烂的阳光 , 眼前清澈透明 , 一片开阔 , 虽然讲经说法 的图案密集紧凑 , 却没有窒息的感觉。比如六处中 , 两人站在绿色的草地上 , 身旁是一丛丛的青草 , 背后是此起彼伏的绿色山丘 , 远处是湛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 , 充满想像的空间和灵动的意象。与整 个圆轮形成强烈对比的 , 是用四肢抓住圆轮的死亡之神。他浑身采用鲜红的颜色 , 獠牙和骷髅雪白 , 满头的鬃发是深褐色的 , 尤其眼珠红黑相间 , 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给人以震撼与警示。 《六道轮回图 》一方面作为艺术品 ,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但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宗教用品 , 是信 徒用来修行、观想、膜拜的 , 是宗教教义的形象化阐释 , 目的是将深奥的佛学原理通过严谨完美的艺 术形式、图形语言表达出来 , 信徒通过眼的观瞻 , 内心的想像 , 达到思想的极致与开通 , 辅助其完成 修佛 , 从而最终达到弘扬佛法 , 教化人们的作用。 《六道轮回图 》用精美的画面展示 “三毒 ”、“六道 ”、“十二缘起 ”, 其中内涵丰富的教理 : 人们 的生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 终归要消亡的 , 由于对这一佛理的不理解 , 人们强求生命永恒不变 , 所以 在人们身上产生嗔、贪、痴三种主要的缺点 , 贪婪、无知、仇恨使人们为了满足其欲望而进行各种行 为。佛教的缘起论认为 : “‘缘起 ’即 ‘诸法由因缘而起 ’, 简单地说 , 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 起 , 都是相待 (相对 ) 的互存关系和条件 , 离开关系和条件 , 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3 ] 也就是说 , 人们因无明产生的各种行为都有其结果 , 导致的结果就是十二缘起中从无明到死亡的生死 01 第 18卷 第 2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 4月 流转的因果联系。同时佛理认为 , 人的生命是可以随时消亡的 , 但灵魂是永恒不灭的。在人的生命结 束后 , 灵魂会在六种生命形式中轮回 , 而因果联系决定了生命结束后来世将处于六种生命形式中的哪 一种 , 也就是六道中的哪一道。因此 , 人们的前世、今世、来世是有两重因果的 , 前世的行为 (因 ) 决定今世的生命形式 (果 ) , 今世的行为 (因 ) , 决定了来世的生命形式 (果 )。多作善事 , 不作坏 事 , 就会投生在三善道中 , 相反 , 则会在三恶习道中轮回。要想摆脱六道轮回之苦 , 就要依佛法修 行 , 不再作新恶 , 终有一天能跳出生死之海 ; 即使不能 , 也可以凭善行 , 多投生于善道 , 得到较多的 福报。 这些教理通过 《六道轮回图 》中的画面传达出来 , 其形象生动具体的画面对藏传佛教的信徒来 说 , 宏法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 起到的教化功能是无形的 , 许多人产生了 “轻视今生 , 注重来世 ” 的人生观以及不杀生 , 多作善事的价值观。这里的 “轻视今生 ”并不是不关心今世 , 妄自菲薄 , 而 是对自身状态和所处的观客环境没有不满或自抱自弃、怨天怨天尤人 , 相反 , 是站在今生今世的客观 环境和道德行为的基础上 , 不看重今世的利益和福报 , 为来世的幸福美好积极进取、不断努力、造福 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 , 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身边的人甚至不认识的人 , 不做有损于自己、有损于他人 和社会的事 , 虽然其行为的出发点在主观上是为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 , 但客观上这些行为本身 影响到了今生今世的现实生活 , 有利于自己 , 有利于家庭 , 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 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 的和睦相处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 在生活中常常会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尊重。这种立足现在 , 着眼未来 , 为长远利益着想 , 不为眼前利益所惑的人生观 , 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其不杀生、多行善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藏族信徒们朴素的、自觉的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 保护意识。人们不会任意污染水源 , 不会大面积的砍伐树木 , 不会受利益驱使捕杀野生动物 , 人们会 主动地保护心目中的神山圣水 , 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 因而我们也有幸能得以见到现在仍 然碧绿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虽然内心主观的出发点不同 , 但殊途同归 , 起到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作用 , 不能不说这种人生态度有其可取的一面。 综上所述 , 《六道轮回图 》突破时空的限制 , 构图设计规整对称 , 以十九个独立而又具内在联系 的小幅画面相连贯 , 用人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场景为画面主题 , 以象征手法为媒介 , 用艺术 的手法把藏传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六道轮回理论和十二因缘理论在方寸之间依次展现无遗 , 而深邃奥妙 的教义也借助通俗易懂的精美画面清晰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它即适合于普通信徒的供奉又适用于 专修佛法的僧人观想 , 起到了很好的宏法效果和教化功能 , 是艺术性与宗教性完美结合的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 1 ] 吉布. 唐卡的故事 [M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p2 [ 2 ] 紫图、杨典. 唐卡中的六道轮回与地狱精神 [M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 p152 [ 3 ] 陈兵、徐湘灵. 佛教与密宗入门 [M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98年 , p10 [责任编辑 : 林俊华 ] 11 2009年  第 2期                             王丽君 : 唐卡 《六道轮回图 》解析
/
本文档为【唐卡_六道轮回图_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