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个体无意识_集体无意识_社会无意识

2012-05-13 4页 pdf 197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98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个体无意识_集体无意识_社会无意识 第 21卷 第 4期 (2009年 4月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 IAL SC 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1 N o. 4(A p r. 2009)   [收稿日期 ] 2008 - 12 - 22 [作者简介 ] 袁罗牙 (1980 - ) ,男 ,江西宜春人 ,哲学硕士 ,江西蓝天学院教师。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社会无意识 袁罗牙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摘  要 ] 自弗洛伊德将...
个体无意识_集体无意识_社会无意识
第 21卷 第 4期 (2009年 4月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 IAL SC 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1 N o. 4(A p r. 2009)   [收稿日期 ] 2008 - 12 - 22 [作者简介 ] 袁罗牙 (1980 - ) ,男 ,江西宜春人 ,哲学硕士 ,江西蓝天学院教师。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社会无意识 袁罗牙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摘  要 ] 自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定位为人的心理结构之核心、精神学之基石以来 ,无意识成为精神分析学 家们绕不开的一个概念。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经历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三大演变。三大无意识 理论相互关联 ,但更存有异质。 [关键词 ]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社会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 ] B84 - 06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6285 (2009) 04 - 0067 - 04   在弗洛伊德同时代或之后 ,出现过不少创新的 精神分析学家 ,他们修正或发展了弗洛伊德思想 ,在 理论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作为一种关于潜 意识的学说 ,精神分析学始终肯定潜意识的存在 ,所 不同的只是不同的流派和学者对于潜意识的来源、 机能等等的解释各不同 ”[ 1 ]4。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 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构成 了无意识理论发展演变的三个里程碑。 一、弗洛伊德 :个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在他的 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 了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 ”的尊称 ,坦言在他“以 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 2 ]574。的确 , 在弗洛伊德之前 ,莱布尼茨、歌德、叔本华、尼采等已 对无意识的发现做出过贡献 ,但对无意识的动机、意 义和研究等问题提出过系统观点 ,把无意识提 升为人的存在高度 ,把对无意识的探究推向高潮的 不得不说是弗洛伊德。 依照弗洛伊德最初的解释 ,无意识主要来自个 体早期生活 ,特别是幼年生活中那些受压抑、被遗忘 的心理内容。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至 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 和动作 ”[ 3 ]8。无意识是人的本能以及与此相关联的 被压抑的情感、欲望的储存库 ,是文化和道德意识中 不能见容的部分。无意识主要指性无意识 ,人的 “性力 ”(力比多 )构成人生的原始欲望和动机 ,是人 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无意识是一个黑暗王 国 ,意识居于这个不为人知的晦暗王国层 ,无意识 与意识是一种“源 ”与“流 ”的关系 ,意识源于无意 识 ,是一种使无意识适应外在世界的工具 ,它的动机 构成在大多情况下与行动的潜在动因不相符 ,向人 们提供的往往是外在的虚假材料。 弗洛伊德的意识概念与教科书所讲的意识概念 具有不同内涵。弗洛伊德所讲的意识是与他的无意 识概念相对应的范畴 ,是对无意识的改装 ,意识的第 二性相对的是无意识的第一性 ;而教科书所讲的意 识 ,对应的是外在的物质世界 ,是对物质世界的反 映 ,意识的第二性相对的是物质的第一性。弗洛伊 德所讲的意识是在抛开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对心理 分析的结果 ,具有心理主义倾向 ;而教科书所讲的意 识虽说承认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前提 ,但却脱 离了马克思所论述的实践基础 ,抽象地谈论物质与 意识的辩证关系。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 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及结构内部之间的关系做 了空间的比喻 ,“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 , 在这个前房内 ,各种精神兴奋都象许多个体 ,互相拥 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 ,有一较小的房间 ,象一 个接待室 ,意识就停留于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 的门口 ,有一个人站着 ,负守门之责 ,对于各种精神 兴奋加以考查 ,检验 ,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 ,就 不许它们进入接待室。⋯⋯那么它们就不能成为意 识的 ;那时我们便称它们为被压抑的。但是就是被 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 ;只是在 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 ,才可成为意识。因此 ,这第 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的系统。”[ 3 ]233可以看出 ,弗 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无意识、前 意识与意识。无意识具有明显不同于意识的特点 : 76 原始性、非道德性、非逻辑性和非理性 ,意识与无意 识之间时时伴有激烈的冲突 ,它受到无意识的冲击 又严格控制着它的胡作非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个体全部精神生活的三个 层面 ,三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海中冰山。意 识是冰山高出水面的部分 ,它变动不居 ;前意识是介 于水面和浅层水域的部分 ,它随着海水的涨落时隐 时现 ;无意识是冰山的根基部分 ,它深藏于无底的海 水 ,却主宰着整座冰山。 弗洛伊德后期思想有所转变 ,无意识内容不再 局限于个人受压抑的情感、欲望 ,而是认为“无论何 种心理历程 ,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 定其存在 ,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 ,我们即称此种心 理历程为无意识的 ”[ 4 ]55。对应于无意识、前意识与 意识 ,弗洛伊德后期分别做了人格的区分 ,即本我、 自我与超我。本我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冲动 ,是追 求本能满足的非理性力量 ,遵循“快乐原则 ”,与社 会文明相冲突 ,处在人格的最底层 ;自我是面对社会 现实的人之理性 ,它既压抑本我的欲望 ,又尽量满足 本我实现的条件 ,遵循“唯实原则 ”,处在调解本我 与社会文明之间关系的一层 ;超我亦称道德化自我 , 它潜在地给自我以行为规范 ,监督自我对本我的压 制 ,遵循“至善原则 ”,处在社会道德的一层。然而 , 后期思想的变动并没有动摇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 核心 :人的主体性受客观因素 (无意识 )的决定 ,它 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的理性与自由选择并不 值得骄傲 ,因为他自身就如一个被意识不到的缰绳 操纵的木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揭示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 结构之核心 ,意识不过是心理结构冰山的一角 ,人的 思想和感情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检索、压抑与逃避 检索、抗压抑的矛盾作用中产生。无意识构成了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基石 ,在他看来 ,人们日常生活 中的失误、梦、宗教、精神失常等都可以通过无意识 获得解析 ,克服个体精神病症主要在于使人认识原 本的自我 ,而“所谓‘认识你自己 ’不过是寻找‘你自 己 ’的那个深藏心灵底层的无意识、本能 ”[ 5 ]44。由 此看来 ,那些为人所压抑的无意识内容代表了人的 非理性一面 ,人那尚未升华的反社会特征 ,却也代表 着个体的真实面貌。 二、荣格 :集体无意识 冯川概述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暧昧关系 ,“对 人类精神黑暗王国的共同关注 ,像磁石一样把两位 伟人吸引到了一起 ;但由于两人毕竟禀赋完全不同 的精神使命 ,在短暂的聚合之后 ———仿佛只是为了 摸清对方的工作和弄清自己的任务 ———两人又注定 不能不分道扬镳 ”[ 6 ]30。荣格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 的共同关注使得二者关系初始非常友好 ,以至弗洛 伊德称荣格是他思想的最佳继承人 ,但友好关系时 隔不久宣告破裂。荣格与弗洛伊德友好关系的破 裂 ,关键在于二者思想上存在异质。 荣格从理论上预设了无意识具有超个体的特 性 ,把人看作一个包括人的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 无意识的精神统一体 ,强调与明显的个体心理交织 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非个体的母体 ———集体无意识。 在荣格看来 ,意识早在个体生命出生以前就孕育在 胚胎之中 ,随着个体的成长 ,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 于他人 ,它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 知的部分 ;个体无意识关涉的是那些由于个体和社 会的压抑而未能进入意识或被遗忘的个体体验 ,相 当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来 自遗传 ,它从未出现在个体意识之中 ,却是意识和个 体无意识的源头。如果仍用冰山作为比喻 ,那么高 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 ,水面之下因潮汐涨落而时 隐时现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 ,整座冰山的共同基 地 ———潜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则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概念是荣格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 献 ,是他的理论核心 ,也是人们理解荣格思想的关 键。荣格批判弗洛伊德将无意识仅看作是个体生活 中被压抑、被遗忘的经验内容 ,且在很大程度上打上 了“性欲 ”的烙印 ,指出“只知道性欲的心理学是没 有灵魂的心理学 ;同时 ,若赋予个人的原始动机以纯 粹生物的特性 , 人便丧失了人之为人的精神特 征 ”[ 7 ]91。荣格承认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含 有个体特性 ,然而个体无意识不足以说明无意识实 际所具有的全部内容和特征 ,它有赖于更为深层的 基础即“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不是后天获得 , 而是先天地存在的 ,它构成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 , 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如果将集体无意识人格 化 ,可以将其设想成一个“集体的人 ”,他“既结合了 两性的特征 ,又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与死亡 ,并 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 ,因此几乎是永恒 的 ⋯⋯他便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 ,对他说来当今 犹如公元前一百世纪的任何一年。他会做千百年前 的旧梦 ,而且 ,由于他有极丰富的经验 ,又是一位卓 越的语言家 ,他经历过无数次个人、家庭、民族和人 群的生活 ,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节律具有生 86 第 21卷 第 4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 4月 动的感觉 ”[ 8 ]42243。集体无意识才是人类经验的先决 条件和贮存所。 荣格对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分别做 了界定 ,组成个体无意识的是各种带情感和情欲色 彩的相互关联的意念群 ,主要来源于个体早年的心 理创伤和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构成的是心理 生活的私人面 ,组成集体无意识的是本能和与之相 关的原型。在荣格看来 ,正像每个人具有种种本能 一样 ,他同样拥有一整套原型意象 ,原型与本能均是 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它们分别在心理和生理结构中 追求它们固有的目标 ,“正像我们不得不假定一种 决定和调节着我们意识行为的本能活动一样 ,为了 说明我们知觉的统一性和规律性 ,我们也必须求助 于一种相关的概念来说明一种决定着领悟模式的要 素。我们把这一要素叫做原型或原始意象 ”[ 9 ]9。原 型与本能的区别在于 :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 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 ;原型则是对高度复杂的情境 无意识、合目的的领悟。荣格强调 ,不能断言究竟是 情境的领悟在先 ,还是行动的冲动在先 ,二者不过是 同一活动的两面 ,将它们分开论述 ,为的是对它们获 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 在荣格看来 ,原型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中有多 少种典型环境 ,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 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中 ,它们在 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满着意义的形式出现的 , 而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 ’,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 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当某种符合特定原型的情 景出现时 ,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 ,产生出一种强制 性 ,并像一种本能驱力一样 ,与一切理性和意志相对 抗 ,或者制造出一种病理性的冲突 ,也就是说 ,制造 出一种神经病 ”[ 9 ]90291。原型普遍存在 ,只要人们遇 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和行为模式 ,就 是在与原型打交道 ,而不管它是否具有容易辨认的 神话性质。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 ,它们仅仅 是人类心灵中一些先天的倾向或可能 ,但这些倾向 或可能一旦被触发 ,就能够以特殊的形式和意义表 现出来。集体无意识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溯源 至更为深层的领域 ,然而表现出一种先验主义倾向。 三、弗洛姆 :社会无意识 弗洛姆既不赞同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概念 , 也不完全赞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他认为 ,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 ,无意识的核心地位至为重 要 ,但批判他涉及的主要是个体无意识 ,且主要用于 生物机制 ,指出“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必须以批判地 分析他那个社会为前提 ”[ 10 ]129。而荣格的“集体无 意识 ”是一种先验概念 ,带有浓厚的神秘性 ,有必要 回归于现实经验 ,且集体无意识不过是对某些具有 普遍一致的心理现象作出的“理论假定 ”,不具有绝 对真理性。 在批判前人无意识概念 ,领会马克思思想的过 程中 ,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 ”概念 ,指的是“那 些被压抑的领域 ,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 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 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 容 ”[ 11 ]93。在弗洛姆看来 ,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无意 识 ,取决于社会的结构以及这个社会所产生的感觉 和思维方式。他认为 ,社会无意识概念的提出 ,不仅 克服了弗洛伊德将无意识仅用于分析个体精神状 况 ,用于个体的性冲动和性压抑 ,很少或根本没有用 于社会存在的广大现实之狭隘性 ,而且克服了荣格 将集体无意识先验化、神秘化的缺陷 ,重新将无意识 概念拉回到经验层面。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无意识 继承了马克思所意识到的社会行为中的无意识因 素 ,却避免了他忽视个体动机的缺陷 ,使得个体与社 会、主观动机和客观动力相结合。 对于社会无意识的产生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维 度进行了阐述。其一是“社会过滤器 ”,即社会文化 机制 ,主要由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三要素构成。在 弗洛姆看来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自身的‘社会过 滤器 ’,只有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经验才能得以通 过。当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时 ,这个‘社会过滤 器 ’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变 ,这时 ,那些不需要必然留 在潜意识的东西便可能成为意识上的东西 ”[ 12 ]5。 深处社会无意识底层的体验难以通过社会过滤器上 升到社会意识层面 ,即便得以过滤 ,也是业已被改 装、被文饰过 ;社会无意识内容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 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过滤器的相应变化 发生改变。 社会无意识形成的另一因素是个体的心理机 制。从心理上来看 ,弗洛姆认为 ,个体体验受压抑的 主要原因在于个体对孤独与被排斥的焦虑。基于人 的相关性需要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个体 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有所联系。弗洛姆断言 :“正 是对孤立与排斥的这种恐惧 ,而不是 (如弗洛伊德 所说的 ———引者注 )‘对阉割的焦虑 ’,使人们压抑 了对那些被禁忌的事情的认识 ,因为这种认识意味 着差异 ,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斥 ”[ 11 ]132 ,而“只要我顺 96 第 21卷 第 4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 4月 从国家权力、教会权力或公意 ,我就会感到安全和有 保障 ”[ 13 ]7。对于个体来说 ,大众是如此重要 ,以至 于大众的观点、信仰和情感构成了他的现实 ,尽管他 自己的双眼证实它们是如此的不真实。 要把握弗洛姆所论述的社会无意识 ,必须理解 它的功用。在弗洛姆看来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 规律时 ,探讨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理 论 ,但没有具体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转化为上层建 筑、意识形态的 ,认为运用精神分析学能够弥补马克 思思想的这一不足。在弗洛姆看来 ,社会经济基础 并非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观念 ,而是在两者之间 存在多层中介纽带结构 ,社会无意识正是起着一种 中介纽带作用 ,体现在 :“经济基础 →社会无意识 → 上层建筑、社会观念 ”。社会通过过滤器及多种对 社会有效的工具对人们的意识进行筛选、压抑 ,将部 分意识打入无意识冷宫 ,使人们形成适合经济要求 的社会观念。另外 ,上层建筑、观念意识反过来又作 用于社会无意识 ,达到进一步对现存社会的加固。 任何充满矛盾的社会都得压抑那些不允许它的 成员意识到的内容 ,对于社会无意识的内容而言 ,普 遍化的人不可能存在 ,因为“无意识是一个完整的 人 ———减去了他与社会相一致的那部分 ”[ 11 ]135。在 弗洛姆看来 ,只有认识到了无意识内容 ,作为现实中 的人才能接触完整的人性 ,因为他抛弃了社会设在 他身上、最终设在他与他人之间的种种障碍。基于 此 ,弗洛姆认为 ,那种在一般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恰 恰才是精神健全的人 ,因为他敢于表达自己 ,他成为 的是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而不是社会所要他成为 的人。 在弗洛姆看来 ,只有掘出社会无意识的内容 ,才 能揭开社会观念的面纱 ,揭露现实社会的本来面貌 , 进而帮助人们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的内心 ;只有掘出 社会无意识的内容 ,才能透析一个社会异化、人所受 压抑的程度 ;只有掘出社会无意识的内容 ,个体才敢 于面对社会意识形态说“不 ”,敢于不服从权威的命 令和公众舆论的使命。社会无意识是弗洛姆分析现 实社会和人的心理是否健全的重要向度 ,体现了弗 洛姆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但 却呈现为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关怀。 [参考文献 ] [ 1 ] 王小章 ,郭本禹. 潜意识的诠释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1998. [ 2 ]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论评 [M ]. 长春 :吉林出版社 , 1992. [ 3 ] [奥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M ]. 高觉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 1984. [ 4 ] [奥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M ]. 高觉敷 ,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 1987. [ 5 ] 吴光远 ,徐万里.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M ]. 北京 :新世界 出版社 , 2006. [ 6 ] 冯 川. 荣格的精神 [M ]. 海口 :海南人民出版社 , 2006. [ 7 ] 常若松. 人类心灵的神话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M ]. 武汉 :湖北教 育出版社 , 1999. [ 8 ] [瑞 ]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 [M ]. 冯 川 ,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出 版社 , 1987. [ 9 ] [瑞 ]荣格. 荣格文集 [M ]. 冯 川 ,译. 北京 :改革出版社 , 1997. [ 10 ] [美 ]弗洛姆. 弗洛伊德的使命 [M ]. 尚新建 ,译. 北京 :三联书 店出版社 , 1986. [ 11 ] [美 ]弗洛姆.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M ]. 张  燕 ,译. 长沙 :湖南 人民出版社 , 1986. [ 12 ] [美 ]弗洛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和与局限 [M ]. 长沙 :湖南 人民出版社 , 1986. [ 13 ] [美 ]弗洛姆. 人的呼唤 [M ]. 王泽应 ,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 1991. Ind iv idua l Uncon sc iousness, Collective Uncon sc iousness and Soc ia l Uncon sc iousness Y uan L uoya (J iangx i B luesky U niversity, N anchang 330098, Ch ina) [ Abstract] Freud considered unconsciousness as the core of p 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cornerstone of p sycho2 ananlysis; from then on, un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a concep t that p sychoanalysts can not bypass.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evolvements———individual unconsciousness、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The three theories a2 bout unconsciousnes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bear more differences. [ Key words] individual unconsciousnes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social un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  郭海仙 ] 07 第 21卷 第 4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 4月
/
本文档为【个体无意识_集体无意识_社会无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