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 教育基本理论

2012-05-13 17页 doc 104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7837

暂无简介

举报
1 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教育基本理论模块) 第一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
1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教育基本理论模块) 第一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主客观条件:有三个 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二)创立标志:五个 对象(教育问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和他们的一些专门的教育学箸作);组织机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 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代表重点)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个体发展的人。 4、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c)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d)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了解二者的概念 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存在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 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 法:勒图尔诺 英:沛西·能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3.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a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讲 学校教育价值★★★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概念 一、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 在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问题的是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最有价值呢?这就必须首先确定知识价值的标准。 美国 杜威 内在的价值是指人们珍视某事物的态度,觉得这件事物本身有价值。 工具的价值是指某事物可以成为人们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通过估量、比较、评判而产生的。 二、教育价值概念的分析 定义1:教育价值有两种含义: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前者指教育中应该在学生身上培养哪一些价值;后者是指怎样的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才能有效地获得那些教育中的价值。 定义2: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教育价值表明一种社会关系,即教育活动这一实体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定义3:所谓教育的价值,即教育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的进行培养一定的人,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人的意义。 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 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教育系统对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教育个体价值的体现 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一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体社会化,二是促进个体个性化。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1.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初级社会化。 2.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还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再社会化。 (1)例如:教师的在职 (2)例如,对青少年犯罪的劳动改造。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价值 个性化是指个体独具的心理特征不断成熟和发展,最终形成与他人不同的心理世界的过程。 教育在个体个性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人将这些价值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关于(个体)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发展的教育学含义 对人的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有两个不同的考察角度: 1.人类起源、进化及发展的历史进程(生物学和哲学的研究视角); 2.个体人的发展的阶段和过程(教育学的研究视角)。 教育学上将人的发展分为两大层面: 人的身体发展是指人的生理组织构造的完善及其机能的增强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全面而复杂的,教育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大脑的发育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 人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伴随身体的发展而在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发生的积极性变化。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学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关系密切。 (2)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的变化过程,但并不是人的所有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发展。 (3)传统的教育学将个体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青少年和儿童,人的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的积极变化;而现代的终身教育观则把发展看作贯穿人的生命全程的一切积极变化。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父母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个体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与父母相似的生理解剖特质(如身高、体形、肤色、血型、气质、神经系统等),就是遗传素质。 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其作用 环境是个体孕育、成长于其中,自发地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后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决定论 3.教育的作用 (1)教育目的更加明确。 (2)教育内容更加系统。 (3)教育结果更加高效。 教育万能论 4.发展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教育社会价值的概念 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教育系统对社会非教育系统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经济价值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价值 1.教育可以通过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和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去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或社会风尚)或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体现其政治价值 (三)教育的文化价值 1.教育的文化传递价值 2.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 3.教育的文化选择价值 4.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 (四)教育的人口价值 1.教育能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能够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 第四讲 学校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定义★★★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学习成就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们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二)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纳 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3.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a.基本概念 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二者要统一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11
/
本文档为【1 教育基本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