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溶液

2012-05-15 12页 doc 5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1422

暂无简介

举报
溶液第九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液
第九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 区分溶剂和溶质 ·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 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例如硝酸钾) · 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第二节 溶解度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 ·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硝酸钾:蒸发溶剂结晶法(蒸发溶剂) ·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高温溶解、降温、过滤) (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 后两者往往应用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度影响小。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 ·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 2. 固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四要素: ·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 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 ·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见右上图) ·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 P点的的含义是: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 · 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 ·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体会
偏少;如果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多。 ③ 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天平未配平、物码颠倒等情况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 【例题】把2.8g铁片放入2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 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生成H2的质量为z。 ① 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5%,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97%。 【注意事项】 ① 铁片放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不是铁,而是氯化亚铁。 ② 不要设“盐酸的质量为x”,因为盐酸是混合物,而溶解到盐酸中的氯化氢才是纯净物。 ③ 在第二题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 不饱和溶液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 80 · · 0 t1 t2 t3 N t/℃ s/g P A B C _1328724145.unknown _1328784723.unknown _1328784853.unknown _1328784916.unknown _1328784686.unknown _1328723673.unknown
/
本文档为【溶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