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2012-05-18 47页 pdf 162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629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 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专 业:中医外科(皮肤科) 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学 生:何振晶 导 师:陈可平主任医师 二零零七年五月 目录 1 目录 中文摘要............................................................................................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硕士学位 题目: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 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专 业:中医外科(皮肤科) 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学 生:何振晶 导 师:陈可平主任医师 二零零七年五月 目录 1 目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 ..........................................................................................................................3 英文缩略词表................................................................................................................4 前 言............................................................................................................................5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7 1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7 1.1病名 ..............................................................................................................7 1.2病因病机 ....................................................................................................8 1.3治则治法 ....................................................................................................9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10 2.1关于病因病机 ..........................................................................................10 2.2关于治疗 ..................................................................................................12 2.3预防与调护 ..............................................................................................24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28 1发病原因............................................................................................................28 2发病机理............................................................................................................29 3临床表现............................................................................................................31 4治疗....................................................................................................................32 结 论............................................................................................................................41 致 谢............................................................................................................................45 个 人 简 历................................................................................................................46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2 中文摘要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病因复杂,约 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荨麻 疹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的多属 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通常是 IgE。肥大细胞表面的 IgE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 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 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 C3及 C5分解,产生 C3a 及 C5a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 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 疹的一系列症状。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 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容易复发。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 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但单用中药起效较慢。因此,中西药结合 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篇文献综述。 第一篇回顾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 中医文献中类似于荨麻疹的各种病名、从古至今医家们对荨麻疹病因病机、治则 治法的认识及近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近十年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对于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着重论述。目前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理论完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显著,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 优势。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篇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西药治疗四个方面,介 绍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其中重点论述了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西药 治疗。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起效快,尤其对于急性荨麻疹的 症状缓解有明显优势,但存在副作用较多、停药易反复的缺点,有待更深一步的 研究。 主题词:荨麻疹,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进展 Abstract 3 Abstract Urticaria affects 15% to 20% of the population once or more during a life time. Common urticarial lesions consist of pruritic erythematous papules, plaques, or wheals that vary from about a millimeter to several centimeters or large in size. These lesions are usually transient, lasting less than four hours. The cause of urticaria can be certain foods, drugs, including blood products, physical stimulus, infections, wasp or bee sting, fluctuated emotions, and so on. But some of the cause, especially for the chronic urticaria, remains a mystery. Urticaria may be produced by immunologic or nonimmunologic means. And it is usually controlled by antihistamins. Some patients will require a combination of H1 and H2 antagonists, or even parenteral corticoteroids. The paper consists of two summaries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viewpoint and research of urticaria in Chinese medicine’s point of view. It was disserted from the respects including name, pathogeny, curative experience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urticaria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last two respects. In summary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y in research method, Chinese medicine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oundly theory, various remedies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 without side effect, especially to the chronic patient. The second one is mainly about the headway of recent years’ study in urticaria, including the causation, pathogeny, clinical symptom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e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pathogeny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odern medicine has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especially to the acute patient. But their side effects, however,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anticholinergic effects with blurred vision, urine retention, dryness of the mouth, and the like. What’s more, the symptom was inclined to relapse once the treatment is stopp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I divide urticaria into 11 types, and summarize the rule of using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it in each type. I believe if we use a combination of mod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urticaria can be cured. Key words: Urticaria;The Rule of Using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Headway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4 英文缩略词表 缩写 英 文 中 文 UTC Urticaria 荨麻疹 CU Chronic Urticaria 慢性荨麻疹 CIU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AB Antibody 抗体 Ach Acetylcholine 乙酰胆碱 HA Histamine 组织胺 IL Interleukin 白细胞介素 LT leukotriene 白三烯 MC Mast Cell 肥大细胞 PG Prostaglandin 前列腺素 SRSA Slow Reacting Substance Anaphylaxis 慢反应物质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肿瘤坏死因子 5-HT 5-hydroxytryptamine 5-羟色胺 C1-INH C1-Esterase Inhibitor C1- 酯酶抑制物 PA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血小板活化因子 KN Kinin 激肽 前 言 5 前 言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限局性水肿 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有15 %~20 %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1]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为皮肤 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红斑,风团轻度隆起, 迅速发生与消退,退后无痕迹。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起病较急,常于短期内痊愈, 病情严重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皮 损反复发作超过六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2]约 10%的急性荨麻疹患者会转变 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者全身症状一般较急性者轻,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经年不 断,偶可急性发作。此外,尚有由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性刺激 引起的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常见有人工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1]常见的病因有 药物、食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因素、蚊虫叮咬、精神因素等。荨麻疹的发病 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的多属Ⅰ型变态 反应,其特点是反应发生迅速,一般在数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内即发生,病变 可逆,缓解后常不留痕迹。其抗体通常是IgE。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 是组织胺(HA),其他介质如激肽(KN)、前列腺素E(PG-E)、乙酰胆碱(Ach)、 白三烯(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过敏性毒素等在 荨麻疹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循环系统 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症状。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是由某些物质(某些药物 和食物、毒素等)进入体内,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或 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引起。大多数原因不明的慢性荨麻疹被称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4] 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在约1/3的CIU患者血清中测到 高亲和力IgE受体自身抗体和抗IgE自身抗体,认为这类慢性荨麻疹发病是以自身 免疫机制为基础的。[5]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对于急性荨麻疹,常用抗组胺 药、维生素C、钙剂等降低血管通透性,伴腹痛者给予解痉药;脓毒血症或者败 血症引起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予拟交感神 经药物及激素等对症治疗。对于慢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治疗为主,还有用抗纤维 蛋白溶酶药物、组胺球蛋白、抑肽酶、氯化喹啉、安络血、利血平等。但西药存 在不良反应较多,中断治疗易复发的不足,而根本的治疗是去除病因。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6 中医称本病为“瘾疹”,认为其病因多由禀赋不耐,腠理失密,外感风热、 风寒、风湿之邪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 化热动风或卫外不固,汗出受风或外邪久郁化热伤及阴液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 加之风邪外袭,郁于皮毛肌腠之间,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正邪相搏而发 疹,或者精神紧张而肝郁不舒,气血失和,风邪内伏而发病。临床急性荨麻疹多 为实证,慢性者多虚实夹杂。治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凉血解毒、益气 固表、养血活血以及清利肠胃湿热,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 [3] 翁孟武,免疫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255-256. [4] Greaves MW. Chronic urticaria.N Eng1 J Med,1995,332(26): 1767-1772. [5] 孙蔚凌,毕志刚.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 (5):328-330.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7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1.1病名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荨麻疹记载较多,大多以症状命名,如“瘾疹”、“ ”, 此外尚有“鬼饭疙瘩”、“风疹块”、“风瘙瘾疹”等名。 荨麻疹病名来源是古希腊人发现接触植物“荨麻”后,局部很快产生风团, 故认为植物“荨麻”与该病有关,因而称之为荨麻疹。此后该病许多名称中的词 根均有“麻”的意思。18世纪末,Zedler首次采用Urticaria( 荨麻疹)后,一 直沿用至今,成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有关该病病名的记载,主要与其症状及发 病原因有关,有“瘾疹”(隐疹、隐胗、隐轸)、 “赤疹”(赤轸)、“白疹”(白 轸)、“风 ”、“ ”、“风矢”(风尸、风屎)、“风疹瘙疮”、“赤白 游风”、“游风”“鬼饭疙瘩”、“风乘疙瘩”等病名。 瘾疹(隐疹、隐胗、隐轸):《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言“少阴有余,病皮痹 隐疹”,这是“隐疹”作为病名出现最早的记载。《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瘾疹”, 言:“充蔚子……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隐 胗”、“隐轸”之称,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瘙隐轸生疮候》曰:“人 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寒多色赤,风多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 后《丹溪心法·卷二·斑疹》释之言:“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 瘾疹也。” 考“瘾”通“隐”,“胗、轸”通“疹”,是以四者并无区别。 风瘙、风骚隐轸:二者均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如《诸病源候 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瘙隐胗候》云:“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 血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 成隐胗瘙痒耳。” 赤轸、白轸:二者亦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 瘙隐轸生疮候》言:“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若赤轸者, 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得冷则灭也。白轸者,由风 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轸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 灭,著衣身暖亦瘥也。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隐轸,身 体为痒。”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发生及变化的规律。后《千金要方》、《证治准 绳》、《医学入门》等对赤轸、白轸均有所论及,与《诸病源候论》大致相同。 风 、 :前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诸病源候论·风病诸 候下·风 候》言:“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 热气并,则生 ,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后名首见于《千金要 方》,《千金要方·卷五·痈疽瘰疬第八》言:“五香积实汤,治小儿著风热, 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方。”二者均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8 描述了风团和瘙痒为主的临床特征,应属现代医学之荨麻疹。此后,《外台秘要》、 《圣惠方》、《证治准绳·疡医》等均有以上病名记载,所论亦大致相同。 风矢(风尸、风屎):该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瘘病诸 候·蝼蛄瘘候》言:“蝼蛄瘘者⋯⋯外发于颈,其根在大肠,初生之时,其状如 风矢,亦如蜗形瘾疹,而痒搔之。”《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隐轸第五》云:“风 轸瘙痒⋯⋯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其描述符合荨麻疹的发病特点,考“屎” 与“尸”,均为“矢”之借字,所以用“矢”者,风矢者,言其发病如箭矢之迅 速也。 风疹瘙疮:首见于《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云: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胗瘙疮。”乃指风瘙隐疹成疮者。 气奔:首见于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十·怪疾》云: “遍身忽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乃指突 发性皮疹瘙痒病,因皮疹此起彼伏,变幻疾速如气浪奔跑,故名之。此符合荨麻 疹发病迅速、此起彼伏的特点,当属荨麻疹。 游风、赤白游风:前者见于清·祁坤《外科大成》,《外科大成·赤白游风》 云:“游风者,为肌肤倏然焮赤肿痛痒感,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营卫不宣, 则善行而数变矣。” 后者见于明·薛己《外科枢要》,《外科枢要·赤白游风》 云:“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拂郁;或 阴虚火动,外邪所乘;或肝火风热、血热。” 另外,《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 无定处证》亦指出:“赤白游风,肌肤初起霞晕,由小渐大,浮肿成片,或高累 如粟,发热,痛痒相兼,游走无定。” 鬼饭疙瘩、风乘疙瘩:前者首见于清·吴谦《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外 科心法要诀· 》言:“此证俗称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寒凉,风 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后者首 见于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言:“⋯⋯一名鬼饭疙瘩, 俗名风乘疙瘩⋯⋯表虚之人多患之。” 以上各种称谓,根据其对发病特点、病损及症状特征的描述而判断,当属现 代医学所称的荨麻疹。 1.2病因病机 1.2.1六淫致病 风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风论》谓“风者,病之长也”,“风者, 善行而数变”。临床上急性荨麻疹起病急,来势快,疹块骤然而生,迅速消退, 具有“风候”的特点。风邪常兼挟寒、热、湿、燥等邪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 风·风瘙隐胗候》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千 金要方·风毒脚气》言:“《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挟 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有风轸搔痒,皆由于 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 风邪之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诸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9 病源侯论·风瘙身体隐疹侯》“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结成赤疹 也。得大热则剧,取冷则灭也。”《诸病源侯论·风瘙身体隐疹侯》“白疹者,由 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 《诸 病源侯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风 疹块。状如麻豆,甚则渐大,搔之成疮。” 《疡科选粹·隐疹》“赤疹起卒如蚊 咬,烦极瘙之,一逐手而起,因于闷热。” 《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亦云: “赤疹因天气燥热乘之,⋯⋯,似赤似白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此风 热夹湿也,多因浴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 1.2.2饮食不节 《证治要诀·发丹》谓“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 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脾风。” 1.2.3脏腑失调,情志内伤 《外科枢要·论赤白游风》言:“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 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拂郁;或阴虚火动,外邪所乘;或肝火风热、血热。” 《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云:“赤白游风属肝火。” 《舟仙疒音述·瘾疹》 说“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通身红者或不红者”。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认为瘾疹“红色小点,有窼粒隐行于皮肤 之中而不出是也。属心火伤血,血不散,传于皮肤”。以上论述,间接阐发了脏 腑不调、七情内伤导致本病的机理。心藏神,肝藏魂主疏泄,此两者最易为情志 所伤,而致肝失疏泄,心肝火盛;情志不畅则化火、化燥而伤阴,或克乘脾肺, 若逢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因而引发本病。 1.2.4禀赋不耐 《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丹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育浊恶热 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 疹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 风邪之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诸 病源侯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风 疹块。状如麻豆,甚则渐大,搔之成疮。” 1.3治则治法 《景岳全书·四十七卷贤集·外科钤》“立斋曰: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 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佛郁;或因虚火内动,外邪所乘;或肝火 血热、风热所致。治法:若风热,用小柴胡汤加防风、连翘;血热,用四物汤加 柴胡、山栀、丹皮;风热相搏,用荆防败毒散;内热外寒,用加味羌活汤:胃气 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及消风散;血虚,用加味逍遥散;阴虚,逍遥 散、六味丸;肝肾虚热,用六味丸则火自息,风自定,痒自止。若用祛风辛热之 剂,则肝血愈燥,风火愈炽,元气愈虚,腠理不闭,风客内淫,肾气受伤,相火 翕合,血岁火耗,反为难治矣。” 《症治准绳·疡医·卷之五》:“赤白游风,属 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炥郁。或阴虚火动,外邪所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0 乘。或肝火风热,血热。⋯⋯若用祛风辛热之剂,则肝血愈燥,风火愈炽,元气 愈虚,腠理不闭,风客内淫,肾气受伤,相火翕合,血随火化,反为难治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三·赤白游风》“⋯⋯滞于血分者,则发赤 色,滞在气分者,则发白色,故名赤白游风也。初俱宜荆防败毒散疏之。赤者次 服四物消风饮;白者次服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蝉蜕、僵蚕、生何首乌治之。初 俱用牛肉片贴之(猪羊俱可)。游走太速者,砭之;定停者,以真君妙贴散鸡子 清调敷。⋯⋯忌鱼腥、鸡、鹅动风燥血之物,犯则难愈。” 《水类今方》“风气 瘙痒。用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关于荨麻疹的外治法古代文献也有较多论述,如:《外科摘录》“皮肤风痒, 用茵陈煮浓汁洗之,又方百部切细浸烧酒用布蘸酒擦,又方蝉蜕、薄荷等分为末, 酒服一钱,一日三次。又方治遍身风痒生疮,浮萍煎水浸洗。周身发痒,用胡麻 子、威灵仙、何首乌、石菖蒲各三钱,甘草一钱泡酒服效。”《外台秘要》“皮肤 风疹。枳实醋浸,火炙,熨之即消。”《集简方》“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 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又方,铁锈磨水,涂之。”《古今录验》“风热瘾疹。 浮萍蒸过焙干,牛蒡子煮酒,晒干,炒各一两为末。每薄荷汤服一二钱,日二 次。” ⋯⋯外治法相关文献记录复杂多样,一些方法值得借鉴,一些则因缺乏理 论支持或在现代生活中缺乏可行性而被淘汰。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2.1关于病因病机 赵炳南[1]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 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寒、风热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 发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感受风 邪而诱发。 张志礼[2]认为荨麻疹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多因禀赋不耐,又食鱼 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慢性荨麻 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灼伤阴血;或平素体弱,慢性疾病耗伤 肺脾之气,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 邪正相搏而发病。他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风邪是本病的 主要外因。 范永升[3]认为风邪和饮食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引 起本病之外邪以风邪最常见。风邪又常兼加寒邪或热邪,风热客于肌表,络脉盛而 风团色红;风寒外袭,腠理闭塞,络脉结聚而风团色白。此外,外邪亦包括昆虫叮咬 或接触花粉等过敏物质;饮食方面过食鱼腥海鲜、辛辣厚味以及香菇、鸡肉等, 而致湿热内蕴,化热动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从 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病。 傅汝林[4]认为风之所生,主要因为禀赋素虚,卫外不固,或因风寒、风热之 邪客于肌表,或因阴血不足虚风内生。即因虚而病,且多为血虚或气(阳)虚或 气血两虚。即使初病不虚者,病久也必耗伤气血而致虚。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1 虚从外而入,阴(血)虚燥热,风从内生。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入中或 阴虚风动,郁于肌腠之间,风邪结于肌肤,与气血相搏,留而不去,发生风团, 瘙痒,乃发为本病。 靖玉仲[5]认为荨麻疹是由于正气不足,表虚不固,外邪侵袭,或脾失运化、 湿从内生,或阴虚血亏、血虚生风,使营卫不和、气血不利而发疹。 唐定书[6]认为荨麻疹的发生或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 固,复感风邪而发;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 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 而致病。故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 寒邪合并为风寒之邪,与热邪合并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之邪在一定条件下客于 肌肤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 王玉玺[7]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有内因、也有内外因相结合者,急性期 多属于表证、实证,慢性期多挟湿、挟虚、挟瘀。他认为荨麻疹其病因多与风邪 有关。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即风邪外袭,内风多因虚生风。此外内因有血 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 谓外风引动内风。血瘀之证,由于久病瘀血阻于经络肤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 疹块。亦有寒热错杂之证。 禤国维[8]认为慢性荨麻疹多因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血虚生风; 或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伤及阴液;或因产后受风;或因皮疹反复 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 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博而发病。认为本病多属虚证,亦有实证,实证者多为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外感风邪,风热湿邪困阻肌肤而成,风邪是主要外因,同 时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 程子荣[9]认为慢性荨麻疹多由体虚卫外不固,营卫失调,风气侵入肌肤腠理, 反复发作使脾胃失和,气机不利,内不疏泄,外不透达,日久化热,血热血瘀而 成病。 王宝怡[10]认为临床上荨麻疹以女性多见,且昼消夜起者多见。女子以血为本, 平素有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以致血虚脾弱;由于肝有贮 藏血液、调解血量之用,又有人卧血归肝之说;夜属阴,肝血不足,肌肤失养化 风,故见皮疹夜起昼消,俗称“鬼精疙瘩”。 石冠卿[11]认为慢性荨麻疹多由汗出当风,湿热蕴肺,宣泄失司,邪客肌表。 每于夏季外受湿热而诱发;或由脾失健运,外受风邪,气机不利,复因饮食不节 而诱发;或因气血虚弱,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发病。 周仲瑛[12]认为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外袭,郁于皮肤之间,致使营卫不合 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变机理之一。 小结:荨麻疹虽发于皮肤、部位在肌表营卫,但其发病原因与脏腑功能失调 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原因多为:禀赋不耐,腠理失密,外感风热、风寒、风湿之 邪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化热动风或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2 卫外不固,汗出受风或外邪久郁化热伤及阴液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加之风邪 外袭,郁于皮毛肌腠之间,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正邪相搏而发疹,或者 精神紧张而肝郁不舒,气血失和,风邪内伏而发病。总之,荨麻疹虽然病因复杂, 但追本求源,终归于“风”,以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而风邪致病最易兼 夹其他病邪,如热、寒、湿等。当风邪突出时,则发病急骤,当本虚突出时,则 反复发作,病势缠绵。 2.2关于治疗 2.2.1近代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赵炳南等[1]将荨麻疹分为三型治疗:①风热型 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用荆防方加减:荆芥穗10g、防风6g、僵蚕6g、金银花12g、牛蒡子10g、丹皮10g、 浮萍6g、干生地10g、薄荷5g、黄芩10g、蝉衣6g、生甘草6g。②风寒型 治以辛 温解表,宣肺散寒。用麻黄方加减:麻黄6g、杏仁6g、干姜皮6g、浮萍6g、白鲜 皮15g、丹皮10g、陈皮10g、白僵蚕6g、丹参15g。③阴血不足型 治以滋阴养血, 疏散风热。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5g、川芎10g、熟地15g、白芍15g、首乌15g、 生芪15g、刺蒺藜15g、麻黄10g、防风10g、芥穗10g、甘草10g。 张志礼[2]认为荨麻疹的治疗勿忘祛风,根据寒热不同,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 虚证宜用益气养血之法。他将荨麻疹分为四型:①风热证,治以辛凉透表、宣肺 清热。方用荆防方加减。药用:荆芥 10g、防风 10g、双花 15g、牛蒡子 10g、黄 芩 10g、连翘 10g、丹皮 15g、浮萍 10g、僵蚕 10g、蝉衣 10g、桑皮 15g、冬瓜 皮 15g。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腻,可加生 石膏、生栀子、川军清热通下,以泄实火。如发病急伴发热,皮疹泛发色红,瘙 痒剧烈者,加羚羊角粉。②风寒证,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为风寒束表,肺卫失 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用麻黄方加减,药用:麻黄、杏仁、干姜皮、 浮萍、白鲜皮、丹皮、陈皮、僵蚕、赤芍、甘草。若湿邪重则用大腹皮、茯苓皮、 扁豆皮利水除湿,遇风加重加黄芪、白术、防风以祛风固表。③脾肺两虚,风寒 束表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疗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多皮 饮加减,药用:黄芪 30g、太子参 15g、白术 10g、茯苓 15g、陈皮 10g、桑白皮 15g、五加皮 6g、白鲜皮 30g、刺蒺藜 30g、防风 10g、浮萍 10g、丹参 10g等。 若寒邪重加干姜、麻黄;挟热加丹皮、冬瓜皮、地骨皮;风邪重加僵蚕、蝉衣。 ④阴血不足,血虚受风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用 当归饮子加减。药用:当归 10g、川芎 10g、熟地 15g、赤白芍各 15g、首乌藤 30g、生黄芪 15g、刺蒺藜 30g、防风 10g、浮萍 10g、白鲜皮 30g等。他认为风 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风寒型、血虚型、气虚型多见 于顽固的慢性荨麻疹,在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理气之品可提高疗效,不易多用蜈 蚣、蝉蜕等表散性虫药以免加重病情。为减少复发,临床治愈后应继续巩固服药 一段时间。在治疗期间及恢复期应注意饮食禁忌,一般不服用鱼虾、辣椒、酒等 腥发动风、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诱发因素。 袁兆庄[13]将荨麻疹分为五型:①风热证 治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方用秦艽牛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3 蒡汤加减:秦艽15g、牛蒡子10g、黄芩10g 、栀子15g 、生地15g 、白鲜皮30g、 海桐皮15g、丹皮10g 、当归10g 、生甘草6g。伴有发热、属风热炽盛者加生石 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咽红肿痛明显者加金莲花、银花,血热重者加赤芍。②风 寒证 其致病因素为风寒袭表所致者,治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用麻黄汤加减; 若素体虚寒,复感风邪者,可用阳和汤加减。③湿热证 治以清热除湿疏风健脾, 方用清脾除湿饮加减:黄芩10g 、黄连10g、栀子15g、丹皮10g、茯苓10g 、泽 泻10g、白鲜皮30g 、芥穗10g 、当归10g 、甘草6g。若苔厚腻、湿热重者加黄 连、大黄,以湿邪困脾为主的加厚朴、白术等,痒甚者加苦参、地肤子。④风湿证 治以健脾化湿,祛风止痒,调和气血。方用多皮饮加减:茯苓皮15g 、陈皮10g 、 冬瓜皮30g 、桑白皮6g 、大腹皮10g 、干姜皮10g、白鲜皮30g 、当归10g 、甘 草6g。久治不愈少苔者加地骨皮,风湿重者加五加皮,舌质红者加丹皮。⑤气血 虚证 治宜养血益气,祛风固表。方用当归饮子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阴虚血 亏明显者加元参、熟地等。 刘公望[14]治疗感受风寒所致的荨麻疹多选用麻桂各半汤、玉屏风散,加荆芥、 防风、白蒺藜以助疏风止痒之功;治疗感受风热所致的荨麻疹,多选用防风通圣 散、温清饮等,加蝉蜕、蛇蜕、桑白皮、地肤子等疏风清热,加金银花、连翘以助 清热解毒之力;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则养血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 意,用当归饮子加减。 范永升[3]治疗荨麻疹采用祛风、和营、清解、和胃四法,祛风法用于急性荨 麻疹属风热证者,方用消风散加减;和营法多用于寒冷性荨麻疹,方用桂枝汤加 味。清解法多用于血热证,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他认为胃肠因素是荨麻疹发病 的内因和诱因,故立“和胃”一法,临床宜辨其虚实而和之。对胃肠热盛的患者 症见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大便干结,即主张清胃火,药用大黄攻下,胃肠热 泻则病情即好转。对脾胃虚弱而见食欲不振便溏者,则于辨证基础上加炒鸡金 7g、生薏仁 10g、炒白芍 30g、炒枳壳 15g、粉葛根 10-20g,以调脾胃。此外, 对于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善用全蝎、地龙、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但因药力峻 猛,多不长期使用,症状改善即止。 靖玉仲[5]治疗荨麻疹以扶正固本、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为治法。同时根据该 病外因多是风邪袭于肌肤,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疏风 活络,活血行气,调和营卫。临证用药上,多用玉屏风散加活血行气、祛风之品 化裁。在给患者施以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视病情常配合西药。如维生素C ,芦丁等。 王玉玺[7]认为荨麻疹急性期多属于表证、实证,治以祛风、清热、散寒、凉 血、解毒为主;慢性期多挟湿、挟虚、挟瘀,应结合除湿、补虚及活血化瘀进行 治疗。他认为荨麻疹其病因多与风邪有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在 治风的同时应注意养血活血。他将本病分为八型治疗:①风寒型 初起为风寒外 袭,营卫不和所致。日久则为表虚卫外之气不固,风寒之邪易袭所致。治宜祛风散 寒,调和营卫。前者用麻桂各半汤,后者用玉屏风散加桂枝汤加减。药用:黄芪、 防风、白术、白芍、桂枝、杏仁、荆芥、麻黄、蝉衣、白鲜皮、甘草、生姜、大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4 枣等。②风热型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牛 蒡子、白蒺藜、蝉衣、生地黄、丹参、赤芍、炒山桅、黄芩、银花、连翘、生甘 草等。③冲任不调型 治宜调摄冲任。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当归、 赤芍、川芎、生地黄、川牛膝、丹参、益母草、黄柏、仙茅、仙灵脾、巴戟天、 淫羊藿等。④湿热型 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痛。方用蚕砂饮加减。药用:蚕砂、 蚤休、丹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蝉蜕、槐花、牡丹皮、赤芍、生甘草等。 ⑤血热型 多见于人工荨麻疹或称皮肤划痕症。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 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生地黄、当归、蝉蜕、苦参、白蒺藜、知母、 生石膏、生甘草等。⑥血瘀型 治宜活血祛风,化瘀止痒。方取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地龙、皂刺、当归、川芎、赤芍、鬼箭羽、丹参、蝉蜕等。 发于上肢者加桑枝、桂枝,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⑦血虚型 治宜养血活血,祛风 止痒。方取当归饮子加减。药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荆芥穗、 防风、何首乌、黄芪、炙甘草等。风盛者加僵蚕、乌梢蛇、全蝎;热盛者加蝉蜕、 薄荷。⑧卫外不固 治以温阳宜气,固表御风。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药 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甘草等。汗多不止, 恶风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 周仲瑛[12]认为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外袭,郁于皮肤之间,致使营卫不合 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变机理之一。治疗此类证候类型的荨麻疹以补气固卫,调和营 卫,祛风止痒,标本同治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 程子荣[9]认为治疗慢性荨麻疹宜消风止痒、清热凉血解毒、通络活血,自拟 瘾疹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王不留行 20g、当归 20g、红花 10g、丹参 15g、公 英 20g、赤芍 15g、白芍 15g、丹皮 15g、白鲜皮 20g、地肤子 20g、防风 10g、 甘草 10g、白术 10g、山楂 20g、莱菔子 15g。痒甚加地龙、僵蚕;阴虚加沙参、 鸡血藤、白蒺藜;郁热加黄连、连翘。 陈彤云[15]认为临床上一些慢性荨麻疹,虽有风寒外感之表现,但体内湿热之 邪较重,当风寒外束,寒邪就会入里化热,加重湿热之邪,形成风寒外束,内有 湿之征。对于此类型的荨麻疹,她根据古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制成一经验方 取得较好疗效。方由:麻黄、杏仁、连翘、当归、桑白皮、茯苓、泽泻、海桐皮、 白鲜皮、秦艽、甘草组成。 孙清濂[16]认为对于慢性荨麻疹久病入络,瘀滞明显者,可采用活血化瘀疏风 法。其证可偏风热亦可偏风寒,也可见于妇女经期发病者。对于偏于风热者,方 用桃红四物汤合银翘散,加栀子、凌霄花、丹皮等;若偏风寒用桃红四物汤合消 风散加减;极顽固者,上述方中加乌梢蛇、全虫;心烦加珍珠母、枣仁、五味子; 便秘加大黄。年老体弱、肾气亏虚而患荨麻疹者及发病日久,“久病必及于肾” 而出疹者,可用补肾之法。偏于肾阴虚者,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首乌、枸杞子、当 归、红花、地肤子、秦艽、乌梢蛇、僵蚕;偏于肾阳虚者,前方再加桂枝、附片、 仙灵脾等,或者用右归饮加疏风活血之品;部分慢性荨麻疹多因精神因素引发, 属肝郁血虚型,宜采用舒肝解郁、疏风活血之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加丹参、僵蚕、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5 枣仁、珍珠母、五味子、荆芥、乌梢蛇等。 傅汝林[4]采用益气养阴润燥、疏风清热透疹之法,以当归饮子为主方随症加 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考虑到慢性荨麻疹久病缠绵,日久必致郁热 内结,方中常少佐红花或赤芍以清瘀热、托毒外泄;瘙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以 祛风止痒;风热甚加苦参、黄芩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石冠卿[11]将慢性荨麻疹分为三型治疗:①湿热蕴肺、宣泄失司型 多由汗出 当风,湿热蕴肺,宣泄失司,邪客肌表。每于夏季外受湿热而诱发本病为其特点。 主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②脾胃失运、风湿郁滞型 多由脾失健运,外受风邪, 气机不利,复因饮食不节而诱发。治疗在健脾祛湿、祛风止痒的同时加上消食导 滞之品。③营卫不和、风邪侵袭型 为风疹久发不愈,多因气血虚弱为主,机体 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发病。治疗宜调和营卫,疏风止痒。 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潜阳入阴,合小柴胡汤疏散风热,加地肤子、 白鲜皮祛风止痒。 朱良春[17]对于荨麻疹证属风热久郁营分,反复发作多年,缠绵不愈者,自拟 “顽固荨疹散”,药用:赤芍、荆芥、炙僵蚕、炙乌梢蛇、徐长卿各 10g,白鲜 皮、地肤子各 15g,蝉衣、乌梅、生甘草各 6g。对于证属阴血虚,肝风痰瘀久郁, 午后夜间瘙痒较剧者,药用“升麻鳖甲汤”(升麻 18g、当归 15g、川椒 5g、生 甘草 10g、炙鳖甲 30g、雄黄 3-5g)以养血滋阴为主,通络活血、搜泻肝风、消 化痰涎为辅。 禤国维[18]将慢性荨麻疹分为六型论治:①卫气不固型,以玉屏风散加味:黄 芪、防风
/
本文档为【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