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泌尿功能

泌尿功能

2012-05-18 50页 ppt 8M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1678

暂无简介

举报
泌尿功能nullnull第6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null*掌握 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掌握尿 生成的基本过程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熟悉 人体排泄的途径以及肾脏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 态中的作用;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 能;熟悉肾小球功能的调节;熟悉肾小管、集 合管功能的调节;熟悉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过程 *了解 尿液的理化特性;了解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与排泄功能学习目标本章目录本章目录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泌尿功能
nullnull第6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null*掌握 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掌握尿 生成的基本过程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熟悉 人体排泄的途径以及肾脏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 态中的作用;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 能;熟悉肾小球功能的调节;熟悉肾小管、集 合管功能的调节;熟悉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过程 *了解 尿液的理化特性;了解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与排泄功能学习目标本章目录本章目录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三节 尿液的排放 概 述概 述一、排泄概念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有害的 物质,经血液 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排泄器官(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肾脏排泄量多,种类多 (6-1 )null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部位: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 (图6-1)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步骤(图6-2 ) 一、肾小球的滤过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三、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 null肾小球滤过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 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囊腔的过程 (图6-3) (图6-4) 1. 肾小球滤液或原尿:肾小囊内的液体 2. 原尿与血浆成分的比较(表6-2)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null(一)滤过膜(又称滤过屏障):滤过的结构基础 1. 组成(图6-5) 2. 通透性:滤过膜各层上大小不等的孔道构成 ①机械屏障:分子量>70000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 ②电学屏障:限制带负电荷大分子物质滤过 3. 面积:总滤过面积>1.5m2有利于原尿的生成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滤过膜的结构 (图6-6) 内层 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中间 是基膜层 外层 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 null (二)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滤过的动力(图6-7)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 =10 mmHg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 =0 mmHgnullnull (三)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 ml/min *每昼夜两侧肾小球滤出的原尿量高达180 L null 2.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 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与每分钟流经两侧肾脏的血浆量的比值) (1)肾血浆流量:每分钟流经两侧肾脏的血浆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660 ml/min (2)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 说明 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 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null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正常情况下,当动脉BP在80~180mmHg范围内波 动时,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图6-8),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毛细血管BP保持相对稳定,故 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当动脉BP<80mmHg时→超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 节范围→肾血流量↓ →出现少尿或无尿 null (2)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 透压变化很小,滤过率基 本不变 *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稀释血浆→血浆胶体 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率↑→尿量↑ (3)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较稳定 *如输尿管结石→尿路发生梗阻→囊内压↑→有效 滤过压↓→滤过率↓null 2.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生理情况下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较稳定,滤 过率基本不变 *某些肾病→滤过膜的电学、机械屏障作用减弱→ 通透性↑→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 阻塞→活动的肾小球数目↓ →有效滤过面积↓→ 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null 3. 肾血浆流量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 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保持相对稳定 *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NE →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浆流量↓ → 肾小球滤过率↓ null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null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重吸收(reabsorption)概念 小管液中的水和各种溶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上皮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图6-9) *小管液:指流入肾小管的原尿 (一) 重吸收部位和方式 *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不同部位重吸收能力不同) *主要部位:近端小管(尤其是近曲小管)null 重吸收方式 1. 主动重吸收:逆浓度、电位梯度转运,耗能 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 Na+ 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葡萄糖、氨基酸(图6-10 ) (1)方式:主动转运、入胞作用等 (2)举例:小管液中葡萄糖继发性主动转运 2. 被动重吸收:顺浓度、电位梯度转运,不耗能 (1)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渗透等 (2)举例:小管液中水的渗透null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 Na+和Cl-的重吸收 (1)Na+: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约>99%;其 中近端小管约占65%~70% Cl- :在近端小管绝大部分被重吸收 (2)机制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Na+ 髓袢升支细段 其他各段 Cl- 近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举例:近端小管重吸收NaCl(图6-11) null 2.水的重吸收 (1)肾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率约99% (2)机制:被动重吸收——渗透方式(图6-12) (3)类型:①必需重吸收 ②调节性重吸收 null ① 必需重吸收:在近端小管伴随着NaCl等溶质的 重吸收,造成了水的被动重吸收。 此处水的重吸收量与体内是否缺水 无关,属于必需重吸收 *这部分水的重吸收量约占原尿中水的65%~70% null ② 调节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 吸收量取决于体内含水量的多 少,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属 于调节性重吸收 *当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若调节性重吸收量减少1%,尿量则增加一倍null 3. 葡萄糖的重吸收 (1)在近端小管,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 (2)机制: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 (图6-13) (3)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概念 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浆葡萄糖 浓度 (正常为8.88~9.99 mmol/L) *葡萄糖重吸收极限量:血糖浓度为16.65 mmol/Lnull 4. 氨基酸、蛋白质的重吸收 (1)氨基酸 ① 主要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 ② 机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相同(图6-14) (2)蛋白质 ① 在肾小管全部被重吸收 ② 机制:主动重吸收——吞饮作用(图6-15) null (三)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 1. 小管液溶质的浓度 (1)机制:当小管液溶质浓度↑→小管液渗透压↑→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尿量↑—这种利尿 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2)举例:糖尿病病人的多尿 (3)临床应用:甘露醇——利尿消肿null 2. 肾小球滤过率: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量 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有着密切 联系,即球-管平衡 (1)概念: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是减小,近 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 率的65%~70%的现象 (2)生理意义:使尿中溶质(Na+)和水的排出 不会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发 生大幅度的变动,而使终尿量和 尿Na+相对稳定 null三、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分泌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其代 谢产物或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 至小管液中的过程 几种主要物质的分泌 H+ NH3 K+ null 1. H+的分泌 (1)部位: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尤其是近端小 管) (2)来源:代谢产物C02 + H2O (3)过程:H+-Na+交换(图6-16) (4)意义:每分泌一个H+,可重吸收一个HCO3- 和一个Na+ ,可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 碱平衡null 2. NH3的分泌 (1)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2)来源:谷氨酰胺及其他氨基酸的脱氨反应 (3)过程:生成NH4+、排出铵盐(图6-17) (4)意义:NH3的分泌,有利于H+继续分泌和 NaHCO3重吸收,可协助排酸保碱,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null 3. K+的分泌 (1)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2)来源:与Na+的主动重吸收有密切关系 (3)过程:K+-Na+交换(被动转运过程,图6-18) 与H+-Na+交换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4)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Na+-H+↑,Na+-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Na+-K+↑,Na+-H+↓→泌H+↓→酸中毒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null 4. 其它物质的排泄 (1)部位:肾小管、集合管 (2)物质:① 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如肌酐等 ② 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酚红、青霉素 (3)临床应用 ① 血肌酐水平:判定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 酚红排泄试验:判断肾小管的排泄功能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通过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和肾 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 泌实现的 *包括 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二、肾小管、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null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1. 概念 前述 2. 机制 3. 意义: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null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血管(特别是入球和出球小动脉) 主要受肾交感神经支配 *机制:肾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NE →肾血管 收缩→肾血流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 球滤过率↓ null 肾小球功能调节的小结 1. 人体在安静时,肾主要通过自身调节,使肾血流 量保持相对稳定,以完成泌尿功能 2. 在剧烈运动或应急时,则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 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使体内血液重新 分配,以保证当时整体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应 急时的需要null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 1.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 2. 贮存、释放部位:神经垂体 3.主要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 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量增加,尿量 减少 (抗利尿) 4. 有效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 循环血量下降null 作用机制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图6-19)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图6-20) (2)循环血量的改变(图6-21) null (二)醛固酮 1. 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 主要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 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即保Na+排 K+;Na+的重吸收同时伴有Cl-和水的 重吸收,可增加细胞外液容量 3. 有效刺激:循环血量下降 血Na+下降血K+升高 4. 作用机制(图6-22)null 心房钠尿肽(心钠素或心房肽) 1. 合成分泌部位:心房肌细胞 2. 主要作用: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Na+、排 水(利尿),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 3. 有效刺激:①血容量增多 ②摄入Na+过多 4. 作用机制:①抑制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Cl的重吸收 ②使入球小动脉舒张,增加肾血流量和肾 小球滤过率 ③抑制肾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null第三节 尿液的排放 一、尿液的排放功能 二、正常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null尿的输送 (图6-23 ) 终尿→集合管→乳头管→肾盏→肾盂→输尿 管→膀胱 尿的贮存:膀胱 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 ml 时, 引起排尿反射 一、尿液的排放功能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null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图6-24 ) ( 表6-3 ) (二)排尿反射 1. 过程(图6-25) 2. 排尿异常 尿频 尿潴留 尿失禁 (二)、尿的排放null二、正常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 一、尿量 二、尿的化学成分 三、尿的理化性质null(一)尿量 尿量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1~2 L,平均约为1.5 L *多尿:每日尿量持续超过2.5 L *少尿:每昼夜尿量在0.1~0.5 L之间 *无尿:每昼夜尿量少于0.1 Lnull 1. 主要成分 (1)水占95%~97% (2)固体物占3%~5% *固体物:无机物主要为电解质如氯化钠、硫酸盐 有机物主要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肌酐 2. 临床应用:测定尿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对某些疾病 的诊断。如用常规临床检验在尿中测 出糖和蛋白质, 则分别称为糖尿和蛋白尿 (二)尿的化学成分null (三)尿的理化特性 1. 颜色:淡黄色,透明 2. pH值:5~7(取决于食物成分) 3. 密度(比重):(1.015~1.025)×103 kg/m3 4. 渗透压:一般>血浆本章测验 本章测验 1.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原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 E. 肾动脉血压 2.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 A. 100 ml以下 B. 100~500 ml C. 1000 ~ 2000 ml D. 2000 ~ 2500 ml E. 2500 ml 以上null3. 肾小管上皮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 近端小管 B. 髓袢降支细段 C. 髓袢升支粗段 D. 髓袢升支细段 E. 远曲小管 4.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分泌H+增多时可减少 A. Na+的重吸收 B. NH3的分泌 C. K+的分泌 D. Cl-的分泌 E. 尿素的排泄null5.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ADH分泌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E. 肾小囊内压降低 6. 阴部神经抑制时 A. 膀胱逼尿肌收缩 B.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C. 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D.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E. 以上都不是本章测验本章测验答案 1. C 2. C 3. A 4. C 5. C 6. C null表6-1 人体排泄途径null 图6-1 肾单位和集合管的组成肾小囊 曲部 直部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直部肾小体 肾小管 肾单位 集合小管 血管球乳头管直集 合管弓形集合小管髓袢null图6-2 尿生成过程 (1)肾小球滤过血液(2)重吸收(3)分泌●●▲▲终尿●●●●●null图6-3 肾小球的滤过 入球小动脉原尿出球小动脉血液肾小球毛 细血管▲●●●●●●●●H2O●●●●●●●●●●●●●●●▲H2O小 管 液H2O●●●●●●●●●●●●●●●●●●●●●●●●●▲:蛋白质▲▲▲▲▲▲●●●●●●●●null图6-4 肾小球的滤过 null成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终尿中浓缩倍数水 900.0 980.0 960.0 1.1 蛋白质 80 0.3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K+ 0.2 0.2 1.5 7.5 Cl- 3.7 3.7 6 1.6 H2P04-、HP042- 0.04 0.04 1.5 37.5 尿素 0.3 0.3 8 60.0 尿酸 0.04 0.04 0.5 12.5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表6-2 原尿与血浆成分的比较null图6-5 滤过膜 ●●●●●血液●●●●●●●●●●●●■■■■■■▲▲▲▲■▲:蛋白质肾小囊脏层基膜层毛细血管内皮null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滤过膜的组成 filtration membrane 肾小球毛细 血管内皮 基膜 肾小囊脏层 上皮细胞图6-6 滤过膜null图6-7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 (阻力)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 毛细血 管血压 [原动力]肾小囊内压 (阻力)血液A-null图6-8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机制 1. 概念:是指当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 变化时,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 的作用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2. 机制:当动脉BP在这一范围内↑(↓)时→入球小 动脉收缩(舒张)→口径↓(↑)→血流阻 力↑(↓)→使肾血流量不至于↑(↓)nullH2ONa+Na+Na+G图6-9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H2O●●●●▼▼▼●●GnullNa+Na+Na+Na+Na+Na+Na+Na+Na+Na+Na+图6-10 继发性主动转运转运体nullNa+↓Na+毛细血管Na+Na+图6-11 Na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Na+泵K++++++ - - - - - 通 道Cl- Cl-Cl-Cl-↑Na+Na+Na+Na+nullNa+↓毛细血管Na+Na+图6-12 水的重吸收(渗透作用,近端小管)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K+通 道H2ONa+Na+ ↑Na+↑H2OH2OH2OCl- Cl-静水压↓ 血胶压↑Na+Na+null- - - - - 毛细血管Na+图6-13 葡萄糖(G)的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Na+泵+++++ - - - - - Na+↓Na+Na+Na+↑GGNa+泵Na+泵K+Na+Na+- - - - - nullNa+毛细血管Na+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Na+ 泵K++++++ - - - - - Na+Na+Na+Na+Na+Na+载体AAAA图6-14 氨基酸(AA)的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null毛细血管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图6-15 蛋白质的重吸收(吞饮作用) 吞饮泡A-:蛋白质null毛细血管H+-Na+ 交换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图6-16 H+分泌(H+-Na+交换)H2CO3H2CO3CA↑H2O+CO2HCO3-H+Na+CO2+H2ONa+null毛细血管随尿排出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NH4+谷氨酰胺酶谷氨酰胺谷氨酸+NH4Cl+Cl-图6-17 NH3的分泌HCO3﹣NH3H+Na+Na+nullK+↑Na+毛细血管组织间隙上皮细胞肾小管腔K++++++ - - - - - K+- Na+交换Na+Na+图6-18 K+的分泌( K+-Na+交换)Na+K+K+K+null 大量出汗 大量饮水 血浆容量减少 血浆渗透压增高 降低 图6-19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 (+) (-) 容量感受器 渗透压感受器 (反射性) ADH分泌、释放增多 减少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水重吸收增多 减少 尿量减少 增多 null图6-20 水利尿一次饮1L清水(实线)和饮1L生理盐水(虚线) 后的排尿量(箭头表示饮水时间)null图6-21 循环血量的改变当循环血量↑↓ 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 迷走神经 (急性大失血) 容量感受器刺激↑↓ 传入冲动↑↓ →下丘脑-神经垂体→ADH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尿量 ↑↓ →血容量↓↑恢复正常null循环血 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 近血 血管紧张素原 肝脏 致密斑感受器兴奋 管球 肾素 量减少 交感神经兴奋 细胞 血管紧张素Ⅰ 转换酶 血Na+ 血管紧张素Ⅱ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氨基肽酶 血K+ 血管紧张素Ⅲ 循环血 Na+、水重吸收 肾小管 醛固酮 量恢复 排出K+图6-22 醛固酮作用机制null组成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图6-23 泌尿系统的组成null图6-24 膀胱的神经支配 null 神经支配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兴奋时 1.盆神经 膀胱充胀感觉 使膀胱逼尿肌收缩 促进 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排尿 2.腹下神经 膀胱痛觉 使膀胱逼尿肌松弛 阻止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排尿 3.阴部神经  尿道感觉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阻止 受意识控制 排尿 表6-3 膀胱的神经支配 null图6-25 排尿反射
/
本文档为【泌尿功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