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风病理 预防及康复

中风病理 预防及康复

2012-05-21 22页 doc 79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201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风病理 预防及康复中 风 病 理 预防及康复 目 录 3引起中风的基本病因有哪些? 5脑 中 风 的 定 义 6中风可有哪些先兆? 7祖国医学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论述 9各类中风的特点及诊断要点 13什么是中风的三级预防? 16哪些食物对预防中风有利? 19家庭急救 21中风的康复治疗 引起中风的基本病因有哪些? 中风的基本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及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不全等。 1.引起血管壁病变的主要原因有: (1)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高血压是...
中风病理 预防及康复
中 风 病 理 预防及康复 目 录 3引起中风的基本病因有哪些? 5脑 中 风 的 定 义 6中风可有哪些先兆? 7祖国医学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论述 9各类中风的特点及诊断要点 13什么是中风的三级预防? 16哪些食物对预防中风有利? 19家庭急救 21中风的康复治疗 引起中风的基本病因有哪些? 中风的基本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及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不全等。 1.引起血管壁病变的主要原因有: (1)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和基本病因,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小动脉平滑肌玻璃样变、坏死;小动脉壁变薄部分,可在高张力下膨出成为微动脉瘤,而微动脉瘤的破裂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还可使较大动脉分叉处形成动脉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则易形成梭形动脉瘤,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2)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的重要病因。主要发生在供应脑的大中动脉,长期使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斑块可破裂、溃疡、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动脉闭塞及其供血区脑梗塞。 (3)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以及各级血管发育不全、狭窄、扩张、迂曲等。这些血管病变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塞。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如血液病、肿瘤、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淀粉样血管病也可以引起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 2.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心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引起的心内栓子脱落,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3.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不全,如脑底动脉环先天发育缺陷是脑梗塞发生和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4.尚有少数中风患者病因不明。 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大类, 其中可干预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TIA或脑卒中史、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不可干预的有高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其中高血压是各类型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某个体来说,单一或多个危险因素联合存在都不能预示将发生脑卒中,但可以肯定这些危险因素存在时,脑卒中发生的几率显著增加。 哪些因素可以诱发中风? 中风的诱发因素是指可以促进突然发生中风的因素,可列举十余种之多,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情绪波动(生气、激动);(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3)过度疲劳;(4)用力过猛;(5)超量运动;(6)气候变化;(7)突然体位改变;(8)各种疾病因素影响;(9)大便干结;(10)不遵守医嘱停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这些因素,有些可引起瞬时的血压过高或过低、血容量改变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诱发中风。 脑 中 风 的 定 义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最早是由瑞士人Johann Jacob Wepfer 于300多年前第一人命名的。中风通常是指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引起临床表现持续24小时以上的急性疾病。具体定义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三大疾病中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的病种,给人类造成极大痛苦,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据WHO公布的资料,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把中风的死亡率列入了第3位,其中在日本和中国已占首位。我国的发病率109~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率116~141.8/10万,男女比例1.3:1~1.7:1。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上升,一般45岁以上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的5~8倍。中风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我国脑卒中发病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纬度每增加5°,脑卒中发病率增高64.0/10万,死亡率增高6.6/10万。 中风可有哪些先兆? 有些中风患者在发病前有这样那样的症状出现,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中风的先兆症状多见有:①有高血压、 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眼前发黑或头痛固定在一侧,同时伴有对侧肢体的麻木、无力,常预示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②反复发作的说话不清、视物模糊、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是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的典型表现,此时预防脑血栓形成就刻不容缓了;③中老年人突然视物旋转、耳鸣、呕吐、取物不准,四肢麻木无力且反复发作,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预示该系统将发生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④心脏病人有心律失常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出现房颤时,左心房内的栓子极易脱落进入脑动脉而发生脑栓塞。 中风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或称闭塞性脑血管病)、出血性中风(或称出血性脑血管病)和混合性中风三大类,缺血性中风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腔隙性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混合性中风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一定的时间内相继发生,出现于同一患者。上述三大类中以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最为常见的三种类型。 祖国医学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论述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常见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较多。《内经》有仆击、薄厥、大厥、偏枯、偏风、痱风等病名的记载,指出本病与体虚、饮食等因素有关,对其病因以内虚邪中立论,认为气血逆上是本病的病机,其病位在巅疾(头),至于中风之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中风名同实异)。由于后世医家所处的历端史条件及个人经验不同,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颇不一致,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多采用扶助正气,疏风祛邪的方药。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如李东垣提出“正气自虚”、“形盛气衰”的论点;朱丹溪主张“痰湿生热”;刘河间认为中风乃“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所致,并对中风先兆症状有较详细的记载;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张介宾倡“非风”之说,提出了“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叶天士进一步阐明了肝阳偏亢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使中风病治法日臻完善;王清任专以气虚立论,并且详细记载了34种中风先兆症状,成为我国古代医家中,对中风先兆记载最详细的医家。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医家本着衷中参西的原则,明确提出本病之病位在脑,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中风病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征兆称之为中风病先兆症,中风病先兆症是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突然发病的、反复发作的、不同程度的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一部分人可发展为中风病,但大部分人经过治疗、调养,可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中风后遗症则是一部分患者发生中风后的必然结果。因此,现代医学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脑梗死等出现的后遗症,均为本篇治疗范围。 各类中风的特点及诊断要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形成(脑血栓行成)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1)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尤其是50岁以后有动脉粥样硬化和/或高血压患者。 (2)一般在安静状态下发病,但也有在活动状态下发病者。 (3)发病相对缓慢,常以小时计,逐渐进展。 (4)大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5)常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6)意识障碍轻或无,少数病人也可发生昏迷。 (7)脑脊液清亮,压力多正常。 (8) CT、MRI、ECT等可明确脑梗塞之诊断。 脑腔隙性梗塞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如有条件应首先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也有无症状性者。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脑栓塞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1)突然起病,可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于数分钟乃至数秒钟内病情达高峰。 (2)可伴有他处栓塞之佐证,如皮肤粘膜之瘀斑点,肢体栓塞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剧痛、紫暗、冰凉,视网膜栓塞等。 (3)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如风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骨折等。 (4)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脑栓塞之部位、范围等。 (5)脑CT、MRI、ECT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脑出血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内囊、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脑桥、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有条件时可首先作CT或MRI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呈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1)发病急骤。 (2)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较轻的意识障碍,偶伴有精神症状。 (4)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有条件时进行CT或MRI检查。 (7)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诊断。 何谓无症状性脑梗塞? 无症状性脑梗塞是指无中风病史而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塞,其症状可能被患者遗忘或只有短暂缺血症状。在一些患者中,脑缺血末被患者认识或意识到,轻微肢体麻木、笨拙或废用被错误地归因于局部肢体的病变,其他症状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构音障碍和步态不稳可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再者,如梗死灶发生在目前未发生功能的区域也可未无症状性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症状性脑梗塞患者相同。 混合性中风有何临床特点? 混合性中风就是指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并存。具有如下特点:(1)多发生于老年人,60岁以上者占半数。(2)3/4的病人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病史,且发病之初均有血压增高的征象。(3)多数病人在活动状态下发病,安静状态下发病较少。(4)病人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但都比较轻微。(5)脑膜刺激征轻微,即有头痛、呕吐、脖子硬等证。(6)脑脊液改变很少见。(7)CT和磁共振检查,可见出血病变与梗塞病变共存。 什么是中风的三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尤如三道防线,其中一级预防效果最大,也最重要,因为其所防的对象是全社会总人口或其中的高危人群。我国有13亿人口,高危人群的数量相当大,因而预防的效益就相当明显。而且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投资很少,与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一级预防 为源头预防,主要在发病前控制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又称根本性预防或病因预防。 (1)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目前要采取的措施有:①重视高血压的危害性: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务必使广大群众,尤其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②加强高血压防治: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稳,可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高血压患者,应适当使用降压药物,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③提高测压率:我国有半数的脑卒中患者,起病时不知自己已经有高血压多年。因此,40岁以上的正常人,每半年或一年至少要测一次血压。同时应各级医院大力推行WHO建议的首诊测血压,即任何医疗单位(包括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任何专科医生首次诊治40岁以上患者时,都必须测血压并记录。对首次发现高血压的患者,要登记并社区防治机构。今后还要定期进行血压监测,规则治疗。④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不少患者服药后血压一旦恢复正常,则擅自停药。除经济因素外,不少患者和医务人员并未认识到高血压是慢性疾病,必须长期规则治疗才能有效控制。 (2)预防心源性脑卒中: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梗塞患者,是心源性脑梗塞的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②心房纤颤:非风湿性房颤是心源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大,有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也增多,主要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脑半球大片梗塞。因此,75岁以上的慢性房颤患者,如有左心室功能下降或心内附壁血栓,或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应长期口服华发令。75岁以下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慢性房颤患者应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发生脑栓塞。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 (4)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5)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是针对已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主要措施有:①控制心脏病、糖尿病病变的发展;②对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及时行手术治疗;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应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主要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 三级预防 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在复发。 哪些食物对预防中风有利? 据研究发现,人们的食物中有些具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等功效,平常多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对中风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 (1)高钾食物。美国哈佛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每天进食较多新鲜蔬菜水果的人较只进食少量蔬菜水果的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要低,表明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具有防中风作用;这是因为高钾食物能调整细胞内钠和钾的比例,减少了体内钠水潴留,降低血容量,从而使血压降低,防止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富含高钾的食物有菠菜、番茄、青蒜、大葱、土豆及香蕉、柑橘、甜瓜、柚子等。 (2)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造成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抑制其氧化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类黄酮与番茄红素能捕捉氧自由基,阻遏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对防止血管狭窄和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有积极作用。日常饮食中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有洋葱、香菜、胡萝卜、南瓜、草莓、苹果、红葡萄、番茄、西瓜、柿子、甜杏、辣椒等。 (3)优质蛋白食物。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蛋白质食物摄入量不足或质量欠佳,会使血管脆性增加,易引起颅内微动脉瘤破裂出血。研究显示多吃富含硫氨酸、赖氨酸、葡氨酸、牛磺酸的食物(如鱼类和鸡鸭肉、兔肉、鸽肉等),不仅对维持正常血管弹性及改善脑血流有益,还能促进钠盐的排泄,有利于防止中风的发生。 中风病人如何调配饮食? 中风病人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风病人病情如已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饲饮食,将易消化的流汁状饮食,如浓米汤、豆浆、牛奶、新鲜蔬菜汁、果汁等分次灌入,或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灌入食物不宜过热过冷,以37℃-39℃为宜。混合奶配制所需原料为鲜牛奶600毫升,浓米汤 350毫升,鸡蛋2个,白糖50克,香油10克,以及盐3克。配制方法分三步:(1)把洗干净的鸡蛋磕开,放入干净盛器内,加入白糖、盐、油,用筷子搅匀;(2)将鲜牛奶600毫升和米汤350毫升混合煮沸;(3)将制成的鸡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汤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即成1000毫升混合奶。此1000毫升混合奶中含蛋 白蛋质40克,脂肪40克,糖类120克,热量4184千焦耳(1000千卡) 。病人若并发糖尿病,免加白糖。 若中风病人神智清醒,但进食时有时发生呛咳,则应给予糊状饮食,其饮食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藕粉、水果泥或将饭菜用捣碎机捣烂后给病人食用。 中风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 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第五,每日食盐在 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中风病人不利。 第六,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 中风病人可适当选择下列辅助食疗方:(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能有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可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家庭急救 中风患者如何施行家庭急救? 中风患者发病后在家里抢救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得当,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家庭急救中风病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病人突然发病后切忌慌乱紧张,应保持镇静,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尽快与医院或急救中心联系。   (2)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诊断未明确时,不要用药,因为不同类型的中风用药各异。   (3)掌握正确搬运病人的方法。首先,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不呕吐的病人可将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再次,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最后,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4)在送医院前尽量减少移动患者。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如果从楼上抬下病人,要头部朝上脚朝下,这样可以减少脑部充血。 在送医院途中,家属可双手轻轻托住患者头部,避免头部颠簸。   (5)对昏迷较深、呼吸不规则的危重病人,可先请医生到家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往医院。   (6)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应防止病人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此时应让病人静卧,并可安慰病人。同时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压进一步下降而使缺血加重。 中风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期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多数病情相对稳定下来。但还有以下问题应当注意: (l)心理护理:急性期家属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病人表现悲观、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身残志不残。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要与医护人员、家庭配合好,共同战胜疾病。“既来之,则安之”。否则,急于求愈,则容易急躁,反而不利。 (2)注意合理用药:由于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病或多种症状,本来医生开给的药物已有多种,亲友或家属不要自行再加用许多药物。过多、过乱的应用药物,对胃、肝、肾或造血系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复,反而可引出其他问题。 (3)防止脑卒中再发:在恢复期预防再发很有意义。因为脑卒中可以突然再发,发作次数越多,每次的后遗症加起来,预后就更差,死亡率也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再发,应全面实施二级预防措施,注意血压平稳,食入量适宜,心脏、肺部有无合并症等。 (4)做好家庭康复:康复期一般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属应了解如何做好家庭康复。这一时期药物已不是主要疗法。 (5)注意康复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保证病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做好特种护理,视具体病人、病情施护,如对鼻饲管、尿管、褥疮的护理等。 (6)保证营养和入量适当:因脑卒中病人常伴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或有呛咳、咽下困难,不能保证进食,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家属应予足够重视。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必要时经鼻管饲给。 (7)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过于用力可诱发出血性脑年中、脑栓塞。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适当吃芹菜、胡萝卜、水果等。必要时可用药物,如蕃泻叶泡开水、麻仁润肠丸、果导等。 中风患者急性期什么时候康复比较妥当? 中风发生后经初步处理,病情相对稳定时即应开始早期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宜在2周后无再出血征象时开始。 怎样做好偏瘫急性期康复? 1.目的 主要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静脉血栓等全身性合并症,预防关节挛缩、强直,特别是预防肩内收挛缩与足下垂。 2.方法 (1)体位:静息状态应将患肢维持于功能位,可用支架或夹板防止足下垂及内外旋转,并需定时翻身及改变体位。 (2)轻按摩和被动运动:可在发病三天后开始患肢的轻按摩与被动运动,幅度要大,动作须轻柔。 (3)保健操:病情稳定,病人清醒并脱离抑制状态时可做床上肢体活动操。 (4)患肢主动运动:患肢出现主动运动后,应开始做助力及主动运动练习。 如何做好偏瘫恢复期康复? 脑梗塞发病后2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外伤术后1个月,全身情况许可时开始恢复期康复治疗。 1.恢复期康复目的 主要在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及功能代偿,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行动及工作能力。 2.方法 (1)物理治疗:此期要进行系统的细致的患肢功能锻炼,对于无主动运动功能的肢体,首先要诱发及加强主动运动;在出现肌痉挛及共同运动时,要做控制发展个别肌肉运动及调节肌张力的练习;在恢复一定的个别肌肉随意运动控制时,则要进行恢复运动协调性的练习。并可进行一些电疗、磁疗。 (2)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适当的手工操作训练。 (3)行走训练:先作坐位、坐位起立及站位平衡训练,作自床到轮椅或椅子转移的联系练习,然后练习两条腿轮流负重及原地踏步,再练习逐步行走。 (4)肌电反馈训练:可用以诱发主动运动,增强肌力或放松肌肉。 (5)针灸:如针刺或肢体神经干电针等。 第1页
/
本文档为【中风病理 预防及康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