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2012-05-25 13页 doc 115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2111

暂无简介

举报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孫 瑜 撰述 徐廈生 校稿 千百年來中醫的治療疾病,無論針灸與湯藥,都在探究各種治療的模式。模式是把疾病之症狀、變化、脈理、以及臨床的實驗,歸納起來,結合而成的,因為是經過實驗得來的,所以非常寶貴。譬如:「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等,都是前賢心血的結晶,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應用。嚴格的說來,一部「傷寒論」也就是模式醫學,醫聖張仲景把熱性病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個模式...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 孫 瑜 撰述 徐廈生 校稿 千百年來中醫的治療疾病,無論針灸與湯藥,都在探究各種治療的模式。模式是把疾病之症狀、變化、脈理、以及臨床的實驗,歸納起來,結合而成的,因為是經過實驗得來的,所以非常寶貴。譬如:「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等,都是前賢心血的結晶,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應用。嚴格的說來,一部「傷寒論」也就是模式醫學,醫聖張仲景把熱性病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個模式,每一種各有提綱,再根據變化而定出其症狀、治法,大家稱之為「辨證療法」,只要證合,依法施治,往往應手而癒。再有所謂的驗方,也必定要症狀相符,才能有效,而症狀與驗方配合,治療一定效如桴鼓,這就是一種小模式。 模式醫學在素問難經中早就提出,有些是關於整個醫學的,有的是只限於針灸方面的。但因為散在各篇,沒有歸納發展,所以很難應用,後來經各代醫家研究發明,再加以臨床實驗,才有現在的所謂模式醫學,而針灸方面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本人今天要提出來報告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針法的研究。在「東垣十種醫書」中載有「天元圖」、「地元圖」、「人元圖」三種模式針法。(有人說是王海藏的,本人研究認為是李東垣的)。書中說明晦澀難懂,再加錯字叢出,更加深了研究的困難。 這三元圖說是根據難經的第「十六、三十四、四十、四十九、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四、七十七、七十九、八十」難等十篇所研究發展而成的,除掉有關補瀉手法以外,可以說網羅了難經所有的針灸部份各篇,包括「脈」、「證」、「取穴」、「治法」等在內,真可以說是一部靈樞經的濃縮精華全在其中,所以說這三元圖說寶貴非常。三元圖說把上列十篇難經歸納成三個圖,製成模式,簡化實用,按圖索驥,對內科疾病效應卓著,現在把原書抄錄如下,再一一加以說明。 天元圖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繫其數」 間象在表,五化疊元,以應望聞。 ( 肝主色 心主嗅 脾主味 肺主聲 腎主液 ) 肝 青井木大敦 臊合水曲泉 酸經金中封 呼俞土太沖 泣滎火行間 心 赤滎火少府 焦井木少沖 苦合水少海 言經金靈道 汗俞土神門 脾 黃俞土太白 香滎火大都 甘井木隱白 歌合水陰陵泉 涎經金商丘 肺 白經金經渠 腥俞土太淵 辛滎火魚際 哭井木少商 涕合水尺澤 腎 黑合水陰谷 腐經金復溜 鹹俞土太谿 呻滎火然谷 唾井木湧泉 地元圖 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證 脈 井主心下滿 滎主身熱 俞主體重節痛 經主喘欬寒熱 合主逆氣而洩 面青 弦 膽元證 身熱   體重節痛 喘欬寒熱 逆氣而洩 面赤 洪 心下滿 小腸元證 體重節痛 喘欬寒熱 逆氣而洩 面黃 緩 心下滿 身熱 胃元證 喘欬寒熱 逆氣而洩 面白 浮 心下滿 身熱 體重節痛   大腸元證   逆氣而洩 面黑 沉 心下滿 身熱 體重節痛 喘欬寒熱 膀胱元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刺膽滎)又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欬寒熱(當刺膽經)又病逆氣而洩(當刺膽合)。餘經例仿此肝經。淋溲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滎、秋刺經、冬刺合。 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七十三難說滎 在經木火土金水 再分七象以應切脈,獨包七法 陰陽、配合、子母、兄妹、接經、平經說象、拔源七法 陰陽例 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滎,微補其經大補其合或補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實其脾者,先於足太陰脾經中補土穴一針又補火穴一針後,於足厥陰肝經內瀉木穴一針又瀉火穴一針。 子母例 病滿悶、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於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穴各一針。 兄妹例 假令見足厥陰肝之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穴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木火二穴各一針。 接經 手足經同 內經曰「留溲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行凝滯經,俱令接過節,刺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如諸經俱虛,補十二經,如諸經俱實,瀉十二經。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 平經說象 七十九難 未見諸經中無過與不及而有病。八十難曰「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非用迎隨補瀉之法,不虛不實,不虛謂真氣未虛,不實謂邪氣未實,以此故自取其經施其法也。 拔源例 假令針本經病了(針畢)又於本經原穴加針一針之法。如補肝經亦於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其餘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結論 東垣的針法,明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他「悉本素難」,高武對素難以後的針法批評責斥有加,獨對李東垣的針法卻以「悉本素難」四字推崇他,可見這不是江湖賣藝之流,乃是正統的古法。據本人研究的結果,他的三元圖說不但發揮了難經、靈樞的經旨,而且把五臟六腑病症歸納簡化為三個模式,綜合起來變化無窮,而對於靈樞經的「井、滎、俞、經、合」五行穴的運用更具體化了。 「子午流注」只是闡發了五行穴的開闔時間,並未說明實際的應用,所以往往許多人棄而不用。但「三元圖」說中有診斷、有治療、有針法,不但可以單獨應用,而且結合起來範圍廣大無窮,真可說包涵了所有內科疾病的治法,非常合於實用。目前針灸治療的範圍,除掉特種病例以外,大多是用在疼痛科上面,而直接以針灸治療各種內科疾患很少很少,有也只是藥物治療的輔助方法而已,沒有獨當一面的運用,現在本人提供這三元圖說,就是將針灸醫術應用於內科的各種病症,並且可以和子午流注結合起來運用。 天元圖(34 40 49 74難) 五臟 肝主五色 心主五臭 脾主五味 肺主五聲 腎主五液 肝 (取肝經) 青 井木大敦 臊 合水曲泉 酸 經金中封 呼 俞土太沖 泣 滎火行間 心 (取心經) 赤 滎火少府 焦 井木少沖 苦 合水少海 言 經金靈道 汗 俞土神門 脾 (取脾經) 黃 俞土太白 香 滎火大都 甘 井木隱白 歌 合水陰陵泉 涎 經金商丘 肺 (取肺經) 白 經金經渠 腥 俞土太淵 辛 滎火魚際 哭 井木少商 涕 合水尺澤 腎 (取腎經) 黑 合水陰谷 腐 經金復溜 鹹 俞土太谿 呻 滎火然谷 唾 井木湧泉 地元圖(16 68難) 得脈 (取經) 臟 腑 井 主 心 下 滿 滎 主 身 熱 俞 主 體重節痛 經 主 喘欬寒熱 合 主 逆氣而泄 弦 (肝膽) 肝 井木大敦 滎火行間 俞土太沖 經金中封 合水曲泉 膽 井金足竅陰 滎水俠谿 俞木足臨泣 經火陽輔 合土陽陵泉 浮洪 (心小腸) 心 井木少沖 滎火少府 俞土神門 經金靈道 合水少海 小腸 井金少澤 滎水前谷 俞木後谿 經火陽谷 合土小海 浮緩 (脾胃) 脾 井木隱白 滎火大都 俞土太白 經金商丘 合水陰陵泉 胃 井金厲兌 滎水內庭 俞木陷谷 經火解谿 合土足三里 浮 (肺大腸) 肺 井木少商 滎火魚際 俞土太淵 經金經渠 合水尺澤 大腸 井金商陽 滎水二間 俞木三間 經火陽谿 合土曲池 沉遲 (腎膀胱) 腎 井木湧泉 滎火然谷 俞土太谿 經金復溜 合水陰谷 膀胱 井金至陰 滎水通谷 俞木束谷 經火崑崙 合土委中 以代心 心包絡 井木中沖 滎火勞宮 俞土大陵 經金間使 合水曲澤 元證 16 49 難 五行 外 證(腑) 內 證(臟) 木 善潔、面青、善怒 淋溲、便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左有 動氣 火 面赤、口乾、喜笑 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臍上有動氣 土 面黃、善噫、善思、善味 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 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 金 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喘欬、洒淅寒熱、臍右有動氣 水 面黑、善恐、善欠 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臍下有動氣 人元圖 19 49 69 77 79 80 難 難 模式 說 明 適 例 69 陰陽 父氣 浮之實大-瀉子穴 脈 沉之損小-補母穴 母氣 沉之實大-瀉母穴 浮之損小-補子穴 例如:膽病外證,善潔、面青、善怒。脈浮 之弦實而大,沉之弦細而小。則瀉膽 經子穴經火穴陽輔,補滎水穴俠谿。 如:脈浮之弦細而小,沉之弦實而大。 則瀉母穴俠谿,補子穴陽輔(餘類推) 77 配合 阻病傳變(病傳我剋),先 補將受傳之經本穴及母穴 ,後瀉病經本穴及子穴。 例如:診得肝病,知肝當傳脾,先補脾經本 穴,俞土穴太白及母穴滎火穴大都。 後瀉肝經本穴,井木穴大敦及子穴滎 火穴行間。 49 子母 母子經皆病時,實則瀉母經之本穴及子穴。 例如:肝病滿悶、淋溲、便難、轉筋,又見 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當瀉 肝經本穴井木穴大敦及子穴行間。 16 49 79 兄妹 表裏經皆病時,實則二經 同瀉本穴及子穴,虛則二 經同補本穴及母穴。 例如:肝膽同經病時,實則二經同瀉本穴 大敦、臨泣。子穴行間、陽輔。虛 則同補大敦、臨泣。母穴曲泉、俠 谿。 49 69 80 接經 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即 接氣通經。 經曰: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如:中風 十二井穴放血。陽病在陰,當從陰引 陽。皆先由怒喜憂悲恐五賊所傷,胃 氣不行,元氣乃傷。當針足三里推而 揚之,若元氣愈不足,則針各臟腑之 募穴。 平經 同經導氣,徐入徐出,左 手見氣來內針,氣盡出針 此為本經自病氣逆亂,非由他病所致。故 針本經穴,平補平瀉以平之。 拔源 補或瀉後,再針本經原穴 例如:肝經補母穴曲泉,瀉子穴行間,再瀉 原穴太沖。 三 十 四 難 曰: 『五 藏 各 有 聲 色 臭 味 , 皆 可 曉 知 以 不 ? 然 :十 變 言 : 肝 色 青 , 其 臭 臊 , 其 味 酸 , 其 聲 呼 , 其 液 泣 。心 色 赤 , 其 臭 焦 , 其 味 苦 , 其 聲 言 , 其 液 汁 。 脾 色 黃 ,其 臭 香 , 其 味 甘 , 其 聲 歌 , 其 液 涎 。 肺 色 白 , 其 臭 腥 ,其 味 辛 , 其 聲 哭 , 其 液 涕 。 腎 色 黑 , 其 臭 腐 , 其 味 鹹 ,其 聲 呻 , 其 液 唾 。 是 五 藏 聲 色 臭 味 也 。 五 藏 有 七 神 , 各 何 所 藏 耶 ? 然 : 藏 者 , 人 之 神 氣 所 舍藏 也 。 故 肝 藏 魂 , 肺 藏 魄 , 心 藏 神 , 脾 藏 意 與 智 , 腎 藏精 與 志 也 。』 四 十 難 曰 : 『經 言 : 「 肝 主 色 , 心 主 臭 , 脾 主 味 , 肺 主 聲, 腎 主 液 。 」 鼻 者 肺 之 候 , 而 反 知 香 臭 ; 耳 者 腎 之 候 ,而 反 聞 聲 ; 其 意 何 也 ? 然 : 肺 者 , 西 方 金 也 , 金 生 於 巳, 巳 者 南 方 火 , 火 者 心 , 心 主 臭 , 故 令 鼻 知 香 臭 。 腎 者, 北 方 水 也 , 水 生 於 申 , 申 者 西 方 金 , 金 者 肺 , 肺 主 聲, 故 令 耳 聞 聲 。』 四 十 九 難 曰 : 『有 正 經 自 病 , 有 五 邪 所 傷 , 何 以 別 之 ? 然: 憂 愁 思 慮 則 傷 心 , 形 寒 飲 冷 則 傷 肺 , 恚 怒 氣 逆 上 而 不下 則 傷 肝 , 飲 食 勞 倦 則 傷 脾 , 久 坐 濕 地 , 強 力 入 水 則 傷 腎 , 是 正 經 自 病 也 。 何 謂 五 邪 ? 然 : 有 中 風 , 有 傷 暑 , 有 飲 食 勞 倦 , 有 傷寒 , 有 中 濕 , 此 之 謂 五 邪 。 假 令 心 病 , 何 以 知 中 風 得 之 ? 然 : 其 色 當 赤 。 何 以 言之 ? 肝 主 色 , 自 入 為 青 , 入 心 為 赤 , 入 脾 為 黃 , 入 肺 為 白 , 入 腎 為 黑 , 肝 為 心 邪 , 故 知 當 赤 色 。 其 病 身 熱 , ,脅 下 滿 痛 , 其 脈 浮 大 而 弦 。 何 以 知 傷 暑 得 之 ? 然 : 當 惡 臭 。 何 以 言 之 ? 心 主 臭 ,自 入 為 焦 臭 , 入 脾 為 香 臭 , 入 肝 為 臊 臭 , 入 腎 為 腐 臭 ,入 肺 為 腥 臭 , 故 知 心 病 傷 暑 得 之 , 當 惡 臭 。 其 病 身 熱 而 煩 , 心 痛 , 其 脈 浮 大 而 散 。 何 以 知 飲 食 勞 倦 得 之 ? 然 : 當 喜 若 味 也 。 虛 為 不 欲 食, 實 為 欲 食 。 何 以 言 之 ? 脾 主 味 , 入 肝 為 酸 , 入 心 為 苦, 入 肺 為 辛 , 入 腎 為 酸 , 自 入 為 甘 , 故 知 脾 邪 入 心 , 為 喜 苦 味 也 。 其 病 身 熱 , 而 體 重 嗜 臥 , 四 肢 不 收 , 其 脈 浮 大 而 緩 。 何 以 知 傷 寒 得 之 ? 然 : 當 譫 言 妄 語 。 何 以 言 之 ? 肺 主 聲 , 入 肝 為 呼 , 人 心 為 言 , 入 脾 為 歌 , 入 腎 為 呻 , 自 入為 哭 , 故 知 肺 邪 入 心 , 為 譫 言 妄 語 也 。 其 病 身 熱 , 洒 洒 惡 寒 , 甚 則 喘 咳 , 其 脈 浮 大 而 濇 。 何 以 知 中 濕 得 之 ? 然 : 當 喜 汗 出 不 可 止 。 何 以 言 之 ?腎 主 濕 , 入 肝 為 泣 , 入 心 為 汗 , 入 脾 為 涎 , 入 肺 為 涕 ,自 入 為 唾 , 故 知 腎 邪 入 心 , 為 汗 出 不 可 止 也 。 其 病 身 熱 而 小 腹 痛 , 足 脛 寒 而 逆 , 其 脈 沉 濡 而 大 。 此 五 邪 之 法 也。』 七 十 四 難 曰 : 『經 言 : 「 春 刺 井 , 夏 刺 榮 , 季 夏 刺 俞 , 秋 刺 經 , 冬 刺 合 」 者 , 何 謂 也 ? 然 : 春 刺 井 者 , 邪 在 肝 。夏 刺 榮 者 , 邪 在 心 。 季 夏 刺 俞 者 , 邪 在 脾 。 秋 刺 經 者 ,邪 在 肺 。 冬 刺 合 者 , 邪 在 腎 。 其 肝 心 脾 肺 腎 , 而 繫 於 春 夏 秋 冬 者 , 何 也 ? 然 : 五 藏 一 病 , 輒 有 五 色 , 假 令 肝 病 , 色 青 者 肝 也 , 臊 臭 者 肝 也, 喜 酸 者 肝 也 , 喜 呼 者 肝 也 , 喜 泣 者 肝 也 , 其 病 眾 多 ,不 可 盡 言 也 。 四 時 有 數 , 而 並 繫 於 春 夏 秋 冬 者 也 , 針 之要 妙 , 在 於 秋 毫 者 也 。』 十 六 難 曰 : 『脈 有 三 部 九 候 , 有 陰 陽 , 有 輕 重 , 有 六 十 首, 一 脈 變 為 四 時 。 離 聖 久 遠 , 各 自 是 其 法 , 何 以 別 之 ?然 : 是 其 病 有 內 外 證 。 其 病 為 之 奈 何 ? 然 : 假 令 得 肝 脈 : 其 外 證 , 善 潔 , 面 青 , 善 怒 。 其 內證 , 臍 左 有 動 氣 , 按 之 牢 若 痛 。 其 病 , 四 肢 滿 閉 , 淋 溲 便 難 , 轉 筋 。 有 是 者 肝 也 , 無 是 者 非 也 。 假 令 得 心 脈 : 其 外 證 , 面 赤 , 口 乾 , 喜 笑 。 其 內 證 ,臍 上 有 動 氣 , 按 之 牢 若 痛 。 其 病 , 煩 心 , 心 痛 , 掌 中 熱 而 啘 。 有 是 者 心 也 , 無 是者 非 也 。 假 令 得 脾 脈 : 其 外 證 , 面 黃 , 善 噫 , 善 思 , 善 味 。 其內 證 , 當 臍 有 動 氣 , 按 之 牢 若 痛 。 其 病 , 腹 脹 滿 , 食 不消 , 體 重 節 痛 , 怠 墮 嗜 臥 , 四 支 不 收 。 有 是 者 脾 也 , 無是 者 非 也 。 假 令 得 肺 脈 : 其 外 證 , 面 白 , 善 嚏 , 悲 愁 不 樂 , 欲 哭。 其 內 證 , 臍 右 有 動 氣 , 按 之 牢 若 痛 。 其 病 , 喘 欬 , 灑淅 寒 熱 。 有 是 者 肺 也 , 無 是 者 非 也 。 假 令 得 腎 脈 : 其 外 證 , 面 黑 , 善 恐 欠 。 其 內 證 , 臍 下有 動 氣 , 按 之 牢 若 痛 。 其 病 , 逆 氣 , 小 腹 急 痛 , 泄 如 下重 , 足 脛 寒 而 逆 。 有 是 者 腎 也 , 無 是 者 非 也 。』 六 十 八 難 曰 : 『五 藏 六 府 , 皆 有 井 滎 俞 經 合 , 皆 何 所 主 ?然 : 經 言 :「所 出 為 井 , 所 流 為 滎 , 所 注 為 俞 , 所 行 為 經 , 所 入 為合 。 」 井 主 心 下 滿 , 滎 主 身 熱 , 俞 主 體 重 節 痛 , 經 主 喘咳 寒 熱 , 合 主 逆 氣 而 泄 。 此 五 藏 六 府 井 滎 俞 經 合 所 主 病也 。』 六 十 九 難 曰 : 『經 言 : 「 虛 者 補 之 , 實 者 瀉 之 , 不 虛 不 實, 以 經 取 之 。 」 何 謂 也 ? 然 : 虛 者 補 其 母 , 實 者 瀉 其 子, 當 先 補 乏 , 然 後 瀉 之 。 不 虛 不 實 , 以 經 取 之 者 , 是 正經 自 生 病 , 不 中 他 邪 也 , 當 自 取 其 經 , 故 言 以 經 取 之 。』 七 十 七 難 曰 : 『經 言 : 「 上 工 治 未 病 , 中 工 治 已 病 」 者 ,何 謂 也 ? 然 : 所 謂 治 未 病 者 , 見 肝 之 病 , 則 知 肝 當 傳 之與 脾 , 故 先 實 其 脾 氣 , 無 令 得 受 肝 之 邪 , 故 曰 治 未 病 焉。 中 工 者 見 肝 之 病 , 不 曉 相 傳 , 但 一 心 治 肝 , 故 曰 治 已病 也 。』 七 十 九 難 曰 : 『經 言 : 「 迎 而 奪 之 , 安 得 無 虛 ? 隨 而 濟 之, 安 得 無 實 ? 虛 之 與 實 , 若 得 若 失 , 實 之 與 虛 , 若 有 若無 。 」 何 謂 也 ? 然 , 迎 而 奪 之 者 , 寫 其 子 也 ; 隨 而 濟 之 者 , 補 其 母 也。 假 令 心 病 , 寫 手 心 主 俞 , 是 謂 迎 而 奪 之 者 也 ; 補 手 心主 井 , 是 謂 隨 而 濟 之 也 。 所 謂 實 之 與 虛 者 , 牢 濡 之 意 也 。 氣 來 實 牢 者 為 得 , 濡虛 者 為 失 , 故 曰 若 得 若 失 也 。』 八 十 難 曰 : 『經 言 : 「 有 見 如 入 , 有 見 如 出 」 者 , 何 謂 也? 然 : 所 謂 有 見 如 入 者 , 謂 左 手 見 氣 來 至 乃 內 針 , 針 入見 氣 盡 乃 出 針 , 是 謂 有 見 如 入 , 有 見 如 出 也 。』 附病例 時間:六十九年八月上旬 患者:× × × 年齡: 四十 許 性別:女 證狀:主訴 - 胸部窒悶,兩脅疼痛不可按摸,前陰搔癢白帶很多,小腹痠痛,大便不暢,常三四日一行,但不硬,胃納不佳,易怒。曾經中西醫治療一年餘不效,西醫斷子宮炎。中醫補則病更加甚,清則腰腹痠楚特甚。 診斷 - 面色黧黑如未洗臉,短氣不足以息,左脈:沉弦細,關脈獨有力。右脈:尺部微細無力,寸部短澀。此肝腎二經同病,久病元氣不足,故有上證。 治療:未用任何藥物病人亦畏服 第一日 陰谷(瀉),復溜(補),大敦、行間(皆瀉)。下針後胸部開朗,陰部癢止。 第二日 復溜(補),三陰交(瀉),行間(瀉),小腹酸痛緩解,胸滿輕微。 第三日 陰谷(瀉),足三里(補),復溜(補)。 第四日 大敦(瀉),足三里(補),食慾增進,諸症十愈其八。 第六日 京門(補),中脘(補),出針後再針,大敦、行間(皆瀉),三陰交(瀉)全愈。 說明 1、 陰谷 - 面色黑,適天元圖。 復溜 - 脈沉之損小,適人元圖之「陰陽」。 大敦、行間 - 肝脈實,適人元圖之「子母」,子母同瀉。心下滿,又適地元圖。 二、三陰交 - 治小腹及陰部之特效穴。 三、該症元氣衰弱,故取足三里推而揚之,又取京門、中脘-腎、胃二經募穴,以補其元氣,此皆人元圖「接經」法。 四、不針湧泉者,因腎邪上泛僅面黑一證而已,全證腎虛,不可瀉其子穴(湧泉為井木穴),故瀉陰谷穴(合水穴)即可。 徐錄:李東垣針灸基本配穴 · 人中、風府----主治中風舌強不語。 風為百病長。中腎(挾舌本)中脾(散舌下)中心(繫舌本),心脾腎三經中風皆可令舌強不語。瀉風府補水溝則關竅立關。 · 合谷、曲池、大椎----主治外感之表症。 頭項強痛--加風池透風府。 胃實--加豐隆。 脅痛少陽症--加支溝、陽陵泉。 · 合谷、復溜----主治發汗、止汗。 發汗--補合谷,瀉復溜。 止汗--瀉合谷,補復溜。 合谷瀉則疏熱,熱解汗自止。 · 合谷、曲池----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故為主穴。配穴選能導氣至病處之穴。 · 合谷、足三里----調胃腸、宣通胃腑。 · 四關----合谷、太沖合為四關。位置相同,功通經行瘀。 · 合谷、三陰交----安胎。病子寒,大肚熱,此法用於大肚時。瀉合谷(清熱)補三陰交(養血),胎得涼則安。 · 合谷、商陽、少商----刺出血,清肺熱、咳逆、發熱諸症。 · 曲池、肩顒----主治經絡客邪,中風偏枯諸痺。 · 曲池、委中、下廉----主治風(行痺)、寒(痛痺)、濕(重痺)三痺。 · 曲池、陽陵泉----疏經利節,半身不遂諸痺。 · 曲池、三陰交----清血中之熱,搜血中之風,故瘀自行。治諸腫、消腫止痛、婦女血病。 · 足三里、三陰交----升胃陽,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補三陰交瀉足三里。 · 足三里、陽陵泉----平肝火,從木疏土。主治吞酸、口苦、泄瀉、嘔吐。(輸膽汁入胃) · 足三里、中脘----補中脘,瀉三里則治胃。下脘氣虛補氣海。上焦鬱熱瀉通谷。臟氣微補章門。腸中滯瀉天樞。 · 足三里、勞宮---- · 陽陵泉、環跳 · 陽陵泉、豐隆 · 氣海、天樞 · 內關、大椎 · 內關、三陰交 · 魚際、太谿 · 天柱、大杼 · 俞府、雲門 · 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 曲澤、委中 · 足三里 · 三陰交 · 隱白 · 大敦 · 巨骨 PAGE - 7 -
/
本文档为【東 垣 針 法----「三 元 圖」 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