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

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

2012-05-26 28页 ppt 48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0842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null教育評鑑的概念和意涵教育評鑑的概念和意涵資料來源: 1.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 2.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第一&二章教育評鑑的意義教育評鑑的意義過去許多知名學者在不同年代,從不同面向與思維定義教育評鑑: 決定課程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的過程 (Tyler, 1949) 蒐集並使用資訊以決定教育課程(Cronbach, 1963) 描述所取得的有效資料,以提供決策參考(Jenkins, 1976) 對內容加以解釋闡述(Parlett & Hamilton, 1976) 蒐...
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
null教育評鑑的概念和意涵教育評鑑的概念和意涵資料來源: 1.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 2.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第一&二章教育評鑑的意義教育評鑑的意義過去許多知名學者在不同年代,從不同面向與思維定義教育評鑑: 決定課程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的過程 (Tyler, 1949) 蒐集並使用資訊以決定教育課程(Cronbach, 1963) 描述所取得的有效資料,以提供決策參考(Jenkins, 1976) 對內容加以解釋闡述(Parlett & Hamilton, 1976) 蒐集有關教育目標其本質與品質方面系統化的資訊之行動(Nevo, 1995) 有系統地評估某一對象的優缺點(功績)及價值(JCSEE, 1994) null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有系統和客觀的方法來蒐集、整理、組織和分析各項教育資料,並進行解釋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吳清山、林天祐,1999) 有系統的採用各種有效方法,蒐集質與量的資料,對照評鑑準則(指標或標準),以判斷任一教育對象之價值或優缺點的過程,並將其結果做為教育決策之參考(蘇錦麗, 2004) Bennett(2003)檢視教育評鑑定義後,歸納如下幾點:(1)著重在新教學的介紹;(2)蒐集分析依經驗所得的資料;(3)採集有關這些資料的結論與鑑定;(4)將這些發現傳達給旁觀者;(5)利用這些發現輔助決策制定。null較有共識的要素 教育評鑑係一「歷程」 教育評鑑的歷程須應用方法 教育客體的廣泛性 教育評鑑需提供資訊 教育評鑑最終予教育決策之參考 尚須討論的要素 描述與判斷的本質 評鑑的目的 資料屬性的操作型定義 評鑑參照或依據 教育評鑑的開端教育評鑑的開端Tyler是第一位在教育領域中使用「評鑑」(evaluation)用語的人,並將評鑑定義為「確定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過程」(目標導向的評鑑)。 1960年代以後,教育擴增且資源短缺、國家競爭力要求、教育市場選擇導向及對公立學校辦學績效質疑等因素,使得教育評鑑蓬勃發展,且為利害關係人所關注。 1973年起,評鑑專業期刊的發行、評鑑學會的設立、大學相關系所的開設,使得教育評鑑進入專業發展的階段。評鑑的用語評鑑的用語評鑑用語具有多樣的語彙及替換的詞語,如教育評鑑(educational evaluation)、課程評鑑(curriculum evaluation)、方案評鑑(program evaluation)等,方案評鑑在美國較常用,而英國的教育評鑑幾乎與課程評鑑同義。 指標(indicator) vs.標準(standard) 指標較屬於評鑑的指引(index),是評鑑應關注什麼的問題(實然層面) 標準較屬於後設的、原則性的評鑑參照(應然層面) 資料vs.資訊vs.知識 資料 vs. 資訊 vs. 知識資料 vs. 資訊 vs. 知識資料(data): 是客觀記錄事實而未經處理的文字、數字或符號 資訊(information): 經過分析處理程序(分類、計算、評估)後之有意義的資料 知識(Knowledge): 資訊與個人能力、經驗的結合評鑑在教育行為中的角色評鑑在教育行為中的角色管理的角色 行政上:對於行政運作的歷程與結果,藉由系統性的評鑑來獲取各項執行資訊並不斷檢討改進,以強化目標達成的效能。 課程與教學上:如Tyler(1949)提出目標、內容、組織、評鑑的課程設計方法,而評鑑在此扮演工具性與成果導向的性質,是課程與教學的管理角色。 導引的角色 評鑑能直接指向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導引教育活動的改進,能有效提高教育與教學的品質,更有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積極性的教育改革。 工具與跨越學科的角色 評鑑學科旨在發展一套工具以供其他學科應用,故Scriven(1994)主張評鑑是工具學科與跨越學科(transdiscipline)。教育的評鑑特質教育的評鑑特質教育的目的在人的成長 無法要求規格化的教育品質 影響教育的因素錯綜複雜 教育的專業慣性 教育服務對象未成熟且多有代理人 教育成效常未能立竿見影教育評鑑的本質教育評鑑的本質「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描述本質-普獲認同 「優缺點與價值評估」的判斷本質-引發爭議 評鑑的發展改進目的拒斥判斷本質? 判斷應是決策者的事而與評鑑者無關? 判斷易引發憂懼而不宜成為評鑑本質?判斷應為評鑑本質的論述判斷應為評鑑本質的論述評鑑的詞義與判斷活動密切相關 評鑑(evaluation)的英文與價值 (value)相關,許多學者亦認同評鑑是充滿主觀之價值或優缺點的判斷活動,此是評鑑與研究最大的差異點。 評鑑的判斷資訊有利於合理決策 即使是描述亦時常見到判斷本質的影子 評鑑本身的設計與模式選擇即是一種判斷,而蒐集資料的選擇、分析、呈現方式,以至於評鑑報告形式,都獲多或少帶著評鑑者的主觀價值認定(Hopkins, 1997) 。教育評鑑「描述」與「判斷」本質教育評鑑「描述」與「判斷」本質近來許多評鑑學者趨向結合兩者而定義評鑑為「一個包含描述與判斷的活動」。 描述與判斷是評鑑的兩大本質,多數評鑑研究致力於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而在定義上兼顧這兩方面的要素。 描述本質對教育客體進行評鑑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提供較為客觀的描述資訊;而判斷本質則進行優缺點與價值的評估,提供較為主觀的判斷資訊。教育評鑑的目的教育評鑑的目的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 強調績效表現 隱含責任承擔 教育評鑑中的績效責任不僅反映出政府對於教育品質的控制,也符應市場顧客的需求(吳清山、張素偵,2002),其目的似乎已被認定為確保教育品質的策略。null發展與改進(development & improvement) Stufflebeam(1971)強調:評鑑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 。 改進常在教育評鑑客體的既有基礎上改善修正已漸趨精進完善的改變型態。 然而改進不一定在既有基礎上修改,有效的評鑑應能超脫於研究或調查的活動,而決定未來走向。 改進是一個經由計畫與管理而逐漸改變的過程而非事件,而評鑑旨在引發、協助並促進發展與改變。 其他 資源分配 知識發展 教育評鑑的功能教育評鑑的功能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 Scriven(1967)首先將評鑑功能區分為形成性評鑑(formative evaluation)與總結性評鑑(summative evaluation),認為兩者在時間點與用途上有所差異 Stake描述兩者之差異:「當廚師在做湯時嘗湯的味道,那是形成性評鑑;而當廚師做好湯端上桌,由食客來品嘗湯的味道,此時則是總結性評鑑」,似乎在評鑑者與時間點上有所區隔 其他-心理或社會政治的功能形成性評鑑的意義與特徵形成性評鑑的意義與特徵意義 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中,為提供管理者改進資訊,藉以提升教育活動品質與效果所進行的評鑑。 特徵 時間點應在教育評鑑客體活動進行中 相應的目的宜為發展與改進 評鑑者宜為內部評鑑者 資訊屬性側重過程的資訊 總結性評鑑的意義與特徵總結性評鑑的意義與特徵意義 在教育活動結束的階段,為瞭解教育活動的 實用價值與實施成果所進行的評鑑。 特徵 時間點應在教育評鑑客體活動結束時或結束後 相應的目的宜為績效責任 評鑑者宜為外部評鑑者 資訊屬性側重結果的資訊 形成性與總結性兩功能間的關係形成性與總結性兩功能間的關係Scriven指出兩者成為互相排斥的關係,Chen則認為兩種評鑑功能不必然彼此對立,而Wholey也持相同的看法。 時間點的區隔是相對性 相應的目的可以交錯 評鑑者可以易位 資訊屬性可以共享形成性與總結性兩功能間的討論形成性與總結性兩功能間的討論形成性是總結性的輔助功能? 哪一種功能較能影響決策? 哪一種功能比較重要?教育評鑑的類型(一):教育評鑑的類型(一):依評鑑目的而分 形成性評鑑 總結性評鑑教育評鑑的類型(二)教育評鑑的類型(二)依教育評鑑的本質而分 假評鑑 政治操縱研究 公關授意研究 準評鑑 目標本位研究 實驗導向研究 真評鑑 政策研究 決策導向研究 當事者中心研究 消費者導向研究 教育評鑑的類型(三)教育評鑑的類型(三)依教育評鑑的對象而分 人員評鑑 學生評鑑、教師評鑑、校長評鑑、行政人員評鑑 方案評鑑 課程評鑑、教材評鑑、教訓輔三合一評鑑、生命教育評鑑 機構評鑑教育評鑑的類型(四)教育評鑑的類型(四)依評鑑方式而分 自我評鑑 內部評鑑 外部評鑑教育評鑑的類型(五) 教育評鑑的類型(五) 依教育評鑑在教育決策上的應用而分 知識性 協助決策或發揮教育作用 社會性 藉評鑑結果提高決策的合理性 利用評鑑結果尋求外在勢力或組織內部對既有政策的支持 象徵性 作為行動或不行動的藉口 提昇教育決策的專業形象 做為施展組織或個人威權的手段教育評鑑的理論建構教育評鑑的理論建構評鑑理論的五個範疇(Shadish, Cook & Leviton, 1991) 評價:我們如何評價 知識建構:我們如何學習 知識使用:評鑑如何被使用 方案運作:實際如何進行評鑑 接受評鑑的對象潘慧玲(2004)析論評鑑理論的發展潘慧玲(2004)析論評鑑理論的發展在評鑑活動中需要判斷事物的價值,如何作判斷?判斷的準則為何? 評鑑所獲得的知識是誰的知識?誰來決定知識的真實、實用性或有效性?什麼是知識的判準? 評鑑結果如何應用?可為決策者直接採用或只發揮啟蒙的功能?評鑑結果與決策是否為線性關係?決策過程中涉及利益團體的權力角逐,這些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決策? 方案如何運作?如何有助於社會問題之解決?方案的改變如何帶動社會的改變?是漸進式或激進式?教育評鑑發展的挑戰教育評鑑發展的挑戰教育評鑑本土化有待努力 教育評鑑專業化仍待提升 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亟待提倡 教育評鑑倫理的重視有待倡導 教育評鑑的種類過多有待整合 教育評鑑實施的有效策略教育評鑑實施的有效策略設置教育評鑑專責機構,統籌教育評鑑事宜 整合各類教育評鑑,減輕受評者壓力 訂定評鑑倫理規範,增進評鑑結果公信力 強化評鑑人員專業教育,提升教育評鑑品質 持續研發適切評鑑工具,提供教育評鑑參考 實施追蹤評鑑,落實教育評鑑功能 辦理後設教育評鑑,持續改進缺失 致力教育評鑑本土化,建構適合國情之評鑑模式
/
本文档为【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