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2012-05-30 50页 ppt 474KB 1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705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null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学目标及要求 1、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2、深刻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3、理解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4、深刻理解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5、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6、了解其他发展理论观点。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问题与争论 第一节 ...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null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学目标及要求 1、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2、深刻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3、理解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4、深刻理解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5、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6、了解其他发展理论观点。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问题与争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问题与争论 一、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三、基本问题对教育的意义一、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一、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null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和更复杂的行为。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1 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 3 遗传与环境 4 稳定对开放 5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斯卡尔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斯卡尔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遗传-环境-行为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 被动式影响第一种 被动式影响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第二种 唤起式影响第二种 唤起式影响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 第三种 主动式影响第三种 主动式影响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三、基本问题对教育的意义三、基本问题对教育的意义思考与讨论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三、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五、 其他发展理论(补充) 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Eric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精神分析引论》(1916)、《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The psychosexual theory 心理性欲理论)(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The psychosexual theory 心理性欲理论) 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null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的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 null 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 弗洛伊德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性有关的。因此,人们把弗洛伊德看成是泛性论者。null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为“里必多”(Libido)。里必多储存在伊底那里,里必多要达到成熟,要真正行使生殖的职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进行区分,这些为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也称“性感带”。null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性本能表现出的一种能量或冲动)的满足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出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潜伏期、生殖早期。 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 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 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 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 null在里必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regression)。 固着是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展阶段上; 倒退是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停滞固着的点越多,倒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无论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现象。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一)艾里克森的生平(儿童发展心理理论P145) 艾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1933年起定居美国。 埃里克森的主要著作有:《年轻的路德》(1958)、《儿童期与社会》(1963)、《自我认同:青年期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1969)等。(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1. 心理发展的动力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 null2.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null每个阶段都有一对主要矛盾。还有许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使人在下一个阶段顺利发展。否则,下一个阶段也可能发展,但是会受到上一个阶段的影响,而不顺利。 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Watson,1878-1958),代表人物除了华生,还有斯金纳(Skinner,B.F.,1904-1990)和班杜拉(Bandura,A.,1925-)。(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行为主义是有影响的。然而,这两种学说又是有区别的。 华生曾用巴甫洛夫这种条件反射法反对主观内省法,推崇客观观察法的实验技术,后来又把条件反射法作为一切习得性行为甚至人格的一把钥匙。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基础上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因此,不少心理学史家把巴甫洛夫与行为主义看成是一体的。 (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他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阿尔伯特害怕情绪的发生,认为儿童的情绪是后天习得的。) (三)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三)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 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2. 将其条件反射理论用于实践(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四)班杜拉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四)班杜拉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 观察学习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 2.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介绍“波比娃娃”的经典实验 (攻击性,性别角色的获得,亲社会行为) null观察学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生成-动机 三类强化(班杜拉) 三类强化(班杜拉) 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了自己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 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三、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三、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今天围绕着皮亚杰理论而展开的大量新的研究,便构成了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an school)。(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 null第三是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他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2、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2、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null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 (1)同化(assimilation)。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2)顺应(accommodation)。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3)平衡(equilibration)。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null格式(schema)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该结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null皮亚杰认为,人是一个发展中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的,即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化外界信息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又不断地改变着认知结构的自身以顺应外界环境。 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3、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3、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null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null一、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Vigotski,1896-1934)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探讨了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论述。 主要著作: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25年 《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1929)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1932) 《心理学讲义》(1932) 《思维和语言》(1934)等。 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理论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null维果斯基把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它们的共性是: (1)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2)就反映水平,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3)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 (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因而它们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 (5)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null高级心理机能: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就反映水平,它们是概括的、抽象的、有思维参与的; (3)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间接的、必须经有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工具; (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支配。 (5)从个体发展来看,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最近发展区(ZPD)最近发展区(ZPD)维果斯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又叫ZDP。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对各种理论的比较和评价对各种理论的比较和评价1 各种理论关注的方面不同,如精神分析和习性学关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皮亚杰、信息加工理论家和维果茨基更多地关注认知发展;行为主义、生态系统论和毕生发展观则关注影响发展的所有方面的因素。 2 每一种理论都包含着对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本章思考题 本章思考题 1、评述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2、评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理论。 3、评述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4、评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5、评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6、验证皮亚杰关于前运算阶段的几个实验。 7、评述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
本文档为【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