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

2012-05-30 50页 ppt 10MB 1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1678

暂无简介

举报
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脑:端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桥脑(脑桥)、延脑(延髓)6个部分。脑干:中脑、桥脑、延脑的合称,向下连脊髓,向上与间脑相连,是大脑与小脑、脊髓之间联系的干道。脑干外形:1.腹侧面: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小脑下脚、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锥体延髓脑桥沟锥体交叉橄榄延髓脑桥沟、延髓髓纹2.背侧面: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髓纹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间脑位置侧面观底面观分5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第三脑室区分:下...
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脑:端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桥脑(脑桥)、延脑(延髓)6个部分。脑干:中脑、桥脑、延脑的合称,向下连脊髓,向上与间脑相连,是大脑与小脑、脊髓之间联系的干道。脑干外形:1.腹侧面: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小脑下脚、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锥体延髓脑桥沟锥体交叉橄榄延髓脑桥沟、延髓髓纹2.背侧面: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髓纹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间脑位置侧面观底面观分5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第三脑室区分:下丘脑上丘脑底丘脑视交叉漏斗乳头体背侧丘脑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一)位置和外形内囊背侧丘脑背侧丘脑1.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听中枢2.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枕叶视中枢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后丘脑:位于丘脑的腹尾侧和中脑被盖的头侧,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底丘脑(丘脑底部、腹侧丘脑)背侧丘脑底丘脑核黑质红核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1)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2)区分: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膝后肢投射纤维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意识性非意识性躯干、四肢头面部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束运动(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conductivepathway: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ascending)pathway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descending)pathway。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但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在中枢内的联系通路。一、感觉(上行)传导通路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经过中继后,到达大脑皮质或小脑产生感觉的路径。本体感觉(深感觉):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精细触觉:辨别物体的纹理粗细、性状和两点间距离等的感觉。㈠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感受器肌、肌腱、骨膜、关节皮肤的精细触觉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薄、楔束(中枢突)经脊髓后索薄、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经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对侧内侧丘系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①③②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十分明了),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一)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该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短的降支至后角或前角,完成脊髓牵张反射。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radiationofthalamus。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图19-1)。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楔束核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薄束楔束损伤及其表现: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②脊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⑥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感受器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皮肤(Ⅰ、Ⅳ、Ⅶ层)第2级神经元 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1~2节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经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上升1-2节段后角固有核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后根脊神经节脊神经上升2节段交叉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损伤及表现: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②后角损伤:同侧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③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④脊髓外侧索损伤: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障碍⑤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⑥内囊损伤:对侧半身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⑦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感受器皮肤粘膜三叉神经(周围突)三叉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第2级神经元(三)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②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为中、小型,突起较细、薄髓或无髓,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压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到Ⅶ层,它们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通路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自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压迫来自颈、胸部的纤维)逐渐波及下半部(压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顺序相反。(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中传导痛温觉的三叉神经根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一起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脑束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若三叉丘脑束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损伤及表现:①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②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一)视觉传导路感受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第1级神经元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鼻侧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视辐射经内囊后肢距状沟两侧皮质四、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视束中少数纤维→上丘臂→上丘→顶盖脊髓束→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瞳孔对光反射损伤及表现:①视神经损伤:同侧盲②视交叉中部损伤:双颞侧偏盲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眼鼻侧半偏盲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①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视觉传导通路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visualpathway包括三级神经元。眼球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visualcortex(纹区striatecortex),产生视觉(图19-4)。视束中尚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上半视网膜。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辐射外侧膝状体视束视交叉视杆细胞瞳孔对光反射途径: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pathway。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图19-4)。瞳孔对光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反射消失,可能预示病危。但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受损,也能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例如,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入中断,光照患侧眼的瞳孔,两侧瞳孔均不反应;但光照健侧眼的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此即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又如,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由于信息传出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对光反射都消失(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眼的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杆细胞视神经视束视交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视锥细胞大脑皮质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直接或经过中继至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效应的路径称之为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对于躯体运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路径实现的,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依赖,从而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二、运动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一、锥体系运动传导通路锥体束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第二节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s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s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finalcommonpathway。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图19-7);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图19-8)。1.皮质核束皮质核束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核眼外肌咀嚼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内囊膝①②皮质核束(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这些核发出的纤维依次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图19-8),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舌下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面神经核下部面神经核下半→颊肌、口轮匝肌舌下神经核→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sup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一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故统称为核下瘫inf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①②2.皮质脊髓束延髓(一)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图19-7)。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支配,故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部分纤维须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锥体系皮质脊髓束: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③在锥体交叉处约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皮质脊髓束(四)锥体系损伤及表现:①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同侧节段性软瘫②脊髓外侧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③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硬瘫④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内囊后肢损伤:对侧上、下肢硬瘫⑤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⑥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⑦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同侧舌肌核下瘫⑧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对侧面、舌肌核上瘫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脑内许多结构的机能系统。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网状结构等中继,通过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活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各种精确的随意运动。㈡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下面简单介绍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周围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最后至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发出指令,沿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conductivepathway: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ascending)pathway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descending)pathway。从总体上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但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十分明了),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一)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该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短的降支至后角或前角,完成脊髓牵张反射。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radiationofthalamus。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图19-1)。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为中、小型,突起较细、薄髓或无髓,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压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到Ⅶ层,它们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通路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自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压迫来自颈、胸部的纤维)逐渐波及下半部(压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顺序相反。(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中传导痛温觉的三叉神经根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一起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脑束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若三叉丘脑束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visualpathway包括三级神经元。眼球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visualcortex(纹区striatecortex),产生视觉(图19-4)。视束中尚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上半视网膜。(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pathway。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图19-4)。瞳孔对光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反射消失,可能预示病危。但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受损,也能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例如,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入中断,光照患侧眼的瞳孔,两侧瞳孔均不反应;但光照健侧眼的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此即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又如,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由于信息传出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对光反射都消失(患侧眼的瞳孔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眼的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第二节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s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s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finalcommonpathway。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图19-7);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图19-8)。(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这些核发出的纤维依次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图19-8),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sup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一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故统称为核下瘫infranuclearparalysis(图19-9,10)。(一)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图19-7)。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支配,故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部分纤维须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下面简单介绍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
/
本文档为【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