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古代汉语词汇学_指瑕_仅论汉语_词义的缩小_

_古代汉语词汇学_指瑕_仅论汉语_词义的缩小_

2012-06-01 2页 pdf 10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2087

暂无简介

举报
_古代汉语词汇学_指瑕_仅论汉语_词义的缩小_ ①例如,“女”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用作星宿名,如唐人唐彦谦《夜泊东溪咏怀》“酒醒推蓬坐,凄凉望女牛”中的“女”即是指织女星。 古 汉语中,单音节同音同形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字义的假借造成的。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复音词的比例很高,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至 于其产生原因,详见张博所撰《现代汉语复音词义项关系及多音词与同音形词的分野》(语言研究,2008 年第 1 期)。 收稿日期:2009-09-12 作者简介:陈卓(1986-),男,安徽芜湖人,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08 级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
_古代汉语词汇学_指瑕_仅论汉语_词义的缩小_
①例如,“女”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用作星宿名,如唐人唐彦谦《夜泊东溪咏怀》“酒醒推蓬坐,凄凉望女牛”中的“女”即是指织女星。 古 汉语中,单音节同音同形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字义的假借造成的。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复音词的比例很高,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至 于其产生原因,详见张博所撰《现代汉语复音词义项关系及多音词与同音形词的分野》(语言研究,2008 年第 1 期)。 收稿日期:2009-09-12 作者简介:陈卓(1986-),男,安徽芜湖人,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08 级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 6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09 《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 ———仅论汉语“词义的缩小” 陈 卓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本文仅探讨了赵克勤所著《古代汉语词汇学》中的一处瑕疵,是其论及词义缩小时所举的例证。 本文以为,这 一例证有欠妥之处,并进一步对一个词的词义缩小做了微观的历时。 关键词:词义缩小;义位;词;历时演变 中图分类号:H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402X(2009)06 - 0034 - 02 近日拜读赵克勤先生 《古代汉语词汇学》(以下简称 《词汇学》)一,获益良多。然亦有不敢苟同之处。今不惮 舛陋,冒昧为文,以示商榷。 《词汇学》在谈到词义的演变时,分别列举了词义演 变的不同情况。 赵先生认为“有些词有时用为特指,也属 于词义的缩小”[1](P130)。 这个观点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是 我们在看其下所举的例子时,就会发现似乎有些不妥。 为 书中引“女”为例,其本义是妇女,后特指未婚的女子。 即 “女”这个词本来是指一切女性的,后来演变为对于未婚 女子的特指,成了表示妇女的“女”的下位义。 所以“女”这 个词的词义缩小了。 初学者看来,会误以为现代汉语中的 “女”也是表示未婚女子,而“女”表示妇女、女性的本义已 经消失了。 关于“女”的这两个意义,我们先来看文献中的例子: (1)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易·家人》) (2)夫禽兽有父子之别而无父子之亲;有牡而无男女 之别。 (《荀子·非相》) (3)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唐,李朝威《柳毅 传》)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5)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白居易《长 恨歌》) 以上所举例(1)、(2)与(4)皆是先秦时的作品,前二 者指女性,后者则特指未婚女子;例(3)与(5)均为唐人所 作,也是前者指女性,后者为特指。 文献证明了“女” 的本义与后起的特指义是可以共存在一个共时层面的, 表特指的“女”的出现并未导致表本义的“女”的消亡。 那么,我们接下来遇到的问题是:类似“女”这样的情 况,是否也属于词义的缩小,即属于词义演变的范畴呢?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2]中这样说道:“词义的转化 不一定就是新旧的代替, 也就是说原始意义不一定因为 有了引申意义而被消灭掉。 有时候,它们的新旧两种意义 是同时存在过(如‘诛’字),或至今仍是同时存在(如‘赏’ 字)。 因此我们知道词义的转移共有两种情形:一种如蚕 化蛾,一种如牛生犊。 ”[2](P653)。 可见,王力先生是将这种情 形也认可为词义的变化。 如果同一个词的旧义与新义处于同一个共时层面, 即旧义与新义共用同一个物质外壳———同样的语音形 式、同样的书面记录符号,对于这样的同形同音词,我们 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如果两个词义之间毫无关系,那么 将其划为同音同形异义词的范畴①; 如果二者之间有联 系,则是多义词。 我们所理解的词义的缩小,当然是指新 义针对旧义而言,故新、旧义之间必然有联系,那么二者 应该是一个多义词的不同词义。 在这个问题上,蒋绍愚先生的见解颇有道理。 他说: “词是词义系统的‘分子’,义位是词义系统的‘原子’。 研 究词义,应该以义位为基本单位。说明一个多义词的词义 的变化,最好不要笼统地说这个词的意义变了还是没有 变,而要说明它哪些义位变了,哪些义位没有变。 ”[3]在 《古汉语词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蒋先生又进一 步将其观点理论化:“讨论词义的发展变化,要以义位为 单位,而不能笼统地以一个词为单位。 义位的变化有两 第 6期 陈 卓:《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 ①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中说得很清楚:“词的义项增多……它是词义在一个词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指一个词 的形式所表示的义项的增加和发展”。 (第 119 页)(案这里的义项是字词典的术语,大致可以视作与词的义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张 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说,从“中观概念”的角度而言,“义位指一个义项”。 二者的具体差别可参看该书第 13-14 页) 种情况。 一是义位的增减,即一个词产生新的义位,或消 失了旧的义位。 一是原有义位的变化,即扩大、缩小和转 移。 ”[4](P60)。 如果我们按照《纲要》中的原则来对“女”这个个案加 以处理,前文遇到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即“女”这个词在古 代汉语中,即有女性、妇女这个义位,也有未婚女子这个 义位;前为本义,后为特指,但都属于“女”的义位。 所以 “女”可以特指未婚女子,并非“女”这个词表示妇女的义 位发生了变化,缩小为未婚女子;在原有妇女的义位上, 又引申、增加了一个新的、表示未婚女子的义位,而这个 新义位是对旧义位的缩小,同时原有的义位依然保留。 贾彦德在《汉语语义学》中,对于义位的扩大、缩小和 转移的过程、结果均有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义位扩大、缩 小、转移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义位的更替,一是义位的引 申。 所谓义位的更替是指义位 A变为义位 B,义位 A消失 了,A、B并未同时存在。 ……所谓义位的引申是指由义位 A演变出义位 B(或者还有义位 C等),A、B等同时存在。这 样就在原有义位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义位。 ”[5](P389-390)义 位的更替应是“如蚕化蛾”,而义位的引申便是“如牛生 犊”了。 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语义的扩大、缩小或转 移是针对词的义位而言, 而词的义位的变化可能引起一 个词的义位的数量增多或是减少或是不变①。 这两种事实 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所作的描述。 赵先生自己也承 认:“词义的演变往往与义项的增减有关”[1](P124-125)。 上举 “女”的情况便属于由词的一个义位缩小而增加了一个新 义位,是“如牛生犊”式的义位的引申。 还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 会是突变的。 所以即使是对于“如蚕化蛾”的词的义位的 更替现象,也不是说从某个时间点开始,义位 B 就突然取 义位 A而代之。这也是不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的。合理的 情况是:从义位 A引申出义位 B之后,必然在一定的历史 时域内,这两个义位是共存的,只不过开始是义位 A 的使 用频率高于义位 B, 然后慢慢地二者发生数量上的变化, 直至质变,即义位 B 完全代替了义位 A,这时义位的更替 就宣告完成了。 所以,我们在研究义位变化的时候,应当 具备历史的眼光, 要将历时的研究与共时的考察结合起 来看,而前者往往就是以后者为基础的。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对“女”这两个义位的变化情况 作一个比较合理的描写:“女”的本义是女性,在语言的实 际应用中,“女”又常常被用来特指“妇女”这个义位的一 个下位义:未婚女子。 刚开始,这样的特指只是个别的言 语行为,需要依赖特定的语境,但是后来这个特指义也渐 渐固定下来,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这个义位便进入了语 言系统;同时,“女”表示女性的原有义位也继续保留在词 义系统中。 所以,“女”增加了“未婚妇女”这个义位,是义 位引申———确切地说,是旧义位缩小———的结果。 我们不应忽略的还有,《词汇学》在讨论词义的扩大和缩 小时,认为“词的意义变为泛指,也属于词义的扩大”[1](P128), “有些词有时用于特指,也属于词义的缩小”[1](P130)。 这里, 赵先生没有严格区分“泛指”、“特指”和“扩大”、“缩小”这 两对概念。 这两对概念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纲要》 里,蒋先生将“泛指”和“特指”定义为“一个词在某种语言 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上位义/下位义表示的意 义”[4](P109-110)。 并指出它们与“扩大”“缩小”的区别:“(1)‘泛 指’‘特指’是一种共时的语言现象,一个词和它的泛指或 特指出现在一个时代平面上……而‘扩大’‘缩小’是词义 历史发展的结果,原来的意义是旧义,扩大或缩小的是新 义……;(2)‘泛指’‘特指’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出现的……而‘扩大’‘缩小’,则是语言的历史发展所 产生的固定的词义, 当一个词由于扩大或缩小而取得新 义之后,这个新义的运用就比较自由灵活,并不需要依赖 特定的语境而存在。 ”[4](P112-113)。 而它们的联系则在于,“语 言的历史变化, 总是在共时变异的基础上形成的”[4](P114), 当有的泛指义和特指义固定下来之后, 便发生了扩大和 缩小的历时变化。 一言以蔽之,“泛指”“特制” 是共时范 畴,而“扩大”“缩小”是历时范畴;纵然前者可能是后者的 原因,这两对概念也不能混为一谈,何况不是所有的泛指 和特指最终都能发展成一个固定的义位。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蒋绍愚,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J].中 国语文,1989,(1).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刘淼炜] 35· ·
/
本文档为【_古代汉语词汇学_指瑕_仅论汉语_词义的缩小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