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胃痛

胃痛

2012-06-02 33页 ppt 277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2199

暂无简介

举报
胃痛nullnull 主 讲: 李 志 [概说] [概说]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剑突下、脐以上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二、历史沿革 二、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胀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宋代以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直...
胃痛
nullnull 主 讲: 李 志 [概说] [概说]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剑突下、脐以上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二、历史沿革 二、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胀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宋代以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三、范围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导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饥饱不 匀,食滞胃脘,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null 3.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4.脾胃素虚 素体阳虚,或久病,劳倦内伤,脾胃受损,中阳不振,胃失温养,发为胃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日久,耗伤胃阴,胃失润养,不荣则痛。 二、病机 二、病机 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病性为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兼杂,如脾虚夹湿、夹瘀等。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郁热、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null 寒邪客胃 寒凝气滞 饮食伤胃 食滞内停 气机阻滞 情志刺激 肝脾气结 胃失和降 胃痛 不通则痛 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 脾胃虚弱 胃阴不足 胃失润降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 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灼痛等不同性质。 2.伴随症状:反酸、嗳气、烧心、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常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如天气变化、忧思恼怒、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长期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4.辅助检查:胃镜、B超、钡餐、HP检测等 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真心痛:起病急,病程短,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动则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 2.胁痛:疼痛部位在两胁肋,可伴寒战、发热、黄疸、疲乏无力等症状。 3.腹痛:疼痛部位在脐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胃痛的时间:   ①起病急,病程短,症状重——多为实证,如寒邪、湿热、食滞等,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②起病缓,病程长,症状轻——多为虚症,如劳倦、大病、久病,使中阳受损,运化失司而发为胃痛。 null 2.辨胃痛的性质: 寒痛——感受寒邪,或遇冷痛甚,得热痛减。 热痛——痛势急迫,伴口干、大便干,得热痛甚。 虚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 实痛——痛而拒按,进食痛甚,发病急,病程短。 痛在气者——痛无定处,胀痛为主,遇怒痛甚。 痛在血者——痛有定处,刺痛为主,舌质紫暗 二、治疗要点 二、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为治疗原则   胃寒者—散寒以通 胃热者—泄热以通   血瘀者—化瘀以通   气滞者—理气以通   食滞者—消食以通   属虚者—补虚以通 2.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大法   脾胃为中土,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临证时须审证求因,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理气和胃、调畅气机之品,疗效会更佳。 三、证治分类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冷加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感受寒邪,寒客于中,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为阴邪,得温则散,遇冷则阴寒更甚,故得温痛减,遇寒加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轻症:生姜、红糖煎汤,热服或局部热敷。 null 重症:良附丸加生姜,苏叶   高良姜温中散寒为君,香附理气止痛为臣,苏叶辛温发汗为佐,生姜和胃止呕为使。 加减: 寒邪甚——加吴茱萸、藿香、陈皮,加强散寒之力。 胸脘痞满——加枳实、炒莱菔子,宽胸理气。 食少纳呆——加神曲、法夏、鸡内金。 兼症——加香苏散。 2.饮食伤胃 2.饮食伤胃 主症:胃脘胀满,甚则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厌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停滞胃中,阻滞气机,故胃脘胀痛;气机阻滞,升降失司,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饮食停滞,肠道传导受阻,故大便不爽。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null 代表方: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导食积,半夏、陈皮、云苓、和胃化湿,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 腹胀甚——加枳实、厚朴。 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加大承气汤。 虫积胃痛,泛吐清水——椒梅四逆散 (川椒、乌梅、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3.肝气犯胃 3.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频,矢气则舒,每因情志因素诱发,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舒,则肝气抑郁,气机不畅,横逆犯胃,故胃痛,肝之经脉分布两胁,故连及两胁疼痛。 证候特点:胃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诱发。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null 代表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加减: 胀痛较甚——加川楝、玄胡。 嗳气较甚——加沉香、旋复花、代赭石。 肝郁化热,口干苦,小便黄,心烦——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4.湿热中阻 4.湿热中阻 主症:胃痛急迫,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纳呆恶心,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胃气受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null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云苓、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加减: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清胃降逆。 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消胀。 5.瘀血停滞 5.瘀血停滞 主症:胃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拒按,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涩。 证候分析:瘀血停滞于胃,脉络阻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瘀血为有形之病理产物,故痛处拒按;胃络瘀阻不通,故痛如针刺。 证候特点: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null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药:失效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 大便秘结——加大黄。 气虚——加党参、黄芪。 呕血便血——用三七粉、云南白药。 6.胃阴亏虚 6.胃阴亏虚 主症: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五心烦热,舌质红,少津,脉细。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故胃痛隐隐;胃津亏虚,故口燥咽干;阴液亏少,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 证候特点:胃痛隐隐,舌红少津,或舌红少苔、无苔。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null 代表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淮山、石斛、白芍、甘草) 加减: 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慎用通腑泻下之品,以防阴更伤) 泛酸,嗳气——加黄连、吴茱萸,或瓦楞子、牡蛎等。 口干甚——加石膏、知母、花粉。 7.脾胃虚寒 7.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酸水,四肢欠温,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失于温养,脾失健运,胃失受纳。 证候特点: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null 代表方药:黄芪健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 加减: 泛酸者——去饴糖,加瓦楞子。 泛吐清水——加半夏、陈皮、干姜以温胃化饮。 寒甚——用附子理中汤加高良姜、肉豆蔻。 寒甚且疼痛剧烈——大建中汤(川椒、干姜、人参、饴糖)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1.慎饮食 2.调情志 3.勿疲劳null 一、胃痛大致分以上七种证型,但临床并不是某一证型单独出现,往往是错综复杂,辨证时以临床症状为依据,随证施治,选方用药,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一般寒邪、气滞、湿热、食滞、郁热、瘀血为实证,而临床最常见是寒邪犯胃、脾虚肝郁、饮食停滞、脾胃虚寒,或 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即干姜芩连人参汤证),郁热,瘀血在临床单独出现,在胃痛里相对少一些,多兼杂于其它证型里面,如脾虚肝郁夹瘀,或肝郁气滞夹热。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有“病从口入”之说,古平时需注意饮食起居,慎食生冷硬及辛辣刺激之品,有助于胃病的治疗。 [结语]null 二、临床上,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参照胃痛进行辨证治疗。溃疡病的西药治疗主要是制酸,抗HP以及保护黏膜,但有两个问:1、溃疡病易复发;2、西药价贵且副作用较大。而在这个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故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提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健脾温中法的继续使用   脾胃虚寒在溃疡病中占有的比重至少超过70%,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主张溃疡初愈后,坚持用黄芪建中汤或四君子汤,可维持1个月左右,以后改为隔日一剂,同时伍以香砂六君丸或附子理中丸,连用半年至一年,可望溃疡病得到根治。  null 2.制酸药需作为佐使药使用   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较正常高3-20倍,即使溃疡愈合后,胃酸仍较高,有无泛酸症状与实际胃酸分泌的高低不成比例,故即使溃疡愈合后,在巩固治疗期间,均可以酌加以下药物,一般1-2味即可。 瓦楞子 煅龙牡 海蛤壳 白螺丝壳等 3.注意参用活血化瘀药     许多实验资料证明,溃疡基底及周围的血管血流不畅,导致局部营养障碍,是溃疡病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故适当选用活血化瘀药可促进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如失笑散、丹参饮等。 null 4.敛腐生肌药的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选用白芨,烘干,碎成粉末,调成糊状吞服,有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中成药锡类散,1月治疗溃疡愈合率可达65-90%。   以上仅供参考。   [临证备要] [临证备要] 1.调肝理气,谴方的通用之法。 2.活血化瘀,谴方的要着之法。 3.清解郁热,谴方的变通之法。 4.健脾养胃,谴方的固本之法。 吐酸、嘈杂自学
/
本文档为【胃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