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2-06-04 50页 ppt 25M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6146

暂无简介

举报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nullnull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及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中枢抑制;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及其功能;内脏痛和牵扯痛;牵张反射及其产生机制;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特点。 2、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和脑的位置;脑的分部;脊神经和脑神经的名称和分布范围;内脏运动神经的分部;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脊休克表现及其产生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及肌运动的调节功能。 3、了解:神经的营养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大脑皮质的感觉...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nullnull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及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中枢抑制;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及其功能;内脏痛和牵扯痛;牵张反射及其产生机制;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特点。 2、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和脑的位置;脑的分部;脊神经和脑神经的名称和分布范围;内脏运动神经的分部;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脊休克表现及其产生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及肌运动的调节功能。 3、了解:神经的营养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脑电图活动与觉醒和睡眠;学习与记忆。第一节 神经系统解剖第一节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分为: 脑(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 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内脏神经null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灰质。 各种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称为白质。 神经核:在中枢内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灰质团块。一、脊髓和脑一、脊髓和脑(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端与脑部延髓相连,下端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脊髓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膨大。 null②脊髓两侧的前后方个有一排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根. 前方的为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 后方的为后根,为感觉神经纤维.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为脊神经.nullnullnull脊髓 节段(31对) 颈部:8 (C1~C8) 胸部:12(T1~T12) 腰部:5 (L1~L5) 骶部:5 (S1~S5) 尾部:1 (CO1)2、脊髓的内部结构2、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 “H”形,是神 经细胞胞体 的集合部位 (2)、白质: 位于灰质周 围,由神经纤 维构成nulla、灰质 蝶形的灰质纵贯脊髓的全长,中间有中央管, 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内含脑脊液. 灰质前端膨大,为前角,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 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 灰质后端细窄,为后角,内有与感觉传导有关的神经元, 接收由后根传入的感觉冲动. b、白质 由许多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分三索 索是由有一定功能的上行或下行的神经纤 维束。 前索 后索 侧索(二)、脑(二)、脑(一)脑 大脑(端脑) 小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1、脑干1、脑干位于颅后窝的枕骨大孔上方,下端与脊髓相连,上端与间脑相连,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通中脑水管。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nullnull(1)、外形 延髓 是脑干的最下部,呈倒置的锥体形。全长约3cm,下端与脊髓相连, 上部与脑桥相连。 脑桥 接脑桥臂与小脑相连,在脑桥的脑神经有: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 中脑 中脑内的管腔称中脑水管,在中脑的脑神经有: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null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a、灰质内为分散的神经核团, 分为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是指与脑神经相联系的核团。分为: 躯体感觉核 躯体运动核 内脏感觉核 内脏运动核 非脑神经核有广泛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联系,有 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下丘、上丘、红核 和黑核等。 nullb、白质 主要由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组成。 上行纤维束将传入(感觉)神经冲动自脊髓上传到丘脑、小脑和大脑皮质。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以及脊髓小脑前、后束,起自脊髓或脑干,止于丘脑或小脑等部位。 下行纤维束将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向下传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起自端脑。止于脊髓或脑干。 2、小脑2、小脑位于颅后窝,大脑的后下方,脑干的背侧。 与脑桥、延髓围成第四脑室。 小脑腹面(1) 、小脑外形和分叶 (1) 、小脑外形和分叶 小脑的中间部称小脑蚓,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 绒球小结叶 调节平衡 小脑前叶 调节肌张力 小脑后叶 共济调节 小脑(cerebellum)小脑(cerebellum)小脑的背面观null(2) 、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被覆一层灰质,称小脑皮质,其深部是白质,有小脑核,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null3、间脑3、间脑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间脑的室腔为第三脑室,上方与侧脑室相通,下通中脑水管。 nullA、丘脑 (背侧丘脑) 位于下丘脑的背侧和上方,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丘脑灰质分为三个核群: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nullB、下丘脑 位于丘脑下方,向下通过漏斗 与垂体相连。 主要的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 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4、端脑(大脑)4、端脑(大脑)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借胼胝体 连接而成。 (1) 、外形 和分叶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许多深浅不 同的沟和裂.有三个面 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平坦的内侧面、凹凸不平的底面。 null每侧半球以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分为五个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nullnullnull(2) 、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2) 、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灰质主要覆盖在半球表面,为大脑皮质,有大量神经细胞的胞体;皮质深面的白质称髓质,髓质深部埋藏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也称为基底神经节。大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尾状核 基底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核 null大脑半球的髓质分为 A、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内各部分皮质。 B、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 C、投射纤维 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nullnull(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及脑屏障(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及脑屏障1、脑脊髓被膜 有3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硬膜、蛛网膜、软膜 脑外的3层 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脊髓外的3层 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null脑室 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 脑室有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第三脑室 位于间脑内 中脑水管 位于中脑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背面以及小 脑之间. 2、脑脊液及其循环2、脑脊液及其循环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由脉络丛产生.以侧脑室为主。成年人的脑脊液约150ml。 具有保护、营养脑和脊髓,运输代谢废物的功能。 null脑脊液循环 脑室脉络丛产生 脑脊液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侧脑室脉络丛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 外侧孔 正中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中央管 上矢状窦 null3、脑屏障3、脑屏障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血-脑脊液屏障, 血-脑屏障 :存在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二、脊神经和脑神经二、脊神经和脑神经(一)、脊神经 连于脊髓,共31对 颈神经 8对 C1~8 胸神经 12对 T1~12 腰神经 5对 L1~5 骶神经 5对 S1~5 尾神经 1对 Co1null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前根 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管理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后根 由脊髓后角内的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其末梢形成各种感受器,感受各种刺激。 nullnull脊神经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故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躯体运动、内脏运动4种纤维成分。null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null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二)脑神经(二)脑神经脑神经共12对 嗅神经 ﹙Ⅰ﹚ 三叉神经﹙Ⅴ﹚ 舌咽神经﹙Ⅸ﹚ 视神经 ﹙Ⅱ﹚ 外展神经﹙Ⅵ﹚ 迷神经 ﹙Ⅹ﹚ 动眼神经 ﹙Ⅲ﹚ 面神经 ﹙Ⅶ﹚ 副神经 ﹙Ⅺ﹚ 滑车神经 ﹙Ⅳ﹚ 位听神经 ﹙Ⅷ﹚ 舌下神经﹙Ⅻ﹚ 第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 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 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nullnull三 内脏神经三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null 内脏神经系统分为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null(一)内脏运动神经 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必须经过两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nullnull1、交感神经 由低级中枢即脊髓胸1—腰3节段发出节前纤维,至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分布至相应的器官。 节后纤维通过加入脊神经、攀附血管和直接分布至器官三种方式,支配相应的器官。null2、副交感神经 由低级中枢即脑干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发出节前纤维,至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分布至相应器官。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是感受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脊神经节内 第二级神经元 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外侧核nullnullnull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脊神经节内,分布到 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 成感受器. (2)、第二级神经元 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 经元 (3)、第三级神经元 在丘脑外侧核 nullnullnullnull浅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 1、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位于脊神经内 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 第三级位于丘脑外侧核 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 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 脑皮质的相应区域. 浅感觉在脊髓水平交叉,深感觉在脑干水平交叉。 null(二)运动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指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 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为大脑皮质至脑神经躯体运动 核和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为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 神经细胞null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 椎体系 椎体外系null1、椎体系 椎体系的上运动神经元包括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椎体细胞,组成的下行纤维束经过延髓椎体,故称椎体束。分有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脑干束null 椎体系通过下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运动纤维,管理头面部和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null(1)皮质脊髓束 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的椎体细胞轴突组成,下行经内囊、、脑桥基底部至延髓椎体,在椎体交叉至对侧,继续在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终止于脊髓灰质的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null(2)皮质脑干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的椎体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经内囊至大脑脚底向下,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支配眼外肌、面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咽喉肌等。 大脑皮层发起随意运动的指令,就是通过锥体系下传的。 nullnull2、锥体外系2、锥体外系是指椎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有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在下行途中多次更换神经元,最后达到脑干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ull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 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 null第二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第二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胞体是细胞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胞体和树突是接受刺激的部位;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组成反射弧以实现对机体的功能调节。(二) 神经纤维的功能(二) 神经纤维的功能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把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即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1、神经纤维兴奋的机制 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使邻近轴突膜上的钠通道开放,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从而依次将神经冲动传导至末梢。null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null二、神经胶质细胞 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主要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4、屏蔽和绝缘作用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突触传递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突触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和联系的部位。null将给出信号的神经元称为突触前神经元。 接受信号的神经元称为突触后神经元。null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厚膜nullnull突触的分类 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轴突型 注意: 轴突-轴突触 是形成突触 前抑制的结 构基础。 nullnull2、突触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 → Ca2+→突触小体→ 囊泡破裂,释放递质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某些离子通道开放,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可见,突触传递包括了电 - 化学 - 电三个基本过 程。所以,可以把突触部位看成是一个换能机构。 null(1)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最基本形式. 突触传递的主要过程 a、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b、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 c、递质的失活以及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状态的改变 null(2)突触后电位 分两种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null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特征:突触后膜出现局 部去极化。 产生机制: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后膜对K +、Na + (主要 对Na +)通透性增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是局部兴奋,如总和达到 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nullB.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特征:突触后膜 超极化。 产生机制: 前膜释放抑制性 递质, 后膜对Cl- 通透 性增加,Cl-内流。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二、神经递质和受体1、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并能发挥快速而精准调节的物质。null神经递质具备条件 (1)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统,能合成这一物质; (2)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神经冲动可触发小泡释放递质; (3)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引发生理效应; (4) 突触部位有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环节; (5)用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能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null神经递质分为 外周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null(1)外周神经递质 a、 乙酰胆碱 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 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b、去甲肾上腺素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 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null(2)中枢神经递质 主要的递质有 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null2、递质的代谢 合成 储存 释放 降解 失活 null(二)受体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上或存在于细胞膜内的蛋白质复合体. null1、胆碱能受体 指能与乙酰胆碱结合而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的受体。null(1)毒蕈碱受体(M受体)指能与毒蕈碱结合产生生理效能的胆碱能受体。 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有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 null(2)烟碱受体(N受体) 指能与烟碱结合产生生理效应的胆碱能受体。 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 N1受体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N受体 N2受体 存在于骨骼肌终板哦上 null2、肾上腺素能受体 指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相结合的受体,有α受体和β受体。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null 感受器 将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入纤维 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构成,与感受器 相连。 反射弧 反射中枢 传出纤维 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 效应器 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 nullnull(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 2、辐散式 3、聚合式 4、链锁式 5、环路式nullnull(三)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null(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突触后膜发生超级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null突触后抑制分 (1)传入侧支性抑制又称交互抑制 发生在具有拮抗作用的中枢神经元 (2)回返性抑制 中枢神经元发出冲动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反过来又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null2、突触前抑制 是指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的去极化抑制。 产生的结构基础是 轴突—轴突式突触 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对控制外周信息的传入有重要意义。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深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null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神经核团集群,是除了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只能对感觉传入信息进行粗糙的分析与综合,换元后发出的感觉投射纤维再进一步向大脑皮质投射。null丘脑的核团按功能分 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髓板内核群null由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经由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分别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 感觉投射分为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ull(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构成null 特异性投射系统从体表到大脑皮质的投射,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径路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 神经冲动。null(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null 在感觉传导通路上传经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反复换元后达到丘脑髓板内核群,再换元后发出纤维弥撒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null特点: ①和特异性感觉通路共用1、2级神经元。 ②多突触联系。 ③不形成特定的感觉。 主要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的状态. null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每一种感觉传导投射都是专一的,因而产生特定的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于感觉冲动在脑干分出侧枝进入网状结构后,就失去了专一传导途径,而是广泛的与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联系,无严格定位,因此,非特异性投射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null 感觉传入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和特异投射系统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各种传入冲动越多,经过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的冲动也越多,从而对大脑皮质的唤醒作用越强,皮质的兴奋状态越好,对特异投射系统上传产生的感觉也就越清晰。 null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级部位。null(一)体表感觉区 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 1、第一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 ① 交叉投射。 ② 头足倒置。 ③ 身体各部位投射区面积有差异。nullnull2、第二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脑岛之间,只能对感觉作粗糙的分析,与痛觉有密切关系。null(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在高等动物,体表感觉区域运动区是分离的,感觉区在中央后回,运动区在中央前回,关节、肌肉本体感觉传入投射到中央前回,故人类的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null四、痛觉 是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null内脏痛 是内脏组织器官受到机械牵拉,或发生缺血、炎症、平滑肌痉挛收缩,或遭受化学物质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 特征 ①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②定位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力差 ③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 ④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常伴有牵涉痛null牵涉痛 是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干与四肢的骨骼肌活动受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但一些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脊髓,可以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null(一)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灰质中主要有ɑ和r运动神经元 , ɑ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r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null(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 1、脊休克 当脊髓和高位中枢离断时,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完全丧失或减弱。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 null脊休克是暂时现象,以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随意运动和感觉将永久丧失。 脊休克表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这些反射活动平时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不易表现出来。 null2、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null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的特点是,叩击肌腱时,肌肉中的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其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又几乎同时使该肌的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于是该肌的肌纤维几乎同时发生一次收缩。 null腱反射受到脊髓以上高位中枢的控制 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该反射的反射弧某部分受到损伤;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可能有病变。null名称 检查 中枢部位 效应 肘反射 扣击肱二头肌肌腱 颈5 ~ 7 肘部屈曲 膝跳反射 扣击髌韧带 腰2 ~ 4 小腿伸直 跟腱反射 扣击跟腱 腰5 ~骶2 脚向足底方向屈曲 nullnull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肌紧张。 也是一种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由于肌肉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而发生的,整个肌肉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以阻止肌肉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 null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具有调节作用 抑制区 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受到抑制,肌紧张降低,该区域称为抑制区。 功能特点:其下行冲动对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null易化区 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该区域称为易化区. 功能特点: ①其下行冲动对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 元起兴奋作用。 ②可自发地产生兴奋。 null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 这时候可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系统的联系,减弱了网状系统抑制区的活动,使易化区的活动占优势,而导致肌紧张增强。 nullnull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按功能分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皮质小脑null(一)维持身体平衡 前庭小脑即绒球小结叶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 (二)调节肌紧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调节肌紧张。 (三)协调随意运动及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 序的编制 皮质小脑与随意运动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小脑分三个主要功能部分小脑分三个主要功能部分(1) 、前庭小脑 --与平衡机能有关 (2) 、脊髓小脑 --精确调节肌肉的活动 (3) 、皮质小脑--控制随意运动、协调反射活动。 null小脑半球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损伤后,患者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同时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 null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是大脑皮质 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包括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 主要功能 : 调节肌紧张,协调姿势反射,以配合随意运动的进行.null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 ①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的综合征(如舞蹈病)。 ②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亢进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 null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是调节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这些区域称为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null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特征: ①交叉支配 ②有精细的功能定位,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躯体的代表区也愈大。 ③头足倒置 nullnull(二)运动传出通路 锥体系 加强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调节内脏活动的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null自主神经的分布 自主神经分布于心肌、腺体、平滑肌;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 由中枢到自主神经节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神经节到效应器的纤维称为节后纤维. null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特点 ①、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 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交感和 副交感是拮抗的。 ②、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 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 ③、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 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张性就减弱。 nullnull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由于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因此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null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由延髓发出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心脏、呼吸中枢、消化等重要中枢;因此,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循环、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 null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null①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调节摄食活动 下丘脑有摄食中枢是处理 和调制饥饿、饱胀等活动。 ③ 调节水平衡 下丘脑存在饮水中枢 ④ 对 内分泌腺的调节 ⑤ 控制生物节律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 有关。 ⑥ 调节情绪反应 下丘脑对于情绪反应有重要的 调节作用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一、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脑电图 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如果在头皮上安置引导电极,通过脑电图仪可记录到皮层自发脑电活动的图形,称为脑电图. nullnull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脑电波主要是由皮质大量神经细胞的突触后电位总和所形成null二、睡眠与觉醒 是人和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机体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从事各种活动,同时只有通过睡眠才可使机体的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null三、学习和记忆 学习 是人和动物获取外界信息,形成新的 行为、习惯以适应环境的神经过程。 记忆 是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储存和“读出” 的神经活动过程。 null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其反射通路是固定的,不易因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 (2)、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null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及机制 以巴甫洛夫的 实验:狗的食 物分泌性条件 反射为例加以 说明。 null●食物→味觉感受器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 弧。 ●味觉通路;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铃声→听觉感受器引起听觉的传入通路。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null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把具体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如光、声、 食物 第二信号:相应的语言、文字便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称为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 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 null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人类2个信号系统的活动都有,但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为主 思考思考题1、名词解释 递质 肌紧张 牵张反射 2、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3、简述深感觉通路。 4、简述脊休克的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
本文档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