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2012-06-05 4页 pdf 123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2049

暂无简介

举报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levels in me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1434 13 Mazaki - Tovi S,Kanety H,Pariente C et al. Cord blood adiponectin in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newborns 〔J〕 . Am J Obstet Gynecol, 2005,193:1238 14 Cortelazzi D,Corbetta S,Ronzoni S et al. Maternal and f...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levels in me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1434 13 Mazaki - Tovi S,Kanety H,Pariente C et al. Cord blood adiponectin in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newborns 〔J〕 . Am J Obstet Gynecol, 2005,193:1238 14 Cortelazzi D,Corbetta S,Ronzoni S et al. Maternal and fetal resistin and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s in normal and complicated pregnancies 〔J〕. Clin Endocrinol (Oxf) ,2007,66 (3) :447 15 Tsai F,Yu CH,Hsu SP et al. Cor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dipone- ctin and leptin in healthy term neonates: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irth weight and neonatal adiposity〔J〕 . Clin Endocrinol (Oxf) ,2004, 61:88 16 Pardo IM,Geloneze B,Tambascia MA et al. Hyperadiponectinemia in newborns,relationship with leptin levels and birth weight〔J〕. Obesi- ty Research,2004,12:521 17 郑俊虎,宋春梅,郑骆颖 et al. 大于胎龄儿脐血脂联素水平测定 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 (4) :589 18 Das UN. Pathophysiology of metabolic syndrome X and its links to the perinatal period〔J〕. Nutrition,2005,21:762 19 Muhlhausler BS,Duffield JA,McMillen IC. Increased maternal nutri- tion stimul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adi- ponectin and leptin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before birth〔J〕. Endocrinol,2007,148:878 20 Kamoda T,Saitoh H,Saito M et al. Serum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s in newborn infants in early postnatal life〔J〕 . Pediatr Res,2004, 56:690 21 Jaquet D,Deghmoun S,Chevenne D et al. Low serum adiponectin lev- els in subjects bor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impact on insulin sensi- tivity〔J〕. Int J Obes (Lond) ,2006,30:83 22 Hosogai N,Fukuhara A,Oshima K et al. Adipose tissue regulation 〔J〕. Diabetes,2007,56:901 23 Heliovaara MK,Strandberg TE,Karonen SL. Associationof serum adi- ponectin concentration to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healthy hu- mans〔J〕. Ebeling P Horm Metab Res,2006,38:336 24 Bansal N,Charlton - Menys V,Pemberton P et al. Adiponectin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 lesterol but not ethnicity〔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 2244 25 Altinova AE,Toruner F,Bozkurt N et al.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adiponectin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Gynecol Endocrinol,2007,23 (3) :161 26 于 健,周素娴,周 燕 et al. 老年 2 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与瘦 素和胰岛素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07,47 (10) :11 27 Ichida K,Moriyama T,Morita H et al. Plasma adiponectin concentra- tions and placental adiponectin expression in preeclamptic women 〔J〕. Gynecol Endocrinol,2007,23 (4) :238 28 Takemura Y,Osuga Y,Koga K et al. Selective increase in high molec- ular weight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of women with pre- eclampsia〔J〕. Reprod Immunol,2007,73 (1) :60 29 Pardo IM,Geloneze B,Tambascia MA et al. Hyperadiponectinemia in newborns:relationship with leptin levels and birth weight〔J〕 . Obes Res,2004,12 (3) :521 30 Tsai PJ,Yu CH,Hsu SP et al. Cor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di- ponectin and leptin in healthy term neonates: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irth weight and neonatal adiposity 〔J〕 . Clin Endocrinol,2004, 61 (1) :88 31 Kahn BB,Alquier T,Carling D et al. AMP - activated protein ki- nase:Ancient energy gauge provides clues to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sm〔J〕. Cell Metab,2005,1:15 32 Kotani Y,Yokota I,Kitamura S et al.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in newborn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dult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irth weight〔J〕. Clin Endocrinol (Oxf) ,2004,61:418 33 田朝霞,李彦敏,范雪爱 et al. 新生儿脐血脂联素水平及其他相 关激素间关系研究〔J〕.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 (11) :765 (2009-07-28 收稿) 〔编校 刘鹏博〕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金贞爱 (综述) 金正勇 (审校) 延边大学医院儿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中国图书分类号 R591. 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411 (2010)28-4161-04 骨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 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骨健康”十年规划。骨质疏松的 发生与年轻时骨峰值的高低密切相关。中国儿童发展中 明确提出,佝偻病是我国儿科要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 因此,重视小儿佝偻病的防治,从儿童期开始预防骨质疏松 症,对优生优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 义。自从 1977 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成立以来,在全 国各级医疗保健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佝偻病发病率显著下 降。近年来,典型佝偻病少,且其病情程度、年龄分布与以 往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尚缺乏相应的明确诊治,这给儿 科医务工作者带来诸多困惑。笔者根据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 协作组精神及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对佝偻病的概念、流 行病学特点以及其诊治进展予以综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佝 偻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佝偻病的概念 佝偻病是由于骨生成有关的人体元素或维生素的摄入与 生物学利用度不足,而引起的体内钙、磷等物质代谢失调, 造成骨矿化不良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因佝偻病的发生与地 理、气候、环境和饮食文化等自然与社会因素有明显的因果 ·1614·金贞爱等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第 28 期 关系,故亦称社会性疾病。 骨钙化不良在儿童期现为佝偻病或骨软化,成人期表 现为骨软化或骨质疏松症。“佝偻”意为驼背、腿弯,涉及多 种疾病,凡是影响维生素 D 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均可 出现佝偻病相应的骨骼体征。佝偻病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 性两类,非营养性佝偻病由内分泌和遗传因素所导致;营养 性佝偻病中最常见的是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占佝 偻病的 95%左右。 2 佝偻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佝偻病是 1650 年由 Francin Glisson 首次详细描述,到 18 ~ 19世纪在许多国家大流行,发病率高达 40% ~ 60%。人 们对维生素 D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初,19 世纪初沿海地区人们 首先发现鱼肝油对佝偻病有药效。1922 年 Mccollum 发现,鱼 肝油中所有的维生素 A 遭破坏以后,它仍然具有预防佝偻病 的能力,因此认识到鱼肝油中还含有另外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并命名为维生素 D。1936 年 Brockmann 从金枪鱼肝油里分离 出维生素 D3 结晶,1952 年 Woodward完成了维生素 D 的首次 合成,1965 年 Woodward因这项成就和其他类似的成就而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由于维生素 D 和鱼肝油的问世,佝偻病发病 率得到有效控制〔1〕。 目前我国佝偻病有以下发病特点:①城市发病率有增加 趋势,城市患病率在 10% ~ 20%左右,农村在 20% ~ 30%左 右;②先天性佝偻病、年长儿和青春期佝偻病发病率有增加 趋势;③重症病例少,轻症多;④亚临床型佝偻病有增多趋 势。 3 佝偻病的诊断 3. 1 分类 3. 1. 1 根据佝偻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营养素缺乏阶段、 功能变化阶段、形态学变化阶段及后遗症阶段。营养素缺乏 阶段、功能变化阶段的佝偻病,亦称为亚临床型佝偻病。形 态学变化阶段的佝偻病称为临床型佝偻病。 3. 1. 2 根据患儿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血生化及 X线检 查,典型佝偻病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佝偻病。 3. 1. 3 根据佝偻病的发生年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佝偻病、 婴幼儿佝偻病、年长儿佝偻病及青春期佝偻病。年长儿和青 春期佝偻病统称为晚发性佝偻病。不同年龄段佝偻病临床表 现不尽相同。 3. 2 诊断标准及 1980 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全国统一诊断标准。1986 年基于国内基 层医院无条件做 X线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的现状,全国佝偻病 防治科研协作组制定了佝偻病简易诊断标准。在 2002 年召开 的第五届全国佝偻病防治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对佝偻 病的诊断必须强调整体分析、必须结合病史、症状、体征、 化验、物理诊断等指标,综合诊断的原则,既要强调早期诊 断,又要防止诊断过滥,以防止维生素 D 和钙剂的滥用,保 护儿童健康。下面简介诊断佝偻病的辅助检查措施及其意义。 3. 2. 1 血钙 (Ca) :由于体内维生素 D、甲状旁腺素及降钙 素等激素的调节作用,血液中的钙浓度较稳定,波动范围小, 正常范围为 9 ~ 11 mg /dl。佝偻病患儿一般在小于 8 mg /dl 时 有诊断意义。但由于体内调节多不敏感。 3. 2. 2 血磷 (P) :血液中的磷浓度较稳定,波动范围小, 正常范围为 4 ~ 6 mg /dl。佝偻病的患儿一般在小于 3 mg /dl时 有诊断意义。 3. 2. 3 钙磷乘积:血液中的钙和磷的含量之间关系密切,正 常人血浆每 100 ml中钙和磷的毫克数的乘积大于 40。如果其 乘积小于 35 时妨碍骨基质的钙化,因此钙磷乘积测定对佝偻 病有诊断意义。 3. 2. 4 血碱性磷酸酶 (ALP) :血碱性磷酸酶绝大部分是由 软骨产生的,小儿正常水平为 8 ~ 30 金氏单位。佝偻病时因 骨基质钙化不良,类骨组织增生,使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多。 一般高于 40 金氏单位有一定诊断意义。 3. 2. 5 骨碱性磷酸酶 (BALP) :骨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 分泌的。佝偻病时成骨细胞增生活跃、堆积,其所分泌的骨 碱性磷酸酶增多。研究发现,在佝偻病的形态学变化之前 3 个月始骨碱性磷酸酶分泌异常。近十几年来,它被认为是诊 断佝偻病的简便、特异、敏感的指标。一般测定结果小于 200 IU为正常,250 IU为可疑,大于 300 IU为异常。 3. 2. 6 25 -羟胆骨化醇〔25 -(OH)D3〕:佝偻病早期就有改 变,是确诊佝偻病的金标准之一。多数专家认为 25 -(OH)D3 水平低于 20 ng /ml时考虑维生素 D 缺乏,21 ~ 29 ng /ml 时考 虑维生素 D相对缺乏 (临界水平) ,30 ~ 150 ng /ml 考虑维生 素 D较为足够 (合适水平) ,> 150 ng /ml时考虑维生素 D 中 毒〔2,3〕。 3. 2. 7 骨 X线:亦是确诊佝偻病的金标准之一。但早期不明 显,骨矿化含量下降达 30% ~50%时才出现典型改变。 3. 2. 8 骨密度超声:敏感性高,骨矿化含量下降 5%时即可 到。骨矿含量及骨密度测定方法简便、无损伤,易被患 儿及家属接受,便于推广应用。 3. 3 特殊类型佝偻病临床特点 3. 3. 1 亚临床型佝偻病:是指体内已经出现维生素 D 缺乏, 出现佝偻病样骨组织学病理改变,而尚缺乏临床表现的极早 期佝偻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几点供参考: (1) 有维生素 D 缺乏史。①母亲孕期有低钙抽搐或患骨软化症; ②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多胎儿;③婴儿未及时添加辅食;④ 近 2 ~ 3 个月紫外线照射不足;⑤反复患腹泻、肺炎。(2)无 佝偻病症状和体征。(3)下列项目中至少有一项异常:①骨 X线异常;②血 Ca低于正常;③血 25 -(OH)D3 < 12 ng /ml; ④血 BALP > 250 IU。 3. 3. 2 先天性佝偻病:又称胎儿佝偻病。妊娠后期是钙代谢 最活跃、胎儿发育迅速时期。新生儿体内钙完全是母亲所供 给的。当母亲因各种原因维生素 D 缺乏时可导致胎儿体内维 生素 D减少,使钙的吸收和利用障碍,从而引起骨发育迟缓 和异常。因此诊断需从母亲和新生儿两方面考虑。(1)有维 生素 D缺乏史。①母亲孕期有低钙抽搐或患骨软化症;②早 ·2614·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年第 25 卷 产儿、低体重儿及多胎儿;③母亲或新生儿血钙磷乘积小于 30。(2)临床症状不明显,典型体征对诊断有意义。①头部: 囟门特大、前后囟相通、颅骨软化,如囟缘、颅缝边软,乒 乓颅等;②胸部:典型的串珠、鸡胸、漏斗胸等。(3)血生 化检查:新生儿时期波动性较大,诊断意义小。(4)骨 X 线 检查: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主要表现为临时钙化带模 糊、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杯口状,干骺端明显增宽。次要表 现为骨小梁排列紊乱、粗糙、模糊不清,骨皮质密度减小、 整个骨质密度疏松。 3. 3. 3 晚发性佝偻病:最近晚发性佝偻病的报道增多〔4 ~ 7〕。 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佝偻病防治协作组曾提出 有参考意义的临床特征。表现如下:①发病年龄为 4 岁以上, 多见于冬春季;②病史:偏食、挑食,平时户外活动少;③ 主要表现:腓肠肌痉挛,佝偻病体征 1 项;④次要表现:膝 关节、下肢及足跟部痛,多汗、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中 2 项;⑤ALP、Ca、P、BALP、25 - (OH)D3、X 线等检查中 1 项;⑥排除遗传性疾病及慢性肝肾疾患;⑦既往无佝偻病病 史。 4 鉴别诊断 4. 1 佝偻病症状的鉴别 4. 1. 1 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夜啼、激惹、出汗等。 但这些症状可能与儿童生长状态、气质、睡眠状态紊乱、肠 绞痛、肠套叠、食物过敏等相关,二者不易鉴别。孩子的植 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正常孩子在白天吃奶、活动时或 入睡后 1 ~ 2 h可有出汗现象,不是病态。部分小儿多汗亦与 遗传有关。因此,夜惊、激惹、出汗多 (甚至有枕秃)的儿 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4. 1. 2 关节痛:常见的各种关节炎因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辅 助检查结果,故不难鉴别。需要鉴别的是“生长痛”。生长痛 为良性关节痛,某些年长儿生长过程中出现肢体疼痛。出现 生长痛的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当骨骼迅速生长时,其 周围神经、肌触不能相应同步增长,以致产生牵拉痛。也有 人认为,由于小儿活动量大,各组织细胞代谢旺盛造成组织 中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肌肉酸痛。生长痛多见 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女孩多。一般傍晚或夜间发作的肢 体疼痛,以膝关节周围疼痛多见。无关节炎表现,且相关辅 助检查均正常。 4. 2 佝偻病体征的鉴别 4. 2. 1 非特异性体征的鉴别 4. 2. 1. 1 萌芽延迟: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骨及锁骨发 育不良等疾患,亦可见于正常小儿,与遗传因素有关。 4. 2. 1. 2 前囟晚闭: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骨及锁骨发 育不良、黏多糖病、软骨发育不良、脑积水等疾患,亦可见 于正常小儿,与遗传因素有关。 4. 2. 1. 3 下肢弯曲:见于黏多糖病等,但亦可见于正常发育 过程中的生理性下肢弯曲。 4. 2. 1. 4 漏斗胸:见于 Marfan综合征或 Noonan综合征。 4. 2. 2 佝偻病骨骼体征的原因鉴别 4. 2. 2. 1 维生素 D依赖型佝偻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均是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型是由于肾脏生成 1,25 -二羟维生 素 D的 1 - α羟化酶缺陷所致。多见于 2 岁以下小儿,有低钙 性手足搐搦表现,骨骼病变严重,侵犯多骨。治疗可补充 1,25 -二羟维生素 D3。而Ⅱ型是由于靶器官 1,25 -二羟维 生素 D受体缺陷所致。多见于 1 岁以下小儿,骨骼病变严重, 侵犯多骨。治疗需应用大剂量 1,25 -二羟维生素 D3 和钙剂。 4. 2. 2. 2 维生素 D拮抗型佝偻病:一种是家族性低磷血症性 佝偻病。是 X连锁显性遗传病,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磷 障碍,1,25 -二羟维生素 D3 水平异常,表现为身材矮小, “O”型腿,牙齿畸形等。治疗可用磷酸盐和 1,25 -二羟维 生素 D3。另一种是伴随高钙尿的低磷血症性佝偻病,是常染 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骨痛、肌无力等。治疗 可用磷酸盐。 4. 2. 2. 3 肾性佝偻病:由于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的钙磷代谢 紊乱和 1,25 -二羟维生素 D3 降低,表现为骨痛、肌无力、 关节无力及发育迟缓等。治疗可用维生素 D和磷酸盐化合物。 4. 2. 2. 4 肿瘤诱导的佝偻病:由于肿瘤抑制 1 - α 羟化酶活 性,从而影响肾脏生成 1,25 -二羟维生素 D。表现为骨折、 骨痛、肌无力等。治疗需根治恶性肿瘤。 5 佝偻病的防治〔8〕 5. 1 佝偻病的预防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 D和钙、磷的需要 日益增加。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 富的食物。患有低钙血症应积极治疗。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 或食欲低下、体弱多病者以及妊娠后期在冬季时,应补充 400 ~ 1 000 U /d的维生素 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婴儿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400 ~ 800 U /d,一直补 到 2 周岁为止。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 儿生后应补充维生素 D 800 ~ 1 000 U /d,3 个月后改预防量。 年长儿或青春期采取增加紫外线照射和保证足够维生素 D 摄 入等方法。 5. 2 佝偻病的治疗 5. 2. 1 维生素 D 治疗:其目的为控制病情及防止骨骼畸形, 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维生素 D 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 长短、给药途径应因人而异。剂量为 2 000 ~ 4 000 U /d时,1 个月后改为 400 U /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 大剂量突击疗法,15 ~ 30 万单位 /次,肌注,1 ~ 3 个月后再 以维生素 D 400 U /d 维持。佝偻病的防治关键是预防,保证 儿童获得适当量的维生素 D,而不应盲目给予大剂量维生素 D。用药 1 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 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 高钙尿症及维生素 D过量。 5. 2. 2 钙剂补充: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可靠来源,一般佝 偻病治疗可不补钙。但有人认为钙缺乏与维生素 D 缺乏相互 作用,骨骼改变可能更严重。研究报道,如维生素 D 和钙剂 结合治疗能获得最好的治疗反应〔9〕。 ·3614·金贞爱等 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第 28 期 5. 2. 3 微量营养素补充:诸多研究表明〔10 ~ 13〕,多种微量元 素与佝偻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认为低锌、低铁很普遍,部 分小儿伴有高血铅症。因此应注意其他多种微量营养素的摄 入,尤其是给予适当补锌、补铁、驱铅等干预治疗对佝偻病 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5. 2. 4 外科手术:严重骨骼畸形可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6 参考文献 1 安丽花,赵 林 . 佝偻病的诊治进展〔J〕 . 医学综述,2007, 13 (21) :1650 2 Holick MF. Resurrec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rickets〔J〕 . J Clin Invest,2006,116:2062 3 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J〕 . N Engl J Med,2007,357: 266 4 郭 莹 . 小儿迟发性佝偻病的诊治〔J〕 . 齐齐哈尔医学杂志, 2006,27 (15) :1834 5 陈鸣鸣 . 通化地区 3 161 名学龄前儿童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普 查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 (3) :344 6 郭信长 . 郑州市青春期佝偻病发病率情况及早期检测方法〔J〕 . 实用儿科杂志,2005,20 (4) :378 7 刘欢欢 . 血清维生素 D水平与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临床症状的关系 〔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 (1) :66 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 (3) :190 9 Munns C,Zacharin MR,Rodda CP et 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ant and childhood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 and:a consensus statement〔J〕. Med J Aust,2006,185:268 10 朱清义 . 佝偻病与微量元素关系进展〔J〕 .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 究,2006,23 (1) :14 11 张红艳 . 微量元素与佝偻病〔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 13 (3) :241 12 刘慧芳 . 适量补锌可促进佝偻病的康复〔J〕 . 微量元素与健康 研究,2002,19 (3) :72 13 申冬杰,赵先英 . 铅与人体健康〔J〕. 国外医学·地理学分册, 2004,25 (2) :69 (2009-09-09 收稿) 〔编校 刘鹏博〕 妊娠及哺乳期新一代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测量的研究进展 杨 媛 夏凤艳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15. 3,R714. 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411 (2010)28-4164-03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 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损害、骨折危险性增加的 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 疏松症三种类型。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原因不明的一类骨 质疏松症。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特发性 骨质疏松。 WHO推荐骨密度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最直接、准确 的方法,但其缺点不能测定早期骨代谢的变化,而骨代谢生 化指标则能反映早期全身骨代谢变化。 1 骨代谢生化指标 骨组织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代谢中,破骨细 胞与成骨细胞的活动及骨基质、骨矿物质的变化形成了骨代 谢的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使骨形成和骨吸收处于动态平 衡。 1. 1 传统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以往研究中常用的骨形成标记 物为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 - ALP)、骨钙素 (BGP)、Ⅰ型前胶原 C 端肽 (PICP)和Ⅰ型 前胶原 N端肽 (PINP)等。常用的骨吸收标记物为血清抗酒 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尿胶原吡啶啉 (Pyr /PYD)、脱 氧吡啶啉 (D - Pyr /DPD)、尿Ⅰ型胶原 C 末端肽 (CTX)和 尿Ⅰ型胶原 N末端肽 (NTX)等。这些骨生化标志物不仅对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有意义,而且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 也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1. 2 新一代骨代谢生化指标 随着对骨代谢研究的深入,最 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保护素 (OPG) ,瘦素 (Lepti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Ⅰ (IGF - Ⅰ)。 1. 2. 1 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OPG) 骨保护素 (os- teoprotegerin,OPG)即骨保护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是 1997 年 Simonet等在对胚胎鼠小肠 cDNA研究时首次发现的一 种分泌型糖蛋白。同年,Tsuda等从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 IMR -90 培养基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抑制破骨 细胞生成的作用,被命名为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 (oste- oclastogenesis inhibitory factor OCIF)。通过分析 OCIF 和 OPG 的氨基酸序列后,证实两者是同一种蛋白,统一命名为骨保 护素。人类 OPG为单拷贝基因,位于染色体 8q23 - 24 上,在 体内以单体和同源二聚体两种形式存在。OPG mRNA 广泛分 布于多种组织和细胞系,OPG 表达受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在 肺、心、肾和骨组织中 OPG表达较高。在骨组织中,OPG 主 要由成骨细胞产生,随细胞分化而增高。OPG 的主要功能是 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并诱 导其凋亡。 骨保护素是新近发现的调节骨吸收的一种糖分泌蛋白, 是一项新的反应骨质疏松的骨代谢指标。OPG 具有减少破骨 细胞分化,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的作用。OPG 降低,表 ·4614·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年第 25 卷
/
本文档为【佝偻病的诊治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