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怎样审题-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怎样审题-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2012-06-05 6页 doc 24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6515

暂无简介

举报
怎样审题-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关键词〕审题策略;审题方法;提高能力;教学 审题即审清题意,通常它包含三个环节,即解题前对已知与未知事项的初步分析与观察(通常意义下的审题),解题过程中对题意的进一步分析(反顾),以及解题后的检验与反思。其具体内容是:已知什么?隐含什么?需作什么?注意什么?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题设与所求或结论之间的数学关系──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掌握审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审题的教学。...
怎样审题-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 〔关键词〕审题策略;审题方法;提高能力;教学 审题即审清题意,通常它包含三个环节,即解题前对已知与未知事项的初步分析与观察(通常意义下的审题),解题过程中对题意的进一步分析(反顾),以及解题后的检验与反思。其具体内容是:已知什么?隐含什么?需作什么?注意什么?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题设与所求或结论之间的数学关系──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掌握审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审题的教学。 一、斟字酌句 逐字逐句,仔细地分析是审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数学习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容易看错的、或易被忽视的,或容易误解的字词,如果粗心麻痹,就会导致失误。因此,我们要善于“斟字酌句”,认真思考,弄清含义,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例1.一直线过点P ,并且在 轴和 轴上的截距相等,求它的方程。 分析:学生解此题时,容易忽视直线在 轴和 轴上的截距都为零,即直线过原点的情况。仔细分析本题应该分两种情况来解。 解:当直线过原点时,易求其方程为 ;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用直线方程的截距式,设所求方程为 ,把已知点P 的坐标代入方程,得 。 此时所求方程为 ,即 。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和 . 二、抓住关键 许多题目都存在关键性的字词,抓住它们就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因此,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外,要特别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思维。 例2.若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的正弦与余弦,求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方程的两根为 的正弦与余弦”,它包含着二层含义:一是方程有两实根,二是两实根的绝对值不大于1。由此确定此题的解题步骤──列条件,消 ,求范围,得结果。 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消去 得 . 因为 并且 , ,故知 ,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是 EMBED Equation.3 。 三、善于简化 有许多数学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比较复杂、繁琐。审题时,只要善于对已知或未知进行简化,就会化繁为简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3.设不等式 的解集为全体实数,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题设不等式的系数比较复杂,可通过另设变元的方法,使此题解题过程简化。 解:设 ,则 , , 而原不等式化成 . 由题意知 , 解得 ,即 ,所以 , 从而解得 的取值范围是 . 四、寻求转换 审题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原题上,而应积极地将其转换成熟悉和易解的问题。其方法有:把具体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把几何问题转换成代数问题,把代数问题转换成三角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意,善于转换。 例4.已知 、 、 EMBED Equation.3 ,且 , 求证: . 分析:由题设条件,联想到长方体的性质,经过构造几何模型,转换三角不等式问题为代数不等式来证明。 证明:构造长方体ABCD-A1B1C1D1,设其长、宽、高分别为a、b、c,一条对角线与各面所成的分别角为 、 、 ,显然, 、 、 满足题设条件。易知 , , 。由不等式 EMBED Equation.3 得 五、深入挖掘 有的数学题条件并不显易。或寓于概念,或存于性质,或含于图中,审题时,就要注意深入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因为,这些隐含条件是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5.设复数 和 满足关系式 ,其中 是不等于零的复数,证明: (1) ; (2) 。 分析:此题难度较大,直接推导证明不易。若在审题时,注意到题设的潜在条件“ 必为正实数”,并由入手证明,就容易解决多了。 证明:设 , ,则 。欲证(2),只须证 . 考虑到 的幅角也为 ,故只须证 为正实数。事实上,由已知 . 所以(2)得证。 同时,也证明了 ,即 . 亦即 .此即为(1)。 六、利用图形 数形结合也是审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一旦题目与数轴、单位圆、图像、几何图形等存在联系,就可通过画图利用其直观性和几何性来帮助分析、思考,甚至根据图形直接找出答案。 因此,我们要养成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例6.已知两复数集合 , ,求 (1)当 时,画出集合 的图形; (2)当 时,求实数 的值; (3)当 时,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直接用代数的方法求解,则过程复杂且易出错。而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则问题迎刃而解。 解:(1)集合 示以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及其内部的点集。 表示将圆向原点收缩为原来的一半,再逆时针旋转 ,即为以点 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及其内部的点集。 (2) ,即 , 时,随着b的变化, 所表示的圆在X轴上方左右移动,只有当圆心移动到 时,小圆在大圆的内部,此时 。 (3)当 时,两圆相离,如图两圆心间的距离 , ,故 或 。 七、注视未知 审题时,注重从目标去分析思考,以获取有关信息,指导解题。因为抓住了目标,思维与推理也就具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所以,注视未知,从目标出发,也是审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7.已知 为锐角,且 求 的值。 分析:由 的构成特点,本题的化简变形,不宜按常规对 的三角函数都采用降次的作法,而需把已知表达式中的含 的三角函数升次,含 的三角函数降次,即凑出 和 的表达式出来。 解:由(1),得 由(2),得 ,得 , 因为 为锐角,所以 ,故知 . � EMBED Word.Picture.8 ��� PAGE • 1 • _1005239333.unknown _1005247616.unknown _1005253435.unknown _1005254996.unknown _1005255369.unknown _1005255490.unknown _1005255515.unknown _1005314455.unknown _1005255419.unknown _1005255302.unknown _1005254997.unknown _1005255241.unknown _1005253917.unknown _1005254091.unknown _1005254255.unknown _1005254913.unknown _1005254302.unknown _1005254141.unknown _1005254017.unknown _1005254068.unknown _1005253969.unknown _1005253720.unknown _1005253849.unknown _1005253712.unknown _1005248010.unknown _1005253237.unknown _1005253411.unknown _1005248138.unknown _1005253111.unknown _1005248032.unknown _1005247768.unknown _1005247896.unknown _1005247943.unknown _1005247720.unknown _1005243021.unknown _1005244337.unknown _1005247010.unknown _1005247042.unknown _1005246977.unknown _1005243795.unknown _1005243933.unknown _1005244146.unknown _1005244174.unknown _1005243846.unknown _1005243053.unknown _1005243767.unknown _1005239552.unknown _1005242981.unknown _1005242992.unknown _1005243001.unknown _1005239927.unknown _1005240108.unknown _1005239811.unknown _1005239440.unknown _1005239463.unknown _1005239373.unknown _1005238187.unknown _1005238663.unknown _1005239080.unknown _1005239198.unknown _1005239065.unknown _1005238364.unknown _1005238394.unknown _1005238281.unknown _1005235957.unknown _1005236310.unknown _1005238145.unknown _1005238172.unknown _1005236502.unknown _1005236439.unknown _1005236076.unknown _1005236185.unknown _1005236267.unknown _1005236113.unknown _1005236072.unknown _1005226849.unknown _1005227133.unknown _1005227466.unknown _1005227723.unknown _1005235256.unknown _1005235394.unknown _1005227750.unknown _1005227982.doc _1005227601.unknown _1005227646.unknown _1005227511.unknown _1005227334.unknown _1005227390.unknown _1005227292.unknown _1005226997.unknown _1005227101.unknown _1005226947.unknown _1005226651.unknown _1005226798.unknown _1005226674.unknown _1005226683.unknown _1005226563.unknown _1005226616.unknown _1005226336.unknown _1005226562.unknown
/
本文档为【怎样审题-数学教学中的审题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