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部分

2012-06-07 50页 ppt 11MB 1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6023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部分null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培训目的培训目的通过实施培训、教育,提升医师、药师和患者的用药知识与药物治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最终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向患者提供最理想、最公平、及时、可获得性的药品 促进医药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 医疗机构愿意进 医务人员愿意开 就诊人员愿意用 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基本药物的由来基本药物的由来 1977年,WHO首次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把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部分
null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培训目的培训目的通过实施培训、教育,提升医师、药师和患者的用药知识与药物治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最终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向患者提供最理想、最公平、及时、可获得性的药品 促进医药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 医疗机构愿意进 医务人员愿意开 就诊人员愿意用 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基本药物的由来基本药物的由来 1977年,WHO首次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把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是基本药物的三个基本目标。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制订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 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我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我国历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发布(调整)情况表我国历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发布(调整)情况表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2009年新医改对基本药物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即避免贪新求贵。 剂型适宜指药品剂型容易生产保存,适宜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null价格合理即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 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null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指包含所有经过科学评价而遴选出的具有代表性、可供疾病预防和治疗时选择的基本药物清单。 2009年8月18日,卫生部以部长令形式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共307个药品品种 。自2009年9月21日起实施。 null国家基本药物: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管、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卫生部承担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国家基本药物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的品种。 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一)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 (二)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 (三)非临床治疗首选的; (四)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 (五)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 (六)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背景背景为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12月30日联合印发《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并于2010年1月1日出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总论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 二、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三、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四、中成药的使用注意 五、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null各论 第一章 内科用药(73种) 第二章 外科用药(7种) 第三章 妇科用药(8种) 第四章 眼科用药(2种) 第五章 耳鼻喉科用药(4种) 第六章 骨科用药(8种)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null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null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null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null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null(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中成药的联合使用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null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null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null4. 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null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null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中成药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 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null7.表里双解 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 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 凉开、温开。 11.固涩剂 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 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null13.理血剂 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14.治风剂 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 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 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null17.祛痰剂 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 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 驱虫止痛、杀虫止痒。一、内科用药一、内科用药(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九味羌活丸(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银翘解毒丸(颗粒、片) 表里双解——防风通圣丸(颗粒) 扶正解表——玉屏风颗粒解表剂解表剂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解表剂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 、白芷 、 苦地丁 、芦根。 开水冲服,一次1 袋,一日 2次。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作用。 null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 6~9g,一日 2~3 次 羌活 、 防风、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黄芩 、 甘草 、地黄null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片)、柴胡注射液。 银翘解毒丸出自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吴鞠通所创的治疗风热感冒和瘟疫初起的经典处方,由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药物组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风热感冒的特效中成药。 null银翘解毒丸还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 滋补性中成药。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null柴胡注射液,清热解表。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等的发热.用于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证。主要有解热,抗炎,增强免疫机能,抗病毒等作用。 本品为退热解表药,无发热者不宜。 孕妇慎用。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不良反应】据文献,本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致死及急性肺水肿等。 null 【成 份】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3次。 扶正解表剂 (固涩剂) 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 副作用:基本没有副作用。但高热少汗时暂缓。 联合用药:目前没发现配伍禁忌。 中药免疫调节剂 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 解表攻里剂 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例如防风通圣丸(颗粒)。 null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来源于《宣明论方》,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通里的作用。 传统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畏冷、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疮痈初起的便秘发热等症,辨证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 现代临床上把防风通圣丸又进行一些引申应用。治疗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细菌性痢疾、多发性疮肿、副鼻窦炎、皮肤病、尿路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主要成分: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 null本品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 口服,一次6g,一日2 次。    孕妇慎用。 (二)泻下剂(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null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属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 火麻仁 苦杏仁(去皮炒)大黄 木香 陈皮 白芍(三)祛暑剂(三)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null祛暑解表剂 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例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保济丸。 祛暑利湿剂 适用于感冒挟湿证。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null藿香正气水散寒化湿、和中祛暑。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 【作用类别】本品为暑湿类、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成份】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霍香油、紫苏叶油。辅料为乙醇null十滴水仅用于中暑证,即感受暑热引起的头晕昏迷、胃肠不适等。上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本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主要成分: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桂皮、辣椒、桉油。 作用类别本品为暑湿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健胃,驱风。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毫升。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null保济丸 作用类别:为胃胀类非处方药药品。 性 状:保济丸为朱红色的水丸;气芳香,味微苦、辛。 规 格:每瓶装3.7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85~3.7克,一日3次。 组成:钩藤 菊花 蒺藜 厚朴 木香 苍术 天花粉 广藿香 葛根 化橘红 白芷 薏苡仁 稻芽 薄荷 茯苓 广东神曲。 功能主治   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民间素有“北有六神丸,南有保济丸”之说。 清热剂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null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四)清热剂 (四)清热剂 清热泻火——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  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清热解毒——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 银黄颗粒(片) 板蓝根颗粒 清肝解毒——护肝片(胶囊、颗粒) 清热祛湿——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复方黄连素片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 。 黄连上清丸(片)黄连上清丸(片)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克,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禁服。 null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牛黄解毒片的正确服用方法是:成人服用小片每日不得超过9片,大片不得超过6片, 长期大量服用,则可引起慢性砷中毒(雄黄) 重症药疹或者固定药疹、过敏性休克、肝损害与成瘾性等 null牛黄解毒片能降低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必要时可间隔2~3h后分服。 (络合物) 与强心苷类药品联用,会产生协同作用 维生素b1、b6联用 (鞣质)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异烟肼 阿司匹林类、抗酸药 (甘草) 噻嗪类利尿药 (甘草) 降糖药 (甘草)2清热解毒剂2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 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例如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 3清脏腑热剂3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 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护肝片(颗粒、胶囊) 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 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null柴胡、茵陈、板蓝根、 五味子、猪胆粉、 绿豆 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null【成份】 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用于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属于湿热邪毒内蕴证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null 盐酸小檗碱 、 木香 、吴茱萸 、 白芍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 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五)温里剂(五)温里剂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例如附子理中丸(片) 主要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忌生冷油腻食物。 胃痛症见胃部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者不宜服用本药。 (六)止咳平喘剂(六)止咳平喘剂止咳平喘剂是以杏仁、苏子、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止咳平喘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咳、喘证的中成药。临床以咳嗽、咯痰、哮喘、胸闷、憋气等为辨证要点。 根据配伍不同又可分为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等。null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肺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 null散寒止咳——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清肺止咳——蛇胆川贝液 橘红丸(颗粒、胶囊、片)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润肺止咳——养阴清肺丸 清肺平喘——蛤蚧定喘丸散寒止咳 散寒止咳 主要成分: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感冒风寒,发热恶寒,鼻塞不通,头痛无汗,四肢酸懒作疼。 口服,水蜜丸一次7g ,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抗炎,缓解肺及支气管痉挛,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清肺止咳——蛇胆川贝液清肺止咳——蛇胆川贝液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用于风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 川贝母性味苦、甘、凉,入肺经,有清热散结,润肺之功,蛇胆汁有清热解毒增强疗效。 由受寒引起的嗓痒咳频、痰液稀薄如泡沫状的,是属于寒咳,不宜服用 蛇胆川贝液每支10毫升,成人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小儿减半。 清肺化痰——橘红丸清肺化痰——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处方】山楂(炒) 槟榔 枳实 枇杷叶(蜜炙) 瓜蒌 莱菔子(炒) 葶苈子(炒) 桔梗 连翘 蝉蜕 清热理肺,消积止咳。 用于小儿食积咳嗽属痰热证,症见:咳嗽,以夜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等。 润肺止咳 润肺止咳 成 份: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川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 由增液汤加味而来。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灼于肺所致的一系列病证。治宜养阴清肺,利咽止咳。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中药养阴清肺丸具有抗博莱霉素导致的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为研制防治肺纤维化的方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清肺平喘清肺平喘由蛤蚧、瓜蒌子、麻黄、石膏、黄芩、黄连、苦杏仁(炒)、紫苏子(炒)、紫菀、百合、麦冬、甘草等14味中药组成 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本品为哮喘病类非处方药药品。 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 次。 本品用于虚劳咳喘,咳嗽新发者不适用。 (七)开窍剂(七)开窍剂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 开窍剂分为凉开(清热开窍)和温开(芳香开窍)两类。 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null清热开窍——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 安宫牛黄丸 化痰开窍——苏合香丸null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症属上述证候者。 为内科感冒类非处方药,本品为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黄芩甙、金银花等药味经加工制成。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日2~4ml。重症患者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解热,保护肝脏,改善脑循环,降低血比粘度,促进脑坏死组织吸收等作用。 【不良反应】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过敏反应,偶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等。 null(2)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3)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浑浊时不得使用。如经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出现浑浊亦不得使用。 (4)药物配伍: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 、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   根据现有临床使用文献资料,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维生素类、盐酸氯丙嗪、葡萄糖酸钙、垂体后叶素、止血芳酸、氨茶碱、肌苷等存在配伍禁忌。使用时应注意避免。 null(5)清开灵注射液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用完。本品与其他药物交互使用时,应间隔6小时以上。 (6)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 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 60滴/分为宜。 (7)本品不能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 (8)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9)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不可长期连续用药。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中医将其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温病)三宝”,并奉为“三宝”之首。 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12味中药组成,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症状为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null【功能】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陷心包,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痰壅,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歪斜;小儿外感,热极生风,风痰上扰,高热烦躁,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者。 西医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血管意外、肝昏迷、败血症等,中医辨证为热闭神昏均可用此药。 而寒闭神昏不得使用。null本药为蜜丸制剂,大丸重 3克,小丸重1.5 克。大丸口服每次1丸,小丸每次2丸,病重者每日2~3次。昏迷不能口服者,可用温开水化开,鼻饲给药。小儿酌减。 本药含犀角,忌与含川乌、草乌的中药合用。本药含麝香,孕妇忌用。 安宫牛黄丸含有朱砂和雄黄,不可过量服用。 化痰开窍 化痰开窍 著名的温通开窍药 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具有芳香开窍、行气解郁、散寒化浊的功效 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都是由此方精简而成。 1.中风属寒闭以致突然昏倒不语、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 2.中寒气闭,心腹猝痛,欲吐泻而不得,甚则昏厥。 3.小儿惊厥、昏迷。 4.冠心病之心绞痛、心肌梗塞(四肢发凉,出虚汗,面色苍白,脉迟),每服半至1粒,有迅速缓解之功 5. 煤气中毒。null【药方组成】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 方中苏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开窍辟秽;木香、檀香、沉香、丁香、乳香、香附六味药能行气解郁,散寒化浊;荜茇散寒开郁;水牛角解毒辟秽;朱砂镇心安神;白术补气健脾祛湿;诃子温涩敛气,防止辛香耗气。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热病与脱症者不宜用。 null【药理研究】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并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延长动物的耐缺氧能力;显著的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八)固涩剂(八)固涩剂缩泉丸(胶囊)为内科虚症类非处方药药品。有温肾祛寒,缩尿止遗的功效。由乌药、山药、益智仁组成。主治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症。 现代多用于膀胱调节失常、真性及应力性尿失禁者(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在用力咳嗽、大笑、打喷嚏、举重物时,骤然增加腹内压,造成少量尿液不自主溢出,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或妊娠,流产等 )。null临床适应症:   ◆泌尿科:中老年尿频、夜尿过多;前列腺增生症;非感染性尿频;顽固性遗尿症、尿道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精神紧张性尿频。   ◆儿科:小儿及青少年遗尿症;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中医辨证肾阳不足。   ◆妇科:女性中老年张力性尿失禁;(九)扶正剂(补益剂)(九)扶正剂(补益剂)扶正剂(补益剂)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null健脾益气——补中益气丸(颗粒)参苓白术散(丸、颗粒) 健脾和胃——香砂六君丸 健脾养血——归脾丸(合剂)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滋肾养肝——杞菊地黄丸(胶囊、片) 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片) 四神丸(片) 益气养阴——消渴丸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 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组成:炙黄芪、党参 、炙甘草、白术(炒) 、当归 、升麻、柴胡、陈皮 剂型:棕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 应用: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并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和抗胃粘膜损伤,兴奋子宫,增强心肌收缩力,影响消化液分泌,促进代谢,抗肿瘤,抗突变等。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或脾虚水肿,或脾虚带脉不固,白带过多,绵绵不断,如涕如唾者。 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均可以此方治疗。 香砂六君丸香砂六君丸为伤食类非处方药药品。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党参、白术(炒)、茯苓、陈皮、半夏(制)、木香、砂仁、炙甘草、生姜、大枣1、用于脾胃气虚、湿阻痰聚、气滞胃逆所引起的胃脘痛、呕吐、消化不良、暖气食少、头晕肢乏、面色萎黄、口淡多痰、时吐清水或大便溏泄等症。   2、现代多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妊娠反应、胃下垂等症。归脾丸归脾丸【组成】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甘草、茯苓、大枣、生姜 【功能与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气血两虚型下列疾病: 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神经衰弱 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更年期综合症 冠心病 缺铁性贫血 顽固性失眠 六味地黄丸及衍生六味地黄丸及衍生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 配伍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现代医学研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 。 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及衍生六味地黄丸及衍生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知柏地黄丸,功偏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之证;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 。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七味都气丸,功偏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之证;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麦味地黄丸,功偏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气喘。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null≠比较比较null温补肾阳——四神丸 温补肾阳——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现常用于慢性腹泻属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泻、腹痛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等。 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 服法:宜在“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益气养阴——消渴丸 益气养阴——消渴丸 “消渴丸”是我国首次入选国家863的研究用中成药,第一个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糖尿病中成药。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的功效。 主要成分:黄芪 地黄 天花粉 格列本脲(即为优降糖,每10丸含量为2.5mg) 气阴两虚型消渴症 null低血糖反应是磺酰脲类药物常见的严重副作用 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或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消渴丸。 由于优降糖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糖尿病而且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的药物排泄时间会延长,容易在体内蓄积.会引起低血糖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不宜与磺脲类降糖药同服。 市场上同属于磺脲类的常见降糖药包括:迪沙片(美吡达、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和优降糖等null部分胰岛功能低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要服用消渴丸。 这部分患者必须要注射胰岛素,如果单纯地吃消渴丸不但会加重病情,甚至还会出现急性并发症乃至危及生命。 磺脲类作用机制:能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的产生,并能减缓肝脏葡萄糖向血液中的释放速率。同时,SU可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增加,并可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从而使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 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 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   (1)本品含有皂苷,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滴注。   (2) 阴盛阳衰者不宜用。   (3) 该药用量过大或应用不当, 可引起心动 过速,晕厥等症。 null(6) 抢救危急重症每日用量不宜低于200ml,剂量太小可能影响疗效。 (7)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应用,尤其不能与抗生素类药物混合应用。参麦注射液与其他药物交互使用时应间隔6小时以上。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强心,调节免疫和抗炎等作用。 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 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 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休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具有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强心、抗缺氧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抗休克作用。 (十)安神剂 ——天王补心丸 (片)(十)安神剂 ——天王补心丸 (片)【功能与主治】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临床可用于治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 1丸,一日2 次。 1.糖尿病患者慎用。 2.天王补心丸 宜餐后服 (十一)止血剂 (十一)止血剂 凉血止血——槐角丸 散瘀止血——三七胶囊(片)槐角丸槐角丸槐角丸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涩。 主要成分:槐角(炒)、地榆(炭)、黄芩、枳壳(炒)、当归、防风 清肠疏风、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三七胶囊三七胶囊本品为三七细粉制成的胶囊 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 用于外伤出血,跌扑肿痛。气虚血瘀的胸痹,以及出血性病症。 口服,一次6-8粒,一日2次。 1、孕妇慎用。 2、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 3、六岁以下儿童慎用。 (十二)祛瘀剂 (十二)祛瘀剂 1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丹参注射液 2益气活血——麝香保心丸 3理气活血——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 血府逐瘀丸(胶囊) 4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 5化瘀宽胸——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 速效救心丸 地奥心血康胶囊 6化瘀通脉——通心络胶囊null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类血管性疾病。 注意事项: ⑴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活血祛瘀剂; ⑵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中病即止。血栓通注射液、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血栓通注射液、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前房出血;心血管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成份】中药三七的块根提取物,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1,Rb1 连续给药不得超过15天 null血塞通注射液 规格:2ml:0.1g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规格:400mg :1支丹参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该药适用于胸痹血瘀症候,如胸闷、心悸、心绞痛,急慢性心肌梗塞,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或中风后遗症。 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和预防血栓的形成。 益气活血——麝香保心丸 益气活血——麝香保心丸 主要成分: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 是我国第一个以西医标准研发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 能显著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及心肌梗塞。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症状发作时服用,舌下含化2-4粒。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丸重22.5mg 理气活血——复方丹参片等 理气活血——复方丹参片等 主要成分:丹参、三七、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血府逐瘀丸(胶囊) 血府逐瘀丸(胶囊)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汤剂改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 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抗炎,降血脂及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主治瘀血内阻之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本品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脑损伤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药物组成为玄参、石斛、牛膝、金银花、党参等。 具有养阴清热,培补肝肾,活血化瘀等功效。 主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闭塞性周围血管病,冠心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 用法用量10mg/10ml,每次10-30ml,加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静脉滴注,1日1次,连用14日为1疗程。 此药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化瘀宽胸——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化瘀宽胸——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主要成分: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青木香。 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至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诉证候者。 冠心苏合丸的组成药多是性味辛温,若头胀目赤、头痛目眩、舌红少苔属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 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 由川芎、冰片、麝香,蟾酥等名贵中药组方。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含服,急性发作时,一次10-15粒。 地奥心血康胶囊 地奥心血康胶囊 主要成分:甾体总皂苷:黄山药或穿龙薯蓣根茎的提取物,每粒含甾体总皂甙100mg。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等症。 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 【成份】 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冰片。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十三)理气剂 (十三)理气剂 疏肝解郁——丹栀逍遥丸  逍遥丸(颗粒) 疏肝和胃——气滞胃痛颗粒(片)  胃苏颗粒 理气止痛——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 滴丸)  三九胃泰颗粒null理气剂是以枳实、陈皮、厚朴、沉香、乌药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病证的中成药。 临床以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胸胁胀痛、游走不定、情绪抑郁、月经不调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见上述症状者。逍遥丸逍遥丸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称赞其为“女科圣药”。 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 功用主治舒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null舒肝解郁,清热调经。 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 气滞胃痛颗粒 气滞胃痛颗粒 主要成分: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胃苏颗粒 胃苏颗粒 【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 【药理作用】三种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减少溃疡面积,减轻溃疡程度。还有实验表明,本品可增强小鼠胃肠推进活动。 【功能与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胃脘胀痛。 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 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 主要成分:延胡索(醋制)、白芷。 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三九胃泰颗粒 三九胃泰颗粒 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 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十四)消导剂 ——保和丸(颗粒、片) (十四)消导剂 ——保和丸(颗粒、片)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 茯苓陈皮 连翘 莱菔子 功用:消食导滞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呃逆,或大便泄泻。(十五)治风剂 (十五)治风剂 疏散外风——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 祛风化瘀——正天丸(胶囊) 平肝息风——松龄血脉康胶囊 祛风通络——华佗再造丸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川芎茶调丸为头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主要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等八味中药组成。 本药以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感冒头痛效果较好,也用于经过明确诊断的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或外伤后遗症所致的头痛等。 【功能与主治】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与用量】饭后清茶送服,一次3~6g,一日2次。 null正天丸(胶囊)正天丸(胶囊)正天丸是首创于1985年的中成药复合组方,选取中医治疗头痛四大古方(川芎茶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桃红四物汤、四藤消震饮)中的15味中草药组成,具有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等功效,适用于治疗中医的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和西医中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颈源性头痛等多种类型头痛。 null钩藤 白芍 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芷 防风 羌活 桃仁 红花 细辛 独活 麻黄 附片 鸡血藤 头痛的共同病因病机应是“头部4多”,即多风、多瘀、多湿、多虚。 松龄血脉康胶囊 松龄血脉康胶囊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 用于高血压有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属肝阳上亢见证者。 本品为鲜松叶、葛根按6:1比例混提后,喷干再加珍珠层粉等辅料混合制粒而得的胶囊。 a具有可靠而稳定的降压作用b显著的血管舒张作用c对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d调节甲状旁腺功能,使钙代谢恢复正常。e良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效应,抗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性疾病。 华佗再造丸 华佗再造丸 中药界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保密处方”之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经典理论 当归、川芎、冰片、白芍、红参、五味子、马钱子、红花、南星等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歪邪、言语不清等,以及缺血性中风、中风后遗症、胸痹、头痛、眩晕、风寒湿痹多用之。 (十六)祛湿剂 (十六)祛湿剂 消肿利水——五苓散(胶囊、片) 益肾通淋——普乐安胶囊(片) 化瘀通淋——癃闭舒胶囊 扶正祛湿——尪痹颗粒(片) 化浊降脂——血脂康胶囊五苓散(胶囊、片)五苓散(胶囊、片)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五味中药组成 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
/
本文档为【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部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