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2012-06-07 50页 ppt 20M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2798

暂无简介

举报
血液循环nullnull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和生理特性第五节 器 官 循 环概 述概 述一、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 心脏——动力器官: 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血管——管道,场所 体循环 肺循环 二 血液循环的功能 运输 内分泌null 本章的主要内容 心脏生理 电生理特性:电活动 机械活动:泵血功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null...
血液循环
nullnull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和生理特性第五节 器 官 循 环概 述概 述一、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 心脏——动力器官: 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血管——管道,场所 体循环 肺循环 二 血液循环的功能 运输 内分泌null 本章的主要 心脏生理 电生理特性:电活动 机械活动:泵血功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null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null一、心动周期 (一)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二)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变异: 年龄: 性别: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null。 (三)心动周期与心率:60s/ 0.8s =75次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null(四)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0.351.15 1.5 0.8 150 0.40.300.500.250.15心率↑→心舒期↓→充盈↓+ 休息↓→心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收   缩是交替的; 2.两侧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几乎同步的; null二、心脏泵血过程null抓住3点: 1 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脏收缩与舒张 压力差 (房内压 室内压 动脉压) 2 血液流动的方向:心房 心室 动脉 静脉(不能倒流) 3 瓣膜开与关:当压力差方向与血液流动方向一致时,瓣膜开;反之,则关闭 null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null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null(一)心室的泵血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房内压< 室内压<动脉压) ↓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继续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继续收缩房室瓣关闭产生第一心音。null●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①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②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 ③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null(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减慢射血期null●快速射血期的特点: ①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压最高; ②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 null(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房内压<室内压 略<动脉压 ↓ 继续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30%) 动力:惯性 ↓ 心室容积继续↓null●减慢射血期的特点: 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 ②动脉压略>室内压。null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房室瓣继续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②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null(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继续关闭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null(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 (4)房缩充盈期 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 最终: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null(二)心房的泵血 心房收缩↓心房容积↓↓房内压↑ (右房↑4-6mmHg) (左房↑6-7mmHg)↓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张 (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 null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小结:nullnull三、心音的产生心音与临床诊断心音与临床诊断null 四、心泵功能评定 (一)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心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60~80ml/120~130ml =50~60%            意义:心室扩大→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最敏感指标) null(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变 异: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运动、情绪激动、怀孕时);女子较相同体重男子的心输出量约低10%。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变 异: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意 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null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每分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异长自身调节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 主要受静脉回心血量影响 : 很多影响因素:其中一点:心率增快,心舒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 ↓null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机制,可通过心室功能曲线进步说明: 左 中 右 左段: 中段: 右段: 较陡。心功正常工作段:表明初长度在未达到最适前负荷时,搏功随初长度↑而↑。 稍平。说明前负荷-初长度达上限,但对搏出量影响不大。 平坦或略降。说明心肌有抵抗过度延伸的特性,保持搏功基本不变。 null2.后负荷:= 动脉血压临床:动脉血压持续↑→心肌肥厚→泵血功能↓搏出量恢复正常异长自身调节↑ 前负荷↑剩余量↑+回流量不变搏出量↓射血期↓,速度减慢等容收缩期↑↓后负荷↑(一定范围内)null 3.心肌收缩能力 概念: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心肌初长度不变),而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实现调节每搏输出量的内在特性。 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收缩能力↑:NE→β受体→cAMP↑→Ca2+通道开放↑+开放时间↑→ [Ca2+]内流i↑→心缩力↑。 收缩能力↓:ACh→M受体→抑Ca2+通道+激活K+通道 →AP的2、3期缩短→Ca2+内流↓→心缩力↓。 null(二) 心率 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40~180次/分:↑→每分心输出量↑ >180次/分 →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40次/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 注: null每分输出量血 压↑心 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每搏出量充盈时程 静脉血回流速 剩余量 后负荷 神经体液调节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null补充: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组成心率贮备搏出量贮备:心力衰竭:当心脏的舒缩能力下降时,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病理过程 ---左心衰、右心衰收缩期贮备null 复习思考题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状态有何变动?其变动的机制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2.在心脏收缩、舒张过程中,何部位、何时其压力最高?何部位、何时期压力最低?并说明理由。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原理)。 5.说明心排出量的调节,并简述其机制。 说明评定泵血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6.为什么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null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和生理特性    几个世纪以来,生理学家一直认为心脏是泵血的装置,近些年来,生理学家认识到心脏除有泵血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心钠素、抗心率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等。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70岁一生泵血160000m3。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电生理特性)、收缩性null 心肌细胞的类型 心肌细胞的类型工作细胞: (心房肌和心室肌,又称为普通心肌细胞) 收缩性 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以窦房结为代表) 自律性null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骨骼肌细胞膜电位骨骼肌细胞膜电位null心室肌的RP和AP(一)null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2)机制:=K+平衡电位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到K+平衡电位。 [K+]i > [K+]o=28∶1[Na+]i <[Na+]o=1∶13null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RP↓ ↓ 阈电位 ↓ Na+再生式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null1期: Na+通道失活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Na+K+null2期: O期去极达-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慢Ca2+通道: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null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3期Na+K+Ca2+K+K+○泵null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1、窦房结细胞(P细胞) 1)电位特征: 无静息电位,去极化最大值为最大舒张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2)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1)复极化至-50mv左右,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衰减 (2) Ca2+ 内流进行性增强null3).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3).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1) 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除极。 (2)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激活膜 上Ca2+通道,Ca2+内流,引起0期除 极。 (3) 没有明显的复极化1期和2期 (4)自动去极化速度快null 心室肌细胞 窦房结细胞静息电位/最大舒张电位 RP:-90mv 最大舒张电位:-60mv 阈电位 -70mv -40mv 0期去极化速度 迅速 缓慢 0期结束时膜电位 +30mv 0mv(不出现反极化) 去极幅度 120mv 约70mv 4期膜电位 稳定 不稳定(自动去极化) 膜电位分期 0,1,2,3,4 0,3,4表 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比较2.浦肯野细胞2.浦肯野细胞(1) 复极化时外向电流K+逐渐衰减 (2) 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电流 If(内向电流的主要成分为Na +,但不同于心室肌0 期除极的快Na +通道,不能被TTX阻断,可被铯阻断)。(心室内传导纤维)4期自动除极机制 二 心肌的生理特性 二 心肌的生理特性 1 定义 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心肌能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 自律细胞: 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一)、心肌的自律性null注意:自律细胞4期的缓慢自动去极速率的不同,各部位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90-100次/分)(40-60次/分) (20-40次/分)null抢先占领超速抑制null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房室结等传导系统 窦性心律:心脏节律性活动以窦房 结为起搏点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 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率等) 1 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可用刺激阈值作为衡量指标。 (二)心肌的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都有null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程 因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去极相→复极相 绝对不应期: ↓ Na+通道处于 不能产生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有效不应期: ↓ Na+通道 -60mV 刚开始复活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80mV 大部复活 兴奋性低于正常) 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兴奋性高于正常 nullnullNa+通道状态备用 (关)激活 (开)失活 (关)2 兴奋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2 兴奋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1)有效不应期长: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nullnull 2)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null (三)、心肌的传导性及兴奋的传导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2).传导特点: ⑴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血。 ⑵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⑶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滞(房室阻滞)。null3.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null4.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 束支 (2m/s) ↓ 心室肌 (1m/s) ↓ 心房肌 (0.4m/s) ↓ 结区 (0.02m/s)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null(四)收缩性: 只有工作细胞有 特点: 对细胞外Ca2+依赖性 全或无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Ca2+通道阻滞剂:尼群地平、心痛定等null 对细胞外[Ca2+]o有明显的依赖性 ∵Ca2+是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质网很不发达,容积较小,贮Ca2+量比骨骼肌少。 ∴心肌细胞收缩所需Ca2+除从终池释放外,还需由细胞外液Ca2+内流补充,故心肌收缩对[Ca2+]o依赖性较大。在一定范围内: [Ca2+]o↑ [Ca2+]o↓ [Ca2+]o↓    →Ca2+内流↑→肌缩力↑→Ca2+内流↓→肌缩力↓ →Ca2+内流无→兴奋收缩脱耦联null四、体表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null(一)正常心电图的 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意 义 P波 0.06~0.11 0.05~0.25 两心房兴奋 Q波 室中隔兴奋 R波 0.06~0.11 0.5~2.0 心尖+侧壁肌兴奋 S波 心室后基底部兴奋 T波 0.05~0.25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0.12~0.20 兴奋:房→室的时间 S-T段 0.05~0.15 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 Q-T间期 <0.4 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null(二)心电图各导联的连接及正常图形 aVLaVRAvfⅠⅡⅢ1.标准导联与加压肢体导联nullV1V2V3V4V52.胸导联null(三)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P波: ≈心房肌的AP QRS: ≈心室肌AP的0期 S-T段: ≈心室肌AP的2期 T波: ≈心室肌AP的复极化过程,因先后不一,故T波较宽。null 复习思考题 1.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 2.说明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3.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试述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因素,并说明何者是主要影响因素。 5.试述正常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房室延搁的意义。 6.说明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何意义? 7.简述快、慢反应细胞的异同。 8.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null 复习思考题 9.Na+、K+顺浓度差转移是否生电?逆浓度差移动是否生电? 10.试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功能。 11.心脏为什么能有节律的、有顺序的收缩与舒张? 12.说明心肌和骨骼肌AP的异同点。 13.如何证明心肌在兴奋后兴奋性发生了变化?原因何在?与室缩、室舒时相及AP时相的关系怎样? 14.试述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 15.阐述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差异的原因及生理意义。 16.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到心室肌,其AP是否是同一个?说明其理由。null 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也是保证全身各器官获得所需血流量的结构基础。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大A:具有弹性和可扩性 2. 中动脉: —— 分配血管 3.小(微)A:半径小、阻力大 4.毛细血管.:薄、透性好 5.V:容纳循环血量60-70%——弹性贮器血管——阻力血管——物质交换血管——容量血管null二、血液动力学 (一) 血流 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 量(容积速度)。 公式:Q=ΔP/R 单位:ml/min或L/min 注:Q:单位时间的液体流量 △P:两端的压力差 R:管道内的阻力 r:血管半径 L:血管长度(常数,不变) η:常数 null2.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一质点(例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公式:V∝Q/S (注:S为血管横截面积) 3.血流阻力: 公式:R=8ηL/πr4 null(二)血压 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mmHg 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 null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 null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室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90-140mmHg) 舒张压(Dp):室舒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90mmHg) 脉搏压:Sp-Dp=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Dp + 脉压/3 记录: Sp/ Dp nullnullnull2.生理变异: ①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Sp的升高比Dp的升高更明显) ②男性>女性 ③活动>安静 ④站位>卧位 ⑤右臂>左臂(10mmHg) (6)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 null 3.形成机制 前提条件: 足够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闭合的血流环路 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外周血管对血流产生的阻力. null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大A回弹 (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流动(1/3)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null 几点说明: ①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②心搏功能量消耗: ③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缓冲SP(势能贮存)维持DP(势能释放) 动能:推动血流势能:管壁侧压力 + 克服外周阻力null(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null(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SP↑(不明显)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 →B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null动脉血压影响因素null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二)动脉脉搏 波组成 对应关系 形成机理 生理意义 上升支 快速射血期 Bp骤升 反映心率、每分输出量、 下降支 前 段 减慢射血期 A壁回缩 降中峡 主A瓣关闭 血液返流又回弹 外周阻力 后 段 心室舒张期 A内压力继↓ 的大小 脉搏实质是随心室缩舒所形成的大A压力波,沿血管壁传布的能量表现,非血液流到所摸A对A壁的冲击波动。射血阻力等A壁被动扩张 输出速度、瓣膜状态、大致反映管内压力↓nullnull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 1.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 特点:①近心端低,远心端高: 下腔V: 3~4mmmHg(0.4~0.53kPa)小 V:15~20mmHg(2.0~2.67kPa)右 房: 0②易受重力影响,null2.中心静脉压(CVP):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⑴正常值:4~12cmH2O  ⑵特点:高低取决:心脏射血、V回心    ⑶意义: 与射血力呈负相关;与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 (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null(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回流 V回流取决于: 外周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V血流阻力: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 null(1)体循环平均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V回流量↑ (2)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V回流量↑←抽吸↑颈V怒张、肝大、下肢肿←V回流量↓←中心V压↑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心衰)右心衰:null (3)体位:直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      例:①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null(4)骨骼肌收缩的挤压: 肌缩挤压V→V血回流 + V瓣膜的防倒流。 例如: ①长期站立 + 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 ②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  null (5)呼吸运动:右室心输出量↑↓V回心量↑↓心房与V压差↑↓心房 + 大V扩张↓Bp↓↓左室心输出量↓↓肺V回流左室↓↓肺血管扩张↓胸 内 负 压 ↑↓胸 廓 ↑↓吸 气null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体循环平均压↑ ↑心缩力(心泵)↑ ↑骨骼肌收缩(肌泵)↑ ↑呼吸运动(呼吸泵)↑ ↑体位:卧→立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卧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null五、微循环(一)组成及功能 微A:总闸门 后微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Cap.:营养性血管 通血Cap.: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V:null(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A-V短路→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微V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null(三)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缩血管物质null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动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阻力 =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null(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 症 毛细血管压↑ 或静脉压↑↑↓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营养不良、肾炎等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丝虫病、癌症等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烫伤、细菌感染 所致的局部水肿毛细血管 通透性↑淋 巴 回流受阻血浆胶体 渗透压↓null复习思考题 1.说明心排出量的调节,并简述其机制。 2.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3.阐述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4.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5.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主要功能。微循环如何调节? 6.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7.淋巴液是如何生成的?如何回流?有什么生理意义? 8.血量分配比例最高的部位是( ) A.心脏及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皮肤及脾脏 E.肝脏及脾脏 Cnull9、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 ) A.与血管的半径成正比 B.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C.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D.与血管半径的立方成反比 E.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10、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是由于( ) A.静脉管壁有可扩张性 B.静脉管壁平滑肌少 C.许多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 D.静脉系统的容积大 E.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低DCnull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null前 言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而实现的。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null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null (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分布 窦房结、心肌 窦房结、心肌 递质 NE Ach 受体 β1 -R M-R 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 1.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null(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null 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自律性) ↓ 自动去极速↓ (正变时) 自律性↑ (负变时) ↓ 自律性↓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 (收缩性)         ↓    ↓            ATP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       (正变收缩) ↓ (负变收缩) ↓             收缩力↑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 0 期 0期Ca2+内流↓→ 0 期 (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传导性↓null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脊髓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 递质:N后纤维NE(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R(主)、β2-R null 作用:α受体→血管收缩(阻断剂 酚妥拉明 ) β2受体→血管舒张 交感神经兴奋时: 全身血管α受体多于β2受体,所以血管总的效应为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上升 皮肤、内脏特别是肾血管上α受体>β2受体,血管收缩 心、脑血管上α受体< β2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①使血管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  ②调节血压作用大 null (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M      M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外生殖器血管S2~3外侧核链null 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T1-L2-3侧角) S2-3外侧核链 递质 NE ACh ACh 受体 α(主)、β M       M 阻断剂 酚妥拉明 阿托品 阿托品 小结: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特点 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紧张性↑→血管缩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紧张性↓→血管舒作用 α受体→血管缩 血管舒 血管舒 β受体→血管舒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多为单一支配) 外生殖器血管null 部 位 特 点 脊 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二)心 血 管 中 枢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①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②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延 下丘脑、 髓 大脑边缘系统 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 上 小脑顶核...... 缩血管中枢 延 (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中枢 (尾端腹外侧) 髓 心迷走中枢 (迷走背核、疑核)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null 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三) 心血管反射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游离较长称减压N)。(2)传入神经(3)中枢联系null(4) 反射效应null窦弓反射null心迷走中 枢心交感中 枢缩血管中 枢心 脏血 管窦弓压力感受器+血 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跳↓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 压↓+--孤束核null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孤 束 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 脏 活 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null(5)反射特点: ①具双向性作用:Bp↑→Bp↓, Bp↓→Bp↑ 缓冲Bp的突然变化,维持Bp相对稳定, ∴又将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缓冲神经。 ②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Ⅰ: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 Ⅱ:正常Bp在8~24Kpa工作范围内变化,其敏感性高。 ③在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null2.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 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 压↓↓null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 [H+]↑ 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null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null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动脉血压↓二、体 液 调 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null循环血量↓ 等适宜刺激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详见第八章); 2.血管紧张素(AⅠ、AⅡ、AⅢ)的作用: [注]: AⅠ:不具有活性,AⅡ:主要 AⅢ:<AⅡnull(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肾 近 球 细 胞 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 Na+、Cl-负荷↓NE和E 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肾 素反射性—++++++NEβ受体null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2)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 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 ②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Ⅳ脑室的后缘区)→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 ③刺激ADH、ACTH释放; ④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⑤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前的受体→使其释放NE↑; ⑥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 ⑦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 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 固 酮肺脏的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 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null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 性 兴奋 、β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 升血糖、升血脂、耗氧量↑、产热↑ 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 心脏 结合β1受体 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 (窦弓反射效应所致) 血管 结合β2受体 除冠脉外 皮肤、内脏血管缩 全身各器官血管缩 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 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 代谢 血糖↑、脂分解↑、 较E弱 耗氧↑、产热↑ null 3.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 适宜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垂体后叶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 源:nullVP作用: ①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即交感、RAA系统活动发生异常时),才引起升压效应; ②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升压效应;  ③是缩血管(除脑血管外)最强烈的一种体液因素。null4.心房钠尿肽(ANP)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 心血管活动↓ 心率↓、每搏出量↓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 水、盐重吸收↓ → 细胞外液量↓ 抑制ADH的释放 抑制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抑制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舒张出、入球小动脉→肾血浆流量↑和GFR↑BP↓血容量↑、内皮素、VP心 房 肌合成释放心 房 钠 尿 肽null5.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 ★ 前列环素(PGI2):内皮细胞内的PGI2合成酶可合成PGI2;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细胞释放PGI2 → 血管舒张。 ★ 内皮舒张因子(EDRF)≈ NO: 刺激: 低氧、缩血管物质(NE、VP、A等) 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 能激活内皮细胞膜受体的物质(P物质、5-HT、ATP等)一氧化氮(NO)↓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来源:null作用: ①舒张血管:NO→激活血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 cGMP↑→游离[Ca2+]↓→血管舒张 ②即刻调节血压:BP突然↑→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BP↓ ③调节心血管: NO →延髓N元→交感缩血管紧张↓ NO →抑制交感N末梢释放NE → NE↓ NO →介导某些舒血管效应: ACh →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 缓激肽→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null(2)缩血管物质 ★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在生理情况下:可能与内皮素也可引起内皮舒张因子的释放有关BP 先↓,后持续 ↑BP↑外周阻力↑血管收缩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null 6.阿片肽(吗啡样活性多肽) 种类: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 来源: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 强刺激(内毒素、失血、针刺)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交感中枢紧张性↓ 迷走中枢紧张性↑交感缩血管N纤维末梢 突触前受体的突触前调制心率↓心缩力↓NE释放↓心输出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作用 :主要为中枢性作用Bp↓null(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1.激肽系统 种类: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来源: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 ↓
/
本文档为【血液循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