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平时作业一

平时作业一

2012-06-08 28页 doc 117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4641

暂无简介

举报
平时作业一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 酋邦 。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 氏族模式 和 酋邦模式 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 后 ,商代称 王 。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巫术 和 政权 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 三正 和 左右六人 。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 以母为贵 和 长子原则 。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
平时作业一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 酋邦 。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 氏族模式 和 酋邦模式 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 后 ,商代称 王 。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巫术 和 政权 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 三正 和 左右六人 。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 以母为贵 和 长子原则 。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 政务性 和 宗教性 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 和--军事性 的,而在 的 经济方面 义务是象征性的 。 9、 郡县制 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 意味着 选官制 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 职务设计 ,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 上计制度 。 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 尊号 ,死后要加 谥号 。 2、宦官在唐以后称 太监 ,宦官制度是 后宫制度 的派生物。 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 二十四衙门 ,而 掌印太监 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 外朝官系统 ,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 宫廷系统 。 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 春秋 ,当时被人们称为“ 执政 ”或“相”。 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 尚书 ,而后者则以 宰相 为首。 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 尚书 ,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 门下 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 政事堂会议 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 宰相机构 。 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 枢密院 主军政, 三司 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10、南宋时,宰相兼领 枢密使 ,则民政、军政 财政 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 世卿世禄”制”,战国是“ 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 常举 和 制举 。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 “四善” ”为,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 二十七最 ”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 隋朝 开始,其机构为 御史台 。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 巡抚 、 总督 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 太尉 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岁 岁都要服兵役。 7、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 世兵制 ,而西魏、北周实行 府兵制 。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 刑部 ,它和 大理寺 、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9、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 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 郡国并行制 。 10、清朝的一省主管为 巡抚 ,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 总督 。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 经世派 ,他们提出的 “向西方学习” 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 2、洋务运动的核心是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以达到“ 富国强兵”的目的。 3、1895年的 公车上书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 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 百日维新 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4、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 通商大臣 ,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 对外交往 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 总税务司 ,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 赫德 ,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 同文馆 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 新军 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 谋略处 ,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 ”。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 《鄂州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 临时大总统 ,至此, 中华民国 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 总统制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 )和共和制两类。 (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 )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 (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 (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 )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8、司马迁写(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C)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窗体顶端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10、( )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C) A、舜 B、尧 C、启 D、禹 11、分封制则是依据( )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12、(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 (C) A、兄终弟及制 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王子继承制 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 )。(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 )为核心。 (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 )。(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 )为主干。(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 19、东汉时期,以( )、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20、宋代( )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D) A、枢密院 B、三班院 C、三司使司 D、参知政事 21、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 )。(A) A、御史台 B、中书台 C、司隶台 D、尚书台 2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3、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尚书台 D、门下省 24、清军机处成立后( )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 A、内阁大臣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宰相 窗体顶端 2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 A、丞相 B、御府 C、侍郎 D、尚书 26、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 )部制。 (B) A、三 B、六 C、八 D、九 27、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 )。(C)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三司 D、少卿 2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 )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 A、三省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六部 29、清代官制中,( )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B) A、军机处 B、内阁 C、国子监 D、尚书 30、( )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 A、内务府 B、宗人府 C、詹事府 D、宁国府 31、1、秦朝统一后,以( )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 A、枢密院 B、三公九卿 C、三省六部 D、太阁院 窗体顶端 32、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 )制度。(B) A、乡镇 B、郡县 C、郡国 D、领地 33、汉代( )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 34、( )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 35、( )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 A、州 B、道 C、路 D、府 36、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 )。 (A) A、省 B、路 C、府 D、州 37、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 (D) A、国 B、寺 C、司 D、省 38、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 )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A) A、原始民主 B、军事民事 C、奴隶 D、封建 39、西周的学校教育,按( )来考核学生 。即:礼、乐、射、御(驭)、书、数。 (D) A、"六技" B、"六德" C、"六能" D、"六艺" 40、( )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A) A、春秋战国 B、汉代 C、两宋 D、明清 41、秦始皇重( )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佛家 42、( )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 A、张仲景 B、苏武 C、苏洵 D、董仲舒 43、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是( )。(B)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44、一般认为( )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高宗 45、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 )。 (C)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46、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 )时期。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47、商朝时( )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D) A、领主 B、将军 C、丞相 D、商王 48、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 )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C)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49、( )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B)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50、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 )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D) A、司马 B、将军 C、校尉 D、太尉 51、( )府兵制最为完备。 (A)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2、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 )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D) A、蕃兵 B、乡兵 C、厢军 D、禁军 53、清朝八旗兵采取( )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B) A、征用 B、世袭 C、终身 D、府兵 54、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 ) (D) A、黄巾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55、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 )系统。 (C)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56、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 )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A)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57、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C)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58、( )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D) A、董仲舒 B、李斯 C、王安石 D、商鞅 59、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 )。(D) A、律 B、令 C、格 D、以上四种都是 60、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三国初曾称大理),北齐改称( )。 (C) A、司直 B、少卿 C、大理寺 D、律博士 61、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 )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A) A、满人 B、汉人 C、蒙人 D、契丹人 62、随着( )的统一,统一的封建司法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了。(A)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窗体底端 63、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 )性质的社会。(D) A、封建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封建与半殖民地社会 64、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 )的机构(B) A、全国政务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65、湘军的创始人是( ) (C)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左宗棠 66、 北洋大臣依例由( )兼任。(B) A、两江总督 B、直隶总督 C、两广总督 D、四川总督 67、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 )“民意”机构。(A) A、中央 B、直隶 C、地方 D、南方 68、“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 )色彩的内阁(B) A、平民 B、皇族 C、公民 D、资产阶级 69、科举制度是在( )年废止的。 (C) A、1904 B、1805 C、1905 D、1911 70、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 )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A) A、制度局 B、资政局 C、谘议局 D、责任内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AB 。 A.群队 B.部落 C.酋邦 D.聚落联合体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ABC 。 A.燧人 B.伏羲 C.神农 D.女娲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 ABC 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 等义务。 A.朝觐 B.纳贡 C.劳役 D.兵役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B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宗庙制度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BCD 。 A.决策机构 B.执行机构 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 D.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ABC 。 A.司土 B.司马 C.司工 D.司寇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 ABCD 和大行。 A.大谏 B.大田 C.大司马 D.大理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BC 。 A.大理 B.司寇 C.廷尉 D.都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BCD 。 A.玺 B.印 C.符 D.节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 ABCD 等。 A.册授 B.制授 C.敕授 D.旨授 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 ABC 等。 A.降薪 B.贬职 C.免官 D.回原籍 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 ABCD 。 A.品 B.阶 C.勋 D.爵 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 ABC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司空 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 ABC 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大理寺卿 B.刑部尚书 C.御史中丞 D.侍御史 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 ABC 构成。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谏院 7、宋朝的军事权由 ABC 分掌。 A.枢密院 B.三衙 C.兵部 D.太尉 8、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 ABC 构成。 A.大理寺 B.刑部 C.御史台 D.都察院 9、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 ABC 。 A.布政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 D.提点刑狱司 1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 ACBD 。 A.省 B.府 C.道 D.县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 BCD 。 A.奕訢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 ABC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 AB 。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C.洋务派的兴起 D.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 AB 的组建。 A.湘军 B.淮军 C.绿营兵 D.防军 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 ABC 。 A.常备军 B.续备军 C.后备军 D.练军 7、 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 ABC 几个阶段。 A.内阁制 B.总统制 C.洪宪制 D.元首制 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BC 。 A.《总统选举法》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 ABC 等派系。 A.皖 B.直 C.奉 D.滇 1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 ABC 等时期。 A.军政时期 B.训政时期 C.宪政时期 D.党政时期 三、判断题 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对) 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错) 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错) 4、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 (对) 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对) 6、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对) 7、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对) 8、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错) 窗体顶端 9、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对) 10、"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错) 11、"礼"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目的是使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对) 1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错) 1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对) 14、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对) 15、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错) 1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对) 17、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19、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2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2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2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 23、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对) 24、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对) 25、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错) 26、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 (对) 27、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对) 28、"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错) 29、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错) 30、"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对) 31、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 (对) 32、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错) 3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对) 34、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县三级制。 (错) 35、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错) 36、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对) 37、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对) 38、节度使、刺史这些官名,宋代仍有,但都属于"官"一类,俱为虚衔,不领实事,多作为加于武将、宗室、勋戚的荣誉性称号.(对) 39、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对) 40、西周的选"士"制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最为完备、典型的推选中下级官员的选官制度。 (对) 41、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错) 42、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对) 43、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错) 44、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对) 45、曹操在东汉末年掌朝中大权时,为适应争雄天下的需要,曾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 (对) 46、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对) 47、明代的学校分中央国子监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国学的学生称"监生";府、州、县学的学生称"生员"。 (对) 48、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错) 49、我国古代直到东汉,都没有一个专掌监察的独立机构。 (对) 50、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对) 5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对) 52、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对) 53、清朝监察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错) 54、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错) 55、中国古代司法在中央和地方系统都有形式上的独立机构。 (错) 56、《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对) 57、《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对) 58、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对) 59、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错) 60、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对) 6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 (错) 62、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 (对) 63、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对) 64、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 (错) 65、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错) 66、元朝时的新附军(又称南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 (错) 67、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错) 68、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如八旗兵。 (对) 69、“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 70、淮军是由曾国藩创办的一支地方武装。 (错) 四、 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 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1、答: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 2、 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1、 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2、 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3、 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4、 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1、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 2、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1、 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答:错。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年至1860年的整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2、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四、 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 1、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 (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 (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2、 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 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 (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3、答:(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2)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 (3)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 (4)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1、简述商周时期的宗教史职系统及其职能。 答:奴隶制时代,中国神权政治在组织机构上的的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神职官的设置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贞人)和西周中央职官系统中的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执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物并且地位显赫官员。同时,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对神和祖先的主祭权并通过所谓神的意志来行使和稳固现实的统治。 2、简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商中期以前,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父亲去世后由儿子继承王位)的明确规定,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到了商朝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以降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到规范的过程。 3、唐代科举(常举)制度概述。 答:唐代常科,门类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谓之"唐六科"。其中又以进士和明经二科最重要,大抵唐初以秀才科等最高,因其"特难其选",后秀才科逐渐衰微,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时所重。 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 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1、 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 1、答:(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 (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 (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 (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 (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 2、 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答: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是: (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 (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3、 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 答:首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 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 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 1、 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 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2、 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 答:(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 (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3、 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 (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1、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1、答:(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 (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的转变。 (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 答:(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 (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 (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 3、 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其特点有: (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五、 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 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1、答: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 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 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2、 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 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1、何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答:从1901年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
/
本文档为【平时作业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