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家长心理学:10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2012-06-13 7页 pdf 462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3172

暂无简介

举报
家长心理学:10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家长心理学:10 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观察 1:强弱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 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 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 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 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
家长心理学:10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家长心理学:10 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观察 1:强弱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 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 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 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 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 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 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 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 亏。 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 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 柔弱,对 其逆来顺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 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 2:倾斜 你们怕什么? 平衡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 在临床治疗中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 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 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 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成 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 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 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 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 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 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 家庭治疗师把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种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问是非是在维持或者破 坏这种关系。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问题消失,可以问家庭是否愿意先改变倾斜关系,看看在 均衡的关系下孩子的问题会怎样变化,这是家庭的选择。 是非观念强的心理咨询师会无意识充当家庭的评判人,批评那个看起来很强,实际上 内心很苦很累的母亲,使治疗产生很大的阻抗,甚至引起家庭对治疗师的厌恶。 聪明的则会与母亲结盟来寻求母亲的大力协助。 最糟糕事莫过于咨询师试图帮助母亲“镇压”孩子,挫败孩子潜意识里的“反抗”, 以为错都在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紊乱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亲密的 人——母亲。要孩子有变化,父母要率先有变化。 观察 3:平衡 你总不能不顾孩子。 母亲与孩子死死纠结在一起,有时不是为了要挟丈夫,而是为了自保! “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 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的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 气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着母亲。 “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催。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心中无穷的 烦恼。你和太太红脸的时候,就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 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苦头,找孩子的一些别扭, 你立即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的归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 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利系统中缺席,比如长 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 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 “袢马绳”,母亲会主动的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 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 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 远长不大的孩子。 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 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一般 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 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 “成瘾”。在这样的家庭关 系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时 侯,个性弱的父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 在家庭中的位置。 观察 4:恋母 儿不嫌母……! 当丈夫还没有长大时,母子的结盟有时也是为了家庭功能的补偿。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 妻无意识的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由于母亲 性格,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很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 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的释放出来。同样,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 迟,不少的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的浦斯情结”(恋母)。 对母子同盟关系的认识与临床心理治疗可能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并不会拘泥于以上 简单的逻辑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 一般我们首先接受这种同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 前,“母子同盟”可能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带着这种观念走进家庭,心理咨询师更 能保持位置的中立和更广阔的观察角度。我们会狡猾的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 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我们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 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变化的可能,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我们不讨 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反,我们乐于承认我 们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我们只愿意与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 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 现状,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结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 糟。如果家庭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建立新关系和怎么样维持变化的可持续性。 在治疗中,家庭治疗师很愿意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如果习惯坐在家庭的对面,让家 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的抛过来,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观察 5:束缚 看来横竖都不行。 不做事的人,永远也不会做错事!做事的人,总是从犯错开始的。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 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水 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 自己还是抱怨自己”。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 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 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 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 长期处在 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 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 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漫画中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 15 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 太懒了!”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 女儿要平衡母 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 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女儿在拖地的时候, 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 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 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 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 亲的指责和埋怨;去 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 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 亲 对我的不满。” 观察 6:矛盾 你们刺我不着! 许多孩子都是在“战争”中成长的! 应对这样的“亲密交流”使孩子们变得圆滑而成熟,最终胜利的还是孩子。如果在父 母都是社会精英,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蒙混过关,父母与孩子不交谈则罢,一交谈就 要触及孩子的“灵魂”,直到把孩子的心灵挫伤得百孔千疮。 心理学专家塞奥多尔·利兹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的适应不良,发现家庭地位 越高,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多,解决症结也更麻烦。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 们在与父母的“交锋”中易于找到或创造一种情绪或行为障碍来有效地应答困境,并从中获 益。 心理咨询师看到许多孩子的问题是被不当的教育孕育出来的,企图用教育父母的方式 达成一种家庭内部交流的平衡,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难以预测。有些家长听信心 理咨询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中变得束手束脚,无规无矩,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更大的危险 中。 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 我们会和家庭一起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 们的“故事脚本”, 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 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我 们还要改译孩子内心对父母教育的感 觉,让他看到教育中包藏着的那颗无私慈爱的心。我们会利用孩子的问题,给了父母一个展 现自我的广阔天地,让父母变得更像是个好父母,孩子更像是个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 给出我们的暗示:“家庭必须在爱与教育的冲突中找寻隐藏着的和谐,让动荡的心趋于安宁。” 观察 7:分裂 孩子,还是我对你好! 如果孩儿成为三头六臂的哪咤,也许能够满足双亲多重的需要! 漫画中的情景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类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 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 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 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 应。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 来应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 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补偿性地满足父 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 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 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但补 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 就是发 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 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却像是反 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 神病。 观察 8:无奈 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 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是魔鬼! 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着很大的焦虑。心理咨询师走进这样的 家庭,易于同情孩子。如果一厢情愿的试图通过教导父母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息,及易 引起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的不满。结果,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有时不得不通过表达对 心理咨询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入困境。对逆反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 这样的教导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处境尴尬,尊严尽失。 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当事人,以为如 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这样做,对悟性不高或矛盾纠结很深的家 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会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 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 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咨询 师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 聪明的家庭治疗师会绕过对家庭交流模式的价值判断,通过家庭塑型(一种在诊室中的 家庭心理剧)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并 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在与家庭的交谈中,需 要灵活的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代之以引入一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 心理咨询师把许多看起来很好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理论束之高阁,找到非常个 别化的东西,来解开家庭的症结。当传递某种信息会给家庭带来价值判断或引发新的冲突时, 治疗师乐于扮演一种模糊角色,并通过呈现多种交流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信息,悄声无息地 对家庭作修改。当家庭完全更新后,家庭会发现所有有益的决定都出自他们自己。 观察 9:示弱 天啊!他的骨头到那儿去了? 孩子直不起腰来,难道是父母的基因遗传? 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 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者否定的观 点。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冲突,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 能在家庭找到,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 以适从。 有个男性咨询客已经 28 岁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什么人也不能接触,被精神医生诊断 为分裂样精神障碍。观察他的家庭关系,发现他的父母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交流,母亲说话 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当事人与父亲如同陌人,父亲也很少回这个家。我 还发现当事人与母亲的交流也很少,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开口也是一些略带含混的语音, 但行为上到是很默契。母亲跟他很亲近,他想要什么母亲都猜得到,是否要把话说清楚似乎 并不那么重要。这个家庭的父亲的个性分化比较低,内向,不善言辞,夫妻之间情感淡漠, 家庭中没有成形的交流,或者可以引起成员间循环互动的东西。 我的努力就是要重建家庭的交流模式,减少母亲的替代与母子间的情感纠结,以促进 当事人的心理发展。 在治疗中,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平 衡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敬。我对母亲说:“你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的 照顾这个 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孩子说:“你十年来,放弃你的自由,心甘情 愿的陪伴你的母亲,你也是个很乖的孩子。”当家庭在治疗师面前感觉到安全时,我建议母 亲“退化”到儿子的年代,儿子“进化”到母亲的年代,父亲来扮演仲裁者,对游戏叫“暂 停”。 扮演新角色时,儿子的脸变得明朗,语言也见清晰。 当一个家庭父亲的功能很弱的时候,为了家庭的稳定,母子纠结很容易形成,心理咨 询师建议母亲可以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母亲转向社会。如鼓励 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很多个性发展不 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心理领路人,心身发展得到补偿。 观察 10:关爱 漫画呢? 都是为你好! 许多对孩子的无力要求都被包装在美丽的语言中。 家庭的治疗师走进一个家庭,喜欢关注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的一些内部禁忌。我们会问 孩子,家庭里有什么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常常发现几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内容方面 或多或少有些限制,这些限制代表着家庭的文化意识,权利等级与家庭的“游戏规则”,从 中也可考量家庭成员间的亲密距离。 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情景: 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 95分。” 妈妈认真的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爸爸接着说:“想想那 5 分为什么要丢”。 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 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敢公开的分享孩子的快乐,使家庭内部的交流变得无趣,孩子想得 到父母认同的热情也被挫败了。也许是文化的原因,中国的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 衣吃饭,大到读书就业,仿佛不仔细管就是父母的失职。大多数喜欢韩国音乐的孩子不会和 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的父母交谈对韩国文化的感觉,如果这样做 一定是自讨不愉快。喜好争 强好胜的孩子不敢与同样好胜的父亲讨论人际关系,即便讨论也会是一些虚假之词。许多孩 子被明令禁止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的情感活动。 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自 然生动的,多样化得的特点,恰巧让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减弱了成长的 动力。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的 人,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 景,被心理 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 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压抑与限制,个个心情都不舒畅。 架起家长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心桥 —— 请来抚顺心灵之爱心理咨询中心 联系人 蔡老师 133 0413 1211
/
本文档为【家长心理学:10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