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教学法复习

2012-06-14 37页 doc 116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99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教学法复习《语文教学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0分) 二、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三、论述(任选其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20分。) 五、教学设计(20分。) 按教材顺序总复习 1、课程、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教学、教学论 ...
语文教学法复习
《语文教学法》复习资料 考试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0分) 二、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三、论述(任选其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20分。) 五、教学设计(20分。) 按教材顺序总复习 1、课程、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教学、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 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6、在我国,对教学的词义理解主要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1912年 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7、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8、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9、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0、“三、百、千、千” “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是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11、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12、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23——24) 13、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14、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15、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16、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17、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语文单独设课。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8、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19、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20、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21、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2、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23、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24、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怎样的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6、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7、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28、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29、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确立起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30、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提出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语文课程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2、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 33、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哪些特征?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 特征是: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34、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35、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6、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7、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8、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39、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40、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41、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42、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什么? 精要、好懂、有用 43、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44、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学的本质问题,努力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5.从课程评价上看,改变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从课程管理上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利用。 4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论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教材61—63页。) 46、什么是语文教材?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47、语文教材主要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 48、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49、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 (使用)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 50、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1、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52、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53、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上面的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可理解的,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面的陈述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 测量和评价,故其陈述是错误的。 54、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5、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5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师素质,要依据学生特点,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5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 58、语文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A、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B、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59、简介的内容及要求 课时(教案)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60、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影响较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 61、新中国成立以来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实验主要有哪些? “速成识字法”。P169分散识字教学法:斯霞。P170集中识字教学法:辽宁黑山学校、北京景山学校。P171字理识字教学法。P177注音识字教学法、韵语识字教学法、部件析形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解形识字法。P172-175 62、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健康读书的习惯 63、阅读能力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 (基本阅读能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迁移力 64、朗读技巧的训练突出哪四个方面? (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65、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理解。应注意:1速度。2理解。3习惯。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应注意: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仔细品味,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式。略读训练要注意把握大意,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66、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包括哪几个环节?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 67、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68、什么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该方法是阅读评点、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精讲;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例如(略) 69、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 录像 、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 70、什么是写作?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写文章、写短文。 71、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72、联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联想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属于相似联想。“读书有`蜜蜂式`和`蚯蚓式`,是博采百花酿成花蜜,还是吃进泥土又排出土粒”,属于对比联想。 73、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1.善于联想与想象;2.深入地思考生活;3.全面、辨证地看问题;4.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74、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应达到: 1.准确;2.简明;3.得体;4.生动。 75、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1.写清楚;2.写具体;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 76、说明文写作训练的要点:1.抓住事物的特征;2.掌握说明的顺序;3.语言准确、平实。 77、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1.指导学生立意;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3.表达准确、严密。 78、应用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1.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2.语言要简明得体,注重规范性 79、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 80、写前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写前指导应适度、恰当。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注重开启学生情感这一源泉。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方法可循。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81、作文批改应坚持哪几方面的要求?(详见教材第253页。)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就少改,多尊重学生的原意。多批少改,“批”,就是指出作文的优缺点,所谓“改”就是帮助纠正作文中的毛病。内容兼顾形式,“文质兼美”是衡量文章的标准。 作文讲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2、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请论述作文讲评的几种主要方式。(256) 综合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举例说明。这种讲评覆盖面大,但易空泛。讲评时要注意点面结合。 典型讲评:选出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评,用典型指导一般。可将选出的作文印发,或由幻灯放映,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专题讲评: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写作知识集中进行讲评。这种讲评,便于将教学难点分散,各个击破。 对比讲评:对比讲评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鉴别作文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优劣的原因。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对比,也可以是片断或某一点的对比。 83、命题作文有什么特点?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密切配合阅读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批改和讲评,避免作文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如果命题不当,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味,达不到训练目的。 84、想像作文训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延伸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85、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不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而供料作文的主旨要与材料吻合;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从结构上说,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起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话题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不联系材料。 86、研究性作文训练的训练程序通常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题目,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训练程序如下:选择课题;设计;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及时评估与交流。 87、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72-277) 1、口语交际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辨识力;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5、话语的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88、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教材278—282页)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故事、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辩论,自由交流。 89、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 1.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2.开放性,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范围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3.实践性,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4.自主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5.生成性,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90、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领域。请论述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教材199—206页。) 91、阅读教学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教材218—230页。) 92、兴趣的种类有哪些? 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目的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又叫理趣; 由选择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得兴趣,叫直接兴趣,又叫情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叫乐趣。 93、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靠什么? 语感能力的获得,不是单靠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也不是单靠书面学习,而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94、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哪些方面? 1.语文教学设计能力2.语文教学实施能力3.语文教学评价能力4.语文教学研究能力5.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6.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7.语文教学应变能力 95、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其最大特点是什么?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中得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和掌握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 96、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李吉林等,任选一位,对其教学思想进行述评。 (详见教材第51—52页。若论述其他教学名师,亦可酌情得分。) 97、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请论述教学反思的意义、类型及相应的基本途径。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分为教师个体反思和教师协作反思。教师个体反思的基本途径是撰写教学笔记,教师协作反思的基本途径是观课议课评课。 98、案例分析(2例) 1、下面是根据小学四年级语文《云雀的心愿》课堂教学的录像片段做的文字整理。请分析这个片段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论述其体现的教学理念。 师:默读第十节。想一想:云雀妈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生1:我觉得它是从树冠一直往下写,一直写到土壤,从上往下写的。 师:云雀妈妈在介绍的时候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说的。请你具体给我们说说云雀妈妈是怎么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的。她先说什么? 生1:先是树冠。树冠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雨水。 师:树冠可以挡住雨水。接着往下说。 生1:还有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 师:好的,当它们落到地上的时候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接着说。 生1:还有土壤的蓄水能力很强。 师:就连它脚下的这块土地也能够吸收雨水。同学们看,云雀妈妈在说的时候是按照…… 生:从上往下。 师:对了,从上往下的顺序来说的。你眼力特别好。还发现什么了? 生2:我发现了云雀妈妈是按总分结构说的。 师:总的是哪一句话呢? 生2:总的是:“孩子,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 师:这是总的说森林是可以蓄水的,接下来她说了森林具体是怎么蓄水的,再看最后一句话。是分吗? 生2:也是总。 师:是的,是总结。这样的结构方式我们就称它为…… 生2:总分总。 师:正是按照这样的方法,云雀妈妈才把森林是一个大水库介绍的既清楚又有条理。现在你能不能按照这样的方法,看着黑板来讲一讲这段话呢?…… 2、下面是根据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段做的文字整理。请分析这个片段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论述其体现的教学理念。 师:看看课文中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生1:我觉得“泛滥”不理解。 师:好,这个词语提的好。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就向我们具体的描写了河水泛滥的场面。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对照着旁边的那幅插图,想一想泛滥的河水到底是什么样的。 (学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泛滥的河水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1:泛滥的河水是非常凶猛的。 师:凶猛的,好。 生2:河水像脱缰的野马 师:不受控制了。 生3:河水是浑黄的。 师:读书读得非常仔细。河水夹杂着泥土和沙石。 生4:河水把几处河堤冲垮了,一些村庄也淹没在洪水之中。 师:好的。同学们看,这是河堤的位置,这是河水,现在我们能不能说河水泛滥。(教师在黑板演示,指到低于河堤处。) 生:不能。 师:到这?(教师在黑板演示,指到与河堤相平处。) 生:不能。 师:河水到这?(教师在黑板演示,指到高于河堤处。) 生:能。 师:当河水超过了河堤的位置,并且向四处漫开来,这就叫“泛滥”。泛滥的河水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房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就是书上所说的一个词“泛滥成灾”。同学们,平时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候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99、教学设计 1、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教科书第二单元的课文的课文分别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其中《古诗词三首》包括《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请对这篇《泊船瓜洲》的教学展开设计,撰写完整的教案。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技能目标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2.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情感目标1.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2.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内容、过程、步骤):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ō(第一声 湖泊)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ó第二声 停泊)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重点把握(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现在大家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体会感悟,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平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五、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大家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2、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州 北宋·王安石 京口 瓜州 一水 间 钟山 数重山 又“绿” 何时照我还 思乡心切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2、毛泽东《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教科书中的第一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课文还有《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请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展开设计,撰写完整的教案。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毛泽东的资料、了解毛泽东其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金沙江、泸定桥之战、红军翻越岷山的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事先写好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3、我们的音乐家为这首诗谱了曲,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长征》。 4、学生谈感受。 5、就让我们带着(顺着学生回答的敬佩、自豪)的心情来学习——《七律长征》 6、文体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3、再读课文。 4、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三、精读全诗,重点把握 1、那么诗中什么地方写出长征非常艰难的,用——划出,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看待的,用~~~~~划出。 2、小组交流 3、汇报 4、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还遇到哪些困难? 5、面对这样艰辛的困难,红军是怎样看待的? 6、理解“等闲”。 7、面对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却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说明什么?还从哪看出平平常常? 8、出示课件五岭、“五岭”指什么?联系资料说(五岭是指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的边界,弯弯曲曲,绵延起伏,长达数千里。这“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叫——逶迤。“逶迤”这个词也用来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9、出示课件理解“乌蒙”“磅礴” 10、出示对比图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在云南,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红军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引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磅礴——走泥丸。 11、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跳动的细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12、出示课件金沙江图,生交流搜集的金沙江之战的资料,感受“暖”。 13、出示课件铁索桥图,生交流搜集的泸定桥之战的资料,感受“寒”。 14、过渡:那冰冷的铁索,那险峻的高山,那湍急的水流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看片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说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15、过渡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桥上的铁索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心情一样吗?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诗句。个人读、齐读。 16、课件“三军”图,理解诗句意思。过渡:是的,只要翻过这座雪山,胜利就在眼前。 长征就要胜利了,多少艰难,多少辛酸,但都过去了。战士们高兴啊!我们也为他们高兴,读读全诗。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由课内走向课外 1、毛泽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七律.长征》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一首。关于长征,他还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一起欣赏。 2、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3、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五、小结学习: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了解长征的历史,去感受长征的精神,同时也继续学习毛主席的其他诗词,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 六布置作业: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学后记 教学评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案设计为四个活动环节。即:创设情境,走进长征;初读课文,感知长征;精读课文,深入长征;拓展延伸,升华长征。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通过交流自己了解的长征,能为课文中的阅读理解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长征》这首歌曲,让学生带着敬佩、自豪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学习这首诗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
本文档为【语文教学法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