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

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

2012-06-14 2页 doc 2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 当前,教师在讲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采用“自发性”发言,给人造成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的印象,这样就可以获得很高的评价。但是,我们认为,只有将“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结合起来,才能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1.什么是“强迫性发言” 什么是“强迫性发言”?就是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进行“强迫性”过程中,教师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维持纪律。当学生中有人讲话,或者打瞌睡,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玩东西,教师...
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
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 当前,教师在讲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采用“自发性”发言,给人造成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的印象,这样就可以获得很高的评价。但是,我们认为,只有将“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结合起来,才能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1.什么是“强迫性发言” 什么是“强迫性发言”?就是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进行“强迫性”过程中,教师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维持纪律。当学生中有人讲话,或者打瞌睡,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玩东西,教师临时出一个问题,直接点他们起来回答。 检查特定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这是普遍性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点到的学生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回答正确与否,反馈给教师,教师据以确定进一步的教学策略。 了解特定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这是特殊性的问题,主要意图是因材施教,让差生掌握基本知识、运用基本能力,让优生介绍特殊知识、特殊能力、特别理解。 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些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上课不愿发言,这不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点名回答,强迫学生表达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力、观点、看法。 “强迫性”发言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它强人所难,学生准备不充分,答不出来,或者丢三落四,往往一个问题要问好多学生才能勉强说全面;它助长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多数学生点名才起来回答,即使自己知道也不说;对教师来说,有一个人包场的嫌疑。 2.什么是“自发性发言” 什么是“自发性发言”?就是学生不需要教师点名自己主动起来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自发性”发言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问题很快就可以获得解决。因为是自由发言,谁先准备好谁先起来发言,往往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将问题的主要方面差不多都说出来了,再有一两个同学发言,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脱颖而出。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或者对这一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学生往往首先起来发言,自由发言给了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的口才、思维的敏捷性受到及时的锻炼。 课堂气氛活跃。自由发言往往造成几个准备好的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甚至互相质疑、辩论,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自发性”发言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多数时候是由几个喜欢发言的学生包场,课堂变成了他们的舞台,而其他同学则成了观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普遍性落实则成了问题。 3.如何将“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结合起来 如何将“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结合起来?下面我们说说几种常见情况。 检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采用“强迫性”发言,补充或者纠正错误采用“自发性”发言。要知道某一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必需使用“强迫性”发言,这样才能知道这一层次学生的真实情况;这一层次学生回答不完善或者错误,最好采用“自发性”发言,让已经对这一问题有准备的学生回答,以便迅速解决问题。 检查特定学生掌握特定知识能力目标的基本状况采用“强迫性”发言,补充或者纠错采用“自发性”发言。这是针对性提问,既针对教学目标,又针对教学特定对象,这样才能知道教师自己想要知道的某一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这一学生的遗漏或者错误,同样采用“自发性”发言,以便迅速解决问题,节约时间。 重要问题的讨论采用“自发性”发言,补遗或者评价采用“强迫性”发言。讨论问题最好是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的几种主要观点或者论据讲出来后,教师适当引导,然后采用“强迫性”发言,让那些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研究或者认识的优秀同学起来说说其它见解、不同观点、或者评价。这样可以使讨论逐步深入、全面。 特殊资料、的介绍,采用“自发性”发言与“强迫性”发言相结合。教师没有准备没有调查的临时问题的资料或者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起来介绍;教师事先调查知道某几位学生对某些问题搜集了一些方法或者资料,可以直接点名让其介绍。 两种发言形式的使用要看课堂具体情况而定,不是事先规定好后一成不变的,在于教师灵活掌握运用。 PAGE 2
/
本文档为【论“强迫性”发言和“自发性”发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