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2012-06-20 10页 pdf 720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2004 年第 1 期                 台湾研究集刊                No. 1 2004 (总第 83 期)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General No. 83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陈支平 Ξ [摘  要 ]  利用碑刻文书等民间资料研究历史 ,于今已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福建地区现存下 来的有关台湾的碑刻文书 ,为数甚少。近年来 ,获见一些记录福建沿海地区家族、乡族与台湾相关往来 的碑文 ...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2004 年第 1 期                 台湾研究集刊                No. 1 2004 (总第 83 期)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General No. 83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陈支平 Ξ [摘  要 ]  利用碑刻文书等民间资料研究历史 ,于今已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福建地区现存下 来的有关台湾的碑刻文书 ,为数甚少。近年来 ,获见一些记录福建沿海地区家族、乡族与台湾相关往来 的碑文 ,以及民间信函、家族祭祖簿记、族规乡约等资料 ,洵为可贵。根据这些民间文书资料 ,可以对清 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 ,特别是两地的家族、乡族关系作进一步的考察探索。 [关键词 ]  碑刻  民间文书  福建  台湾  乡族关系   利用碑刻文书等民间资料研究历史 ,自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傅衣凌教授倡导以来 ,于今已 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然而在福建地区现存下来的有关台湾的碑刻文书 ,则为数甚少。多 年来我虽然注意及此 ,但是收获很少。这次借主编《台湾文献汇刊》之便 ,在各位编委的努力之 下 ,得见了一些记录福建沿海地区家族、乡族与台湾相关往来的碑文 ,以及民间信函、家族祭祖 簿记、族规乡约等资料 ,洵为可贵。兹略加排比分析 ,从而对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 , 作进一步的探索如次。 一 我曾从福建沿海漳州、泉州地区获见一些福建与台湾族人间的来往信函 ,虽然由于海洋的 阻隔与时局的动乱 ,但是台湾族人寻根访祖的虔诚之心始终不渝。漳州南靖萧氏族人于民国 初年复信给在台湾的宗亲谈及盼望祖先家谱之事云 : 贤从弟风亮、风一、风智等如面 : 接得来书 ,知令弟在南投街恢复祠堂 ,渴思家谱 ,有作风依 □□追孝之诚 ,可祝可贺。 兹愚召人抄成此谱 ,料想托到时期当益动源源本本之思 ,不忘遥隔祖乡之感。如能于耕商 稍暇 ,招伴上轮船水陆捷途 ,即于十日内可到祖家 ,并乐芳园之会。现愚一家男女廿六人 , 未知近来令弟家口加增若干 ? 并将于家谱有接得否 ,逐一细详再信来知。愚日望之。愚 思龟仔豆大路下林氏祖妣坟 ,愚长汝四 ,工程甚巨 ,至今尚未完竣 ,愚也独难支 ,汝宜有崇 封之助。再者来书云六房族谱 ,有者地号三芽春。愚详六房派 ,居上涌皆云有地号三格 厝 ,又云有地号松柏奇 ,无从考三芽春之地名。且在台诸人问此地名是问厝宅或问祖坟 , 于书内未详。书内收得银票四大元此复知。 顺祷 均安 !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旧历九月三十愚伯兄敬仲率男木、钟、林、湾① ·75· Ξ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在这封信函中 ,福建与台湾同族族人间对于自己谱牒、祖茔、祠堂等的关心之情 ,表达得十 分清楚。当时虽然是在日本占据台湾期间 ,两岸交通阻隔 ,然而族人间对于祖家的眷念 ,依然 坚心不改。1931 年台湾桃园陈丁父子致漳州南靖龙山埔顶村宗亲的信函 ,就是在此期间努力 寻根访祖的。该信函略云 :   启者 :昨年领到来信 ,诸事情已悉 ,但水陆之途诚难归乡 , ⋯⋯老身少壮之年别离故土 到台 ,耕农为活 ,今年岁已八十 ,安亦六十九。⋯⋯一家亦有二十余人 ,所耕作水田十数 甲 ,现一家居二处 ,一住观音庄塔仔脚 ,一住大园双溪口。但二庄境界隔离甚近 ,所以分作 二位耕作。⋯⋯二位贤侄 ,若得 ⋯⋯前来台湾一游 ,即老身甚幸矣。咱祖上之族谱 ,望侄 儿托人抄录一部 ,方可传给子孙之观览 ,切意寄来。⋯⋯② 到了 1947 年台湾光复 ,台湾桃园陈氏家族族人才与南靖祖家的宗亲恢复联系 ,陈丁的儿子陈 海成再次写信给南靖埔顶村的亲人 ,信中说 :   复启者 :去日承得水鸡兄来信 ,已知悉咱宗亲之来历也。因愚父亲陈丁自民国二十八 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申时别世 ,是年父亲亡于八十六岁。听父亲生前所言三十八岁时渡台 , 来台约七、八年间 ,日本来占领以后 ,中国人若要归回祖国者是要种种手续 ,十分为难。所 以愚人农夫亦不能运动 ,将在台娶妻传下子孙也。 我父亲在日本占领台湾以后 ,因为回大陆受限制 ,经常思念不已 ,至六十多岁时还与 祖家有暗通书信 ,我父亲便十分喜悦。此信存至于前七、八年日本争中国 ,恐惊发现 ,全数 烧化 ,所以父亲别世之时不明祖厝宗亲地址 ,致无通讯。请水鸡兄若有意相探来台湾一 游。⋯⋯现时我父亲传下我三兄弟 ,各家同家同所 ,长海成 ,五十岁 ;次德金 ,五十岁 ;三德 顺 ,四十七岁。我父亲族谱辈世未知何世次 ,请给通知。若接信再请回信。⋯⋯③   从这些信函中可以看出 ,迁移到台湾的族人 ,由于受到日本占据台湾的阻隔 ,对于家乡祖 族的思念是何等的迫切 ,他们急于与家乡的族人恢复联系 ,寻求族谱 ,连上世系。只有这样 ,才 不至于使自己在台湾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家族 ,失去了福建原乡家族的依托 ,失去原乡家族祖 先的护佑。这种情景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再度出现。1949 年以来 ,由于两岸政治上的隔 绝 ,福建与台湾家族间的联系再次中断。但是到了 80 年代以后 ,海峡两岸逐渐恢复了某些民 间的联系 ,福建与台湾民间家族、乡族间因此也再次兴起了寻根访祖的一次高潮。 二 福建与台湾家族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体现在原乡较多的是对于家族、乡族公有事业的参 与。首先 ,族田、祭产的设置和祠堂坟墓的修建 ,是这种共有事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存于 福建原乡的碑刻中 ,大多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如清代道光一十六年 (1836 年) 漳州府南靖县刘 氏家族的祭祖业田碑 ,就是为台湾族人回乡设置祭田而刻立的纪念碑 ,碑文如下 :   赏思木有本 ,水有源 ,而能不忘源本有鲜口。我珊图住台之人实繁 ,有徙于嘉义县翻 龙路共建祠宇名曰世德堂宗祠 ,均保祖分十摧 ,与唐之高山大宗如一辙焉。嘉庆年间裔孙 盛兴、天庆等闻唐大宗祭费未饶 ,爰将世德堂余租银寄回二百元 ,充在叙伦堂 ,置祠田焉。 道光癸未天庆率孙奠邦、侄利贞、深池回视坟祠 ,增买祭租共银三百余。丙申春奠邦、玄乞 等复带银三百余再买祠田。二十余年间台之公银三至共以千 ,非不忘源本安能若是哉。 宜勒石以美其事 ,并镌所置田段税额 ,以垂不朽云。(田段从略) ⋯⋯ 道光十六年四月    裔孙奠邦玄乞立④   现存于漳浦县赤湖镇后江村吴氏家族祠堂内的两块碑文 ,是清代乾隆十五年和三十三年 ·85· ·95· ·06· ·16· 难度 ,由于不能经常亲临原乡对所置产业进行经营管理和参加所有的家族祭祖等活动 ,这些产 业的管理和使用难免出现弊端 ,因此 ,有些台湾族人在把所置产业委托给原乡的宗亲进行经营 管理的同时 ,还对这些产业的使用规则和家族的祭祖等活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约定。漳州府 南靖县书洋乡书山萧氏家族所制定的《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条 款中把参与祭祀的族人分为若干社 ,而台湾的族人合为一社 ,如 :    文毅公祖、文毅妈祖 : 大股社     检狮福 台湾社     合中社 敬祖社       公白 ⋯⋯λ{   至于条款中关于祠堂祭祖的规定 ,就更加具体繁杂了 ,光绪十一年 (1885 年) 制订的规款 曰 :“一议春祭宰猪二只 ,除耆老前程房长及三大房伴拜写读祝唱赞并分神主胙以及鼎肉外 ,余 者头家取回 ;一议冬祭宰猪一只 ,除耆老前程房长及三大房伴拜写读祝唱赞并分神主胙以及鼎 肉外 ,余者取回 ;一议春冬二祭 ,共宰猪三只 ,其价照书洋墟老屠 ,无抛头 ,并免起大油 ;一议二 季所定祭品条内 ,有注明山城行重 ,每斤定天平正二十两足准作一斤 ,其价照山城。”其后又因 以上规款比较简略 ,再议定规款十七条 ,除了更详细地注明祭祀的具体事项外 ,还对预防祭祀 舞弊徇私等进行了防范 ,该规款复云 :“一议簿内所定品物 ,该房长务宜先前一日到祠各项点验 过称 ,不得徇私加用 ,违者公众不坐。一议所定祭品 ,该年头家当依簿办理 ,不得增添 ,以开滥 费之端 ,其余祠内有应用之物不登志此簿内者 ,听凭房长依时拟议定买 ,不干该年头之事。违 者公众不坐。以上所定立簿二本一样 ,一交该头家轮流买办为凭 ,一存房长处 ,以便临祭时点 验查对过称 ,多者发回。⋯⋯一议逐年八月间兑早粟时存银二十两 ,先交付该年头家收入 ,以 办理冬祭之资 ;又十二月间粜晚粟时存银三十两 ,先交付该年头家收入 ,以办理上元祭品之资 , 不许私行加取。余俟元 □□□□□□□□□□决不徇情。⋯⋯”λ|尽管台湾族人在参与福建 原乡的各种家族组织活动时制定了许多比较严密的规例条款 ,但是福建与台湾毕竟有着大海 的阻隔 ,台湾族人无法永久性、巨细无遗地参与和监督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随着台湾族人 在新移民地的发展和外植家族的扩大 ,族人去世后就地埋葬在台湾居住地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 台湾族人把对祖先崇拜情怀 ,也就逐渐转移到新移民地的家族组织创建之上。于是 ,台湾族人 在台湾居住地修建了家族祠堂 ,购置了族田祭产 ,续修了族谱等。并且仿照福建祖家地的习 惯 ,进行了诸如祭祖拜墓等各种类似的家族组织活动。这样一来 ,台湾族人所形成的新的外植 家族 ,与福建原乡家族的联系 ,就不能不有所松弛。随着时间的推移 ,台湾外植家族与福建原 乡家族之间的关系 ,就更多地维持在血缘的追寻和家族文化观念的层面之上 ,而经济的联系就 只能退居其次了。 四 台湾族人除了在祠堂祭祖方面与福建原乡家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之外 ,一些社会经济实 力比较雄厚的家族 ,还在教育等方面 ,进行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二千多年来 ,中国形成了“唯有 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念 ,一般的贫民百姓 ,只要有机会登上读书出仕的道路 ,就有可能在最短 的时期内 ,通过政治地位而获取经济地位 ,以此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 ,大部分民间家族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在读书出仕的道路上有所奋进 ,从而为自己、 也为家族获得高人一等的政治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明清以来福建的许多家族、乡 族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 ,设立学田、书田等 ,鼓励族人、乡人从事仕途的拼搏。 ·26· 然而仕途的拼搏也是十分艰辛的 ,由于出仕有着名额的限制 ,众多的读书生员试图出人头 地几乎是百里挑一。台湾作为清代中国的新开发区域 ,文化教育事业暂时落后于福建内地等 先进的区域。但是在清代大一统的体制之下 ,科举政策比较注重所谓的“恩宠普及”,内地与边 陲一视同仁。政府分发给台湾府的生员、举贡、进士的名额 ,虽然不及内地的多 ,但是以读书人 的平均数而言 ,无疑大大超过内地的数额。这也就为福建原乡的读书人提供了更多的出仕机 会。正因为如此 ,清代福建的许多读书人 ,往往跟随着移民的潮流 ,来到台湾读书应试 ;或者是 在福建家乡读书 ,一到考试的时间 ,就通过种种关系设法在台湾占籍 ,取得应试的资格。 清代福建与台湾这种较为特殊的读书出仕道路 ,致使这两地家族、乡族间在文化教育方面 的联系得到比较长期的维持。如泉州府晋江县的张氏家族 ,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据载 ,这个 家族的张士箱在福建家乡出仕受挫 ,转向台湾进学 ,“抵台后 ,初住府城镇北坊 ,寄籍凤山。次 年入凤山县学 ,而拨入台湾府学为生员 ,之后补增生、禀生。雍正十年 (1732 年) 成为岁贡生 , 乾隆二年 (1737 年)出任漳州司训。⋯⋯乾隆六年卒于任所 ,葬于晋江 ,享年六十八岁。其时 , 他的几个儿子也已颇有建树。长子方高 ,从小跟随父亲到台湾 ,二十岁进诸罗县学 ,后为府学 禀生、贡生 ,乾隆三年四十岁时出任福建建宁县学训导 ,此后历任浦城训导、永福教谕、福州府 教谕等职。⋯⋯次子方升 ,二十一岁进台湾县学 ,拨入府学 ,二十三岁成为禀生 ,二十八岁即成 为拔贡生。⋯⋯三子方远也曾获得‘由贡生即用分县’,即担任县佐尹的资格。⋯⋯四子方大 , 二十一岁入台湾县学 ,三十二岁回晋江参加乡试 ,后因‘溢额见遗’,只好于乾隆十四年三十五 岁时再次东渡 ,并在彰化捐纳出贡 ,后来又花了三千大园捐了个八品官衔。⋯⋯乾隆二十五年 至三十五年这十年间 ,是张家最辉煌腾达的时期。张方高的次子源仁 ,长子源德 ,三子源义 ,长 孙植发 ,次孙植华以及张方大的长子源俊等六人 ,相继考中了举人。于是 ,‘一门六举人 ,科名 鼎盛 ,冠甲全台’,在闽台两地一时传为佳话。显然 ,科举上的成就和在社会活动中所赢得的好 名声 ,又为该家族拓垦事业的发展积淀了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本。”λ}同样的 ,晋江县鳌江范氏家 族本来也是贫穷的家族 ,迁移到台湾之后 ,子弟奋发读书 ,连袂出仕。他们凭借着出仕而获得 的政治地位 ,使得福建家乡和台湾两地家族社会经济地位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读书科举的现实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福建和台湾两地家族对于书田、学田等家族事 业的投入。笔者曾见到乾隆年间在台北修筑“金石川圳”后改称“镏公圳”而闻名的郭锡镏的福 建家乡漳州府南靖县龙山庙兜村的郭氏祠堂内 ,有其兄弟叔侄辈树立的“书租碑记”,就是该家 族热衷于文化教育的一个见证。碑文略云 :   紫阳朱夫子云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 ,言书之有益于人也。矧聪明励志之士穷经致 用 ,又乌能测其所至哉 ? 弟焚膏继晷 ,功苦维艰 ,远秀登云 ,道途渐远 ,其必有所资者宜豫 谋也。我族聚于斯数百年矣 ,凡所以尊祖而敬宗者 ,俱各创有规模 ,惟书租一道 ,未曾建 立。今岁族间捐金置产 ,俾读书人延师会课 ,由童子试以及乡会 ,一切取资于此。有志者 亦可以知所自立矣。夫科名先人之泽 ,经史吾家之田。翼日连镳竞起 ,窃有厚望焉。爰将 捐题银数勒石以为共励。 十五世孙庠生于初敬撰 ,庠生元  敬书。 计开长房二捐题银数 (以下芳名略) ⋯⋯λ∼   有的家族还对书租的使用做了详细的规定 ,以促进族人积极从事科举仕进事业。如 上述的南靖书山萧氏家族 ,在其《祭祖族规条款》中是这样规定的 :“同治八年己巳元月书山祠 三大房公议条规 :一议文武秀才备牲醴谒祖者贴银四员 ,红绸在外。请本年头家一人到私祠。 若猪羊戏音觞谒祖 ,贴银一十六两五钱 ,发帖请 □股长及本年头家 ,红绸在内。一议恩优拔岁 ·36· 副例及钦赐贡生旗匾音觞猪羊戏谒祖者 ,贴银三十八两五钱天正 ,请帖与上同 ,红绸在内。一 议捐卫千挂匾猪羊戏音觞谒祖者 ,贴银二十七两五钱天正 ,请帖同上 ,红绸在内。一议子孙有 志乡试者 ,每人贴赆银二两四钱。一议中文武举人或钦赐举人 ,贴银旗匾银三十三两天正 ,有 猪羊音觞谒祖者亦贴银三十三两天正。请帖如前 ,红绸在内。一议文武举人进京会试 ,贴赆银 五十五两一议文武进士贴报礼银二十二两天正。一议中文武进士贴旗匾银五十五两天正。有 戏猪羊谒祖亦贴银重五十五两天正 ,请帖亦与同上 ,红绸在内。一议点翰林及第旗匾音觞谒 祖 ,贴银三百二十员 ,重一百七十六两正 ,请帖依上。⋯⋯”µυ台湾族人与福建原乡家族在文化 教育和科举仕进上的合作 ,对于促进两地家族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 ,无论是福建原乡的族人仕进 ,或是台湾族人仕进 ,都是这个家族或乡族的荣耀。他们除 了必须到祠堂感谢祖先的荫佑之外 ,还能身体力行 ,进一步推动这种事业的向前发展。如台湾 连日春 ,史学家连横之父 ,咸丰十年 (1860 年) 中秀才 ,光绪二年 (1876 年) 登丙子科台湾举人。 乡试揭榜后 ,连日春携子连横等回到漳州府长泰县江都村祭祖感恩 ,依例在江都村连氏祖祠瞻 依堂前竖石笔一对。连氏家族亦趁机倡导文风 ,筹资建造敬惜字纸的“敬圣亭”,并请连日春撰 文立碑。该碑文略云 :   江都千百家 ,泰 (长泰)东一大村落也。吾宗居此殆五百年。山 □雄奇之胜 ,非无磊落 英多者出 ,而黼黻簪缨终焉寐之 ,安知非敬圣一道缺而不讲者乎 ? 读圣贤书即不能本所 学 ,而措理家国 ,奈何并此区区份内事而忘之 ? 今诸先生长者悉跃跃有是心 ,谋诸族人亦 多出镪相助 ,予赞而成之 ,卜地于清溪之崖 ,奇石森列 ,远峰耸秀 ,甚得所焉。揆诸形胜以 及诸先生长者尊文惜字之心 ,族人好义集腋成裘之意 ,是吾乡大转贲之机也。弁数言预为 吾宗贺。 (以下捐献芳名从略) ⋯⋯    咸丰十年八月   日    庠生连日春   序 µϖ 正因为有了这种家族、乡族间的联系 ,福建与台湾这两个地域之间学人士子的往来关系 ,远远 超过其他不同区域学人士子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 ,形成了闽台民间关系的又一个鲜 明特点。 五 福建是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民间的家族组织、乡族组织往往与民间信仰的组织 交织在一起。民间家族在举行祭祖活动的同时 ,也举行着各种神灵祭拜的活动 ,以及组成各种 名目的神明会等。这些活动同样吸引着许多台湾族人、乡人的参与。 福建居民向台湾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他们在迁移的同时 ,往往要把祖家的信仰崇拜奉 带到新的居住地。他们相信只有来自祖家的神灵 ,才会更加尽心尽责地保佑他们 ,使他们在台 湾的家族和事业得到顺利的发展。从这样的意识出发 ,对于福建家乡的神灵祖庙 ,是不能忘其 根本的。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台湾族人也希望能够积极参与原乡的各种神灵崇拜活 动。然而 ,正像上述的祭祖等活动一样 ,由于路途遥远的限制 ,台湾族人要永久性地参与福建 原乡的各种神灵崇拜活动也是不现实的。于是 ,一般变通的办法就是出资参加原乡家族、乡族 的各种神明会 ,购置会田、会产 ,委托给宗亲管理 ,这样就较为间接地参加了祖家的神灵崇拜活 动。如漳州梅林卦山王氏家族与简氏家族等 ,祭拜的寺庙和神灵有集福寺、永兴宫、保生大帝、 蛇岳王公、二王公、李宰相、民主公王等 ,其中民主公王的来历颇为古怪 :“上寨民主公王在于宋 朝立载老松树 ,批此大树王之神 ,在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宋朝之时吴探花付 (附) 上寨公王 ·46· 树为主 ,曰吴树王。此事系皇清宣统元年己酉五月初三日恩劣之孙名曰 璋 ,右片手骨头生风 潭 ,请王公到仰峰斋降乩 ,云 璋逐年六月迎 □欲办果盒酒饭香烛寿金到在公王大树下叩拜 契 ,吴树王尊神作契祖保佑璋长命富贵、子孙昌盛。”µω再如南靖书山萧氏 ,每年组织的神明会 就有保生大帝会、上元社丁会、清明会、花灯会、书香社、文昌会、大魁星君会、太师公会、王公 会、圣迹会、松柏社、显应宫会、福德会、佛祖圣诞会等等。虽然说福建的民间信仰十分繁杂 ,神 灵的来历也是千奇百怪 ,往往被视为淫滥之祀 ,但是许多台湾族人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以 上的会社。萧氏家族《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中记载台湾族人参与的主要会份就有以下各种 : “见龙祠松柏会乙份 ,又花灯会乙份 ;深 祠老上元乙份 ,又乙份 ;深 祠元旦会乙份 ;钦公祭墓 敬宗会乙份 ;龙潭祠八月十五中秋会乙份 ;台湾新旧丁会二份 ;台湾永富公会乙份 ;台湾文毅公 会乙份 ; ⋯⋯书山祠花灯会乙份 ;台湾花灯会乙份 ; ⋯⋯深 祠柜头会并新上元二份 ,横路头公 王会并书山祠冬至乙份 ,书山祠冬至二份 ,台湾永富公会乙份 ,仕鼎公祖祭墓乙日 ,深 祠旧丁 会乙份 ,台湾新旧丁会二份 ,台湾永富公会乙份 ,台湾文毅公会乙份。公议会份就当年头家人 饮福或会份轮流做头家 ,就饮福之人办理 ,如是收会粟、领会钱 ,系三大房公收立议是实。 ⋯⋯”µξ从这些名单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台湾族人对于福建原乡家族组织、乡族组织中的各种 祭祀崇拜及神明会活动的参与程度。饶有意味的是 ,由于民间神灵崇拜具有比祖先崇拜更广 泛的民众基础 ,祖先崇拜只能局限在同宗族之内 ,而神灵崇拜则可能是跨姓氏宗族的。因此 , 这种神灵崇拜在福建与台湾的民间交往中 ,并不像祖先崇拜那样是单向性的 ,基本上是从福建 向台湾移植的 ;而神灵的崇拜 ,虽然绝大部分也是从福建向台湾移植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神灵 崇拜 ,是由台湾族人从台湾逆向移植到福建来的。我曾见到泉州府晋江县的众义庙 ,就是从台 湾飞凤山分香过来的一个例子。该庙保存有清末光绪年间的重修碑文 ,记述了这一分香移植 的史实 :   原夫兴基建庙 ,藉人力以奏功 ;维岳降神 ,关人心之诚敬。钜任之举非苟焉已 ,有其诚 必有其神矣。溯自飞凤山之钟灵 ,在台众生受其拯救之恩 ,实繁有年。王衍香火而来唐 , 其时英灵已溥 ,由沙堤近薰于西资。当此南都沐佑 ,遐迩均沾。即金厦两岛及漳石二镇 , 亦携男带女接踵来岩。或求治病 ,或求解烟 ,符水丹沙遂服立效 ,足徵圣恩之浩大诚无远 而弗届耳。兹建圣庙于西资 ,甚得地势之吉。穴称金狮 ,庙号崇义。坐岩山而前映 ,拱围 水以来朝。今庙爰兹告竣 ,唯善信之至诚 ,斯神灵之感应欤 ! 末非敢擅笔 ,承诸董敬勒碑 志 ,委原幕叙而书之。 湖厝许经邦敬笔 ,东营范贤 □敬碑。 (捐资人姓名略) ⋯⋯ 光绪辛丑年重建众义庙 荔月吉日 µψ   无论是漳州府南靖书山萧氏家族在台湾的族人 ,还是泉州府晋江县从台湾分香移植众义 庙 ,正像以上资料所显示的那样 ,许多有功名的士绅人物参与了这些事业。众所周知 ,明清以 来地方社会的管理和运作 ,士绅人物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士绅人物和家族、乡族上层人 物相互配合、依存 ,或者士绅人物本身就是家族、乡族的上层人物 ,控制指导着民间家族组织、 乡族组织的发展趋向。士绅人物所发挥的作用 ,并不仅仅局限在道德观念的教化上面 ,而是在 很大程度上直接操纵或影响着民间信仰或民间习俗活动的管理和运作。虽然说士绅人物的这 种行为与儒家不谈“怪力乱神”的正统观念不相吻合 ,但是这种行为构成了明清以来福建与台 湾民间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再加上福建与台湾在移民和家族外植过程中的无序风险状态 , 就使得这样的多层文化结合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正是福建与台湾家族、乡族联系比较密切和 ·56· 福建的民间信仰迅速在台湾得到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福建与台湾的家族、乡族之所以能够在远隔海洋的不同区域内继续保持者一定的联系 ,一 方面固然是建立在以血缘和地源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家族和乡族观念在福建与台湾的移民 历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另一方面 ,中国的祖先崇拜 ,自宋明以来更蒙上某些宗教迷信 的色彩。人们相信对于祖先的崇拜将对于后代子孙的发展有所帮助 ;反之 ,如果不能很好地奉 祭自己的祖先 ,数典忘祖 ,那么就有可能受到阴谴 ,于子孙的繁衍和事业的发达是相当不利的。 在这种迷信观念的支配下 ,人们对于原乡的家族和乡族 ,势必怀着相当的敬畏之心。同时我们 还应当看到 ,福建向台湾的移民 ,必须飘洋过海 ,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 ;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是 以犯禁偷渡的形式进行的。即使到了台湾之后 ,社会的动荡和比较无序的垦殖环境 ,都给移民 的安居和家族的拓展增添了诸多的困难。在以上种种文化观念因素的作用之下 ,福建与台湾 两地间就不能不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家族、乡族联系。 注释 : ①信函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本文民间文书及碑刻资料 ,除特别注明出处外 ,均由林嘉书先生提供 , 特此并深致谢忱。 ②③信函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④碑文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⑤转引自王文径编 :《漳浦历代碑刻》,《后江祠堂碑》,闽新出 (漳)内书刊第 90 号 ,1994 年 12 月华安印刷厂印 刷 ,第 245~246 页。 ⑥转引自王连茂、叶恩典整理 :《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9 月出版 ,第 385~ 386 页。 ⑦《南靖梅林王氏家族祭祖簿》,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⑧《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⑨参见欧阳宸 :《林氏义庄及林平侯一家》,载《龙海文史资料》第二辑。 ⑩《南靖书洋吕厝龙潭楼吕氏芳园祠台湾宗亲捐资碑》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ϖ《何地何氏祠堂重修碑》,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ω《南靖梅林王氏家族祭祖簿》,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ξ 碑文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ψ《梅林魏氏祭祖业田碑》,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ζ《平和五寨林氏奇昂公祀田碑》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漳州与台湾萧氏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漳州与台湾萧氏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λ} 王连茂、叶恩典整理 :《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张士箱家族及其家族文件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9 月出版 ,第 3~6 页。λ∼《龙山郭氏书租碑记》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µυ《漳州与台湾萧氏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µϖ 连日春 :《募建敬圣亭小引》,抄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µω《南靖梅林王氏家族祭祖簿》,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µξ《漳州与台湾萧氏书山祠祭祖族规条款》,复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µψ 粘良图选注、吴幼雄审校 :《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出版 ,第 264 页。 ·66·
/
本文档为【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