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台湾中国古代史之2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2012-06-20 1页 doc 251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2794

暂无简介

举报
台湾中国古代史之2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壹、文明的意義和標誌──  一、文明的意義:人類的演化由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逐漸走上文明的階段;「文明」即指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   (一)考古學:文明由Civioization漢譯,除農業和文字以外,尚有以城市、青銅器等為文明的標誌。   (二)世界史:人類發展至使用文字、藝術與科學有相當成就,政、經及社會制度足以保障秩序、安全與效率。  二、文明的標誌:一般而言,農業和文字的出現,是文明開始的重要標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已普遍存在。   ※分...
台湾中国古代史之2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壹、文明的意義和標誌──  一、文明的意義:人類的演化由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逐漸走上文明的階段;「文明」即指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   (一)考古學:文明由Civioization漢譯,除農業和文字以外,尚有以城市、青銅器等為文明的標誌。   (二)世界史:人類發展至使用文字、藝術與科學有相當成就,政、經及社會制度足以保障秩序、安全與效率。  二、文明的標誌:一般而言,農業和文字的出現,是文明開始的重要標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已普遍存在。   ※分期:根據新石器時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遺存的發展與經濟生活的變革,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可分為三期。     1.早期:距今11000至7500年前。分為前陶新石器時期和陶新石器時期兩期,即陶器的萌芽時期。     2.中期:距今7500至5000年前。又分前、後期;陶器前期以手製作,後期技術進步,普遍以慢輪修整。     3.晚期:距今5000至4000年前。亦分前、後期;中國本部都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器物製作愈為精細。 貳、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一、遺址初現:中國新石器代文化遺址,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澠池仰詔村;慣例即以首見的地點為遺址命名。   (一)文化歷時:仰韶文化系統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七千年左右一直綿延到五千年前,歷時二千年。   (二)地理分布:以黃河中游的陝、晉、豫等省為中心,西至甘肅,北到內蒙河套,東到冀東,南達鄂省西北。   (三)繼承關係:延續時間長,文化內容變化大;某些遺址出現仰韶在下、龍山居中、小屯在上的三疊層文化。  二、文化代表:中國迄今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近七千處,其文化面貌較清楚者,已有數十種命名為考古學文化。   (一)黃河流域:洮河流域馬家窯文化、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河南裴李崗文化、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等系統。   (二)長江流域:寧紹平原河姆渡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江漢平原屈家嶺文化、三峽大溪文化等系統。   (三)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與富河文化等系統。   (四)其它地區:珠江流域、閩江流域、陰山山胍、嫩江流域、西藏和臺灣地區;以及各文化系統間的過渡地帶。 文化區系 發現時地 距今年代 文化特徵(摘引自《中國考古學通論》等,餘請參見教材第12頁) 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 河南新鄭 裴李崗 1977 7500~6900 陶器的燒成溫度達攝氏900~960度,器表絕大多數為素面,少紋飾;房屋均為半地穴,圓形為主;墓葬集中;男、女分工明顯。 河南澠池 仰韶村 1921 7000~5000 彩陶數量多,與石器製作方式簡單;已有較大的定居村落;農業進步,漁獵仍為重要經濟活動;手工業繁榮;蛙、鳥、魚紋為傳統紋飾。 陝西西安 半坡村 1954 6800~5300 石器以磨製為主;陶器皆手製,一般以泥條盤築,有相當數量的彩陶,人面紋與魚紋最具特色;此外,半坡類型的陶器往往有刻劃符號。 甘肅臨洮 馬家窯 1923 5300~4050 分四個發展階段,各具色彩。石器以磨製為主,管鑽技術進步;彩陶數量佔總數1/5,製作與彩繪精美;農、畜業進步發達;隨葬品豐富。 大汶口文化 山東泰安 大汶口 1959 6300~4500 分早、中、晚三期。大量製作技術高超的骨、角、牙器為特色之一;出現火候高且質細的白陶;建築內外均有夯築;隨葬品有貧富差距。 龍山文化 山東章丘 龍山鎮 1928 4800~3900 亦分三期。黑陶為主要特徵,輪製器形渾圓均勻;石器幾為磨製;某些遺址出土精緻玉器或夯築城牆;冶銅業出現;饕餮、雲雷紋問世。 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浙江餘姚 河姆渡 1973 7000~5300 分四文化層。骨器為主要工具,另有木、石、陶器,大量骨耜呈現農業的進步;陶器以泥條盤築為主;房屋為干欄式;普遍發現稻穀堆積。 大溪文化 四川巫山 大溪 1959 6400~5300 居民以農業為主,遺址出現粳稻,家畜有豬、牛、羊;石器製作有階段性;陶器以圓足為主;房屋多為地面建築;隨葬器物反映貧富差距。 良渚文化 浙江餘杭 良渚 1936 5300~4200 石器精緻光滑,穿孔技術發達;陶器以輪製為主;發現許多農作的種子,以及竹編器物、草編和(蠶)絲麻的織品;祭祀和隨葬玉器豐富。 屈家嶺文化 湖北京山 屈家嶺 1956 5000~4600 分三期。石器磨製粗糙,大型柱狀石斧、梯形石錛和穿孔石鏟為特徵;早期陶器手製、輪製皆有;中期房屋均在地面;彩陶紡輪最具特色。 遼河 流域 紅山文化 內蒙赤峰 紅山後 1935 5500 石器打、磨並存,翻土的葉形石耜、大口深腹的陶器,與「之」形紋為特色;祭祀雕塑和建築明確;玉器精美。晚期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臺灣 地區 大坌坑文化 臺灣臺北 1962 7000~4700 圓山文化 臺灣臺北 1897 4500~2000 聚落山丘多;石器類形多,陶器圓底多;人骨拔齒多。以貝塚聞名。 芝山岩文化 臺灣臺北 1979 3600~3000 人工栽培粳稻;陶器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品。文化與閩、浙關係密切。 參、新石器時代生活與古代文明──  一、生活環境: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過著農業村落的生活,飼養家畜、製作陶器,使用磨製的技術等。 文化特點 黃河流域(以半坡、姜寨與大汶口文化為例) 長江流域(以河姆渡與良渚文化為例) 農業 作物 耐旱作物「粟」為主,「黍」次之(「粟黍文化」) 以水稻(秈稻或粳稻)為主 種植蔬菜 有花生、芝麻、蠶豆、菱角、葫蘆等多種植物籽實 農具 精製的石刀、石鐮,穀類加工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木、石、骨、陶等製作的農具都有,骨耜數量最多 家畜 六畜以豬、狗最多,亦見家雞和黃牛等 豬、狗普遍發現,可能馴養了水牛和羊等動物 陶器 製作 技術進步,普遍發達,器形繁多;陶器彩繪精美 器形較少,河姆渡文化多以手製為主 晚期龍山文化出土的黑陶極薄,有「蛋殼陶」之稱 良渚文化多以輪製主,陶器渾圓、規整,器壁較薄 聚落 布局 聚落布局完整,一般分為居住、陶窯與墓葬三區 聚落一般選在地勢較高之地 建築 多「半地穴」式,少數自平地起建 木構「干欄」式為主要形式,大量使用榫卯結構 紋飾 符號 或 文字 陶器上發現許多刻劃符號(陶文),半坡出土的陶文多達四十多種,作為記事符號的可能大於文字 大汶口出土的陶文接近象形文字,應為漢字的先驅  二、神話傳說與古史研究:神話傳說為先民對人類起源的解釋,保留先民活動的痕跡,提供考古研究的重要資料。   (一)神話傳說的文化特徵:三皇五帝的傳說與考古發掘研究推測人類發展文化的進程。    1.生活:(1)古人以禽獸為食,人口眾多,禽獸缺乏;神農氏教民製作耒耜,教民農作;百姓乃知以穀為食。      (2)炎帝神農氏「耕而作陶」、「斷樹木為宮室」,被古史列為三皇之一。    2.文字:(1)黃帝史官倉頡創作書契,為有文字之始。黃帝為五帝之始,戰勝蚩尤後,初建國家規模。      (2)黃帝之時,發明衣裳、冠冕、宮室、舟車、弓、矢、指南針、天文、曆數、音律、蠶絲等。   (二)文化考古的研究解說:綜合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史、考古植物學等多種現代學科的研究成果。    1.農業生產、製陶工藝和居室建築,都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特徵,其發展可與神農氏或黃帝的傳說相對照。    2.文字由圖畫演進,需經圖畫與文字混合的過渡階段;草創之時,非一人為之。倉頡可能有助於文字的整理。 肆、補充──  一、史論摘抄:新石器代:張之恒主編,《中國考古學通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二刷,pp.92-93。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根本區別是人類經濟生活的變革。舊石器時代,人類以採集和漁獵為生,屬“攫取性經濟”;新石器時代有了農業和家畜飼養業,屬“生產性經濟”。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使用打製石器進行生產勞動,新石器時代人類除了沿用打製石器進行生產外,主要使用磨製石器從事生產。……農耕和畜牧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由被動適應環境轉變為利用和改造環境。農牧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巨大變革,是人類自掌握用火以來的一次“最偉大的經濟革命”。歐美的學者將其稱為“新石器革命”或“農業革命”。……新石器時代,在農業、磨製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文化諸要素中,農業是其核心。只有農業的發展,才能促進磨製石器和陶器的發展……磨製石器和陶器才比較發達。」  二、遺址圖繪: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布局圖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面積為55,000平方米……村落呈圓形,村子周圍有一條寬、深各二米的護村濠溝,在村東留有通路。村內是居住區,居住區中心是一個廣場。廣場四週地勢較高的地方有五組建築群……每組建築以一個大型房屋為主體,大房子旁邊有一、兩座中型房子;每座中型房子又圍繞著小型房子。……大房子一般是80~100平方米,房內兩邊是土台子,可以睡20~30人。中型房子……每邊能睡4~5人。小型房子很小,只能容納二個成年人。……房子裡有灶,有的小房子裡還有陶罐存放糧食。……儲藏糧食的主要是窖穴,而窖穴每一組房屋只有1~2個。……村落外面還發現有三組墓葬群……和村裡的三個氏族相對應。」 (《原始中國》,臺北,地球出版社1991年) PAGE
/
本文档为【台湾中国古代史之2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