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2012-06-21 50页 ppt 10M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9354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nullnull第二十八章null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病原体(Agent)、宿主(Host)及环境(Environment)三方面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null隐性感染轻型疾病中型疾病重型疾病死亡无症状或体征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疾病( 显性感染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null 某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程度感染反应的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又称感染梯度...
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nullnull第二十八章null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病原体(Agent)、宿主(Host)及环境(Environment)三方面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null隐性感染轻型疾病中型疾病重型疾病死亡无症状或体征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疾病( 显性感染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null 某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程度感染反应的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又称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null 1.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nullnullnullnull “冰山”现象 (iceberg phenomenon,iceberg concept) 隐性感染所占比例很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有明显临床表现,严重的病例和致死性病例更是少见。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感染状态在流行病学上被称为“冰山”现象null 2.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null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null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定义null传染病流行图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分类: 受感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null病人作为传染源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病人的发病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是不同的。null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固定的潜伏期。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此外,也受病原体的毒力、数量、感染的途径和宿主的抵抗力等因素的影响。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病人开始出现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进入临床症状期。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该时期的病人的传染性最强,是重要传染源。这个时期是病人起传染源作用最大的时期。临床症状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临床症状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病原体在体内繁殖量最大是传染最强的时期 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的排出,且排出途径多,增加了污染外界物品的机会。 重症病人需要护理,易感染护理者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 通常该期病人体内病原体已被清除,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3.恢复期 但有少数传染病如白喉、伤寒、痢疾、病毒性乙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然可以排出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终身作为传染源,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null 病原携带者(carrier)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 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 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 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经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 经飞沫核传播 白喉杆菌 经尘埃传播 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冬春季节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 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 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 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 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 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 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 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infection) 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 。 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infection) 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 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infection) 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两种方式 机械携带: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 地区性 季节性 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ection) 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土壤污染 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 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 条件 病原体存活力 土壤污染程度 人的接触机会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器械、针头、采血器等 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 药物受污染引起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三、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自然因素 气候 地理因素 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 社会因素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null战乱难民潮原油污染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疫源地 (epidemic focus)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形成疫源地的条件 传染源存在 病原体能持续传播 null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 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 null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 null流行环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策略 措施 一、策略一、策略预防为主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改水改厕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常规报告 甲、乙、丙三类共37种 哨点监测 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 慢性病监测哨点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1980年消灭天花 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天花病人脊髓灰质炎病人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措施二、措施传染病报告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的多种措施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传染病报告 报告种类 甲、乙、丙三类,共37种 报告原则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网络直报 甲类和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城镇6小时 农村12小时 丙类 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措施 登记 管理 随访 期限 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 对接触者的措施 措施 留检 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病人被隔离医学观察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彻底消灭 捕杀、焚烧或深埋 隔离治疗 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 分类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杀虫 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 预防性杀虫 疫源地杀虫 随时杀虫 终末杀虫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null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三、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三、计划免疫及其评价null 计划免疫  1974年第27届WHO大会对各成员国正式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PI)。第30届WHO大会批准EPI的总政策,提出到1990年为全球所有儿童提供免疫接种的规划目标,我国于1981年正式参加EPI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人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 nullnull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 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null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 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疫苗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null 减毒活疫苗 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株制成。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灭活疫苗 由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 类毒素 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null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其制剂有: (1) 免疫血清 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2) 免疫球蛋白 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 null 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 and active immunity) 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 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null图11-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抗体阳转率= null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 疫苗保护率= 疫苗效果指数=null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建卡率 使用WHO推荐的两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12~18个月龄儿童建卡情况,要求达到98%以上。 接种率= null 四苗覆盖率= 冷链设备完好率=
/
本文档为【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