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三历史一模

高三历史一模

2012-06-26 4页 doc 62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6695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三历史一模东北师大附中 2005-2006学年(上) 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命题人:陈艳杰、刘文江 审题人:陈明堂 时间:2005年10月5日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第Ⅰ卷的答案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或答题过程均写在答题纸内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和“姓名”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
高三历史一模
东北师大附中 2005-2006学年(上) 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学科 命题人:陈艳杰、刘文江 审题人:陈明堂 时间:2005年10月5日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第Ⅰ卷的答案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或答题过程均写在答题纸内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和“姓名”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的不断兴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下图中的两种文物出现的时间是( )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 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 B.芍陂、郑国渠、都江堰 B.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 3.魏晋时期,马钧改进了翻车,主要用于( ) A.谷物加工 B.农业灌溉 C.水田耕作 D.鼓风冶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据此回答4—6题。 4.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度 D.以法治理国家 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6.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弱 ④这一制度对隋朝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有利于经济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和中外交流。据此回答7—9题。 7.我国在主要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邮驿传递制度,这大约开始于( ) A.夏朝 B.商周 C.秦朝 D.唐朝 8.下列对张骞通西域历史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B.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共同发展 C.促进了中西文明的汇聚交融 D.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9.西汉时期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可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D.最远可抵达波斯湾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化成就异常繁荣。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兼爱”、“非攻” D.“法不阿贵” 11.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 ) 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 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 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独具特点。这一时期文化得以发展的条件有( ) ①各族人民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 ③江南地区的开发 ④佛教的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始终不懈地向西方学习,以强大我们的国家。据此回答13—15题 13.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方式有( ) ①建立新式学堂 ②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③派进修生出国深造 ④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新文化运动中要把“德先生”“赛先生”请到中国来,其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袁世凯在文化领域大搞尊孔复古的逆流 C.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 D.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到中国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 ) 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采用了美国的总统制 C.采用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它从根本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此回答16—18题。 1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促进 18.下列关于1927年—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轻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B.民族资本受益最大 C.官僚资本对金融的控制削弱 D.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此回答19—20题。 19.右图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0.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中国的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探索。据此回答21—23题。 21.在中国提出较为完备的第一个有关近代化的是(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瀛环志略》 2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确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倡导民权、平等和“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 23.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思想的不足,其表现是( ) A.彻底批判儒家正统思想 B.彻底否定君主专制 C.全面肯定了西方文化 D.掀起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青年学生应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据此回答24—25题 24.日本帝国主义把东三省南部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是在( ) A.甲午战争后 B.日俄战争后 C.九一八事变后 D.七七事变后 25.日本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大有独霸中国之势,并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了“二十一条”,当时中国正值( ) A.袁世凯统治时期 B.段祺瑞执政时期 C.张作霖执政时期 D.曹锟统治时期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材料二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傍山险涧溪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材料三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匈奴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二、三,说明秦汉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6分) 27.(8分)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请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3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3分)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分) 28.(10分)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分析春秋战国历史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29.(12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但选拔官员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回答: (1)从两汉到隋唐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隋唐时期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4分) 30.(12分)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目标。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又有何局限性?(6分) (2)20世纪20年代,三民主义的内容又有什么新的发展?这一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1.C 2.D 3.B 4.C 5.D 6.B 7.B 8.D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A 16.C 17.B 18.A 19.B 20.C 21.C 22.A 23.A 24.B 25.A 第Ⅱ卷 26.(1)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民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 (2)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帝时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大败匈奴。作用:解除了匈奴对秦汉和西域的威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保护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留下了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7.(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 (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28.(1)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结束战乱; (2)兼并战争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3)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推动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政治基础。 (4)中原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可能。 (5)哲学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即将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 (6)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雄厚,并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发展力量,具备了进行和赢得统一战争的条件。 29.(1)标准变化: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招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东汉时,察举制重孝廉一科。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④唐朝时,继续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2)进步性:①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0.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新发展: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PAGE 4
/
本文档为【高三历史一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