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禅诗谈诗的意境

从禅诗谈诗的意境

2012-06-27 38页 pdf 1M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2810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禅诗谈诗的意境 林 秀 蘭 華府詩友社, 1/15/2012 *** 林秀蘭簡介 *** 學歷:台灣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 美國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專攻文化、文學、教育研究) 經歷:台灣 高中、大專國文教師 美國 現任:馬里蘭州 [龍林學苑] 校長 華府詩友社副社長 曾任:馬里蘭州...
从禅诗谈诗的意境
林 秀 蘭 華府詩友社, 1/15/2012 *** 林秀蘭簡介 *** 學歷:台灣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 美國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專攻文化、文學、教育研究) 經歷:台灣 高中、大專國文教師 美國 現任:馬里蘭州 [龍林學苑] 校長 華府詩友社副社長 曾任:馬里蘭州 [蓋城中文學校] 校長 華府書友會首任會長 台灣新生報 [美國現象] 專欄作家 [華府佛學營] 創辦人 (2004~2009) 文學獎: 1998年中央日報「海外華文創作獎」首獎 第一屆臺灣省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優選獎……… 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形成了各種宗派,其中禪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 ,強調見性成佛、不假外求的「頓悟」法門。禪宗由於包容性廣大,宗教 色彩較不濃厚,且重實踐,落實於生活,受到各個階層的歡迎,更對中國 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的方方面面造成深鉅影響。  「禪詩」可分為僧人禪詩與文人禪詩兩類: A) 僧人禪詩:僧人寓禪於詩,利用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方式來宣揚禪 道佛理。旨在「度人」。 B) 文人禪詩:文人抒發性情,以禪入詩,在詩作中自然流露出一種充 滿禪意或禪趣的意境。重在「自度」。 ●嚴羽《滄浪詩話》:「大抵禪道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台北大學 賴賢宗教授:「詩境通於禪境」、「詩禪合流」。 準此,本人將從禪詩的角度切入,與大家一同探討古今詩詞作品中,「情景 交融」、「虛實相生」、「意在言外」,且富含哲理意蘊的「詩的意境」 。 從一首現代人的禪詩談起 <美濃禪修> 盧育霖 椰雨蕉風犬吠村, 一燈蚊蚋對天尊。 虛空有盡無窮願, 般若無門即法門。 Coconut and banana trees, wind, rain, and barking dogs, A monk meditates under soft light enduring insect bites. Perishable universe, eternal vows, There is no way in Prajna wisdom, but through the Dharma way of self-cultivation. 般若 (梵語),“大智慧” 或 “妙智慧”之意,即佛經所說的 “正等正覺”。 《楞伽經》:「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地藏王菩薩’之大願: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聖嚴法師’效法‘地藏王菩薩’發願: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聖嚴法師於 2009 年2月3日圓寂,其最後詩偈: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禪道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詩境通於禪境" 是什麼? 1. 禪,漢傳佛教術語,最早源自禪那 (梵語:Dhyāna) [ˋdjɑ:nə] ,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隨著禪宗 的發展,逐漸成為具備獨特理論意涵的用語。----維基百科 2. “禪”原為靜坐思慮之意,在印度是一種內省的方法和內省的 工夫。後經中國吸收簡稱“禪”,再傳到日本即成了 “Zen”。 3. 禪 ,是智慧的、安定的、清淨的、無染的心靈。「禪」是 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的,是要靠自己去體會的。平常生活即 是禪的修行!----聖嚴法師 4. 中國禪宗的由來: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迦葉即 印度禪宗始祖。後菩提達摩 (第28代掌門人) 東渡中國,收弟 子慧可(中國禪宗二祖),傳到五祖弘忍,以偈考察弟子: 偈:禪師開悟時以詩句形式表達自己開悟的境界。 兩首著名的禪宗開悟詩偈 大弟子 神秀 按印度禪宗思想(外物實有、人心本穢、勤修悟道)為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從身、心切入。很實際,但未見自性。時寺中一擔水劈柴 小僧惠能 不以為然,另為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主張:佛性自有,頓悟可成佛。此偈轉實為空,轉垢為淨,化悲觀為 樂觀、轉漸修為頓悟,導致佛教史上一場革命,惠能因此成為中國禪宗 真正的始祖(六祖)。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漢傳佛教禪宗一大特色。其用意在於 不令眾生著“相”;但一般人常誤解為“不要語言文字”或 “不要邏輯思維”,其真正含義是不執著於佛教經論,勿著 於外相(文字本身也是一種假相)。 禪宗認為:悟之內容,無法以文字言語傳述,必須由師心直接 傳予弟子心,此種以心傳心,即為不立文字。 [真正的禪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但是,禪仍然需以文 字來指導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雖非月亮,但能讓 我們循著它看見月亮。]----法鼓山傳燈院 禪宗:定、靜慮、思惟、修 儒家:定、靜、安、慮、得 禪師:「禪即生活。」 道家:「道在屎溺。」 口頭禪一詞來源於佛教的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 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裝作有思想。(意指一個人習慣在 有意或無意間時常講的說話語句。)(維基百科) 口頭禪是一種禪病(禪宗末流,好取現成的經語、公案掛在口 頭上作爲談助,被斥爲「口頭禪」 。(例如:不立文字) 中國人常用的口頭禪 :[隨便]奪冠 其他口頭禪:神經病 / 不知道 / 無聊 / 真的假的 / 挺好的 / 沒意思 / 超棒的 / 很瞎 / 很遜 …… 1. 佛教傳入中國後,因士大夫鑽研佛法,形成僧人以佛入詩、 文人以詩入禪的現象。 2. 東晉以來,歷經亂世,士大夫的文人詩僧增加,許多僧人本 身即具詩學根柢,故詩作中常寓含佛理。 3. 「偈」本爲佛經傳譯時的一種文體,早期佛經翻譯,多以簡 單的偈頌敘述佛理,形成了禪詩特有的詩歌形式。這種可傳 唱的特殊形式,極似中國詩詞的表現方式。 4. 唐詩的「直抒性情」與禪詩的「自性覺悟」有異曲同工之妙 ,加以禪詩吸收了唐詩講究風骨、不尚辭藻的風格,以及詩 作的表現形式,「禪偈」乃進一步轉變為「禪詩」。 「妙悟」二字乃禪詩最重要的核心。所謂 “言為心聲”,文人 參禪打坐,體會佛理,研讀經藏,一旦豁然開朗,「以禪入 詩」,將內心感悟化為文字,在生活中寄託禪心,於是寫出 寓有禪理和禪味的詩作。 洛夫: 「禪不一定就是寺廟之禪、僧人之禪,可以說只是當下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入神觀照,對生命的整體感悟,對美的一 種永恆凝視。」(<禪詩的現代美學意義(代序)>) 王國維《人間詞話》將詩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禪詩是禪心的寫照,因其所要表達的多為《心經》中所揭示 的 「心的本質–自在」,以及「空」與「無」的觀念,故 與一般詩詞不同,皆為無我之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 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 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 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 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 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 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心經》共260字 [空 - 7 / 具有 “無” 之意涵者(不 & 無)=25] 1. 創作的動機:僧人禪詩以「明心見性」和「了脫生死」為 宗旨。文人禪詩則屬性情抒發,即興有感之作。前者旨 在「度人」;後者重在「自度」。 2. 創作的手法:僧人為詩直指人心,了悟自性,逆向思考, 旨在教化。文人禪詩亦力求“空靈”,破除我執,減少 概念性文字,以營造美好意境。 3. 詩歌的形式:許多僧人禪詩以簡單的偈頌詩教敘述佛理, 故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排律詩 - 講究聲韻詞藻、有 嚴格的對仗。 4. 詩作的內容:僧人禪詩 - 宗教性、 載道性強; 文人禪詩 - 較富有文學性、藝術性及浪漫意味。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 比丘尼 無盡藏 開悟偈。以春喻道。佛法無所不在,不假外求。 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岩前一點空; 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 --唐.寒山 * 以“明月”自喻自性,只要自性光輝映現,黑暗、是非、煩惱都將遠離。 盛唐詩人王維 (字摩詰,外號詩佛)常以禪者目光觀照萬物,詩中自有幽靜、 清澈、空靈之韻味,其禪詩蘊含禪理和禪味,最能傳達禪悟的境界,王維 禪意盎然。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東林詩偈>: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佛經中常說佛出廣長舌相說法。據說此詩乃蘇軾住廬山東林寺時所作。東坡把山水 自然看成一體佛性,無時不在為吾人說法。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洛夫禪詩的「禪」字有二個層次, 其一,是文字語境的禪,其二,是 生命境界的禪。” (<禪亦頑童 向 你的窗前探首>,李翠瑛) * 此詩如唐人五絕,短小精緻,言有盡而 意無窮,意境超逸,禪思無限。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洛夫和余光中齊名,被譽為世界華文詩壇的雙子星座,也是公 認的台灣十大詩人之一。 洛夫原名「莫洛夫」,台灣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 大學外文系。1945年與詩友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早年 詩中具超現實魔幻色彩,人稱「詩魔」。目前旅居加拿大, 寫詩之餘沉潛書法。 洛夫的禪詩將西方超現實主義和東方禪宗智慧融合,蛻變成為 現代禪詩。 《禪魔共舞:洛夫禪詩》(10/11/2011 出版) 「魔」即「禪」,「禪」即「魔」,禪、魔互證,證出洛夫的 詩歌美學,詩、禪結合,呈現出革命性的東方智慧。 賴賢宗,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哲學學士、 碩士、博士,1994 年 (台灣) 教育部公費獎 學金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1998 年獲德國 慕尼黑大學 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台北 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創辦台 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 心並擔任主任。 “此詩寫的是失戀最終所領悟到 的道理、禪理、禪境。……就 外緣來說,<雪蕉>是情詩, 就它們所達到的最後的內心領 悟而言,則是禪詩。” (賴賢宗, <詩境通於禪境:禪藝的當代之道>) 歲晚了 而相依的雪蕉在哪裡 松煙 獨自飄渺 竹聲灑然於空谷 不需有人聽見 靜謐 漲滿闇寂的時光隧道 天寒 翠袖已薄 這是唯一相伴的雪蕉 優美的古典詩詞具備三大要素:聲韻、感情、 意境,其中意境尤其是整首詩的靈魂。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 關理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迹可求,故其 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見《滄浪詩話》) 錢鍾書《談藝錄》:「乃不泛說理,而狀物態以明理;不空言 道,而寫器物以載道;拈此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者,使寥 廓無象者,托物以起興,恍惚無朕者,著跡而知見。」 意境包括兩部分: 1) 實境 –“歷歷在目” 2) 虛境 –“意在言外” 所謂“虚實相生”:虚境是實境的昇華,體現文學作品的審美 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虛境 須透過實境來表現。 *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 成的藝術境界。 *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情境交融、虚實相生、充滿了無窮韻味、 活躍着生命律動的詩意空間。 * 文學的意境包含三個特點: (1) 真:表達真摯的情感。 (2) 善:刻劃靈動的趣味/韻味。 (3) 美:傳達特殊的美感和領悟。 意境 vs. 意象 * 意象:主觀的意念+客觀的物象 (意象=寓“意”之“象”)。它是意境的載體,用來 寄託主觀的情思。 * 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但是並不是所有藝術 作品都能有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學 「意境」一詞最早由王國維提出:「古今詞人格調之 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 ,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人 間詞話》 「意」: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境」:外在環境 的反映。……意境是心物、主客、內涵和形式的完美 統一,更著重以虛涵實、實中見虛,有著無限和深遠 的特徵。----劉成紀,<再談中國的美學意境>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工於詩、精於詞;又精通 音律,善吹簫彈琴,是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 其詞集中有不少自度曲,是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 的音樂家。白宮石詞風清空含蓄,立意幽遠,煉字琢 句,倚聲協律,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別樹一格。 1. 意境應是多元的, 更是主觀的, 品味詩詞宜廣納百川, 包容多元 (鄰家女孩未必不如世界小姐, 浣紗村女或勝於宮廷后妃)。 2. 「意境」屬於「禪」、 「道」一流,不可言說,玄妙且形而 上,它無聲、無色、無臭、無味,難以狀之,忌之在露,唯 有情境相融、虚實相生,始能讓作品蘊涵無窮韻味。 《白石道人詩說》 宋 姜夔 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氣象欲其渾厚,其失 也俗;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脈欲其貫穿,其失也露 ;韻度欲其飄逸,其失也輕。……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說 理要簡切,說事要圓活,說景要微妙。 語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 山谷尤謹於此。清廟之瑟,一唱三嘆,遠矣哉!…… 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意中有景,景 中有意。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 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 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 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賴賢宗的 “禪意境美學” 「詩境通於禪境」、「詩禪合流」的主張出自: <詩境通於禪境:禪藝的當代之道> 作者:賴賢宗教授 (原題:「禪與意境美學:以詩境與禪境之相通為例」) 該文宗旨:解釋「詩與禪」的交涉。藉由禪與當代藝術的類比性, 來從事當代美學理論與創作,重新定義藝術的主體與客體,達到 新領域的「情景交融」。 賴賢宗主張詩禪一致的“禪意境美學”,認為:意境美學可以表達 為以下三點:(1) 意與境渾,(2) 返虛入渾,(3) 渾然天成。 虛空有盡, 禪意無窮。 虛空有盡, 禪意無窮。 I. 虛空有盡,禪意無窮。 禪境與詩境既有相通之處,瞭解禪宗的哲 思,有助於提昇人生境界及詩詞作品的意境。 II. 中國古典詩詞特別重視意境,吾人欣賞詩詞時 ,應如何鑑賞品味詩詞中的意境? 1. 反覆揣摩詩詞中意象(即詩人用來表現自己的心境或某種情 感的物象)。 2. 用心體會詩中意在言外的詞語/詩句,以深入領會其中意境。 3. 展開聯想的翅膀,發揮想像力。 4. 多讀古今詩詞作品,亦勿放過詩詞評析的文章。 其他參考資料 《誠齋詩話》 宋 楊萬里 《金針法》云:[八句律詩,落句要如高山轉石,一 去無回。]予以為不然。詩已盡而味方永,乃善之 善也。 詩有句中無其辭,而句外有其意者。(意在言外也) 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如 少陵《羌村》、後山《送內》,皆是一唱三歎之聲 。 詩有實字而善用之者,以實為虛。 屬聯工夫,然去一境字,便覺難讀。 楊萬里的禪詩 新 柳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舟過安仁 一葉渔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送德輪行者 瀝血抄書奈若何,十年依舊一頭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六一詩話》 宋 歐陽修 聖俞嘗語余曰: 「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 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 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雖然,亦可略道 其髣彿:若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則天容時 態,融和駘蕩,豈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於言外乎? 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唐人有云: 「姑 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 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人間詞話》-1 王國維 王國維(西元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清末浙江海寧人。自治經史 、古文學、古器物,兼及文學史、文學批評,有極深創獲。任清華大學 教授,憤世嫉俗,後投昆明湖自盡。著述甚多,合刊為海寧王忠公遺書 ,另有靜庵文集,輯其早年論哲理、評文藝之作。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 者在此。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 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 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 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人間詞話》-2 王國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 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 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 ,透徹玲瓏,不可湊泊。……”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 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 而二者隨之矣。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大家之作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 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揚 州 慢 宋 姜夔(白石道人)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 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 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 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 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 誰生。 虛 空 有 盡�從[禪詩]談[詩的意境]� Slide Number 2 概 要 Slide Number 4 Slide Number 5 Slide Number 6 什麼是「禪」? Slide Number 8 「禪宗」的「不立文字」 Slide Number 10 「口頭禪」也是禪嗎? 禪詩(A):僧人禪詩 禪詩(B):文人禪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僧人禪詩與文人禪詩之不同 禪詩範例 – 1(僧人禪詩) 禪詩範例 – 2(文人禪詩 – 王維) 禪詩範例 – 3 (文人禪詩 蘇軾) <金龍禪寺>洛夫  禪詩範例 – 4 洛夫的現代禪詩 <雪蕉> 賴賢宗  禪詩範例 – 5 意境 詩詞的意境 什麼是意境? Slide Number 25 Slide Number 26 Slide Number 27 Slide Number 28 Slide Number 29 Slide Number 30 結 論 Slide Number 32 Slide Number 33 Slide Number 34 Slide Number 35 Slide Number 36 Slide Number 37 Slide Number 38
/
本文档为【从禅诗谈诗的意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