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业银行论文

2012-06-27 12页 doc 192KB 1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6445

暂无简介

举报
商业银行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完善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但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字: 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发展、经营状况、问题、建议 概述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及其组合同时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经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的实践总结,资产负债管...
商业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完善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但存在许多问。 关键字: 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发展、经营状况、问题、建议 概述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及其组时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经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的实践总结,资产负债管理已被证明是目前银行业较为科学规范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办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正处于任重而道远的调整与改革之中。虽然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并存,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机构体系,但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盈利能力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普遍很低,只有5%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同期英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高达26%,美国为20%,新加坡为15%。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但2000年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也只有11%,与国外银行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资产质量方面 截至2004年6月,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401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59%,比年初下降4.82个百分点。截至2003年9月,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89.4亿元,比2002年底增加72.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7.4%,比2002年底下降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三)资本金方面 截至2003年底,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3%左右,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巴塞尔资本规定的8%的警戒线。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结构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企业,国家单一享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导致所有者虚置、产权主体不到位,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薄弱,无法实现整体的有效运行,从而对国有产权保护不力。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使银行的坏账率和银行的风险增高。 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虽注重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如委托理财、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加快发展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3.信贷期限结构错配 无论是从存量指标来看还是从增量指标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引发商业银行支付困难,直至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国家中长期建设资金高度依赖银行供应,会使经济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 4.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竞争程度 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届时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以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达到30%左右。这势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外资银行入驻我国,将会在优质客户资源、中间业务和优秀人才方面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三、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一)资本充足率达标,资产总量增加 自2004年中国银监会公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来,资本监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根据相关法律及监管标准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达到4%。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通过公开上市、股票增发以及发行次级债等多种方式积极补充资本金,以增强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2008年,我国共有204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比2007年多43家;达标资产占比达到了99.9%,比2007年提高了20.9%。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4家上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4%,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在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2007年增长了2.81个百分点,自2003年以来首次达到了监管标准;除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10%以外,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高于11%(见表1)。    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比三季度末上升0.6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2010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1%,较上季末上升0.6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 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根据银监会的要求,目前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1.5%,中小银行不低于10%;核心资本充足率大型银行要达到10%,中小银行8%。 数据显示,所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从2002年底的近3万亿元和1/3左右,下降到2010年底约8000多亿元和2%左右。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近-3%提升至目前的12%以上;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不到7%提高到目前的近170%,风险抵御和吸收能力明显增强。不仅经营绩效有了重大飞跃,而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在资产总量较2003年底增长3倍、贷款增长2倍的情况下,税后利润增长约27倍;资产利润率超过1%,约为2003年的10倍,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 (二)资产变动,利润上升 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筹集资金补充资本金只是实现资本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对加权风险资产规模的控制也能够实现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目标。  由于加权风险资产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风险状况,加权风险资产的增幅往往能表现出商业银行在业务增长中潜在风险。 (1)2008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宁波银行(43.28%)、南京银行(42.71%)和浦发银行(36.50%)的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最大。通过对各家银行总资产增幅与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的对比(见图1),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超过总资产增幅的银行共有7家(2007年为3家)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43.0 万亿元,比上季末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各类商业银行中,资产余额同比增长最快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增幅达43.1%,部分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增加,其次是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幅分别为29.6%和27.5%。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38 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同比分别上升0.17个和0.98个百分点。 (2)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和人民币超额备付率较上季末有所上升,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回落,银行整体流动性压力趋于缓解。201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2.8%,比二季度末上升0.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方面,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稳中有降。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比年初减少2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比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 2008与2007年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金额增幅与总资产增幅的比较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债权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空前剧烈,因而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将成为必然选择。在此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分析  A: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  银行是负债经营性企业,负债是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务规模庞大。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产生的问题,主要有: 图2是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占比情况 虽然高负债比率能够获得很高的财务杠杠利益,但是它也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B:各项存款构成银行债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都在负债资本中均占有很大比重。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提出若干完善发展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及产生的原因 现状分析: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减少40亿元;不良贷款率1.1%,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其中:次级类贷款1665亿元,不良贷款率0.4%,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004亿元,不良贷款率0.5%,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663亿元,不良贷款率0.2%,比上一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亿元,不良贷款率1.1%,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100亿元,比年初增加19亿元,不良贷款率1.2%,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1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52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减少13.1亿元,不良贷款率0.7%,与上一季度末持平。   其他商业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3亿元,比年初增加7.4亿元,不良贷款率0.9%,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26.3亿元,不良贷款率1.8%,比上一季度末下降0.15个百分点。占比为1.13%的境内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0.4亿元,不良贷款率0.5%,比上季度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原因分析: 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事务,从而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在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观念的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没有受到利益的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转变、扭曲、颠倒,加之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国有企业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的贷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近十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着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粗放经营倾向,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特别是违规操作比较多。可以说贷款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环节上的薄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2.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认为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管的品质、素质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完备,限于风险贷款的统计工作,缺乏贷前、 贷中和贷后环节的风险评估,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的变化: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3. 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眼睛向内,找准突破口,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更新观念,把不良信贷资产提升到一种可挖掘利用资源的高度加以认识。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取客户,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赢得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然把贷款营销列入其战略决策之中。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我国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不断增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针,积极研究、分析市场,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贷款营销重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逐步调整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改进贷款流程,并相应成立贷款营销机构,着手建立营销激励机制,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贷款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贷款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2.贷款营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贷款营销作为一种经营战略,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和控制,需要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宣传、公关等营销手段,缺乏对贷款营销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运营机制不够系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领域,在如何吸收存款上都有一整套的办法措施,然而在贷款营销方面,拓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使用的手段单一落后,产品创新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3.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客户心中的最佳银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赢得“大客户”,各家银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竞争手段花样繁多。诚然,“大客户”是一个魅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不同银行有不同的业务特色,如果不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出发,一味青睐于大企业,其营销的范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自身的发展也由此会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脱节的矛盾。   4.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存在银行“难贷款”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目前银行资金并不紧张,许多银行存差很多,资金宽裕,但是愁于没有好的贷款项目。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银行商业化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贷款发放谨慎;另一方面说明贷款营销能力较弱,不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存在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与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5.贷款营销人才和技术支持不够,营销的水平和质量不高。贷款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贷款营销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营销人员不仅要懂银行业务,还需要掌握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外语、统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合格的营销人员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但是,我国银行贷款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符合要求,许多银行虽然建立了客户经理队伍,但是大多是以前信贷人员的翻版,离真正的营销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相对缓慢,网络银行也是刚刚起步,对贷款营销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银行更快地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额。   6.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影响信贷营销的拓展。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上收厂贷款权限,不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自主权,贷款营销的权利和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县级银行,几乎变为“大储蓄所”,信贷萎缩问题十分严重,由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基层银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的形象。县级银行也是银行,银行不贷款就等于工厂不生产,作为县域经济重点支持者的县级银行,面对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贷款权限,自身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振兴。   7.社会信用环境制约银行贷款营销拓展。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其表现是,一是许多贷款客户无理拖欠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把银行贷款视为扶贫资金;二是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营销缺乏信用指向和依据;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贷款营销拓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担保制度,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许多中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因为缺乏担保,银行处于安全性考虑,难于为其提供大额的信贷支持。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不但影响银行贷款营销的开展,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 (一)我国利率的变化情况    在过去,我国实行利率管制,利率由官方确定,官方调整利率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上升下降,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即使官方利率做出调整,商业银行一直也保证了稳定的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也无须考虑利率变量。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金融交易资金定价机制的改革,即利率由政府定价改变为利率由从事金融交易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来确定。这种制度变化不再能保证商业银行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会随利率出现剧烈的波动,甚至为负,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化导致金融产品价格变动,使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经济主体的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波动。   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但利率水平由于受市场资金供求、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已经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频繁调整已近似模拟出一种市场利率环境。1980年至2004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进行了23次调整,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形成于1989年2月,达11.34%,最低形成于2002年2月,为1.98%。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1)利率调整频率快,利率调整幅度大。从1993年至2005年利率调整了12次,其中仅1998年利率就调整了三次;一年存款利率最高为10.98%,最低为1.98%,变化幅度高达九个百分点,一年贷款利率最高为19.18%,最低为5.31%,变化幅度高达十多个百分点; (2)存贷利差经历了大幅下降,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又缓慢上升的过程。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历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资料来源: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和资产产品都是存款和贷款,因此在任何经济体制下,利率变化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和经济价值的机制都是相同的。《巴塞而协议》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四种类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同样是这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它来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和持续期的不匹配。由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给银行的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当可重新定价资产数量多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增加,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当可重新定价资产少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上升。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存在定期存款多于活期存款,而长期贷款少于短期贷款,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用长期资金发放短期贷款,存在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的状况,一旦利率下降就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存在严重的重新定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不断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不断下降,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趋改善。负债方面,由于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倾向。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4.08%下降为2004年的61.98%。资产方面,由于借贷交易主体双方的预算软约束和低利率敏感性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仍然缺乏利率弹性。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日益平坦,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刺激了企业对长期贷款的需求,导致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2.48%上升为2004年的88.33%。从表3可得出以下结论:以2002年为界限,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是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到2002年基本不存在可重新定价风险,2002年之后开始出现可重新定价资产小于可重新定价负债,一旦利率水平上升,这种结构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遭受严重损失。 五、相关对策建议 (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 实现产权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规范的股份制能够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作用,能够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治理结构,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股份制银行过去所谓健全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只是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的,与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一定距离。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下,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进行产品与经营模式创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产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为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推进并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贷款业务的比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优化银行盈利结构;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通过出售部分股权给境外投资者,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境外投资者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及产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文化,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共谋长远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四)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 借鉴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不断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对商业银行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管。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实现对各商业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推出的全面管理。监管重点在原有以合规性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合规性和风险性并重;抓紧制定已出台的商业银行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 (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员工队伍 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领导力、控制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其次,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研究符合市场规则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可考虑从境外聘请高级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知网 易迈管理学习网 维普资讯网
/
本文档为【商业银行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