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2012-06-28 26页 ppt 1M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7407

暂无简介

举报
一氧化碳null第四节 一氧化碳第四节 一氧化碳null概述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沸点-190℃,熔点-205℃,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967,溶解度为23ml/L(20℃时)。 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遇明火或火花易产生爆炸。CO可被含氧自由基氧化成CO2,并放出大量的热。CO可与许多金属形成剧毒的羰基化合物。 理化性质null概述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大量CO。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采暖锅炉、民用炉灶、燃放烟花爆竹、吸烟及炼钢炉、炼铁炉、炼焦炉、煤气发生站等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 完全燃烧时也可产生CO。因为燃烧...
一氧化碳
null第四节 一氧化碳第四节 一氧化碳null概述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沸点-190℃,熔点-205℃,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967,溶解度为23ml/L(20℃时)。 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遇明火或火花易产生爆炸。CO可被含氧自由基氧化成CO2,并放出大量的热。CO可与许多金属形成剧毒的羰基化合物。 理化性质null概述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大量CO。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采暖锅炉、民用炉灶、燃放烟花爆竹、吸烟及炼钢炉、炼铁炉、炼焦炉、煤气发生站等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 完全燃烧时也可产生CO。因为燃烧时温度较高,部分CO2分解为CO和O2;部分H2O被分解为H2和O2后,又可将CO2还原为CO。在大气中CO比较稳定,转化成CO2的过程很缓慢,可长期存在空气中,一般可长达2~3年。污染源大气对流层中的CO本底浓度为0.125~2.5mg/m3。目前国外一般工业城市大气中CO平均浓度为1.25~12.5mg/m3;大城市为5~30mg/m3,运输频繁的交通枢纽地区可高达25~150mg/m3。null对流层污染测量仪null概述CO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属血液、神经毒物。 毒作用机制:CO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和含二价铁的细胞呼吸酶等形成可逆性结合。CO和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其结合力比O2的结合力大200~300倍,而CO的解离速度又比O2慢3600倍。因此,CO进入机体后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不仅妨碍了血液的输氧能力,使组织器官不能及时得到氧的供应,而且抑制、减缓了HbO2的解析与氧的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危害null>2% (空气中CO浓度12.5mg/m3 )可使视觉和听觉器官的敏感度降低 >10%出现CO中毒的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疲乏、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兼有心前区紧迫感和针刺样疼痛 45%~60%可发生痉挛甚至死亡 血中HbCO含量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引起时间辨别能力发生障碍 >5% (空气中CO浓度37.5 mg/m3 )达70%意识模糊、昏迷 null概述环境空气中CO的日均浓度限制为4 mg/m3。工作场所中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20 mg/m3。卫生nullCO检测方法各方法的采样方法基本相同,都是采集现场空气,用双连橡皮球将空气送入聚乙烯薄膜采样袋或铝箔复合薄膜采气袋内,使之充满后放掉,如此清洗3-4次,采气,密封。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袋编号,带回实验室 。样品采集null压电晶体吸附检测法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 开路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法 中红外线光学纤维传感器法 CO检测方法比长氏检定管法 五氧化二碘法 激光质谱法 电化学传感器法国家标准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汞置换法其他方法气相色谱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CO对非分散红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其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浓度。 此种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ppm,属干法操作,无需配制溶液,操作简便、快速,可连续自动检测,但CO2、水蒸气和悬浮颗粒物有干扰,须经特殊过滤管处理。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null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光源切光器样品室金属薄膜放大器指示器检测室气样从红外光源发射出能量相等的两束平行光,同步电机带动切光器交替切断。一为参比光束,测定过程中光强度不变;另一通过样品室,为测量光束。气体通过样品室,其中CO吸收部分特征波长的红外光,使射入检测室的参比光束强度大于测量光束,两室气体温度不同;差异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后,由指示器显示测量结果。参比室null样品测定将待测气体抽入仪器样品室,将仪器指示值稳定后读数,测得一氧化碳的浓度。或者用仪器在现场检测。方法说明CO的红外吸收峰在4.5μm附近,CO2的在4.3μm附近,水蒸气的在3μm和6μm附近,加之空气中CO2和水蒸气的浓度远大于CO的浓度,两者干扰CO的测定。测定前用制冷或通过干燥剂的方法可除去水蒸气;用窄带光学滤光片或气体滤波室将红外辐射限制在CO吸收的窄带光范围内,可消除气样中CO2的干扰。测量时,先通入纯氮气进行零点校正,再用CO标准气体校正,最后通入气样,便可直接显示记录气样中CO的浓度。非分散红外吸收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在TDX-01碳分子筛柱中,CO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后,进入转化炉,在镍触媒(360℃±10℃)作用下,于氢气流中生成甲烷(CH4)。然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此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可连续自动检测等特点,进样1mL时,本法的测定范围是0.50-50.0mg/m3,最低检出浓度为0.50mg/m3。气相色谱法null样品测定在最佳测试条件下,通过六通阀进1.0ml气样,每个样品重复3次,同时,取零空气作空白测定。用保留时间确认一氧化碳的色谱峰,测量其峰高,用峰高的平均值标准曲线法定量。对高浓度样品,应先用零空气稀释至CO浓度小于50mg/m3,再按相同操作步骤进行分析。记录分析时的气温和气压。气相色谱法null方法说明转化柱:内径400mm、长15cm、不锈钢U形管内,填充镍触媒(30~40目),柱管两端塞玻璃棉。转化柱装在转化炉内,一端与色谱柱相连,另一端接检测器。 气相色谱法为确保催化剂的活性,测定前,应在360℃、氢气流速为60ml/min条件下,将转化炉活化10h。另外,转化炉老化与色谱柱老化同时进行。所用的氢气和氮气的纯度应高于99.99%。由于采用了气相色谱分离技术,空气、甲烷、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机物均不干扰测定。null检测方法原理:经净化后的含一氧化碳的空气样品与氧化汞在180-200℃下反应,置换出汞蒸气。根据汞吸收波长253.7nm紫外线的特点,利用光电转换检测器测出汞蒸气含量,再将其换算成一氧化碳浓度。反应式如下:当进样量为50mL空气时,这种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m3。此法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适用于空气中低浓度CO的测定,但共存的丙酮、甲醛、乙烯、乙炔、SO2及水蒸气干扰测定,必须用特殊过滤管过滤干扰。汞置换法null检测方法汞置换法 null检测方法原理:气样通过装有吸附五氧化二碘指示胶的玻璃管,CO即与五氧化二碘反应生成游离碘的棕褐色(或绿褐色)变色层,其变色层的高度即表示一氧化碳的浓度。 此法操作简单快速,但所用的检定管必须在环境温度在15-35℃、大气压在700-800mmHg、并能除掉所含气体的情况下使用。 比长氏检定管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五氧化二碘(I2O5)常用于测定CO,发生的反应如下:这个反应是根据白色五氧化二碘是否变色,对CO进行定性分析。 由于一氧化碳与五氧化二碘反应能定量进行,也可由碘量法对CO进行定量分析析出的碘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淀粉为指示剂,碘与淀粉变蓝,终点时蓝色消失。反应如下:五氧化二碘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激光质谱法中用可见激光430-435nm的激光能成功地将CO分子从同质量数的N2分子的混合气体中选择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高选择性,同时多组分测量,对环境气体不敏感等优点。 激光质谱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利用空气中的一氧化碳通过电化学电池时,在多孔聚四氟乙烯粘结的铂催化气体扩散电极上,在控制电位下氧化成二氧化碳,放出电子,阴阳极之间的电流,与一氧化碳浓度成正比的原理来检测一氧化碳。这种方法克服了一般电化学传感器以稀硫酸溶液作电解质带来的腐蚀、泄露等问题。电化学传感器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利用气体和涂料不可逆的交互反应进行检测,其灵敏性依靠气体流速。CO的检出限是0.7-2ppm。 这种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快,并有较低的检出限,但它进样过少限制了其对低浓度CO的间断检测。 压电晶体吸附检测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通过可调谐式DFB型半导体激光管进行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测CO,利用被测气体某一段波段的吸收线特性来检测其含量的。这种方法比之传统的光谱方法能连续的进行数据采集,灵敏度更高并且需要较少的技术支持,但选择性稍逊,更多的用于有毒工作场所的空气检测。腔增强吸收光谱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通过开路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向大气散发红外光束,分析测得的红外吸收频谱,再检测气体并定量。 其特点是它不用采样,而且能同时得到能吸收红外线的所有气体的信息,但这样也容易干扰待检物的信号。 开路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法null检测方法原理:光学纤维传感器,能快速在线监测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这种仪器是用光纤将中红外线发射器和检测器紧密连接起来,然后进行检测,其测定范围为0-200ppm。 该方法技术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工作对象广泛。中红外线光学纤维传感器法nullTHANKS!彭莉
/
本文档为【一氧化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