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七章 社会态度

2012-06-29 50页 ppt 2MB 2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89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章 社会态度null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概述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3、态度的动力性。第一节 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null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概述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3、态度的动力性。第一节 态度概述第一节 态度概述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null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三、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 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实 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第二节 态度理论 第二节 态度理论 一、强化论观点 (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三)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观点 (一)紧张减缓理论研究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2、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3、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 (三)社会判断理论二、态度形成理论 1、海德的平衡论二、态度形成理论 1、海德的平衡论 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费斯汀格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认知无关; (2)认知协调; (3)认知不协调。 null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是处于第三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愉快或紧张,并力求减轻或解除。 并且,认知因素之间关系的失调程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恢复协调的办法有:恢复协调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 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 缓解认知失调的策略示例缓解认知失调的策略示例西利亚是一个大学生,她一贯认为自己是环保主义者。最近,由于父母买了一辆新车,西利亚“继承”了父母的老车,过去她外出都是骑车或坐公交车,但现在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开车代步。父母的旧车是一辆耗油量极大的老爷车,西利亚该如何缓解由于自己的环保思想与使用这辆耗费能源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冲突带来的认知失调呢?西利亚可能会:西利亚可能会:改变态度:汽车不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 增加一致性想法:这是一辆旧车,使用它是为了充分利用它 改变想法:对我而言,支持环境保护运动固然重要,但是上学和工作更重要 减少选择数量:我的时间太紧,我确实是不能再骑车或坐公交车了 改变行为:只有当不能使用自行车或公交车时我才开车改变态度可以分别从:改变态度可以分别从:认知:摆事实,讲道理 情感:动之以情 行为:行先于知 广告有效吗? 广告宣传是怎样改变人的态度的? 为什么角色扮演比听录音故事更有效?有时,我们会做与自己态度相反的事,但此后并不会改变态度,如何解释?有时,我们会做与自己态度相反的事,但此后并不会改变态度,如何解释?真实情况:任务很乏味 矛盾行为:“我告诉别人这个任务很有趣” 出现失调:“我不可能为了一块钱去撒谎” 结果:转变态度:“我并没有撒谎,确实有趣。” 没有失调:“拿了二十块,善意地说个小谎没什么大不了。” 结果:态度不变:“这个游戏不好玩”第二节 态度理论第二节 态度理论三、功能理论 以卡茨的理论为主。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2、自我防御的功能。3、认识的功能。 4、价值表达的功能。 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科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 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 (三)语义分化量表 二、问卷法 根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可将问卷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模仿与观察学习 4、团体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3、同伴的影响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1)专家身份。(2)社会身份。(3)吸引性。(4)相似性。(5)可信赖性。 2、信息的传播(1)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2)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信息传播的渠道 3、被劝说者因素(1)原有态度。(2)人格特点。(3)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 4、情境因素(1)信息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信息重复的情境。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如果你有机会策划一个公众集会并在会上宣传一个很主要的观点,比如反对建造一所核电站,你准备选择什么人来做讲演,这个人该怎么讲?null通过说服可以改变态度。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 ——“谁”向“谁”“怎么说”。 通过劝说改变态度通过劝说改变态度(一)谁:说服者的性质。 I. 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睡眠者效应)。 II. 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 III.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 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所 以:所 以:有公信力的人(如一些拥有明显专长的人)比缺乏可信度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有吸引力的人(不论是外表上或是个性上的特征)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具有说服力但是:但是:霍夫兰德发现,劝说者的可信性的影响在其信息刚刚传递后的效果最大,时间一久,就逐渐变小,而原来低可信性的传达者的效果却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这被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 )。 null(二)怎么说:说服的方法(二)怎么说:说服的方法I.态度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II.信息唤起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III. 信息的呈现方式: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的信息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在此还需要弄清楚单面与双面说服的问题。 恐惧唤起恐惧唤起   在什么情况下,恐惧的唤醒会增强说服力?或者抵消说服力? 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提高了信息的影响力。但唤起太大的恐惧会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的话,唤起较强烈的恐惧其效果较好。 在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中等强度的恐惧唤起。 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单方面论证;强调自己的立场的言论; 双方面论证:对比、比较。优缺点。 首先,对文化程度低的人而言,单方面宣传的效果较好;而对文化程度高的人来说,双方面的宣传效果更好。    其次,目标靶原来的态度和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则单方面的宣传比较有效;若目标靶原来的态度与宣传者强调的不一致时,双方面的宣传效果较好。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与大量数据相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记住清楚、生动、个人化的事例的深刻影响。 所以:所以:表面看来不是用于说服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采取单面说服(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的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说服好(即同时支持和反对你言场的观点)更好? 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说服更有效 null是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 如果两种观点是紧接着提出的,最好先提,因为人们改变心意要有一段时间耽搁。“初始效应” 。 但是如果不同论点提出的时间有一段延迟,那么最好是最后提出你的观点。 “崭新效应” 。 (三)对谁说:听众的性质(Factors of persuadee)(三)对谁说:听众的性质(Factors of persuadee)I.被说服者的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 II.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 III.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nullIV. 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V.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所以: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 智商低的人通常通常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程度中等的人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 18~25岁的人更易于改变。此年龄以外的人的态度较稳定,不易于改变。 回到提问:回到提问:如果你有机会策划一个公众集会并在会上宣传一个很主要的观点,比如反对建造一所核电站,你准备选择什么人来做讲演,这个人该怎么讲?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将有利于你获得成功: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将有利于你获得成功:1、讲演者应该是一位看上去可爱、富有表现力和可信任的有关问题的专家,并在某些方面与听众有共同之处。 2、所传播信息要能唤起听众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引起害怕或焦虑的情绪。 3、所传播的信息中还要提供一个清楚的行为过程,让听众感到如果遵循该过程久能减少上述情绪反应并获得所期望结果。 4、所传播的信息中要有清晰的结论。null5、所传播的信息应有事实和统计结果作为支持。 6、如果听众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讲演者一定要说明支持和反对两方面的观点。 7、如果听众对这个问题比较陌生,讲演者只需说明自己的观点。 8、讲演者应表现出自己决不会因听众接受了这个观点而获得什么个人利益。 9、讲演中应尽可能地把信息重复几遍。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法 琼斯以大学生为被试,测定其在三个具体问题上都持有否定态度,将其分成几个三人组,每组一人向其他两人宣传(有提供的内容与大纲,要求宣传者自己表现出深信不疑)结果三人都改变了态度,扮演者改变最大。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三)活动参与法 布鲁奇以耶鲁大学新生为被试,原先不信天主教。分为四组,写“支持天主教”的文章,1组自由选择,2组按规定写,3组考虑内容,4组注重结构和语法。结果1、3组改变较大。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四)团体影响法:勒温 实验1:被试为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家庭主妇,分成6个小组,每组13-17人,3组接受讲解和劝说,3组做团体规定。结果前3组有3%人改变态度,后3组有32%人改变态度。 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四)团体影响法:勒温 实验2:以刚生孩子住院的产妇为对象,出院回家时分为2组,一组个别劝说每天给孩子吃鱼肝油和桔子汁,另一组规定必须吃。结果后一组几乎全部照做,前组则只有小部分人照做。 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五)互惠 当某人为你做了一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即互惠。 走面子技巧:在一个实验中,要求大学生在两年时间内每周花两个小时担当少年犯的辅导员,所有大学生都说不行。接下来,又要求大学生充当一些少年犯的陪伴,陪少年犯逛一次动物园。前面对于较大的请求说了“不行”,这些大学生有50%的人同意接受这项较小的请求,而当找到另外一组大学生,之前没有向他们提出过大要求,他们只有17%的人同意充当旅游陪同。(当人们从大到小提要求时他们就已经为你做了一些事情了)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六)承诺 在一些研究中,那些同意接受较小请求的人,接下来更有可能同意接受较大的请求,即登门槛技巧 :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七)稀缺 人们讨厌他们得不到某种东西的感觉(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们喜欢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东西)。null三、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八)示范 让人们依从的一种方式就是营造一种信息性影响的情形:人们可以通过示范所期望的行为来促成改变。null示范节水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管理者希望大学生们节约水和能源,因为圣克鲁兹分校的学生以热情的环保主义者而著称,所以管理当局认为在告示栏中张贴一张节约告示就会导致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田径馆男浴室的墙上贴了一张告示,敦促洗浴者这样节约用水:“(1)淋湿(2)关水(3)打肥皂(4)冲洗干净”。在为期五天的时间里,只有6%的人按照建议的程序洗澡,当告示被固定在一个三脚架上,移到浴室入口更显眼的位置时,依从行为增加到19%。但是,告示总的说来可能不起什么作用,因为有些洗浴者讨厌告示,将它打翻在地,冲洗更长时间。最终,所有告示都被撤除,由一名学生来示范适当的洗浴行为。当浴室暂时空无一人时,进去一名串通好的同谋,他打开水龙头,背朝浴室入口等候有人进来,一旦他听到有人进来,他就按照公告中的告诫:他关掉水、打肥皂、冲洗干净、离开。在这种方式下,依从增加到49%。当采用两名模特时,依从增加到67%。同最早告示引发的依从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他态度改变方法其他态度改变方法1、规范改变 2、强迫态度改变: 洗脑:为什么囚禁使人更易于接受劝说? ——隔离,劝说如不听从就会失去,有改变则奖励 ——“斯德哥尔摩效应” 洗脑导致的转变能持续多久? ——一般是暂时的 邪教: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 强迫态度改变:强迫态度改变:使被劝说者产生无助感 如生理或心理的虐待、睡眠剥夺、侮辱和隔离 当感到精疲力竭,无法继续承受压力和恐惧,就会抛弃原有信念,态度发生改变。 改变后,得到优待:如鼓励、吃的和生命的安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973年8月,瑞典首都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把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最后劫匪向警方投降。 但奇怪的是,危机结束后,所有的受害者都声明并不痛恨歹徒,他们感谢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名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甚至在警方采取营救措施时还对抗警方。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警察当成了敌人。 年轻的、比较容易相信人的和比较天真的人质相对而言容易患上这种心理上的怪病 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1978年,在教主吉姆.琼斯的敦促下,900名左右的人民圣殿教信徒举起纸杯,喝下了混有剧毒氯化物的紫色镇静剂。这批人一直住在奎亚那丛林里,与世隔绝地在看守的管制和镇静剂的麻痹下生活,完全习惯于服从严格的行为规则,正是这种服从使得他们最后忠诚地追随琼斯走上不归路。 邪教特征:宣扬对教主的个人崇拜,绝对效忠。几种难于改变的态度:几种难于改变的态度: 1 与主导动机相联系的态度; 2 反映特殊人格特征的态度; 3 依据多种事实和需要的复杂态度; 4 根据多年经验形成的态度;第五节 偏见第五节 偏见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 总括起来: (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偏见往往被用来证明和支持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优越地位的合理性。 (二)社会化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偏见的认知根源偏见的认知根源特殊个案的劝说能力 类属化 归因偏差 最后归因错误(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在不明确的情境中,人们的归因往往与其信仰和偏见保持一致。 刻板印象 公平观念 是指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加以绝对化的倾向。他们尤其强调“罪有应得”,谴责受害者。偏见的情绪根源偏见的情绪根源偏见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和侵犯会导致偏见。 人格动力学 包括投射、对优越感的寻求和权威人格等。 具有权威人格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他们信仰坚定,往往持有“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容忍自己和别人的脆弱,喜欢严厉地惩罚,多疑,极端仰慕权威。 童年受到过于严厉的处罚,渴望成为权威。 专制人格者的信念专制人格者的信念对权威的服从与尊敬是儿童应学会的最重要的品德 人们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等级:弱者和强者 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和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几个人民信得过、勇敢的、精力充沛的、具有奉献精神的领导者 只有经历苦难我们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每个人都应效忠于某个超凡的权威,并毫不犹豫地服从权威 应强迫那些拒绝向国旗敬礼的宗教团体顺从这种爱国行为,否则就取缔他们的组织三、偏见产生的结果三、偏见产生的结果1、自我实现的预言 2、性别角色在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 3、疏离3、疏离 四、偏见的消除四、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 null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中国铁娘子:吴仪中国铁娘子:吴仪null菲律宾总统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菲律宾总统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乌克兰前美女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 乌克兰前美女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 null2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2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null 3 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4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null 在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最早证明:“我们”与“他们”的区分导致很大的敌意。1954年夏天,谢里夫和他的同事们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州立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男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这里进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的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怎样能够减少他们之间的敌意呢? nullnull 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研究者们尝试了一种宣传方法,就是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研究者们试图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看电影,也没有起作用。当这些男孩在一起看电影时,他们之间的敌意依然在沸腾。最后研究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用一些分享共同目标的合作性行为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实验者们故意使得野营的卡车出故障,两组中的男孩不得不共同把车推上那座陡峭的山坡,在面对面依赖时,敌意消失了。事实上孩子们通过团体合作开始成为了好朋友。nullnull 友谊能减少偏见:在每一个国家,被试被要求表明他们对一个特指的少数民族成员的态度。被试还被要求提供他们与来自其他国籍、种族、信仰、文化或社会阶层的人接触类型的信息 。被试是其他群体成员的朋友吗?是邻居吗?是同事吗?研究结果非常戏剧化。当人们报告他们自己与群体外的成员为朋友时,他们表现出了较低程度的偏见。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 又叫自我评定法,它是根据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陈述(这些陈述通常被编制在一张量表上)进行自我评定而反映其态度的方法。null1)如今,在解释智力和社会问题上,妇女应该多承担些领导责任。 2)女人酗酒比男人还要糟糕。 3)妇女开火车和男人补袜子都是荒谬的。 4)现代女孩与现代男孩一样有支配自由的权利。 null(二)投射法(二)投射法 这是利用某些刺激引起被试的自由联想,从而间接地推断出被试态度的一种方法。 1、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null这是墨里的一种方法。做法是向被试出示几张图片,然后要他凭自己的想象编一段故事,并要求说明:(1)图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情境;(2)这种情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演变下去会有什么结果;(4)个人有什么感想。这样,被试在编故事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态度糅合进去,而测试者则经过而得知其态度。 2、造句测验2、造句测验 这是根据测验的目的,事先准备若干未完成的句子,或是一个作文的题目,让被试完成,然后从中分析被试有关态度的方法。(三)行为反应测量(三)行为反应测量 这是通过观测分析人们的外显行为去推断人态度的一种方法。 此法中最主要的是行为距离法。即通过观察人在交往过程中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来研究人的态度,包括身体距离、目光接触、紧张程度、时间久暂等方面。如果身体距离近、目光接触频繁、交往轻松、时间较久,就表明两者之间有肯定的态度,反之,则是否定的态度。第五节 偏见第五节 偏见三、偏见的消除 1、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
本文档为【第七章 社会态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