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结

2012-06-29 2页 doc 25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995

暂无简介

举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严重。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a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一般症状均不显著。典型病例症状多在发病1w后出现。 鉴别诊断 IM除易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支气管肺炎等外,还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鉴别;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消化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肝功能的改变。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无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酶学改变,其中以ALT,AST,LD...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严重。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a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一般症状均不显著。典型病例症状多在发病1w后出现。 鉴别诊断 IM除易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支气管肺炎等外,还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鉴别;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消化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肝功能的改变。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无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酶学改变,其中以ALT,AST,LDH升高最常见,肝酶升高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且具有恢复快、预后良好的特点;呼吸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尤其部分无咳嗽或咳嗽已明显改善的患儿,胸片仍显示炎症渗出。因此,对发热时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支气管肺炎,应警惕EBV感染的可能。 对于临床表现类似IM,但不是EBV感染所致的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多由巨细胞病毒、鼠弓行虫、腺病毒、肝炎病毒等所致 主要治疗措施为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抗病毒用药为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病毒唑等。肝损害者给予保肝治疗,心肌损害者给予能量合剂。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特点有:①症状相对较轻,以青壮年、健康人群为主,男女无差异,全年散发,无明显季节高峰,这可能与成人免疫功能基本健全有关。发病者均有发热,绝大多数为高热,热型不定,可持续2~3周;可出现颈淋巴结肿大,且多伴有咽峡炎、扁桃体肿大;②大多数有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多数可见异淋;本组17例(73.91 %)患者白细胞升高,最高达27.2×109 /L;值得注意的是4例白细胞减少,均为感染,1例并发肺炎及胸腔积液,白细胞降低是否与病情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多系统损害为主,绝大多数有肝脏受累和淋巴结增大。可并发间质性肺炎、肝炎、心肌炎或胃肠道出血等,但成人因临床症状较轻,且本病有一定程度的自限性[3],同儿童相比并发症更少见[4]。皮疹(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1.43 %[5])缺乏特异性表现,数目较少,分布在躯干,一般在病程1周以后出现,易误诊为药疹。另本组有5例以心悸为首发症状,有报道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少见伴发症,但在成人中更为少见[6],也应重视;④抗生素治疗无效;症状与体征的多样性和不典型性使临床误诊率较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病后3 d出现,第一周逐渐增多,可达10 %,以后逐渐降低,可持续7~8周。因此,必须反复多次检查外周血,尤其在第1周内动态观察异形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中的变化,同时应在血象检测自动化机器的同时进行人工显微镜检查复核;④嗜异性凝集试验:有资料表明在病程3~4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可达80 %~90 %[3],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在儿童轻型患者多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多见。对持续高热伴有明显肝功能损害者,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的可能; 其大多数由密切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而传染,飞沫传播并不重要,输血及粪便亦可为传染源之一。 本病潜伏期至病后6个月或更久均可传播病原体,甚至只有血清学可以证实的恢复期病人中,仍有15%可间断排出病毒。该病毒进入口腔在咽的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人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伴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1]。 IM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病程多为自限性。主要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其病变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在机体处于不同的免疫状态下,感染EB病毒会有各不相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首发症状也各不相同,易导致误诊漏诊 值得注意的是IM引起的眼睑浮肿并非肾脏损害导致,而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使静脉淋巴回流受限所致。本研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8.3%,尤以肝脏损害多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肝功能变化主要以ALT、AST、LDH升高最常见,其中ALT、AST升高以轻中度为主,但病例恢复较快,预后良好;LDH>800 IU/L的2例病情均较重,住院时间较长。目前认为虽然LDH变化对于IM缺乏特异性,但有可能作为判断组织细胞破坏程度及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之一[8]。另外本研究心肌酶谱中CK-MB升高16例,占28.6%,说明部分IM患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所以对IM患儿应常规检测心肌酶谱,以便及早发现心肌损伤,及时治疗。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对于IM的诊断EB-VCA-IgM阳性最有价值,是最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学指标,它反映EB病毒近期感染,急性期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并且对嗜异凝集试验可起到弥补作用;而AL检查为一种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对IM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AL增高程度与IM病情及预后无关;另外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对IM有一定诊断价值,因其有较强特异性,阳性率较高。值得说明的是AL一般在病后3 d出现,第1周逐渐增多,第2~3周达高峰;因此根据AL变化情况,在诊断IM时应反复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比例,特别是在发病1~3周AL比例增高更明显,故不能单靠一次或几次AL<10%而否定IM的诊断;。
/
本文档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