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

2012-07-02 6页 doc 52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8531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1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3、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6、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8、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9、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2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6、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外在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7、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8、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0、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2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3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5、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6、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9、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4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1、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45、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46、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4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49、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政治经济学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2、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在资本主义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8、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9、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10、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2、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1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金融资本是有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17、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说,价值规律改变了其表现形式。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生产力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9、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是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20、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指的是生产力全面社会化。 21、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所反映。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22、商品的价格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但同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23、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5、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的目的在于: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出路,获取巨额利润,增强垄断资本实力;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占领有利投资场所;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垄断重要原料来源;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命脉。 27、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8、从资本形态看,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其中,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 2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是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30、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4、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 35、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科学社会主义 1、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列宁。 4、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7、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8、三大差别是指: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9、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10、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不能超越的发展阶段。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1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4、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划时代意义有: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提升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局面。 1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步激化,现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 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5、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6、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8、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9、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10、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什么帮助? 11、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与竞争是什么样的关系?试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 12、试述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 1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1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6、怎样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7、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贡献的历史经验。 18、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历史成就及其弊端。 19、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论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0、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知百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