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傩戏与戏傩_傩戏学_视野下的_傩戏_界说问题

傩戏与戏傩_傩戏学_视野下的_傩戏_界说问题

2012-07-03 10页 pdf 2M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4943

暂无简介

举报
傩戏与戏傩_傩戏学_视野下的_傩戏_界说问题 � 文化遗产 � 2011年第 1期 � 傩戏与戏傩* � � � �傩戏学 � 视野下的 �傩戏 � 界说问题 刘怀堂 [作者简介 ] 刘怀堂 ( 1968- ), 男, 河南罗山人, 文学博士, 湖北省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湖北 孝 感, 43200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 �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 �西南傩戏文本 的调研与研究� (项目编号: 2009 JJD850005) 研究成果之一。 � � 曲六乙: �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 ...
傩戏与戏傩_傩戏学_视野下的_傩戏_界说问题
� 文化遗产 � 2011年第 1期 � 傩戏与戏傩* � � � �傩戏学 � 视野下的 �傩戏 � 界说问 刘怀堂 [作者简介 ] 刘怀堂 ( 1968- ), 男, 河南罗山人, 文学博士, 湖北省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湖北 孝 感, 43200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 �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 �西南傩戏文本 的调研与研究� (项目编号: 2009 JJD850005) 研究成果之一。 � � 曲六乙: �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2页。 � � 庹修明: �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5页。 � � 宋� 陈思编, 元� 陈世隆补 �两宋名贤小集� 卷一, 清文渊阁四库全。 � � [摘 � 要 ] �傩戏� 一词古代文献已有记载, 学术界使用的频率亦颇高。不少学者对该词进行了不同的界 说, 并对傩现象中出现的 �傩戏� 提出了各种区分观点。不过, 在 �傩戏� 一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泛化与 模糊的问题, 对其区分也歧见纷呈。笔者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戏曲艺术样式为依据, 对纷繁的傩现象 中呈现的 �傩戏� 进行了梳理、分析, 提出了广义的 �傩戏 � 观, 其下包含两个子系统即 �傩戏 (狭义 的 ) � 与 �戏傩�, 并对其进行了界说与区分, 基本上解决了前此问题上的泛化与模糊的问题, 也使得 �傩 戏� 不再与傩仪或傩祭夹缠不清而使其研究真正独立出来, 有益于傩戏学的建立与发展。 [关键词 ] 傩戏 � 戏傩 � 界说 � 区分 �中图分类号� I207.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 0890 ( 2011) 01- 072- 10 � � 早在二十年前, 曲六乙前辈就提出要建立傩 戏学, �如今傩研究经历了几十年, 研究成果颇为 丰富, 傩戏学建立的基础也日渐坚实。不过, 笔 者在学习这些成果的时候, 常常对一些问题困惑 不解。比如傩戏的界说问题, 它涉及到傩戏一词 的解释以及傩戏与非傩戏的区分问题。可是到目 前为止, �傩这种宗教仪式, 目下被乡民、法师、 艺人、学术界统称为 �傩戏 � �。� 这句话可理解 为: 傩 =宗教仪式 = 傩戏, 显然, 这是一种泛化 甚至是无限扩大化的傩戏观念, 也使人对傩、傩 仪、傩戏诸概念模糊不清, 更不要说对傩戏的认 识以及如何区分了。笔者认为, �傩戏 � 及其区分 问题是建立傩戏学的两个重要基石, 对此, 笔者 拟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一、文献中的 �傩戏� (一 ) �傩戏 � 一词的文献记载 �傩戏� 一词并非今人的发明, 古代文献中已 记载。根据对 �中国基本古籍库 � 的检索, 文献 中傩与戏相连在一起的, 或以 �两宋名贤小集 � 卷七十六 �安岳吟稿 � 中 �丁卯除夜 � 的诗为最 早: � 庭罢驱傩戏, 门收爆竹盘。酒香添 腊味, 夜气杂春寒。 岁序张灯守, 人情遇节欢。明朝五 十八, 消息近休官。 这首诗中说的是宋代大年除夕之夜驱傩的活 动, 被视为 �戏 �。 �傩 � 虽与 �戏� 字相连, 但 不是一个词, 而是两个词。元代虽然也有驱傩活 72 动, 但并未发现 �傩戏 � 一词的文献记载, 而朝 鲜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 � 癸未, 幸延庆宫, 宴元使; 乙酉, 王饷新宫, 役徒、文武臣僚及仓库皆献 酒馔、绫帛, 以助其费。王置酒, 观傩 戏, 欢甚起舞; 又命宰相舞, 宰相递拍 檀板以舞。��有人作乞胡戏, 赐银五 一两, 余皆收之。自是命群臣盛办酒馔, 逐日饷之 ��辛卯, 公主移御延庆宫, 王置酒慰之, 夜观角抵戏; 六月丙申, 幸马岩, 观手抟戏。 文献中的 �王 � 指高丽的孝宗, 是高丽王朝 第二十八任君主, 汉名王祯, 蒙古名普塔失里, 谥号忠惠献孝大王, 他曾两次登上高丽君主的宝 座, 在位时间分别是 1313年 - 1330年、1332年 - 1339年。高丽是元代的附庸国, 自高丽宪宗至高 丽武宗六位君主除了取汉族名字外, 各自都还取 有一个蒙古名字。忠惠王在宴请元使时扮演过傩 戏以娱乐元使, 因为 �葵未 � 和 �乙酉 � 是日的 计算方法。而且他还在新宫中与臣僚宴饮, 宴会 上以举行 �傩戏 � 的演。如果对这则文献中的 �傩戏� 一词表示怀疑, 笔者还可以再举同书中的 几则文献来佐证: 王尝作傩戏, 命明理主之, 赐布二 百匹、役百工, 夺市中物以供其费, 市 铺皆闭。 ( �高丽史� 列传卷三十七高丽 史一百二十四 ) 今予亲临, 尚有不用命者, 况诸将 代行者乎? 卿其体予至意, 晓谕众人, 自今军令母或不谨。丙申, 次甑山峰, 终夜设火山傩戏以观; 丁酉, 于道上设 傩戏。 ( �高丽史 � 世家卷四十三髙丽史 四十三 ) 禑赐白金一锭、鞍马衣服, 凯还都 堂, 出天水寺, 设傩戏迎之。 ( �高丽史� 列传卷三十九高丽史一百二十六 ) 这三则文献中, 第一则中的 �王 � 就是忠惠 王; 第二则中的 �予 � 指高丽第三十一任君主武 宗 ( 1351� 1374), 即恭愍王; 第三则中的 �禑 � 即庄宗 ( 1374- 1388) 辛禑, 为高丽第三十二任 君主。可见, 高丽王朝对傩戏一词使用的频率很 高, 基本上成为一个词语被接受。所以, 傩戏成 为词语的较早的时间当是元仁宗朝。 既然古已有之, 那么, 这个词究竟何意? 是 否意味着可以放心地堂而皇之地使用了? 事实并 非如此。 (二 ) 文献中 �傩戏�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宋代及其之前的傩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 献里记载颇多。有学者根据其形式与规模将其分 为宫廷傩、官府傩、军傩、寺院傩和乡人傩。这 几种形式的傩活动, 学术界研究颇多, 有些资料 征引也很丰富。从东汉宫中腊月大傩活动看, � 文 献在介绍这次傩活动时用了两个字 � � � 其仪, 表 明当时是作为一种仪式来记叙的。其目的明确即 逐恶鬼于禁中; 有主持、领队及主要逐鬼着和参 与者。其仪式过程非常清晰: 奏请皇帝仪式开始 � � � 中黄门唱、 侲子和 (傩歌 ) � � � 方相氏与十二兽大 战 � � � 于宫中喧哗驱鬼、用竹箭射鬼 (傩舞 ) � � � 送火炬出端门 � � � 五营骑士 将火炬投进洛水 � � � 朝中百官及官府亦 有驱鬼队伍至京师驱鬼 � � � 设桃梗、郁 櫑、苇茭 (傩祭 ) � � � 执事等叩见皇帝 (驱鬼活动结束 )。 东汉宫中腊月的大傩, 也称宫傩, 其活动表 面上是为了驱鬼逐疫, 事实并非这样简单。东汉 时期在宫傩活动中, �设桃梗、郁櫑、苇茭 � 这一 过程才是宫中驱鬼的本质所在。桃梗即桃木刻的 木偶, 旧俗谓可辟邪; 郁櫑即除鬼的神; 苇茭, 根据汉代应劭 �风俗通 �祀典 �: �苇茭��用苇 者, 欲人之子孙蕃殖, 不失其类, 有如萑苇。茭 者, 交易, 阴阳代兴者也。� 这三个木偶很可能设 在皇宫之内, 因为下文就是 �执事陛者罢 �。设桃 梗, 表示除秽迎吉; 设郁櫑, 则是祈求神灵护佑 皇宫的安宁; 设苇茭, 则表达皇帝子嗣昌盛、江 山永固之意。那么, 汉代傩仪的本质就是 �苇茭 � 等设置的意义所指。 汉代的驱鬼仪式气氛庄严肃穆, 举办者与参 与者内心无比虔诚, 从形式到内容看, 这种傩活 动有简单的傩歌、粗犷的傩舞和虔诚的傩祭, 是 73 � � 郑麟趾: �高丽史�, 明景泰二年朝鲜活字本, 下同。 文献原文可参见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年版, 第 3127页。 典型的傩仪, 并未带有后世所谓 �戏 � 或 �戏弄� 的成份。这种驱鬼活动在唐宋之后规模有所损益, 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 那么, �安岳吟稿 � 中记载的宋代 �驱傩戏 � 指的什么呢? 可能是乡人傩, 但如何 �戏 � 则语 焉不详。而南宋陈淳 �与赵寺丞论淫祀书 � 中的 记载为我们理解 �驱傩戏 � 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自入春首, 便措置排办迎神财物事 例, 或装土偶, 名曰舍人, 群呵队从, 撞入人家, 逼胁题疏, 多者索至十千, 少者亦不下一千; 或装土偶, 名曰急脚, 立于通衢, 拦街觅钱, 担夫贩妇, 拖拽 攘夺, 真如昼劫; 或印百钱小榜, 随门 抑取, 严于官租。� 这是民间驱傩之一, 形式上仍以迎神驱鬼为 目的, 但这种目的已发生变异, 变成地方某些豪 强势力敛财的工具。陈淳记载的这种迎神驱鬼仪 式, 在海陆丰等广东沿海地区至今犹存, 场面很 热闹。� 这种 �戏 � 可能就是 �安岳吟稿 � 中所 说的 �驱傩戏�。这种 �驱傩戏 � 仍是一种驱鬼仪 式, 不过已带有草根性质的戏耍成份。据笔者调 查, 这种戏耍指的是乡民所图的消灾去祸、热闹 吉庆, 并未有表演之意。除非其中有舞狮子、舞 龙灯等技艺, 这又是另一类性质的 �戏� 了。 我们来看看 �事物异名录 � 关于 �傩戏 � 的 介绍: � 逐除, �吕氏春秋 � 注: 岁除一日, 击鼓驱疫厉之鬼谓之逐除, 亦曰傩。打 野狐, 野云戏, �云麓漫钞 �: 岁将除, 都人相率为傩, 俚语谓之 �打野狐 �, 亦 呼 �野云戏 �, �梦粱录 � 谓之打夜狐。 �亦曰傩 � 表明傩是 �逐除 � 的异名, 或许岁 月久远, 傩活动发展到清代其称谓就变成了 �逐 除 �, 与 �打夜狐 � 并列。关于 �打夜狐 � 文献 多有记载, 只不过其中的个别字不同而已。既是 驱祟, 据 �事物异名录 �, 亦可视为驱傩。实际 上, �明清两代, 浙江、福建一带仍称驱傩为 �打 夜胡 � �。� 据此, 明清两代的 �傩戏 � 还是指各种驱傩 活动, 其中有一些戏耍的成份。 那么, 前文提到的 �高丽史 � 中所记载的傩 戏, 究竟有何形式与内容? 据学者研究, 朝鲜关 于傩记载的文献最早在高丽靖宗六年 ( 1040), 其 傩活动情况在高丽诗人李穑 ( 1328- 1396) �驱傩 行 � 一诗中有详细的描绘, 学者研究指出: 在二十二个乐工中有一个戴 �方相 面 �, 披熊皮, 玄衣朱裳, 左盾右戈, 主 持驱疫仪式; 又有 �十二支神�, 各有假 面。傩结束后的各种杂艺表演, 尤其是 西域胡人假面戏和 �华侨踏跻 �、 �鱼龙 曼延� 等, 都清楚地说明, 在当时朝鲜 的这种表演已将汉唐百戏与傩结合在一 起了。这种描述和 �周礼 � 夏官 � 司马 下 � 中所载 �傩祭� 情景异常相似: �方 相氏, 掌蒙熊皮, 黄金四目, 玄衣朱裳, 执戈扬盾, 帅百隶而时难 (傩 ) , 以索室 殴疫。� 既然与 �周礼 � 地官 � 司马下 � 所记载的 �傩祭� 异常相似, 那就毋庸置疑: 高丽的傩活动 就是一种祭祀仪式。那么, 高丽为何将傩称为傩 戏, 并且还在宫中的宴会上演出呢? 是因为 �傩 结束后的各种杂艺表演�, 这句话揭开了高丽王朝 频繁上演的 �傩戏 � 之面纱: 傩和汉唐百戏即西 域的假面戏、华侨踏跻和鱼龙曼延结合在一起, 而百戏是在傩之后演出的。这就使人怀疑其中的 �傩 � 还是不是仪式之 �傩 �。笔者以为, 高丽王 朝的傩戏应是百戏之一的 �鬼神戏 �。 �东京梦华 录 � 卷七载有诸军百戏, 其中就有鬼神戏: 忽作一声如霹雳, 谓之 �爆仗 �, 则 蛮牌者引退, 烟火大起, 有假面披发, 口吐狼牙烟火, 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 帖金花短后之衣, 帕金皂裤, 跣足, 携 大铜锣随身, 步舞而进退, 谓之 �抱 锣 �。绕场数遭, 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 一声爆仗, 乐部动 �拜新月慢� 曲, 有 74 � � � � �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南卷�,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382页。 参见刘怀堂 �正字戏研究� 之 �正字戏与海陆丰民俗�,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清� 历荃辑、关槐增辑 �事物异名录� 卷二十六, �续修四库全书� 第 1253册 , 第 65页。 康保成: �傩戏艺术源流�,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2页。 孟昭毅: �朝鲜戏剧艺术与中国文化�, �戏剧艺术� 2002年第 2期。 面涂青碌, 戴面具金睛, 饰以豹皮锦绣 看带之类, 谓之 �硬鬼 �。或执刀斧, 或 执杵棒之类, 作脚步蘸立, 为驱捉视听 之状。又爆仗一声, 有假面长髯, 殿裹 绿袍靴简, 如锺馗像者, 傍一人以小锣 相招, 和舞步, 谓之 �舞判 �。继有二三 瘦瘠、以粉涂身, 金眼白面, 如髑髅状, 系锦绣围肚看带, 手执软仗, 各作魁谐 趋跄, 举止若排戏, 谓之 �哑杂剧�。 就这段记载看, 抱锣 � � � 硬鬼 � � � 舞判 � � � 哑杂剧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驱傩仪式, 而所谓 �驱捉视听之状� 也证明了其驱傩的外在形式。因 为这则文献开头有 �驾登宝津楼, 诸军百戏, 呈 于楼下 � 一句话。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诸 军 � 之 �军 � 指宋代的行政区划单位, 宋朝行政 区划单位有 �路、府、州、军、监 �, � �诸军百 戏 � 当然指各地到开封汇演的各种技艺。这种驱 傩仪式亦进京为皇上助兴, 已褪除了宗教性质, 成为纯粹的舞蹈表演而纳入百戏, 只是作为帝王 娱乐的工具而已, 当时的人甚至扮演者本人也并 未视之为傩。因此, 这种傩舞只是宋代各军汇聚 到京师的众多的百戏之一, 与其他百戏没什么两 样。 事实上, 还有一类傩活动颇值得注意: 今此礼尚存, 但不于除夕而于新岁, 元旦起而元宵止。丐户为之, 带面具, 衣 红衣, 挈党连群, 通宵达晓, 家至门至, 遍索酒食, 丑态百出, 名曰 �跳宵 �。如 同儿戏, 恐夫子当此, 亦当少驰朝服阼阶 之敬矣。最可笑者, 古傩有二老人, 谓之 傩翁傩母, 今则更而为灶公灶婆演其迎妻 结婚之状, 百端侮狎, 东厨君见之, 当不 值一捧腹。然亦有可取者, 作群鬼狰狞跳 梁, 各居一隅, 以呈其凶悍。而张真人即 世所称张天师出, 登坛作法, 步罡书符捏 诀, 冀以摄之。而群鬼愈肆, 真人计穷, 旋为所凭附, 昏昏若酒梦欲死。须臾, 钟 馗出, 群鬼一辟易, 报头四窜, 乞死不暇, 馗一一收之, 而真人始苏。是则可见真人 之无术, 不足重也。然是跳宵, 吾邑独 存, 他邑不然也。� 此则文献所记被徐复祚视为 �礼 � 即傩礼, 是民间的驱鬼逐疫活动。其中的 �灶公灶婆演其 迎妻结婚之状�、 �钟馗捉鬼 � 两个情节已超出傩 仪的范围, 具有戏剧的成份。� 这可视为两个小 戏, 插在傩仪中间演出, 正是后世所说的 �傩夹 戏 � 或 �插戏�。这种情形, 在清代傩活动中亦存 在。� 那么, 我们就不难发现, 李穑所看到的傩活 动应与宋代的百戏相似, 是傩仪的简化。据学者研 究, 高丽王朝傩礼习俗是从中国传入的, � 其表演 形式非常类似明代 �傩夹戏� (或 �插戏 � ) 的单 独演出。因此, 高丽王朝才能够在宫中的宴会上 表演此类傩戏。� 另外, 清代道光七年 ( 1827 ) �安平县志 � 中已有 �地戏� 一词的记载: 元宵遍张鼓乐, 灯火爆竹, 扮演故 事, 有龙灯、狮子、花月、地戏之乐。� 至此, 我们可以对古代的 �傩戏 � 概念进行 大致的梳理。一是泛指所有的傩活动; 二是进入 百戏中的 �傩戏 �, 即北宋皇宫中上演的鬼神戏, 这类鬼神戏已吸收了民间杂技, 如吐火之类; 三 是傩夹戏或插戏; 四是地戏, 五是民间驱傩中的 装扮戏耍。 75 � � � � � � � 参见顾颉刚、史念海 �中国疆域沿革史�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徐复祚: �花当阁丛谈� 傩�, 转引自王廷信 �明代的傩俗与傩戏�,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6卷第 1 期, 1999年 1月。 王廷信 �明代的傩俗与傩戏�,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6卷第 1期, 1999年 1月。 参见王廷信 �清代的傩戏�, �戏剧� 1999年第 4期。 廉松心: �试论朝鲜王朝时期山台傩礼的变迁�, �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6年 3月。 [韩国 ] 安祥馥认为: � ( �驱傩行 � ) 从外貌看, 六种神道都着假面登场, 所以诗中的傩戏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假 面戏。从形态看, �驱傩行� 诗中的傩戏保持了傩戏的早期形态, 即山台戏的雏形。也就是说, 它相当于一种介于唐宋之 间的戏剧形态。� 见 �唐宋傩礼、傩戏与高丽傩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4年第 4期。 转引自王廷信 �清代的傩戏�, �戏剧� 1999年第 4期。 二、傩戏学视野下 �傩戏 � 的 � � 使用、界说与区分 � � � (一 ) �傩戏 � 一词的使用 �傩戏� 这一概念虽模糊不清, 但直到清代仍 在使用。进入现代学术视野后, 尤其是自上世纪 八十年代以来, 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 视, 曲老还提出了建立傩戏学的想法, 傩戏一词 的使用频率更是空前提高。主要表现为傩戏一词 与其他关于傩的概念并列使用, 这种情况非常普 遍。 有将傩戏、傩文化相提并论的。如 �贵州的 傩戏、傩文化, 被学术界誉为 �中国原始文化的 活化石 �、�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 �中国戏剧文 化的活化石 � �。� 不仅行文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还有不少学 者直接就将傩戏与傩文化用于论文和论著的题目。 笔者就好事地查阅了一下 �文化 � 一词的解释。 �辞海� 的解释是: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特 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 个解释多数学者应能接受。显然, 傩文化应属于 文化这一概念中的子范畴。而相对于傩文化而言, 傩戏又是傩文化的子范畴, 两者是种属关系。不 仅如此, 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有相互抵牾的现象。 有将傩戏与傩舞并列使用的。如 � 200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两项文化遗产, 对于我 们从整体上认识传统文化, 包括傩戏、傩舞的文 化定位很有启示。� 的确, 傩戏与傩舞是两个概 念, 这样使用似乎并无不妥。可是, 仔细推敲, 问题就出来了: 既然提出了 �傩戏文化定位 � 和 �傩舞文化定位 �, 看来存在着傩戏文化和傩舞文 化的意思在内, 那么, 在古代尤其是在傩活动中, �戏� 与 �舞 � 有何区别? 傩戏文化是否包含傩舞 文化? 一些研究者不直接面对这些问题, 而是在 使用时采取模棱两可的方式加以处理。如 �另一 个 �仪式执行者 � 的层面, 是具体搬演的傩舞 (戏 ) 表演者, 他们构成傩现象活动的主体。�� 这里, 作者使用了括号加注的方式, 看到这个括 号, 笔者认为这些搬演者可能既表演傩舞又表演 傩戏, 或者傩舞就是傩戏。 有将傩戏与傩祭并列使用的。如 �傩仪、民 俗、面具的结合, 是傩祭、傩舞、傩戏的基本特 点 �。� 傩戏与傩祭、傩戏与傩仪、傩祭与傩仪, 这三组词不是说不能并用, 不过, 得分清背景或 者应该有一个较为恰当解释。据古代文献, 整个 傩祭活动就是一种仪式, 而整个仪式过程都可视 为祭祀过程,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本上是 一致的, 很难区分开来。即使在目前, 傩祭仍然 是傩的主要活动方式。庹先生说, 傩戏依附于傩 祭活动, � 那么, 傩祭与傩戏就有主次关系或先后 关系。那么, 也许是笔者的错觉: 这两个词语在 使用时给人的感觉是傩戏可以独立于傩祭之外。 另外, �傩祭、傩舞、傩戏的基本特点 � 是一样 的, 都是 �傩仪、民俗、面具的结合 �, 笔者愚 陋, 就更不知所以了。 有将傩戏与傩俗并列使用的。如 �明开国后, ��由于社会安定, 经济恢复, 民间傩俗和傩戏 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什么是傩俗? 作者也没有解释。不过, 从该 书下文的阐述, 我们可以推知一二: �外来移民带 来的楚风傩俗, ��, 致使四川各地巫风傩俗得 到进一步推动。于是, 各郡县广修城隍庙、乐楼 戏台, 形成了蜀中一些地区的 �祈禳报赛, 独祀 城隍之风 � �。� 那么, 该书所说的傩俗或许指迎神 赛会、酬神娱神等活动。这个例子给笔者的印象 是傩戏独立于傩俗之外, 只参与傩俗活动。 还有将傩戏与其他词语放在一起来讨论的, 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固执地认为, 词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历时 76 � � � � � � 杨光华: �且籣傩魂� 序一,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 1页。 罗 � 斌: �假面阴阳 � � � 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年版, 第 6页。 庹修明: �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年版, 第 136页。 庹修明 �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 �, 第 18页。 严福昌: �四川傩戏志�,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11页。 严福昌: �四川傩戏志�, 第 11页。 和共时语境, 有一个或规范。不过, 在笔者 所看到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中, 傩戏的使用并不那 么严格, 表现为: 一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即主 观随意性和客观随意性。主观随意性指研究者或 许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来表示傩现象, 或者将自己 研究的傩现象视为傩戏, 或不假思索地使用这个 词语。客观随意性就是引用别人的说法, 自己不 加斟酌。二是使用的从众性, 主要是遵从权威, 再就是随从大众。三是傩戏一词使用的各行其是, 即将 �傩戏 � 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泛化或缩小。 (二 ) 傩戏一词的界说 傩戏一词使用模棱两可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亦 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有不少研究者对 �傩戏 � 一词进行过界说, 力图廓清这个概念, 以避免该 词使用的窘境。今稍加列举, 以见学者们的辛勤 汗水: 对傩戏进行界说有突出贡献的是曲六乙前辈。 他说: �对于傩戏, 各地区各民族叫法很不一致。 广西汉族、壮族的叫师公戏。湖南汉族的叫师道 戏、傩堂戏、还愿戏、跳戏, 侗族傩戏按侗语叫 �冬冬推 � 或 �嘎傩 �。��在泛指的时候, 为研 究方便起见, 我们可以统一称傩戏。�� 曲老特意 指明, 为研究方便, 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傩活动统 称傩戏。不过, 曲老笔锋一转: �这里, 可否给傩 戏下这样一个界说: 从傩祭活动中蜕变或脱胎出 来的戏剧。它是宗教文化一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 生物。它有一些剧目的演出, 作为傩戏活动的组 成部分, 宣传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 有些剧目的 演出, 不宣传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 后来曲老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 又对傩戏进行了解释: �傩戏 就是在巫傩文化的丰富土壤里, 从祭祀歌舞仪式 活动中蜕生出来的。�� 显然, 后一种解释较前一 种更为成熟一些。 曲老的解释是从傩戏的来源及剧目演出功能 来界说的, 他的界说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对傩戏一词的界说较为全面的当是下面一段 话: 什么是傩的 �表演艺术 � 即傩戏, 有的学者研究后认为: 1、带有一定程度 的巫术性和原始性, 大都结合某种节庆 或仪式举行; 带有娱神乐人的目的; 2、 以 �扮神逐鬼� 为中心; 3、表演者多戴 面具; 4、大部分字里含 �傩 � 字; 5、 从原始的 �傩蜡之风 0 脱胎而出, 至少 与古代的傩仪蜡典有内在联系; 6、它们 已扩散及许多艺术品种, 而又在 /娱神 乐人, 借神打鬼 0 这一点上统一起来, 整合起来。¼ 这种界说更为具体一些, 但把握和运用起来 却也不太方便。因为各地傩戏班基本无文字记载, 原始性及巫术性程度不好把握; 第 6条太泛了, 因为许多艺术都带有傩意。如广东省潮汕一带戏 班演出前的 /出煞 0 (也叫 /净棚 0 或 /洗叉 0 ) 即是。½ 庹修明前辈亦有界说: /傩戏是古傩文化的载 体, 是由傩祭、舞蹈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 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 的戏曲样式, 它既有驱疫纳吉的祭祀功能, 又有 歌舞戏曲的娱神娱人功能。0¾ 庹老的解释比较精 练, 也比较全面。 还有其他的界说, 但基本未能超出上述几种 解释的范围。学者们对傩戏一词的解释是其多年 研究经验的反映, 功不可没。 不过, 再回头看古人的认识, 或许会发现以 上界说的一些问题。根据上文对古代文献中傩戏 77 ¹ º » ¼ ½ ¾ 曲六乙: 5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6,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7- 8页。 曲六乙: 5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6, 第 8页。 曲六乙: 5漫话巫傩文化圈的分布与傩戏的生态环境6, 张子伟: 5中国傩 6,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版, 第 12页。 庹修明: 5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6, 第 44- 45页。 其名称里没有 /傩0 字, 演员也不带面具, 也不娱神乐人, 但有表演动作 (姑且称为 /舞0 )、有白, 出煞者由 净贴扮演, 勾四季脸谱, 演出时间短大概十分钟左右, 还有一些祭祀程序。它有表演, 但整个程序是祭祀, 该怎样将其归 类呢? 是傩戏还是傩舞或傩祭 ? 从当地民俗与戏班演出禁忌看, 出煞的目的是驱鬼除秽。出煞时, 舞台下是没有观众的, 以防止犯煞而招致灾祸; 老百姓家家户户门上插青松以 /制煞0。参见刘怀堂 5正字戏研究 6,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 315页。 庹修明: 5叩响古代巫风巫傩之门6, 第 55页。 一词概念的梳理, 笔者发现, 当今学术界对傩戏 一词的界说基本上未能脱出古人认识的范围, 尽 管我们从多学科来界说它。这可从许多成果中找 到例子。如重庆地区的 /太平诞生0, 根据 5四川 傩戏志 6 的解释, /诞生, 系人们所求神明佑福纳 吉, 以实现消灾除病、延年益寿愿望所举行的祭 祀活动。太平诞生是诞生中的一类, 是某人所许 之信愿已经实现, 否去泰来, 为酬谢神恩而举行 的祭祀活动 0。¹ 从该书下文对太平诞生的介绍看, 这是典型的傩仪, 却被称为 /流传于重庆地区的 傩戏剧种0。º 再者, 贵州地戏, 清代已出现, 它 应是庹老所说的 /趋于成熟期的傩戏 0。在这些研 究成果中, 傩戏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被无限放 大。 对傩戏的界说, 笔者认为贡献较大的是詹慕 陶。中国傩戏的核心是傩堂小戏, 其次是大戏即 用来表演的唱本和直接引一些戏曲剧目; 就傩戏 的大多数剧目和演出来说, 只要带有假面, 且有 鬼神的出现和动作, 就算是傩戏。» 他的界说虽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比较清晰。 (三 ) 学术界关于傩现象中 /傩戏0 的区分 看来, 对傩戏一词的界说并不能解决当前傩 研究中遇到的 /傩戏 0 区分问题。于是, 有学者 就从分类学的角度出发, 对傩现象中的傩戏进行 研究, 试图将傩戏与其他戏剧区别开来。主要观 点有: 1. 仪式性戏剧 (或称祭祀性戏剧 ) 和观赏性 戏剧。 这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对所有戏曲现 象进行的大的层面上区分。王兆乾曾对这个问题 有详细的论述。他说, 仪式性戏剧是一种以驱邪 纳吉、禳灾祈福为功利目的的聚戏活动, 名称各 地不同。汉族地区沿袭 5论语 6 /乡人傩 0 和汉代 宫廷大傩的称谓, 泛称傩、跳傩、傩戏; 也有地 域性称谓, 如傩堂戏、庆坛、跳山魈、跳五猖等 等。¼ 而观赏性戏剧, 就是娱人的戏曲表演, 其成 熟标志是进入商业社会, 有演员、观众和剧场, 有底层文人的参与。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而区 别是第一性的。他说, 仪式性戏剧是戏剧的本源 和主流, 观赏性戏剧是支流。½ 这种观点主张将傩 戏与传统戏剧艺术区分开来。不过, 王氏所谓仪 式性戏剧是指一切与傩相关的活动, 尽管在其后 对仪式性戏剧有进一步分类, 但他对傩戏的理解 仍是泛化的。 2. /戏曲型傩戏0 或 /傩戏型戏曲0。 这是曲六乙前辈的观点。他说: /从戏剧艺术 样式角度, 把傩戏和戏曲区分开来。从戏剧艺术 交流的角度, 研究戏曲对傩戏的渗透与改造 0, ¾ /汉族的各种傩戏都最早最先地变成了戏曲, 壮 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的傩戏, 也先 后变成了傩戏型戏曲。发展到今天, 不受戏曲影 响, 还未变成戏曲的傩戏, 除了彝族的 -撮衬己 . 和藏族的 5米拉日巴劝化记 6 等, 恐怕是凤毛麟 角了0。正是基于这些思考, 曲老提出了上述观 点。 3. 傩戏的三个阶段说。 由贵州民族学院庹修明前辈首创, 其观点在 5傩戏的流布、类型与特征 6 一文中有详细的阐 述, 后来在其论著 5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 6 中再次强调。他根据傩戏自身历史发展和形态, 将傩戏分为发展期的傩戏、形成期的傩戏和趋于 成熟期的傩戏三个阶段。发展期的傩戏, 指傩文 化的某些组成部分, 已具备界定傩戏的主要特征 形成了傩戏的雏形 (准傩戏 ), 如贵州咸宁彝族的 /撮泰吉 0 等。形成期的傩戏, 是傩戏的正宗, 具 备了比较完整的傩戏界定特征, 占有傩戏剧种 70%以上。如山西扇鼓傩戏、江西南丰傩戏、广 西师公戏、四川庆坛戏、云南端公戏、湖南的傩 78 ¹ º » ¼ ½ ¾ 严福昌: 5四川傩戏志6, 第 91页。 严福昌: 5四川傩戏志6, 第 91页。 詹慕陶: 5傩戏三题 (下 ) 6, 5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 1994年第 4期。 王兆乾: 5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6, 5民俗曲艺6 第 130期, 台北: 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基金会出版 2001年 版, 第 145- 146页。 王兆乾: 5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6, 5民俗曲艺6 第 130期, 第 145页。 曲六乙: 5建立傩戏学引言))) 在贵州傩戏学术会议讨论会上的发言6, 5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6, 北京: 中 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13页。他还曾将傩戏分为宫廷傩、民间傩 (乡人傩 )、军傩和寺院傩四大类, 不过, 这种分 类还是有些泛化, 不如 /傩戏型戏曲0 等的提法恰当。 戏、湖北的师道戏、傩愿戏等。趋于成熟期的傩 戏, 主要特征是戏剧因素增加, 宗教仪式淡化与 分离。庹老认为这类傩戏不好界定, 因为 /戏剧 0 与 /戏 0 的外延与内涵越来越模糊。不过, 他还 是举贵州地戏来说明。¹ /傩戏界定特征0, 指傩戏 与宗教、巫术、民俗、面具的紧密关系, 特别是 与面具的关系。庹老认为 /傩面具是界定傩戏的 艺术特征, 它与一般面具戏的区别, 在于它是神 灵的象征和载体 0。º 4. 祭祀仪式与仪式性戏剧。这是台湾学者的 看法。台湾学者王秋桂教授 1994年主编的 5台湾 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论文集 6 (上、 中、下 ) , 收入 5民俗曲艺 6 之中。论文集题目就 定名为 /祭祀仪式与仪式性戏剧 0, 它将仪式性戏 剧与祭祀仪式区分开来, 比较科学。不过, 还存 在一些问题。 5. 广义的傩戏与狭义的傩戏。刘桢认为, 广 义的傩戏包含与傩有关的仪式戏剧, 狭义的傩戏 指 /以歌舞演故事 0 的傩戏, 但它不是纯粹的舞 蹈演出, 而仍是民间祭祀仪式的一个有机组成。» 这种划分与解释比较使人理解和接受, 但对 傩戏的解释仍不很明晰。 6. /民间地方小戏 0 或 /小型地方戏 0。这是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宁殿弼教授的观点。¼ 7. 傩夹戏和傩台戏。这不是学术界的观点, 而是贵州湄潭县民间对两种傩愿戏的称谓。 /所谓的 -傩夹戏 ., 是 -戏 . 中有 -傩 ., -傩 . 中有 -戏.。凡冲傩前面几堂法事做了, 就 可唱戏, 唱 5三请神 6、 5排曹 6、 5开洞 6 等傩 戏。, , 通过傩戏演员优美的声调, 精湛的表演 技艺, 通俗易懂的语言, 生动诙谐的表演动作, , , 把观众逗得一个个捧腹大笑。 , , 傩夹戏又 叫半傩半戏, 在整个剧情中, 又冲傩又唱戏。0½ / -傩台戏. 是以戏剧形式出现在舞台, 往往 专门搭起戏台。傩祭一般在农家堂屋和寺庙正殿 举行, 法师开坛、申文后就转移地点, 搬到戏台 上唱戏。根据唱的天数, 可将连台大戏搬到舞台, 像 5孟姜女 6、 5龙王女 6、 5杨家将 6、 5三国演 义 6、5七仙女6 , , 等 0。¾ 8. 正戏与外戏 (有些地方还有插戏、杂戏 )、 阳戏与阴戏、外坛戏与内坛戏。这是贵州、湖南 等地民间对于傩堂法事中演出的称谓。 三、/傩戏 0 与 /戏傩 0 接下来, 笔者将傩戏区分为 /傩戏 0 与 /戏 傩 0 两大类, 并加以界说。 (一 ) 区分的依据 从学者对傩戏一词的解释及区分看, 基本上 是从功能、表演、民俗、宗教、道具、渊源和形 态等方面来入手的。依据太多, 对相关傩戏问题 的认识必然会使人疑惑不解。倒不如以一个主要 方面为依据, 以其他方面为次要依据来处理这一 问题。 那么, 以什么为依据呢? 曲老的提法颇具启 发性。 /戏曲型傩戏 0 或 /傩戏型戏曲 0, 显然是 以戏曲作参考加以分类的。王兆乾、庹修明等前 辈所提的观点也是以戏曲为参照物提出的。 曲六乙前辈的观点立足于傩戏系统这个基础 之上, 可谓高屋建瓴。不过, 笔者曾经到广东潮 汕地区进行多次田野考察, 发现当地酬神演戏、 纳吉迎祥不用傩班, 而是用世俗大戏。据笔者调 查, 当地所请酬神演戏的剧种如正字戏、西秦戏、 白字戏、潮剧、安徽石台的黄梅戏、湖北省黄梅 县的黄梅戏、河南省的豫剧、江西的采茶戏、江 西瑞金的黄梅戏及闽南各地的剧种。¿ 戏台搭在神 庙或祠堂正对面, 这戏就是为神灵而演。有时台 下就没有观众, 但演员仍然认认真真地表演, 这 种情况笔者曾经遇见多次。当地人有句谚语叫 79 ¹ º » ¼ ½ ¾ ¿ 庹修明: 5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6, 第 9- 10页。 庹修明: 5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6, 第 61页。 刘 桢: 5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6, 5中国政法大学学报6 2010年第 3期。 宁殿弼: 5贵州德江傩戏剧目透析6, 5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6 2005年第 3期。 廖天永: 5湄潭傩戏概述6, 庹修明、陈玉平、龚德全主编 5多维视野下的贵州傩戏傩文化6, 贵阳: 贵州民族学 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2009年 11月, 第 84页。 廖天永: 5湄潭傩戏概述6, 5多维视野下的贵州傩戏傩文化6, 第 84页。 刘怀堂: 5正字戏研究6, 第 341- 344页。 老爷无死有好戏做 0, 也有说 /老爷无死有好戏 睇 0, 老爷即各种神灵。这说明当地演世俗戏剧就 是给神灵看的。那么, 这类戏该如何归类呢? 这 些剧种是典型的戏曲样式, 却走进了酬神娱神的 仪式之中, 是不是傩戏呢? 笔者认为, 它应是广 义的 /傩台戏 0 或 /外坛戏 0, 应算是傩戏的一 支。不过, 这类剧种的身份处于不断转换状态, 娱人时是世俗之戏, 酬神时就转换为傩戏了。另 外, 一些地区在还愿时, 还请皮影戏演出, 这也 可算作傩戏的一种。据此, 笔者拟对曲老 /傩戏 型戏曲 0 的内涵与外延加以补充: 即将世俗之中 为酬神而演出的戏曲也纳入其中。 源于傩活动的傩戏很复杂, 目前我们对傩戏 界说和区分的角度、看法亦不尽相同。这固然是 学术研究上的好事, 但未尝不是一件越说使人越 糊涂的事。那么, 戏曲这种艺术样式非常成熟, 人们又非常熟悉, 神喜欢而人亦乐之, 为何舍近 求远而不把它作为区分傩戏与非傩戏的依据呢? 笔者认为, 这样更简单一些。许多学者在涉及傩 戏这一问题时基本上都是以戏曲为参照系来讨论 的。那么, 笔者提出以戏曲艺术样式作为区分的 依据, 也就言有所本, 不至于心下惶恐了。 (二 ) /傩戏 0 与 /戏傩 0 的界说与区分 1. /傩戏0 的界说与区分 虽然学术界对王国维 /戏曲者, 歌舞以演故 事也0 的观点有不同意见, 不过, 笔者倒认为用 来界说傩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判断, 而傩戏离不 开傩仪或傩祭祀, 综合这两方面, 笔者给 /傩戏 0 的界说是: 傩戏是在傩活动中以歌舞演故事的表 演行为。这个界说应这样理解: ( 1) 傩活动指与 傩相关的一切活动, 甚至是单纯的巫术法事; ( 2) 单独的歌、舞、演故事都不能算作傩戏; ( 3) 无 论演出场地在何处, 只要是傩活动中的演出, 且 符合歌、舞、演故事, 都可归于傩戏之列, 包括 世俗剧种。 根据这个界说, 现存的傩戏就可以大致归类。 如四川苍溪庆坛, 5四川傩戏志 6 将其作为傩戏剧 种之一收入其中, 按照笔者的观点, 它不能称为 傩戏。为什么呢? 因为苍溪庆坛分为正坛和耍坛, 正坛为法事仪式, 祈神酬神, 这就是傩仪或傩祭; 而耍坛则是演出娱人的灯戏, 著名的剧目有 5王 大娘补缸6、 5神狗子碾磨 6 等。苍溪庆坛的演出 习俗是正坛法事与耍坛交错进行, 显然属于 /傩 夹戏0。¹ 这是世俗之剧进入到傩仪之中。还有一 类是与傩活动本身有关的表演, 如贵州湄潭傩堂 戏中的 5傩神登殿6 即是。不过, 被称为 /傩夹 戏 0 中的一些表演, 并非傩戏。据此, 苍溪庆坛 中的确有傩戏, 而将苍溪庆坛统称为傩戏是不恰 当的。类似苍溪庆坛这样的例子, 在全国各地所 称谓的 /傩戏 0 中很普遍。从民俗角度, 这样的 统称亦无不可, 但从学术角度看就不那么严格了。 因为它掩盖或混淆了傩仪与真正傩戏的区别。 再看 /傩台戏0。这是标准的傩戏, 大致有两 种类型: 一种是与傩有关的戏剧表演, 可用曲老 /傩戏型戏曲 0 或 /戏曲型傩戏 0 来概括; 一种是 进入傩仪或傩祭中的世俗戏曲艺术样式, 包括大 戏与小戏。 2. /戏傩0 的界说与区分 既然以戏曲为依据来界说与区分傩戏, 那么 不符合 /傩戏 0 一词含义的表演是否都可以算作 /戏傩 0?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不过, 尚需进一步 将其内涵与外延周密一些, 主要是对 /戏 0 的理 解。傩戏之中的 /戏 0 是歌舞以演故事, 那么, /戏傩0 中的 /戏 0 就不能这样理解了。笔者检索 文献发现, 戏傩一词已有学者提出, 并作出了解 释。º 不过, 其解释还存在着问题。根据对古代和 现存傩活动中的表演分析, 戏傩之 /戏0: 一是戏 耍或戏谑, 主要指针对对神灵的, 其次是针对人 的; 二是指歌、舞和演故事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 或仅有歌舞而无故事; 三是一、二两条兼而有之。 那么, 对于戏傩就可以做出界说了: 戏傩指在傩 活动中, 以歌或舞或歌舞或演故事或其他方式, 以戏耍或戏谑的态度表达对神灵的虔诚或不敬、 或为达到娱人的目的而采取滑稽搞笑的演出方式。 关于这个界说的理解: ( 1) 舞, 指舞蹈, 包括舞 狮等; ( 2) /演故事 0 之 /演 0, 指歌以唱故事, 80 ¹ º 严福昌: 5四川傩戏志6, 第 59- 60页。 詹慕陶曾提出 /从戏傩到傩戏0 的发展观点, 他对 /戏傩0 的解释是 /在祭祀中对神的一种盘问、对答及一些 善意的戏谑、调笑和搬弄, 它是在祭祀的中间过程发生的0。他并未指出 /戏傩0 属于傩戏, 而是将其视为傩戏发展的早 期形态。参见 5傩戏三题 (下 ) 6, 5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 1994年第 4期。 或舞以摹故事, 或直说故事, 或以故事演歌舞¹; ( 3) 戏耍或戏谑的态度是重要的依据 (单独演出 的傩技和舞狮等除外 ) ; ( 4) 各种傩技。 为使这个界说具体化,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如四川赵侯坛有一剧目为 5团兵扎寨 6, /兵团师 爷与金氏师姐来到坛场外面 (户外 ), 在一个大斗 筐前, 以八卦图形插上东、南、西、北中各色旗 幡, 在锣鼓伴奏下, 边唱边挽 -招兵 .、 -运兵 . 手诀, 将各路兵马团在坛场周围, 用以驱妖逐魔, 迎接诸神莅坛佑福。此剧以表演 -手诀 . 为主, 插以歌唱, 走 -线扒子 . 等步伐 0。º 虽然有歌 唱, 走一些步伐, 但这是典型的请神仪式, 并未 表演完整的故事情节, 且用手诀请神, 戏耍色彩 较浓, 不宜算作傩戏, 可归于戏傩。 上文提到的 /傩夹戏 0, 其中有些亦不宜归于 傩戏行列。如贵州湄潭傩戏之 5排曹 6, 只是将请 神仪式化为歌、舞形式, 其中以插科打诨的方式 嬉笑诙谐, 辱神娱人, 带有浓郁的戏耍与戏谑色 彩, 笔者视之为戏傩。像这种将以歌舞形式表现 出来的傩仪还有不少, 基本都可归于戏傩之内。 傩舞也可归于戏傩之列。如婺源傩舞, /是一 种融舞蹈、锣鼓、歌唱为一体的民间舞蹈 0, 目的 是祭神驱鬼, 娱神娱人; » 梅山傩舞, /梅山傩舞0 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 5大宫和会6 中, 也少见独 立存现形式。表演形式为男师公穿女装衣裙、手 持师刀牛角或兵牌边唱祷词边跳舞, 民间俗称为 /跄娘娘 0。¼ 另外, 方志中记载的各游神活动基本上可归 于戏傩一类。如潮汕地方游神活动中的打神、晒 神等, ½ 隗芾称之为 /以不敬之法敬神 0。¾ 那么, 如何对待傩戏与戏傩这两者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 本文关于 /傩戏 0 的界说是狭义的, 仅从傩现象中歌舞以演故事为出发点; 而戏傩显 然带有娱神娱人的功能, 这与狭义的傩戏是一致 的。因此, 应当有一个词来统领两者。笔者找不 到合适的词, 只能仍用 /傩戏 0 这个词, 不过应 是广义的傩戏了。 综上, 我们就可以形式显示本文的结论: [责任编辑 ] 黎国韬 81 ¹ º » ¼ ½ ¾ /以故事演歌舞0 的观点源于恩师黄天骥, 此处借用来界说戏傩含义之一。 严福昌: 5四川傩戏志6, 第 139页。 陈晓芳: 5婺源傩舞的锣鼓6, 5中国音乐6 2003年第 2期。 刘声超: 5梅山傩舞6, 5艺海6 2007年第 2期。 参见陈韩星等著 5潮汕游神赛会6, 香港: 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版, 第 7 - 8页。其中惠来游神还可参见方 烈文 5潮汕民俗大观6,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年, 第 208~ 209页, 介绍很详细。 隗 芾: 5潮汕诸神崇拜6,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68页。
/
本文档为【傩戏与戏傩_傩戏学_视野下的_傩戏_界说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