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2012-07-06 4页 doc 29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3705

暂无简介

举报
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指导观察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02、H2的检验方法。 1.在分析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在识别过程中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 ①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 ②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
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指导观察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02、H2的检验方法。 1.在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在识别过程中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 ①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 ②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以及实验基础上的分析和归纳。 3.当堂完成一个讨论、四个习题。 【关于水的电解实验】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 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l∶2。 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思考: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H2和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开放探究】 1.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出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 。 2.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佛郎克司·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汽车的水箱里设计了两个能导电的电极,并在两电极间加上1800 V电压,此时,他发现水箱中释放出气体,气体进入发动机,经点火,发动机转动起来。 (1)试说明他的实验原理?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这一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例引路】 【例1】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 【分析】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及实验现象这两个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①要注意实验现象是你通过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出来的,而不是分析后得出的结构。②要注意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答案 D 【例2】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 cm~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___极。 (2)与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来检验。 【分析】本题是一道电解水的综合题,它既涉及电解水电源的选择、电极的确定,还涉及到气体的确定和检验。解题时首先应分析图中信息(A端产生气体体积少),得出A端汇集的是氧气结论后(正、氧、少;负、氢、多)。方能正确解答本题。 答案:(1)直流电 正极(2)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例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水 B. 空气 C.氧气 D. 二氧化碳 【分析】解物质的分类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知道它要求我们选什么?其次要对整个答案的组成成分和元素进行认真分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单质,二氧化碳也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而空气是混合物,也不可能是单质,所以应选氧气,因为它是由氧一种元素组成,而且是纯净物。 答案:C 【例4】用下图所示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实验开始时,倒立在水槽中的两支试管均充满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内都收集了不少气体。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它能使带火垦的木条复燃,此气体是________,它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该实验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即为本课题重点知识——水的电解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氧气 l∶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基础测评】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9.鉴别H2、O2、N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 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10.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 试回答问题: (1)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______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 (2)A、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水分子对于可见光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线(指红、橙、黄、绿、青、蓝、紫)散射作用(指光束在媒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的强弱不同,对于波长短的(如绿、青、蓝等)其散射作用远比波长长的光(如红、橙色)的散射作用强。再加上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光程的长短也有关。在水层较浅时,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几乎都能透过,散射作用也不显著。因此,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甚至显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就是这个缘故。
/
本文档为【水的组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