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行口糜、吐衄、肿胀、泄泻

经行口糜、吐衄、肿胀、泄泻

2012-07-07 3页 doc 2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3105

暂无简介

举报
经行口糜、吐衄、肿胀、泄泻经行口糜 1. 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月经量少,色红,尿少色黄,眠差梦多。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火热乘心,经期阴血下注,则虚火益盛,故经期口舌糜烂,疼痛;阴津虚少,不能上乘,则口干咽干;阴虚不能敛阳,则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月经量少,色红;热灼津伤液,则尿少色黄;虚热上扰心神,故眠差梦多。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方中以熟地、山...
经行口糜、吐衄、肿胀、泄泻
经行口糜 1. 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月经量少,色红,尿少色黄,眠差梦多。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火热乘心,经期阴血下注,则虚火益盛,故经期口舌糜烂,疼痛;阴津虚少,不能上乘,则口干咽干;阴虚不能敛阳,则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月经量少,色红;热灼津伤液,则尿少色黄;虚热上扰心神,故眠差梦多。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清肾中之伏火;丹皮凉血清热;茯苓、泽泻导热由小便而解。全方具有滋肾益阴。倾泻虚火之功。 2. 胃热熏蒸证 主要症候:经行口舌生疮,糜烂疼痛,口臭口干喜饮,尿黄便结,月经量多,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口味胃之门户,胃热炽盛,经行冲气夹胃热逆上,灼伤口舌,则口舌生疮、糜烂疼痛;胃热熏蒸则口臭;热盛灼伤津液,则口干喜饮,尿黄便结;热盛迫血妄行,故月经量少,色深红。苔黄厚,脉滑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胃泄热。 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 大黄 朴硝 甘草 栀子 薄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 方中朴硝、大黄清热泻火,荡涤胃肠;连翘、栀子、黄芩清热解毒;薄荷开郁散热;竹叶利尿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咸寒苦甘,共达清胃泻火之功。 经行吐衄 1. 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素性肝郁,郁久化热,伏于冲任,值经前或行经之时,冲气偏盛,挟肝火上逆,热伤血络,故吐血、衄血,火盛则血量而色红;热扰冲任,则经期屡提前;血随气逆而不得不下行,故经行量少,甚或不行;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则胸闷胁胀;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肝火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热灼津伤,则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经郁火之象。 治法: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方药:清肝引经汤。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栀子 黄芩 川楝子 茜草 牛膝 白茅根 甘草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凉血清热;栀子、黄芩清热降火;川楝子疏肝理气;茜草、白茅根佐生地以增清热凉血功效;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疏肝清热、引血下行之效。 2. 肺肾阴虚证 主要症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咽干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肺肾阴虚,经行阴血下注冲任,阴虚更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故见吐血、衄血,阴虚有热而量少、涩鲜红;虚火内盛,热伤胞络,故月经先期,量少;阴虚内热,故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灼肺伤津,则咽干口渴。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当归 熟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调经;沙参滋阴润肺;熟地滋补肾阴;丹皮清热凉血;茯苓健脾宁心;黑荆芥引血归经;牛膝引血下行。全方具有滋阴润肺、引血下行之效。 经行肿胀 1. 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经前及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脾失健运,肾失温化,水湿泛溢于肌肤,则见面浮肢肿,按之没指;脾肾虚损,经血失调,则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见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薄‘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乃为阳虚不足之候。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茯苓 白术 桂枝 甘草 方中桂枝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甘草益气和中。全方具有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之功。 2. 气滞证 主要证候:经行头面肢体肿胀,皮色不变,按之随手而起;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善叹息。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内伤,肝失调达,平素气滞,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虚壅盛,气机不畅,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头面肢体肿胀,气滞湿郁,故皮色不变,按之随手而起。气滞冲任,经血运行不畅,故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肝郁气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善叹息。苔薄白,脉弦,亦为气滞之征。 治法: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方药:八物汤(《医垒元戎》)去熟地,加泽兰、茯苓皮。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延胡索 川楝子 炒木香 槟榔 方中川楝子、木香、槟榔理气开郁行滞,使气行水行以消肿;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滞;延胡索行血中之滞。使其行血畅;茯苓皮利水化湿消肿。全方共收理气行滞、行水消肿之效。 经行泄泻 1. 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脘腹胀痛,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经行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渗大肠,则大便泄泻、溏薄;脾虚运化失司,则脘腹胀满;脾阳不振,则神疲肢软;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脾虚不能统血,则经量多,脾虚气血运化不足,则经色淡质稀薄。舌淡红,苔白,脉濡缓,均系脾虚之候。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扁豆 茯苓 甘草 山药 莲肉 桔梗 薏苡仁 砂仁 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健脾益气;扁豆、莲肉、薏苡仁健脾化湿止泻;砂仁和胃理气;桔梗载药上行。全方共达健脾益气、除湿止泻之功。 2. 肾虚证 主要症候:经行或经行前后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量少,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素肾阳虚衰,命火不足,经行气血下注冲任,肾阳虚衰甚,火不暖土,水湿不运,下注大肠,是以经行泄泻,五更之时,阴寒较盛,阳气更虚,故天亮前泄泻;肾虚外府失荣,故腰膝酸软;髓海失养,则头晕耳鸣;阳虚经脉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脏腑,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而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肾阳虚衰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人参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巴戟天 补骨脂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生姜 大枣 方中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全方使肾气得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自愈。
/
本文档为【经行口糜、吐衄、肿胀、泄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