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2012-07-17 39页 doc 21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5921

暂无简介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 班 级 学 号 学科专业 工 商 管 理 学生姓名 邢 珊 指导教师 二0一二年六月 开题报告 题目:国有企业内部监督问题的讨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但是我过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产权机构、企业法人、业绩考核、激励制度的健全。 怎么样才能使监督更有效的发挥其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许多企业将其视为企...
本科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 班 级 学 号 学科专业 工 商 管 理 学生姓名 邢 珊 指导教师 二0一二年六月 开题报告 题目:国有企业内部监督问题的讨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但是我过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产权机构、企业法人、业绩考核、激励制度的健全。 怎么样才能使监督更有效的发挥其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许多企业将其视为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所在,好的产权机构、企业法人、业绩考核、激励制度体系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促使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有:产权机构、企业法人、业绩考核、激励制度 中 文 摘 要 本文通过从几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在监督方面面对的问题,从内部到外部进行了系统了阐述。本文认为内部的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制度上的问题,产权的问题,以及法人结构的问题。外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的外部竞争问题。通过明确所有制,及其所有人的问题使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在制度上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业绩考核是一个企业监督的重要部分,同时通过业绩考核要做出相应的奖励。因此本文也从业绩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上讨论了,国有企业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铺路,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国企民主监督制度,在加强国企领导的自律教育。使企业在此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一个领导的能动性,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目 录 一、前言 二、国有企业监督问题的成因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 缺乏所有权约束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三)企业外部约束机制欠缺 (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三、进行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一)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所有者治理结构 (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治理体制 (四)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五)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结束语 一、前言 国有企业是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通过资本纽带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它的重要的地位。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方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改制后,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原国有企业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但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监督、以及考核的问题,讨论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项可行性的建议。 二、国有企业监督问题的成因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 缺乏所有权约束 企业的产权结构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一元化产权结构,即企业的投资主体只有一个,是一元的;另一种是多元化产权结构,即企业的投资主体不止一个,是多元的。从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产权清晰,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也表明,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只要产权结构是一元化的,就必然难以使企业产权清晰使企业充满活力。例如,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一元化,即企业的资本都来自国家的投资,结果是企业不可能摆脱行政干预,产权无法真正清晰,也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使是民营企业,若其产权结构一元化,就必然使企业无法摆脱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产权关系必然要受制于家庭血缘关系,也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也难以清晰。因为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而走入困境的民营企业的例子很多。 国有企业单一国有的产权结构,也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盛行的一个原因。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受到损害或侵犯时,其受到损害或侵犯的不良后果是落不到任何一个自然人身上的,因此就没有谁去对事实上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进行监督、约束,导致“内部人控制”有增无减。虽然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纪律约束、党性约束、制度约束及群众监督等监督、约束因素,但唯独缺乏最重要的约束——来自所有者的所有权约束。 与国有企业的单一国有产权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有自然人持股的多元产权结构的企业里,“内部人控制”产生的损害后果必然要影响到自然人,其股东会经常关心企业的经营,关心自己的权益,从而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甚至会出现自然人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极端情况。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公司制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是法人治理结构,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一个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里,股东作为所有者拥有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他们通过股东大会决定董事会成员的任免。董事会作为公司财产的托管人对股东利益负法律责任,拥有战略决策和任免经理人员的权力。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地进行决策与经营,同时接受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这样,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一种双层“嵌套”关系,第一层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 信任托管 关系 第二层是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格局,有效地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虽然大都按《公司法》的要求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完善的,但实际上相当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组成人员基本上由原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如原企业的厂长(经理)任董事长(或兼总经理),原企业的工会主席或纪检书记任监事会主席等,他们在行政上还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在管理上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还有不少公司股东大会没有正常行使权力机构的职能;监事会中外部监事的比例太低,很难正常履行监督职能。经对四川121户已改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表明,设立股东会的有 96户,占79.4%;设立董事会的有113户,占93%;设立监事会的有116户,占96%;共有董事会成员894人,其中企业内部董事670人(占75%),外部董事224人,占(25%);共有监事会成员440人,其中企业内部监事373人(占 85%),外部监事67人(占15%);董事长兼总 经理的有32户(占 26%);董事长兼监事会主席的有13户,占11%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有27户,占22%;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的有7户,占6%;党委书记兼监事会主席的有7户,占6%。由此可见,很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做到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分别到位并形成一种既协调合作,又制衡监督的机制,从而使内部人控制得以强化。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人和外部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因此引起的对内部人监督的困难是内部人事实上取得企业剩余权的根本原因。在传统体制下,强有力的指令性计划使得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少,而8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可以行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的14项自主权(尽管有些权力被政府有关部门截留),国有 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使企业内部人掌握了更多的剩余权。没有制约的内部人控制使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失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消极腐败现象孳生并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由此可见,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由于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跟上,导致内部人控制更加严重。尤其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现象有增无减。 (三)企业外部约束机制欠缺 国有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是缺乏竞争的产品、要素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评判是监督和约束经理层的主要依据,竞争机制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提供了基础。在一个开放的、没有进入退出壁垒和地区分割的竞争的产品、要素市场上,不同的产品和要素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在不同的企业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在不同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直至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平均的成本水平和利润水平。各个企业的成本水平和利润水平就成为一个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充分信息指标,也是反映经营者能力、责任心和经营行为的信息指标,便于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判断经营者是否称职和尽职尽责,从而促进经营者努力工作,提高经营业绩。可见,充分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存在,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2、缺乏竞争的经营者人才市场。 竞争的经营者人才市场意味着经营者能够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并且由市场决定其价格即经营者的待遇水平。在竞争的经营者人才市场上,经营者能否被雇用及职务的升降不由行政命令决定,而由市场根据他们的经营能力和业绩决定,在市场竞争中被证明有能力和对出资者负责任的经营者,会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声誉,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相反,经营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的经营者在市场上的声誉会降低甚至臭名远扬,从而使其人力资本贬值。由于经营者所经营企业的业绩好坏决定他们在市场上的价格和就业机会,就会促使经营者追求对出资者有利的经营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获得水平和企业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 3、缺乏竞争的股票市场。 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企业的经营者形成压力 促使经营者努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而在股票市场上树立较好的形象;同时竞争的股票市场也对董事会成员形成压力,如果董事会成员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股东可通过股票市场争夺代理权以撤换不称职的董事。特别是有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时,通过股票市场进行代理权争夺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竞争的股票市场要有健全、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股权足够分散 股票市场的容量足够大,使得没有人能够操纵市场;有可靠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监督制度;股票必须实现同股同权同利。而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离上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按投资主体划分的国家股、法人股和普通股(A股)、B股,还有按市场划分的H股、N股,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高度分割,使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加之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多数且不能上市流通,即使众多的个人股东“用脚投票”也影响不了企业内部人的地位或对其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非上市的股份公司中,由于没有形成正规的场外交易市场,使持股者难以行使 “用脚投票”的权力,难以对内部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4、缺乏竞争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对公司治理的意义在于它为债权人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场所和渠道,这就是债权治理。如果一个公司选择了负债,由于经理不得不偿还债务,那么就对管理层的无效率形成了限制。 银行作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它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流量、流向和经营状况比其他任何债权人和所有者都具有充分的信息,完全有对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实施有效监督、约束的条件、能力和动机。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治理中,没有包括银行对企业的治理安排,国家对企业效益的考核也没有包括对银行借贷资本运用及其风险的评估。由于银行的债权治理长期被排斥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之外,没有与国家的所有权(股权)治理形成交叉互补而是相互脱节,使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而进一步强化。 5、缺乏健全的法制和发达的自律性民间中介组织。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旧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新的法律体系正在建立,这就在某些方面存在法治的“真空”,给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加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正处于发展初期,尚未依法规范运作,缺乏自律性,无法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突出表现在:首先,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在体制上曾长期以“挂靠制”为主,即依附于某一政府机关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从而违反了独立审计原则,使事务所缺乏不受干扰独立进行审计的条件,也缺乏独立承担审计后果责任的能力。其次,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执业环境欠佳,一方面是要求审计的企业缺乏应有的认真态度和配合意识,另一方面是审计市场的买方市场及过度竞争。我国企业长期缺乏对会计、审计工作独立运作的思想意识,对报表的年度审计也往往抱着走形式的想法,这使委托、受托双方难以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密切配合的关系;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因拉客户而放弃应有的原则,对报表中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与委托单位(企业)勾结串通,协同编造虚假陈述。再次是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队伍本身法制观念不强,素质不高,有的受利益驱动无视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而应委托方(企业)的要求出具报告也是造成对内部人控制问题监控不力的原因之一。 (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国有企业的业绩管理是对国有企业监督的一部分,关系到人力资源的调动。业绩评价与组织控制体系密不可分,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国有企业是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通过资本纽带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国企糟糕的业绩和配置资源的低效与无效阻碍了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分工。 虽然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讲,现行办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和解决。   1、评价目标值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评价目标值是由企业根据出资人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状况提出来,经与出资人一对一的谈判,再由出资人核准的。这是一种讨价还价的办法,一定程度上是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过程,没有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有的企业为了好看将目标值定得太高,自身难以实现,而有的企业又过分地压低目标值,使实际完成值是目标值的120%甚至130%。   2、重任务绩效,轻周边绩效。 绩效中可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与其投入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直接对结果的评价,这部分称为任务绩效;另一部分绩效指标是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并不是以结果的形式出现,一般为工作过程中的表现,通常称为周边绩效。在现行的绩效指标中,反映国有企业社会贡献和责任的指标所占比重较小,这与国有企业的作用与地位不相符,容易助长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价值,忽略了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创造。   3、财务指标设置存在缺陷,没有真正体现企业价值增长。 目前大多评价指标的构成是以杜邦财务系统为基础,以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为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存在易被人为操纵、虚报或瞒报的缺陷,也容易掩盖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这些指标是会计利润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   4、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投入与科技创新考核得不够。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虽然国有企业担负着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许多重要任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技术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在考核制度中,尚缺乏规范的评价,没有建立起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5、仍然停留在目标考核上,没有实现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还有较大差距。 企业经营绩效是过程和结果的集合,绩效评价的根本任务是对价值创造进行过程管理,以提高价值创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绩效评价应更加重视对价值创造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的度量。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系统应该是目标制订、实施绩效监控与指导、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的良性循环。一个规范的绩效评价过程应该是从工作周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而不是等到结果出来才去评定。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6、评价结果的正向反馈机制不健全。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要在管理中形成管理回路,形成企业成长的反馈机制,这也是比尔·盖茨为我们描述的企业成长机制。目前绩效考核仅仅将业绩与薪酬和奖惩挂钩,还缺乏和企业面对面地就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进行坦诚地交流与沟通,即使在实践中制订了一些谈话制度,但也大多是事后的诫勉谈话,有些还流于形式。 三、进行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1) 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必须从产权这个根本性问题入手,即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不触动产权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无法控制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就无法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就是要实现产权清晰和产权多元化,从而为控制内部人控制创造前提条件。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都是一元化的,即都是国家独资设立的企业,因而企业根本无法摆脱行政干预、产权难以清晰,内部人控制问题较为严重。国有企业应该全面实现产权多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对极少数国防军事工业等必须由国家独资从而高度垄断的企业,可仍采用国有独资形式 但应当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将其资产分别委托给几个不同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使其面对多个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从而形成对内部人控制的有力控制。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和领域,不必采取国有独资形式,而应该尽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且国有资产没有必要处于控股地位,通过赋予国有股“黄金股”地位,从而使少量的国有股(甚至一股)即可控制庞大的其他股份。国家的“黄金股”不同于一般的股权,它可以在公司的决策或行为损害或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其他小股东利益时发挥作用以否决董事会的决定,中止经理层的行为。当然,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黄金股”并无任何特权。 通过“黄金股”制度,少量的国有资产就可以对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进行控制,完全不需要国有独资或国有股权占,50%以上的绝对控股从而有效地缩小国有资产的分布面,增强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带动力又实现了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控制。 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应该最大限度地退出甚至完全退出,即使有些产业暂时无法由非国有资产占领时,其国有资产的比重也应该尽量降低,通过其他资产的进入实现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达到产权清晰的目的。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的现状,可以通过使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社会法人、银行、机构投资者、自然人及外国投资者成为企业的多元投资主体,从而使企业的产权清晰、所有者到位,为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创造产权基础。 (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所有者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制,即按照政府行政系统逐级对国有资产进行委托代理。这种委托代理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行政性极强,二是委托代理的环节很多。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严重,国有资产人人都在管,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所有者代表侵吞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国企改革,必须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所有者治理结构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相互制约的机制,处理好最终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的相互关系,增强所有者代表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加强对持有股份的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实现最终所有者权益最大化。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精神》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并结合上海、深圳的试点,应当建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确保出资人到位,缩短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的长度,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关系,是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正式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改制,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对内部人控制形成有效的控制。 1. 建立和规范股东大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审议权和投票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股东大会依法行使最高权力,具有对公司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力 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重大事项拥有决策权。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于股东的高度分散化,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力的成本很高。股东对经理的有效监督是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通过代理权争夺等外部治理机制实现的。 2.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是信托关系,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董事会是代表股东行使决策、监督及控制经理职能的机构,这个机构能否真正掌握在股东手中,决定着公司治理能否真正体现股东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董事会依法对公司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股东利益 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聘任经营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 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1, 在理论上准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利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 第2, 建立和健全董事提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任免上起决定作用。 第3, 建立和健全公司信息管理和交流制度,为董事会参与决策并发挥主导 作用提供保障。 第4, 实行董事股东化,建立激励机制。 第5, 实行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相结合,以外部董事为主的制度。 第6, 建立董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监事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监事会应由出资方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和有关方面专家担任的外部监事组成。出资方选派的监事应当具有财务、审计、投资、法律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胜任监事工作。要尽量减少兼职监事,增加专职监事。监事会成员的任免、待遇及履行职责所需费用等条件由股东大会决定。 监事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制于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要负责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 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 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作出评价,监事会认为必要时,可指定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审计、评估,但不得干预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监事会成员列席董事会会议和经理办公会等重要会议,公司要向监事会及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信息,便于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 4.组建好经理层,完善其工作职责 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经理层是公司的经营者,受董事会的委托经营管理企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请董事会聘任。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依法履行执行职能,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决议,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计划等。经理层既不能放弃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权,也不能越权代替董事会决策。 在我国公司制的实际运行中,由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用机制的残缺,经理层拥有的权力比《公司法》中规定的权力要大得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建立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机制,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四)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要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有效控制,仅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的内部治理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外部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形成的外部治理机制,而且内部治理机制也必须通过外部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为经理层的无能、懈怠以及道德风险都是通过外部股东来校正的。外部股东要发挥作用,则要通过一个有效率的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的资本市场。通过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完整的、竞争的产品要素市场,消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分割;培育经理市场,实现企业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扩大股票市场规模,消除现存的同一企业不同持股者的股票在权责利上的差别,实现股票的全部流通;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形成规模和结构合理的商业银行体系,实现融资机构多元化,为债权人治理提供市场条件;积极培育具有自律性的民间中介组织等,从而从外部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控制。 法律约束是行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国家和政府应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形成和运作,直接约束企业内部人的行为,对因疏忽或故意合谋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给所有者造成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对触犯法律的要依法惩处,从法制上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防范。 总之,内部人控制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的必然现象,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严重地损害了所有者的权益。必须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入手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化、多元化,建立国有资产所有者治理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对内部人控制予以控制,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资产最初委托人和最终受托人之间的目标差异,从而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利益最大化。 (五)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和激励制度 为了使国有资产经营创新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既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制,又要建立能够实现的奖励体制,两者之间必须是统一协调的。 考核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个永恒的课题。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出现不同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的同时,认真总结我们自己好的经验与好的做法,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目标管理水平、推动战略管理、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就一定能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1、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目标值的确定机制   业绩考核目标值确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值是业绩考核最为关键的环节。应该在突出纵向比较的同时,引入行业对标、横向比较的考核理念,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行业的运行态势和企业发展状况,运用好国际与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的尺度,通过对标找出差距,不断提升业绩水平。还要将评价的目标值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确定的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建议值要和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实行滚动目标值法。      2、进一步完善企业分类评价,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力度   国有企业在战略地位、行业类别、规模大小、竞争力强弱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分类考核水平,不仅是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水平的需要。要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业绩考核的分类指标,做到考核的共性要求和企业的个性特点相统一。为此,一是应强化对企业管理“短板”、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的考核。针对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在规范科技投入范围的基础上,将部分科技投入视为业绩利润,同时根据科技型企业所承担国家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任务量,适度调整评价指标的权重。在规范非经营性资产统计的基础上,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分类考核。三是将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作为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关注企业价值创造,适时引入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   经济增加值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股权和债务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一般企业在评价其盈利能力时通常采用的会计利润指标存在明显缺陷,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因为出资人的投入是有成本的,会计利润没有考虑企业权益成本的机会成本,企业的盈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相比,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使考核过程更加规范,考核结果更加科学,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水平。同时,经济增加值的导入,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树立资本成本意识,抑制企业乱投资和过度做大的冲动,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对企业而言,把经济增加值应用到业绩评价体系中是促进企业强化和完善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构建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只关注经济价值,不关注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就不能形成和谐的价值关系,也不能最大化地、持续地创造经济价值。为此,绩效评价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经济与文化、过程与结果、继承与创新、水平与素质、目前与未来等六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根本目的,以战略管理为出发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将战略规划、预算管理、薪酬分配、人事任免、重大决策问责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5、构建畅通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   一个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机制作为支持。绩效考核的核心就是沟通,而且整个绩效考核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绩效目标的确定,考核过程的实施,绩效结果的反馈及运用都离不开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通过沟通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修正绩效指标,使得考核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监督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集体造成的。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但要从企业的结构上下手,还要有适当的现行政策的支持。本文认为通过改革企业的产权结构,可以从根本解决制度上的约束问题。同时通过改组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而健全企业的法人制度使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机制,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在改变内部的结构的同时,随着市场的开放要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企业的业绩考核和激励制度是一个企业的难题,也是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必需面临的问题。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通过考核和激励一方面可以留住人才,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才的素质。所以国有企业要在健全业绩考核和激励制度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在以上政策的基础上,更有效的落实国企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国企领导的自律教育,促使经营者增强法纪观念和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监督功能。 参 考 文 献 《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刘传和、于翠新 2000年3月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制度中的权力问题》张景坤 2008年第1期 《理论学习》 《中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和战略关系研究案例分析》2006年12月 涂晓岚 水利水电快报 《绩效管理要关注匹配性》2007年3月 张双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 作者 张一弛,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原理》 作者 李晓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 俞文钊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余凯成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问题的讨论 1
/
本文档为【本科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